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可見正常見
-
2 # 點點星河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出一個獨立的自我融合萬物當可自成一片天地。
易經與老子一樣每一字都獨成一片空間而你就如這片空間的主人看你如何發揮與運用,運用得好就如孫悟空的如意棒縱橫天下掃蕩群魔!可若運用得不好那就如龍擱淺灘虎落平原處處受制!所以乾坤首卦便告訴你一個道理:潛龍勿用:履霜雪堅冰至。乾道變化,各盡性命!寂而不動,感而逐通天下……等等!不易簡易變易才是易經永恆的至理!關建是在於你如何取捨其中的變律而已矣。
-
3 # 彌陀的如意寶佛感
是大智慧書!是中華寶典!現全世界都在研究,深奧莫測。讀懂此書,必是聖賢!此書精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財旺人不旺,財大人不安。物極必反!"很有哲理!最高境界可以卜卦?請有志者研讀。南無阿彌佗佛!
-
4 # 易痴道人
謝邀,做為群經之首的易經,包涵的內容博大精深,俗世中記載的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連山歸藏已失傳,僅就"周易"二字解釋就千差萬別,周易之"周"字解釋一說因為周文王所著,故名"周易",另一說則是"周而備之",意思是完全周到之意,"易"字解釋更是眾•說紛紜,主流說法是變易,不易,易簡,意思是宇宙是受化的,變化的規律是恆定的,而規律是可知的,另一種說法有"易"是象形字,即小鳥飛行之象,也就是說世界在運動著,甚而有之,"易"為通假字,"易"乃"蜥蜴"之易,即變色龍,即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僅"周易"二字就讓人展開"思想翅膀",再引申開,誰又能解釋得"完備"!諸子百家對易經解讀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有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縱橫家,醫家,陰陽家,墨家,農家•,卜家等等,本人還是尊崇道家,因為老莊之學放在今世也是前衛而無其出左右者,易學後來分成兩大派,義理派與象數派,義理派主要是透過對易經理解來對世界〈當然包括人)的哲學思考,如前面說的諸子百家,後人對易經的義理思考僅限於朱熹格物致知,實在是有失偏頗,而象數派則是利用易經對人們生活的具體指導,卜,醫(黃帝內經),巫,農,筮,由於象數派屬三教九流中的江湖"九流",難登大雅之堂,"肉食者"不屑,所以只有傳說,正史記載寥寥,(舊唐史好象記載李淳鳳預測武則天稱帝之說),個人體會,占卜之術靈驗較頻,僅股票預測就比現代座標曲線可靠得多。綜上所述,如果誰能對易經一言以蔽之,那就不是易經了。
-
5 # 國學學者吉祥
31
袁天罡奇門遁甲號
本問題是有一定深度的。回答這個問題,有很多個方面,其實這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將它形成專述的話,可以寫一本書。
首先我們回答人類發展的問題,因為這涉及了這個問題本身
縱觀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人類發展是是有風水的。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各地各個文明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哲學思辨家。
印度的佛陀,兩河流域的耶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等。在這一時代,東方文化之根的中國,正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
其中以仁義,禮樂為代表的儒家,以清靜無為的道家,以法,術治天下的法家等,他們都深遠的影響了中國,影響了東方,影響了世界。
那麼所有諸子百家的,思想根源全部來自於易經。
-
6 # 慈音1
如何評價《易經》?歷史上,易經有三種,一種是神農時代的《連山易》,二是黃帝時代的《歸藏易》,三是周文王的《周易》。《連山易》與《歸藏易》已失傳,現在所言的易經是《周易》。易經有三大理論支柱,即陰陽對立統一規律,任何事物都存在陰陽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二是五星生剋制化合害理論。三是天人合一的理論。易經還有三大法則,即易理,易象和易數。 易經還有三個原則,即不易,變易和簡易。易經還有三維特性,即時間,空間和時空。易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距今大約三千年,為四聖合著而成,即伏羲畫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著爻辭,孔子撰易經繫辭。易經是國寶,為計算發明提供二進位制理論,易經不僅屬於中國的寶貴財富,也屬於世界的精神財富。應該把易經看作或申遺中國第五大發明之一。
-
7 # 孟珍
謝謝邀請。如何評價易經?說實話從來沒這麼大膽過。那麼博大精深的易經,自己很難悟得到裡面的真髓,何敢去說評價?我也曾經想細細地探究一下易經的真髓,可是幾番努力都沒能探到究竟,因為它裡面的內容一環套一環總是沒頭沒了。任何一件事它都給我們以啟示,但這種啟示一個接一個總是沒個頭。很多時候看得你頭昏眼花還是探不到底。所以每次都是有始無終。首先我沒有把它當成一本算卦的書,我認為算卦只是人們從一個側面認識自然的小小視窗。人們無法從整體上去解讀易經,因為裡面的內容太豐富了,無窮無盡,人們根本不可能將其看全看透。無奈之下只好找一個點來詮釋,看一看在某一點上天地自然可以給我們以什麼啟示。這些提示只是天地自然的一些現象,跟我們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產生類比,人們透過這些類比來得到一些資訊。以期對我們的生活安排有所助益。其實我們人類的一切,社會的一切,每個人的一切與天地自然之間都是雷同的,人們的任何舉動都可以去天地自然間找到提示。但是,能發現這些提示,認識到這些提示,抓住這些提示,卻是需要一定的靈性的。易經給我們提供了開發這種靈性的方法,這些方法同樣需要智慧和靈性。而這點靈性,才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是與天地自然溝通的通道,也是解讀易經的關鍵。
-
8 # 無為24472
易經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若以南懷瑾先生:″易經是智慧中的智慧,是宗教中的宗教,是邏輯中的邏輯"。
由於此中論述篇幅過大,所以,我們大概略一下。
從伏義老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有了以陰陽太極八卦為易經的基礎,而開創了中華文明以後,我們的文明發展一直是本著以″陰陽唯一、唯依"的,天、地、人三才的易道而行的,而它的表現合心即象形文化。所以,我們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並且文字的字意也是本著陰陽三才之道而成的。
在秦始皇對中華文明大一統之後,中華文明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整體。
而中華的文明發展無處不體現易經的智慧。如果不是″天"對我們的限制,中華文明在隋唐時期就能達到現在人類發展的高度。
我們可以看到當今文明社會還有大國都沒有達到我們秦朝時期的文明大一統整合的程度。歐洲雖然發達,可它達到了大一統的整合了嗎?
那"天"為什麼要限制中華文明的″超前"發展呢?試想一下,如果天不限制我們的話,這個世界不是早就被中華文明整合了嗎。這是″天"所不能允許的。正所謂,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世界的發展是由不同的文明共同促進而發展的。在世界文明的基礎時期,一家獨大,按照易理是不被允許的。
易經是質樸的智慧,它對陰陽三才之道的體現是以"和"為宗旨的,萬物之和即是善與仁的合心。中國是個以和為貴的民族,俗語說華人自帶三分易嘛。因為,易經文化早已經融入到了華人的骨髓裡了。
隨著中國社會對文化復興與″迴歸"認知的不斷加深,易經文化必將更加綻放出它應有的光彩。
-
9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易經》,群經之首,體現著錨定天地而來的,斷天下之疑的聖王之道。如果世界上只能留下一本書,那這本書,一定是《易經》。
易經
《易經》是關於天地陰陽相合變化的天地運轉象數模型,它的前身,是河圖洛書。
易經中的每一卦,代表著天地變化的一個象。
說的是一個大的時間序列中,陰陽相合所推動出來的變化。
卦中的每一爻,又包含著一個小的時間序列中,陰陽二氣的此消彼長。
把《易經》中的陰陽各三等分,就有了六氣、六淫和六經辯證。
河圖中的五,作為永恆的太陽,加上四時,那麼就有了五運。
五運六氣,五行六經,就成了中醫的理論基礎。
中醫,是《易經》思想的一個支流和應用,它的根在《易經》,在天地宇宙。
兵家思想,也是源自《易經》和道家思想,負陰抱陽為生,負陽抱陰為殺。兵家的總原理和總思想,就是負陽抱陰,陽謀在外,陰謀在內,以正合,以奇勝。
何為易《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 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白雲先生解釋過:
易是開物者,成務者,冒道者。
開物者說的是:天下萬物,都是從無生有,現在我們看到的一切,在過去都是不存在的。是什麼力量,讓本來不存在的事物湧現出來的呢?
是易。
成務者說的是,既然天下開始有物,那麼萬物就會開始演化。如果宇宙中不存在任何事物,那麼顯然宇宙中,也就沒有任何的事件發生,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有了物之後,所有事件在時間序列上的總和,萬物各成其所是,便是這裡所說的成務。
冒道者說的是,推動萬物演化的力量,是道。道何以充萬物之體並推動它們生生不息進行演化的呢?是透過易的作用,為從道到萬物提供動力。冒天下之道,外透,外現,升揚,易的作用,用冒來形容的很貼切。
為什麼需要《易經》正統的華夏文化,從伏羲觀天測地始,是錨定於這篇亙古不變的天地而來的。
透過觀察天地,古人建立了道易的宇宙觀,再將這樣的宇宙觀落實到具體的社會生活中,用於指導生產生活。
伏羲的《河圖》、《洛書》、八卦、二十四節氣,正是這樣宇宙觀下降到社會生產而來的產物。
《河圖》、《洛書》、八卦、二十四節氣就是基於天文觀測而來的最初的天地執行的象數模型,透過這樣的象數模型,用於指導農業生產。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天地模型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華夏先民以道易思維,發現了天地執行的更多的奧秘。
道生萬物,不同的物,載有不同的德,古人認為,白茅和蓍草,具有其他的草所不具備的天賦之德,他們合乎天數,所以就成了古代祭天驗天的神物。這裡的神,指的是天地造化之良能。
在古代,天文、曆法、道易理論、方法都是官方掌握,聖王所執,為的是治理天下,帶領華夏民族這個大家庭長治久安。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真正的華夏聖王,從來都是對百姓具有無限責任的大家長,所以說仁者愛人,只是後世跑偏了而已。
天下大業是什麼呢?
便是如何保證萬物生長繁衍。
萬物演化過程中,就難免會遇到吉凶福禍,有時候看起來福禍難料,往哪走是吉,往哪裡走是兇,這時候,聖人就要像一個舵手來進行判斷決策,好讓百姓趨福避禍。這便是斷天下之疑。
《易經》便是指導聖王斷天下之疑的工具書。
《易經》的操作方法《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接著說:
“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這段話講的便是具體的卜卦原理。
透過蓍草建立一個數理模型,來合於天地之數,天地垂象示範,陰陽難測,透過卜卦,萬物由象而推匯出來數,由數推匯出來理,再由理推匯出來可理解可利用的結論,每一爻,都對應著陰陽互推過程中,所展現出來在整體卦象中的狀態,都是易所外現出來的數理。
聖王以此斷吉凶,然後從未來的判斷中,退到當前的現實中來指導現實,至於未來到來後結果到底會怎樣,就交給時間的推移來驗證,而聖王,也不過是“吉凶與民同患”,與百姓患難與共罷了。
-
10 # clsdzj_29
“易經”在古時被奉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號稱帝王之術,將相之學。應該是屬於哲學範疇之書。其涉及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氣象、中醫學等諸多方面。其核心為陰陽易變,包羅永珍,故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傳說其產生史前,遠古時期,人文始祖伏羲上觀於天,俯察於地,中取諸物,一畫開天地,化為陰陽。在漫長的歲月裡,經過了古聖先賢共同的實踐,逐漸產生了智慧的結晶——《易經》,傳說由連山(夏)、歸藏(商)、周易(周)三部分組成,現存僅有周易。“易經”從功能上看,分為理、象、數、佔四個部分。據說“易經”源於河圖洛書,而河洛又源於星象,故有繫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還有伏羲觀天察地能夠印證絲毫。這裡說的聖人好象指的是伏羲等華夏人文祖先吧。希望拋磚能引玉,僅供參考。
-
11 # 張永科38
巜易經》是集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身的百科全書。她是人類社會早期用以參天量地的象數模型。她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創始者,她是闡明天地造就萬物的立說者,她是天人合一學說的推演者,她是證明事物永遠不斷變的的實踐者。1987年在濟南召開第四次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巜人民日報》發表報道並宣傳了,易理與象數兼顧,向多科學,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綜合研究發展的方針。國家拍攝了《中華周易》七集電視劇,這些都充分肯定了易經的科學價值。
回覆列表
《易經》的背後是天人一體的哲學觀、時空一體的宇宙觀、結構和順序並重的發展觀。承載《易經》背後這些觀念的是由“卦爻”表達的符號系統。這套符號系統有其獨有的運算規則、建模方式。《易經》這本書是用“文字元號”解釋“卦爻”符號的集大成者。
古往今來,人類所有的知識體系都是為了解決3個問題。人與自然的問題,人與社會的問題,人與內心的問題。這3個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結構和順序問題”。
而《易經》代表的知識系統已經在“結構和順序”方面的分析處理已經非常深入,絕對是世界領先。
當下,我們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工農業產值世界第一。國際貿易世界第一,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世界第一。也算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了。然而我們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卻很弱。
在Nexus論壇,張維為教授與西方學者的有一次辯論。辯論場上,來自其他地區的學者一個個面色凝重,苦苦思索。唯獨英、法、美的學者一臉輕鬆。尤其是美國的那個,笑眯眯的,一幅當裁判的樣子。之所以會這樣,還不是現在世界上的各行業的基礎理論都來自西方國家。
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學說都能孕育出牛頓、愛因斯坦。我們的《易經》不知比四元素完善多少倍,想一想它會孕育出什麼樣的人物。
現在通訊發達,知識爆炸,人民生活安寧,國家政治清明。這麼好的條件,只要我們用心去挖掘我們的文明寶藏,從中汲取營養,必定能夠開創出一個與現代技術手段高度交融的,具有我們獨特文化烙印的,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知識體系。到那個時候,我們也完全可以一臉輕鬆的給其他地方的學者當裁判。那才是真正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