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聊人文

    600年前,參加工作30年的魏良輔,

    從大明朝山東左布政使的崗位上退休,

    他並沒有照慣例告老還鄉,回江西老家,

    而是輾轉到了富庶豐饒的江蘇太倉。

    都說落葉歸根,

    魏良輔為什麼不走尋常路?

    這要從他的興趣愛好說起。

    這位魏先生雖然一直做官,

    是不折不扣的體制中人,

    但卻風雅的很,極愛音律,

    不僅非常痴迷,而且上進心極強,

    最開始鑽研北曲

    (簡單理解成北方曲種曲調),

    因被一個朋友比了下去,

    竟開始怒攻南曲(南方曲調曲種),

    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瞭解魏先生上面這些背景,

    會更容易理解,

    為何他退休不還鄉,而是流寓太倉。

    其實原因很簡單,

    這位魏先生的老家江西

    是弋陽腔的大本營,

    (弋陽腔是江西省弋陽縣地方傳統戲劇)

    而他本人卻非常不喜歡弋陽腔,

    為了追求他理想中的藝術環境和氛圍,

    便不辭辛苦,

    來到了當時南戲北曲十分活躍的太倉,

    居住在太倉南碼頭。

    並且和當地通曉音律的各色人等,

    互相切磋技藝,探討樂理,

    博採眾長,不恥下問,堪稱如痴如狂。

    《寄暢園聞歌記》曾這樣描述他:

    “退而鏤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

    醉心音律,能十年而不下樓,

    雖說法有些誇張,

    但魏良輔對南曲的專研精神,可見一斑。

    天道酬勤,付出總會有回報。

    魏良輔在南曲研究

    和改良上取得很大突破

    “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致,

    良輔轉喉神調,度為新聲。”

    隨著他在音律唱腔上的改良,

    被社會廣泛認可,

    他也進一步收徒授業,

    讓革新的聲腔進一步豐富、完善,

    最終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崑山腔”

    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崑曲。

    他本人,也成了後世敬仰的“曲聖”。

    郭德綱經常在相聲段子裡

    談到雅的時候總喜歡把崑曲拎出來,

    不無誇張的說:

    “聽崑曲的時候,

    秀才們要帶著字典才行,

    一場聽下來比種地都累。”

    以說明崑曲唱詞的“

    句句帶典”、文雅之極。

    崑曲的唱詞到底長什麼樣,

    有沒有郭德綱說得這麼誇張,

    我們可以領略一下,先看看浪漫柔情款: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崑曲《牡丹亭》

    只看“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八字,

    是不是足以讓人拍案!

    再看:

    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笑人間兒女悵緣慳,無情耳。感金石,迴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總由情至。先聖不曾刪鄭、衛,吾儕取義翻宮、徵。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 ——崑曲《養生殿》

    是不是略有佶屈聱牙?

    箇中的典故也值得翻翻古籍了。

    如果這些兒女情長太普通,

    我們可以看看“不可描述”的畫面,

    在崑曲裡是如何描摹的:

    悄偷窺,亭亭玉體,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嬌輝。輕盈臂腕消香膩,綽約腰身漾碧漪。一痕酥透雙蓓蕾,半點春藏小麝臍。愛殺紅巾罅,私處露微微。恨不把春泉翻竭,恨不把玉山洗頹,不住的香肩嗚嘬,不住的纖腰抱圍,險把個襄王渴倒陽臺下,恰便似神女攜將暮雨歸。 ——《長生殿·窺浴》

    還有:

    小姐小姐多丰采,君瑞君瑞濟川方。一雙才貌世無賽。堪愛,愛他們兩意和諧。一個半推半就,一個又驚又愛;一個嬌羞滿面,一個春意滿懷。好似襄王神女會陽臺。花心摘,柳腰擺,似露滴牡丹開,香恣遊蜂採。一個欹斜雲鬢,也不管墮折寶釵;一個掀翻錦被,也不管凍卻瘦骸。今宵勾卻相思債,竟不管紅娘在門兒外待。敎我無端春興倩誰排?只得咬,咬定羅衫耐。尤恐夫人睡覺來,將好事翻成害,將門扣,叫秀才,你忙披衣服把門開。低低叫,叫小姐,你莫貪餘樂惹飛災。看看月上粉牆來,莫怪我再三催” ——《西廂記·佳期·十二紅》

    這詞兒簡直“汙雅汙雅”的,

    將限制級的羞羞之事,實力“洗白”

    看得懂的腦補,看不懂的查書。

    韻|婉

    崑劇之美,更在唱腔,

    纏綿婉轉、柔漫悠遠。

    崑腔又稱水磨腔,因唱腔徐緩婉約

    如江南人的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樣

    細膩軟糯,顧得此名。

    此腔正是魏良輔所制,

    明代沈寵綏《度曲須知》有載:

    嘉隆間,有豫章魏良輔者,

    流寓婁東鹿城之間,

    生而審音,憤南曲之訛陋也,

    盡洗乖聲,別開堂奧,呼叫水磨,

    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

    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

    功深鎔琢,氣無煙火,

    啟口輕圓,收音純細。

    魏良輔將其特點總結為三絕:

    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

    水磨腔的唱法技巧和特點,

    非常強調對聲音的控制。

    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

    以便在旋律進行中

    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

    而且對字音嚴格要求,

    平、上、去、入逐一考究,

    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

    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

    使音樂佈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

    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

    也愈加突出。

    舞|美

    崑劇的身段之美,更是不在話下。

    王國維曾言:

    “戲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

    崑曲在各劇種中的歌舞因素尤為顯著,

    “無聲不歌、無動不舞”,

    身段繁複、表演細膩,

    並且舞蹈動作能與曲詞相諧和,

    充分借用肢體動作

    表達唱詞內容和劇中情緒。

    對比之下,就更易理解

    比如京劇經典唱段《二進宮》

    是主要表現唱功的戲,只唱不舞;

    而另一個經典劇目《霸王別姬》,

    則是主要表現“舞劍”的戲,但只舞不唱。

    崑劇則更強調唱舞的融合和一體。

    比如上面提到的《西廂記·佳期·十二紅》中

    唱到那句“只得咬,咬定羅衫耐”時,

    演員一定要真的用嘴咬住羅衫,

    而且要眼神迷離,嬌羞萬分。

    崑劇的舞臺身段,兼收幷蓄,

    繼承和發揚了不少

    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和技法,

    加上長期舞臺演出的實踐和積累

    大大提高了唱唸與身段、舞蹈

    有機結合的舞臺表現力。

    傳|承

    魏良輔所開創的崑曲,

    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被譽為“百戲之祖”。

    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2001年,和日本的能劇、印度的梵劇一起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列為

    “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

    位列當次透過鑑定的十九項之首。

    白先勇先生曾說:

    “每個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

    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

    希臘人有悲劇,義大利人有歌劇,

    日本人有能劇,俄華人有芭蕾,

    英華人有莎劇,德華人有古典音樂,

    他們對自已民族這種雅樂

    都極端引以為傲。

    我們華人的雅樂是什麼?

    我想應該是崑曲。”

    曲笛聲起,三絃索動,

    便讓人顧不得身在何處,所想何事,

    只化身成了古時劇中的多情之人。

    朱唇輕啟,身段蹁躚,

    哪管他今夕何夕,天上人間...

    這便是崑曲,這門曾制霸中國劇壇,

    擁有600年曆史的舞臺藝術的偉大魅力。

    經過無數表演藝術家千錘百煉,

    才有了崑劇傳承至今的的精緻和典雅,

    它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申遺”、“保護”

    也不該只被當成

    舞臺藝術史上的“活化石”,

    而更應該成為一種鮮活、有溫度,

    可以參與、能夠觸控的存在。

  • 2 # 草臺班子

    崑曲和崑劇事實上就是一回事,只是名字叫法不同,一般來說,叫崑曲的多,以前都是叫崑曲的,近來也有叫崑劇的,崑劇可以被視為是崑曲的別名。

    那麼為什麼人們叫崑曲叫多了現在又有叫崑劇的呢?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可能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1.現在大的戲曲劇種一般都帶劇字。比如京劇、評劇、豫劇、越劇等等。劇相對於曲,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劇看上去更完備,聽上去就是行當齊全,什麼題材都能演的樣子。而名字帶曲字的,除了崑曲,其他的影響力都不大。

    2.崑曲部分融入了其他劇種。簡單來說,京劇、河北梆子等後來的劇種也唱崑曲的牌子,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京劇唱的是崑曲,但卻不會說唱的是崑劇。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崑曲有時候可以狹義地指崑曲的曲牌。

    3.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崑曲更早之前叫崑山腔,那時候曲壇有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等腔與之爭鋒;後來花部諸腔興起,叫梆子、戲等名稱的劇種出現了很多,這個時候喚崑山腔為崑曲再也正常不過;到了現在,叫劇的多了,崑曲叫做崑劇也就不奇怪了!

  • 3 # 趙起幹快板書

    京劇出現在清代,京劇的發源地實際在北京宮廷,四大徽班進京為清朝宮廷表演。柔和了包括崑曲、秦腔的曲式和唱法受到皇帝的讚賞。崑曲出現在明代,發源自江蘇崑山一帶。京劇是國粹,具有聲腔價值;崑曲是國學,具有文學價值。

    1.戲曲語言上來說

    京劇以現代漢語為主,有一些湖廣音,像現代順口溜、白話打油詩。崑曲的語言是中州音韻的文言文帶有蘇州方言。

    2.文學性上來說

    京劇是俚俗的劇本,多雜劇、傳統劇作者多為社會中下層,崑曲的劇本多為“傳奇”,少數是“雜劇”,是正統的中國戲曲劇本構成的形式,作者多為文學家。

    3.音樂結構

    京劇是板腔體,沒有嚴格按照古代宮調理論來創作,崑曲的音樂結構是曲牌體,由長短不規則的句子構成,完全遵循傳統。崑曲是中國古典歌劇,是唱歌。京劇不是歌劇,是來自說唱曲藝的“說唱劇”,所以京劇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的說唱。在清代,稱京劇為“花部”;文人稱崑曲為“雅部”,也就是一俗一雅。 “花雅之爭”以崑曲的衰落,京劇的勝利而結束。

    4.表演藝術方面

    京劇的主奏樂器是京胡,崑曲的主奏樂器是曲笛。在舞臺上京劇演員有動作的時候是不唱的,比如武打時是純武打,開口唱時不會有動作;崑曲基本上是邊舞邊唱,舞(打)得越熱烈,唱得也越激烈,崑曲演員的肺活量一定槓槓的。

    崑曲是高度完美的藝術,但影響力已不及京劇,京劇憑著對崑曲精華的借鑑成功逆襲於崑曲之上,被大眾熟知、接受、喜愛。京劇還根據時代發展進行多方面的改良,現代樣板京劇的出現也奠定了其國粹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想恢復談判,伊朗外長:伊朗不是房地產國家,美國施壓沒用。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