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頭說歷史

    隋文帝楊堅,一個貴公子,一步步地登上皇位,使長期分裂的中國重新統一。而且,在初期的統治中,政清治明。

    隋朝建立後,楊堅構建的政治、法律、經濟體制,承上啟下,影響深遠,對國家機器的穩定運轉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此可見,隋文帝也算得上一個牛人。

    但是,他的一些惡劣習性最終危及了他費心謀得、苦心經營、竭力維繫的隋朝江山,使隋朝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不能不說是隋文帝的悲哀。

    底氣不足,猜忌元老功臣。楊堅的皇位並不是繼承得到的,而是篡奪北周宇文氏的,所以他很擔心臣子仿效他,篡奪自己的皇位。

    因此,他對文武大臣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時時留意他們的言行,甚至疑神疑鬼,弄得朝野人心惶惶。

    虞慶則是個非常有才幹的人,所以很為楊堅賞識。隋文帝代周後,任命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是群臣中的第三號人物。後來,虞慶則升任尚書右僕射,頗受楊堅信任。

    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貴州(今廣西桂林)人李代賢反叛,朝中無人願意出征討伐。對此,楊堅很不高興,懷疑朝臣們對自己不夠忠心。

    於是,他便指名要虞慶則去。虞慶則聽命而去,成功地平定了李代賢的叛亂,完成了使命。

    在凱旋迴師的路上,虞慶則指著一個地方,自信地說:如果,這裡安排個得力的人把守,只要有足夠的糧餉,便難以攻破。

    作為一名將領,關注各處的地理地勢、山川物象本是很正常的現象。

    但是,當有人把虞慶則的話密告給楊堅後,引起了他的疑慮、不安。同時,他又想起了虞慶則出征前,虞慶則的內弟(因和虞慶則的小妾私通,而仇視虞慶則)曾跟他說過:虞慶則不願意領兵出征。

    隋文帝把前前後後的事這麼一聯絡,認為虞慶則有謀反的野心。於是,以圖謀不軌的罪名毅然決然地殺了虞慶則。

    高熲,也是楊堅的一名得力助手。他君臨天下以後,高熲被委以尚書右僕射兼納言的重任,位冠群臣。

    隋文帝的鞏固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多出自高熲。

    剿滅陳國,統一天下時,雖說晉王楊廣為總統帥,但高熲為楊廣的長史,主持各種軍務。征伐北方的突厥人時,高熲是最高指揮官。

    可以說,高熲為了隋文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隋文帝對他頗為器重。

    後來,當楊堅對皇太子楊勇日漸不滿,欲另立晉王楊廣為儲君時,高熲勸阻他不要廢長立少,說這樣做有違禮儀,還容易引起朝野動盪。

    其實,高熲這樣說的目的,是不想讓剛剛建立的隋朝,因太子廢立而引發事端,影響政權的穩定。

    可隋文帝不是這麼想的,而是這麼認為的:楊勇的女兒是高熲的兒媳,高熲為了自己的女兒、女婿,而反對自己,可能另有圖謀。

    於是,隋文帝褫奪了高熲的官爵,將其貶為平民。 這樣,又一名忠臣因為隋文帝的猜疑而被解甲歸田。還好,保住了老命。

    喜怒無常,隨意懲戒殺戮。為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隋文帝濫用刑罰,動輒取人性命。 在宮殿裡,他放了很多棍棒,看著誰不順眼,便予以杖責。

    有時,一天下來,會有數人被責打。 有些大臣上書說,朝堂不是殺人的地方,殿廷也非杖罰的地方。迫於輿論壓力,隋文帝下令撤去棍棒,再想打人時便用鞭子。但鞭子實在不過隱,便又用起了棍棒。

    一次,他又喝令杖責觸犯了他的人。兵部侍郎馮基百般勸諫,楊堅就是不聽,終於將那人打死了。過了一會兒,他的火氣漸消後,覺得那人罪不至死,便訓斥朝臣們不堅持勸諫、不及時阻止。

    也許這就是封建帝王的權威,自己打死了人,卻怨別人沒有及時勸住自己。

    有時,他看到個別武士服飾不整齊,就認為這是對朝廷的不尊重。斥責御史為什麼不彈劾,隨即把御史斬首了。諫議大夫毛思祖行使職權,出來勸諫,也被殺了頭。

    像這樣,隨意、任性地誅殺官吏之事,經常發生。因此,朝中百官人人自危,深恐哪天不小心得罪了皇帝,落得個被殺頭的危險。

    品性低劣,難以行穩致遠。隋文帝之所以如此猜疑,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統治缺乏信心。

    他不相信人,也不看重文化,卻信奉鬼神。無論哪路神仙,他都虔信、禮敬。特別是對佛教,異常拜服。他廣建佛塔、寺院,使佛教風靡全國。

    《隋書·文帝紀》記載:隋文帝“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隋文帝雖有雄才大略,但性好猜忌。奪人政權,待自己獲得政權後,怕他人仿效自己。因此,對追隨他謀取天下的功臣、將領,始終放心不下。

    一旦自己有了某種念頭、某個猜想,不論是誰,即刻付諸行動。或罷去職位,或投入牢獄,或置之死地……

    寧可錯殺,也要讓自己舒服!於是乎,大隋的江山漸入末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為什麼要殺王垕?難道就是為了安撫軍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