首頁>Club>
請問各位,現在市面上有哪些固態硬碟品牌,固態硬碟怎麼選購?
11
回覆列表
  • 1 # 快啟動

      頂級品牌:

      三星

      英特爾

      推薦型號:

      Intel 600P系列 256G M.2

      三星 960 PRO M.2 SSD 5

      專業品牌:

      金士頓

      OCZ

      浦科特

      英睿達

      推薦型號:

      金士頓 V300 120GB SATA介面固態硬碟 京東售價 359元

      OCZ ARC 100 240GB SATA介面固態硬碟 京東售價 629元

      可靠品牌:閃迪/東芝/威剛/創見/金泰克/金勝/建興/影馳等

      對上邊這個排名的理由如下:首先,我們要了解固態硬碟的組成元素,一顆固態硬碟從硬體到軟體包括:儲存晶片、控制器、韌體和軟體。除此之外還有售後服務、品牌保障等因素包含在產品中。購買一塊固態硬碟,以上各個方面都很重要。因此,結合軟硬體資源/技術、企業規模、市場渠道、售後服務等多個因素,筆者進行了以上排名。

      對於使用者來說,如果你需要極致效能和萬全的保障,對固態硬碟沒有太多瞭解,對價格也不在意,購買三星、英特爾是首選。他們作為最上游廠商,常年走在業界最前沿,是新技術、新產品的領導者,實力雄厚,他們的產品就是最先進、最卓越的代名詞,同時,雄厚的企業實力也保證了使用者可以享受最充分的售後保障,一旦產品出現問題,你會得到最好的服務。當然,即便是購買一線品牌,也不意味著使用中完全不會遇到問題。沒有任何產品是可以保證100%不出現故障的。

      雖然英特爾的技術、服務都很強,但是由於產品定位高、價格高,因此並不暢銷

      如果你希望在價格和品質之間尋求相對的平衡,你並不差錢,但想把錢花的相對合理,那麼專業儲存品牌的產品給你帶來的體驗與一線差距並不大。他們之間的區別更多是體現在行業地位、核心技術掌握的層面上的。相對而言,大多數使用者都會選擇準一線的產品,因為他們也是專精於儲存產品多年的品牌,技術實力、企業規模和售後也都有保障,甚至,有時候準一線品牌的產品在設計上更激進,效能可能會更強。

      那麼,大廠品牌並不是產品不好,將他們如此定級在稍靠後的原因可能是取決於他們在業界地位、經驗、甚至是產品重視程度。比如東芝、閃迪,他們也是專注於儲存的世界級企業,但是他們面向零售端的固態硬碟產品並不是自家核心業務,比如金泰克、影馳,他們雖然把固態硬碟作為核心/主要業務,但是進入儲存行業時間不夠久,或相對來說在供應鏈中處於較下游的地位。但是他們同樣是可以信賴的品牌,同時,這樣的企業在產品價格上往往具備優勢,只不過他們的產品更注重成本而非品質。

  • 2 # Ishtar000

    目前固態硬碟最好的應該是三星和intel兩家,三星的sm961應該是目前消費級固態裡效能最頂尖的;intel的750效能也很強悍,而且彩包全球質保,售後是目前最好的。目前支援nvme協議的產品主要也是這兩家的。

    其次推薦鎂光(英睿達),鎂光也是目前全球幾大快閃記憶體顆粒製造商之一,多年經營儲存業務,研發產品經驗豐富,它的固態不管是顆粒還是主控都很優秀,主要缺點是售後不太好。

    市場還有幾家比較主流的固態品牌有浦科特,建興(T10也是nvme協議,但是效能比三星和intel差一些),東芝,閃迪(這兩家是日本品牌,質量可以,但我個人不會購買)(這裡再多補充一下,閃迪ssd是東芝代工的,用的也是東芝的顆粒和主控晶片,所以基本可以認為是一家的產品),ocz等。

    剩下的像西數,金士頓,威剛這些牌子,雖然本身品牌名氣不小,但是進入固態領域時間不長,本身也沒有生產快閃記憶體顆粒的能力,用的只能是人家原廠挑剩的顆粒做原料,效能個人不好評價,建議想選購的自己多看看測評再決定要不要購買。

    至於一些聽都沒聽說過的牌子,他們用的原料顆粒很可能是從生產商垃圾堆裡翻出來的殘次品,雖然便宜但質量只能呵呵了。

  • 3 # 老回

    前幾個月我的Dell XPS 9550裡的三星ssd在我剛發完一篇一萬多字的文章後突然暴斃認不到盤。Dell售後上門給換了條東芝的。

    三星SSD還有用一陣後掉速的優良傳統。

  • 4 # 有腦E族

    又見到一個感興趣的問題,見獵心喜,不邀自來。

    固態硬碟,顧名思義,就是固化式設計的儲存硬碟,與傳統的機械硬碟不同,她採用了以固態電子儲存晶片陣列儲存資料並用主控晶片(固態硬碟的大腦中樞)與快閃記憶體顆粒,快取單元統一調配來連線主機板的介面進行資料交換通訊。

    要知道哪個固態硬碟好,你必須知道這幾個關鍵:

    一:介面標準。

    現在的固態硬碟有SATA,M2,PCIE這三種介面標準(其實還有一種MSATA的固態,不過速度基本和SATA3的固態持平,這裡就拋開不做討論)。效能從低到高分別就是SATA<M2<PCIE。SATA標準的現在基本都是SATA3.0版本了,理論速度是6Gbps,雖然是固態陣營裡面最渣的,但是比起傳統的機械盤還是快多了。引用眾多評測媒體的說法: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巔峰代表作有三喪的850EVO,浦科特的M6PRO,英特爾730系列,鎂光的M系列等等。

    M2標準,而M2介面標準又細分為PCIe匯流排 M.2 (支援nvme協議的M KEY)、SATA匯流排 M.2 (sata的B KEY)(這個非常重要!)走SATA匯流排的M2讀寫速度和SATA3也是基本持平,550MB/S左右,而走PCIE通道的M2就顯得狂暴許多了,達到1GB/S!可能你看到這裡就會愛上PCIE的M2了,但,別先急著下單,因為不是全部主機板都支援PCIE通道的固態,很多低端的主機板只!支!持!SATA通道!如果你塞個走PCIE通道的M2固態上去主機板是不會 鳥你的,BIOS裡面也認不出來,所以,主機板的選擇上也必須謹慎。一句話:現在買主機板最爽的就是支援NVME協議的、走PCIEX4通道的主機板,這是向下相容所有標準及協議的主機板,是不是有點凌亂?

    PCIE介面標準,這種介面很好認,如圖

    外表略似一塊智商檢測顯示卡。這是固態硬碟最新的介面標準,NVME協議也是主要面向這種介面的固態,目前最新標準是NVMe 1.2。關於NVME協議的PCIE介面固態硬碟速度有多快?以一張英特爾的NVME 750系列固態效能圖來說明

    評判一款固態硬碟好不好,除了速度外,不能忽視的還有一個指標就是採用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型別,快閃記憶體顆粒型別分為MLC,TLC還有SLC。

    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速度快壽命長,價格昂貴(約MLC 3倍以上的價格),約10萬次擦寫壽命。

    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壽命一般,價格一般,約1000--3000次擦寫壽命。

    TLC =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也有Flash廠家叫8LC,速度慢壽命短,價格便宜,約1000次擦寫壽命。

    現在低端的ssd大部分都是TLC,東芝,三喪金士頓和閃迪的所謂價效比的ssd大多都是TLC,低端TLC是大勢所趨。中端產品大部分都是mlc,企業級的高階產品就是用SLC。

    為避免打廣告之嫌,我不會明著告訴你哪家固態硬碟好,但是題主可以按這些人盡皆知的引數以及指標去尋找你自己認為好的。畢竟,電子產品這個東西貴的不一定好,但好的一定貴,一分錢一分貨在哪都適用。

    好,總結下固態硬碟的好處,那就是快!無懼震動,發熱對於傳統機械硬碟低得多,身材嬌小玲瓏,顏值高,確實,機械硬碟又笨重又不防震又醜的一逼。除了在被打劫的時候可以用來當板磚用外別無他途。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固態硬碟現在這麼火,為什麼資料中心和伺服器陣列這些使用環境中為什麼不全部列裝固態硬碟?除了價格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固態硬碟如果遭遇晶片損壞和資料擦除的情況下,恢復出資料的可能性基本為0!現暫來說對於固態硬碟的恢復資料方案是沒有的,未來隨著技術的革新可能會有。而傳統機械硬碟的資料是儲存在碟片上面,無論資料怎麼被刪除還是可以透過特殊手段恢復出來,只要碟片未被刮花。固態硬碟可沒有這個說法,一旦刪除了就是被主控完全抹除了。所以那些看重資料價值的場合中不用固態硬碟作為主要儲存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資料的價值比區區一塊硬碟大多了。

  • 5 # 專業購物指導網站

    我只告訴你三大核心構件如何挑選

    電腦效能提升最明顯的不是CPU、不是顯示卡、而是從機械硬碟更換成固態硬碟,打個比方,如果機械硬碟的電腦開機速度是1分30秒,換上固態硬碟電腦的開機速度一般會在15秒以內。

    電腦裝機幾大核心部件的效能提升遵循的是“木桶原理”,多年來CPU運算能力不斷攀升,顯示卡、記憶體都有很大的進步,可制約電腦效能的機械硬碟並沒有顛覆性的進步,即使是7200轉的高速機械硬碟仍然把整臺電腦的效能拉到最低。

    而固態硬碟突破了傳統機械硬碟的瓶頸,讓電腦的效能有了顯著的提升,由於固態硬碟內部封裝結構簡單,組裝門檻低,市面上的SSD廠家保守估計也有50家以上,雖然品牌眾多,但內部結構大體都可分為主控晶片、快閃記憶體顆粒、韌體演算法、主機板設計幾個方面,傳輸速度的快慢、穩定性與價格的綜合考慮是選擇固態硬碟的根本。

    常規選購固態硬碟一般都會考慮SATA、mSATA、M.2、PCI-E等介面的價效比;考慮120G、256G等容量的實用程度,還會考慮讀寫引數等,但是這些都是寫在明處、宣傳在外的,而今天二哥想說的是從固態硬碟的結構入手怎麼挑選:

    1.選擇主控晶片是第一步

    作為固態硬碟的“中央處理器”主控晶片對於SSD來說非常重要,固態硬碟的大部分工作方式和各項功能都由主控晶片控制,可以說主控晶片是整個固態硬碟的大腦。由於主控晶片的技術含量高,能夠獨立設計主控晶片的廠家只有Marvell、三星、intel、東芝、Sandforce、OCZ等幾家,而其中三星、Intel設計生產的主控晶片都是自用不向外出售。而Marvell的主控晶片應用最為廣泛。近些年來自臺灣的智微、慧榮和群聯三家公司的主控晶片也能夠做到成本低廉兼顧效能逐漸受到SSD廠家的好評。

    2.快閃記憶體顆粒的選擇

    快閃記憶體顆粒是固態硬碟的儲存器單元,快閃記憶體顆粒的質量關係著儲存的質量和數量,當前固態硬碟市場上主要採用2D NAND顆粒,根據電子單元的密度以及排列方式分為SLC、MLC、TLC三種,SLC價格太貴市面上比較少見,而MLC快速高效的儲存模式在中高階市場佔有率較高,TLC的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雖然使用壽命只有MLC的1/3,不過常規使用十年二十年也不成問題,所以應用最為廣泛。目前已經有3D NAND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出現,儲存能力、效能、可靠性相比於現有的2D NADA都有很大的提高,將是未來固態硬碟的儲存方向。可惜由於技術瓶頸僅有三星、Intel和美光等幾個大廠可以生產。

    3.儲存演算法也有差異

    市面上大部分SSD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讀寫能力都會變慢,這是因為在韌體程式上沒有做好最佳化,一些大廠獨有的程式演算法可以讓SSD的寫入一直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的讀寫能力,目前擁有韌體研發能力的僅有Intel、英睿達、浦科特、OCZ、三星等廠商。

    除此三大因素之外,快取的大小對傳統機械硬碟幫助很大,但是由於固態硬碟幾乎沒有尋道的時間所以不是特別重要,而斷電保護也幾乎成了SSD的標配,一般都會配備。另外還有售後服務這個點相信一些正規大廠都有詳盡的售後措施,比如長達十年的質保、全球聯保等,選購時也是加分項。

  • 6 # 智慧新視界

    固態硬碟首選英特爾、三星,效能、質量、穩定性等綜合實力都要優於其他品牌,主流產品有英特爾760P和三星960 EVO,價效比相對較高

    浦科特固態品質不錯,韌體的最佳化很強,效能雖不及三星和英特爾,但質量還是十分突出,只是價格較高。

    建興固態作為浦科特的代工廠,自有品牌的產品效能中規中矩,價效比較高

    東芝和鎂光(英睿達)都是快閃記憶體晶片大廠,效能雖不是特別突出,但質量和穩定性都可圈可點

    閃迪雖然也是晶片大廠,但因為產品定位的問題,效能一般

    惠普最為電腦大廠,最近介入固態行業,效能尚可,價格較低,價效比較高,但質量和穩定性有待觀察

    金士頓和威剛都是記憶體大廠,品牌很有迷惑性,但他們的大多數固態產品用料、做工都很一般,質量也很一般。雖然價格不高,但不推薦購買。

  • 7 # DcDataCool

    當然是價效比高的好呀,像是威剛和耕升的固態硬碟都不錯,有質保又便宜,效能也不錯,現在用的比較多的就這兩款價效比不錯,土豪的話三星和英特爾也可以看看,只不過價格非常高就是了

  • 8 # 喵喵折

    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選SSD

    1.看選擇固態硬碟介面型別

    SATA介面的SSD使用最廣泛, 有半個手掌大小,前幾年使用的都是這種。

    M.2介面的nvme協議的高效能SSD是近兩年新出的,大概有兩根手指大小,它無論是順序讀寫速度還是 4K IPOS效能都比SATA介面的高兩倍以上,效能更強。

    老舊的臺式電腦升級建議選擇SATA介面的SSD,因為SATA介面的SSD使用的是和機械硬碟一樣的介面,相容性更好。

    新裝電腦的使用者和筆記本使用者建議選擇M.2介面的SSD,往主機板上一插,即插即用沒有接線的煩惱。

    2.看容量——越大越好

    SSD常見的有128GB、256GB、512GB、1T、2T這幾種容量,同一型號的SSD,容量越大,效能越好,壽命越久,當然價格也越高。賣的最多的是256GB,價格在400-600元左右,裝系統+常用的軟體+四五個大遊戲完全夠用。如果預算太少,128GB的裝系統+常用軟體+再裝一兩個一般的遊戲也夠使。

    3.看速度——4k IPOS(4k 隨機讀寫)值越高,電腦速度越快

    4K IPOS指數影響的是日常使用電腦的流暢度,如開啟軟體、遊戲載入等速度,這個值越大越好;而廠家宣傳最多的順序讀寫速度影響的是傳輸大型檔案的速度,如一部40G的電影,上百張單反照片這些,對一般使用者影響不大.

    4.看質量——顆粒和主控

    儲存顆粒和主控是固態硬碟最核心的部件,影響固態硬碟的效能和質量。

    看儲存顆粒:顆粒是儲存資料的東西,分三種類型,SLC最好,不過市面幾乎沒有;MLC顆粒僅次SLC,穩定耐用壽命長;TLC顆粒最便宜,是現在的主流,雖然各方面都不如MLC,但只要選大品牌的原廠顆粒,質量也不會差。

    看主控:主控相當於固態硬碟的大腦,影響SSD的各方面資料,不好的主控會比顆粒最先壞掉。目前較好的主控是馬牌Marvell和三星,東芝、慧榮、群聯主控次之。

    5.看品牌

    較好的品牌有三星、浦科特、英睿達、英特爾、東芝、建興、惠普、閃迪等。

    三星:三星是SSD領域的老大,也是唯一一家能自主生產SSD的廠家,產品佔市場份額第一。三星的SSD以穩定性和速度位居榜首,很少聽說有三星的固態硬碟出問題的,三星所有SSD都可以放心買。

    浦科特:浦科特的SSD全部使用東芝的原廠顆粒,主控一般也會使用最好最穩的馬牌主控,效能不俗。推薦的是m.2介面的M9Pe,使用馬牌主控+TLC顆粒,價格也比較便宜。

    英睿達:英睿達是鎂光的記憶體品牌,其產品全部使用鎂光原廠顆粒,因此質量有保障,推薦的是BX300使用MLC顆粒+榮威主控,雖然主控差但是價格便宜,也足夠耐用。

    英特爾:英特爾的固態硬碟售後非常好,產品很穩定,但是品牌加持,價格略貴。

    東芝:東芝是僅次於三星的快閃記憶體顆粒生產商之一,比較推薦的是使用自家MLC顆粒+東芝主控的Q200和Q200ex,價格也不貴,價效比高。

    建興:建興的明星產品是T9,馬牌主控+MLC顆粒,幾乎是完美的配置,非常非常耐用,但是價格也較貴。惠普:惠普的EX 900效能不錯,但質量一般,價格非常吸引人,銷量很大,也有各方面都較好的EX 920系列,不過價格沒太大的吸引力。

    閃迪:能自主生產顆粒的廠家之一,但產品主要面對低端市場,價格較便宜。

  • 9 # Yottamaster

    買固態硬碟不看品牌,關鍵要看固態硬碟的引數。

    除了網速,制約你電腦執行速度的最大瓶頸,應該就是儲存裝置了吧。很多人就說給電腦加一塊固態硬碟,是目前讓你的電腦執行加快的最好的方式了。任何大眾化的固態硬碟比起機械硬碟來,都會給電腦帶來大幅度的提升,不同的型號在執行的時候也存在顯著差異的。你若是想買顯示卡,只需要看看你玩的遊戲,在該卡下執行的幀數即可,固態硬碟,不管是宣傳數值還是跑分結果,都看不懂,那麼你怎麼樣才能知道,固態硬碟的哪些效能是重要的呢?

    廠家鼓吹的那些指標,與實際使用的效能表現並沒有太大的聯絡,一般來說,順序讀寫/寫入速度,就是SSD讀寫一個在硬碟一個位置的大型連續檔案的速度。比較高階的固態一般都會有500MB/S的傳輸速度,雖說這些數字在某些時候確實重要,比如你在一個影片製作公司,然後經常需要傳輸很多的影片。對日常應用來說,更重要的玩玩是4K效能,這指的是一塊固態硬碟在讀取散佈在不同位置的小塊檔案時的速度,這項指標重要的原因是普通使用者的日常操作,比如上網,儲存文件之類的,都需要讀取零散在各處的小塊檔案,而不是連續的大塊檔案。

    除了固態硬碟速度,也要關注固態硬碟的壽命。不像機械硬碟,只要磁頭沒問題,讀寫次數幾乎都是無限的,固態硬碟的晶體寫入次數,是有限制的,雖然說現在的固態硬碟,至少能承受幾百TB的資料寫入,才會一命嗚呼,高階產品會續得更久一些,如果你想買個SSD來用好幾年的話,這個指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效能會隨著時間而下降。

    升級電腦之後替換下來的硬碟不要扔,裝進硬碟盒,就變成了一個可以隨時儲存和讀取資料的行動硬碟啦~

  • 10 # Digital先生

    關於哪個好這類似的問題,往往都會有不一樣的說法。下面說一點我個人的看法。目前使用過的固態硬碟也就三星和七彩虹。三星固態硬碟價格偏貴。我買的500G的花了800塊。用的是MLC的快閃記憶體顆粒,連續讀寫速度差不多500MB/s。七彩虹的話價格就相對低一點,500G的差不多480,比三星的便宜了320塊。採用的是3D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硬碟度寫速度差不多450MB/s左右。整體使用效果還可以。

    如果買固態硬碟的話可以注意一下硬碟的介面型別、快閃記憶體顆粒、讀寫速度這些。

  • 11 # ORICO奧睿科

    買SSD大部分人只是單純的想要比機械硬碟快,根本不會關心具體的效能數字,假如你關心過,你會發現當寫在技術引數表或者製造商廣告上的數字,從來沒有真正達到過,似乎只是為了讓他們的產品,聽起來超級快而已。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監督SSD測試的組織或者行業機構,SSD與機械硬碟工作原理大相徑庭, 甚至有時不同種類的SSD工作原理都不同,但是SSD測試方法與機械硬碟盒的是完全一樣的,,都是測量硬碟完成任務的時間,比如傳輸個大檔案什麼的,但這種任務對機械硬碟來說會更直接了當, 因為拋開磁碟碎片不說, 它能直接覆寫盤面上任何標為空閒的空間,而SSD卻不一樣,它經常得先擦除資料,然後在新資料寫入到特定區塊之前,把一些現存的資料挪走,這個特性導致固態硬碟寫入耗時更久,尤其是你的SSD被裝滿,沒什麼空閒容量可以操作的時候,而現實使用中,人們的硬碟不可能一直都是空的,但是製造商卻總是用全空的硬碟來測試,現實裡,在日常使用下,隨著你的SSD被灌滿,資料充足就會導致硬碟越來越大的效能損失,也就會導致現實中的速度大幅下跌,遠低於引數表上給出的值,再加上越來越堵的SSD,都用上了複雜的資料管理和快取演算法,從而使硬碟的效能超越裡面快閃記憶體晶片所應有的效能水平,當然是在特定條件下。

    對於那些買SSD消費者而言,很難搞清楚,它所標註的速度到底是如何測量出來的,這個也不說所有SSD廠商都是惡魔, 想盡一切辦法只是為了騙你?正經的SSD測試,相比測試機械硬碟,太過於複雜,也太過於費時間。

  • 12 # 玖微聆資訊

    我認為買固態硬碟不看品牌,關鍵要看固態硬碟的引數。

    除了網速,制約你電腦執行速度的最大瓶頸,應該就是儲存裝置了吧。很多人就說給電腦加一塊固態硬碟,是目前讓你的電腦執行加快的最好的方式了。任何大眾化的固態硬碟比起機械硬碟來,都會給電腦帶來大幅度的提升,不同的型號在執行的時候也存在顯著差異的。你若是想買顯示卡,只需要看看你玩的遊戲,在該卡下執行的幀數即可,固態硬碟,不管是宣傳數值還是跑分結果,都看不懂,那麼你怎麼樣才能知道,固態硬碟的哪些效能是重要的呢?

    廠家鼓吹的那些指標,與實際使用的效能表現並沒有太大的聯絡,一般來說,順序讀寫/寫入速度,就是SSD讀寫一個在硬碟一個位置的大型連續檔案的速度。比較高階的固態一般都會有500MB/S的傳輸速度,雖說這些數字在某些時候確實重要,比如你在一個影片製作公司,然後經常需要傳輸很多的影片。對日常應用來說,更重要的玩玩是4K效能,這指的是一塊固態硬碟在讀取散佈在不同位置的小塊檔案時的速度,這項指標重要的原因是普通使用者的日常操作,比如上網,儲存文件之類的,都需要讀取零散在各處的小塊檔案,而不是連續的大塊檔案。

    除了固態硬碟速度,也要關注固態硬碟的壽命。不像機械硬碟,只要磁頭沒問題,讀寫次數幾乎都是無限的,固態硬碟的晶體寫入次數,是有限制的,雖然說現在的固態硬碟,至少能承受幾百TB的資料寫入,才會一命嗚呼,高階產品會續得更久一些,如果你想買個SSD來用好幾年的話,這個指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效能會隨著時間而下降。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菜醃過會出糖,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