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說到民族融合,我們就不能不提到魏孝文帝的改革,說到改革,就不能不想到幾個關鍵詞,均田制、漢化政策和遷都。那麼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呢,具體是什麼內容呢,他為什麼非要這麼興師動重費盡心機的要遷都呢?在歷史的發展中,起到了一個什麼作用呢?這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背景

    改革是什麼?作為一個詞語,指的是改變舊制度、舊事物。作為一個社會現象是指對舊有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作區域性或根本性的調整。當舊的東西落後了,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的時候就要進行革新。

    首先,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我們考查北魏的歷史,他最早生活在大興安嶺,後來不斷南遷。

    在西晉時建立代國。後來,被前秦所滅。淝水之戰前秦瓦解,取得獨立,建立北魏。此後,終於統一北方。在這個背景下,他勢必要加強對北方的統治,與南朝相抗衡。

    其次,這是矛盾鬥爭的結果。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求發展。我們考查北方,它經歷了五胡亂中原的戰亂,人民流離失所,地方土豪勢力割據,而做為這樣無論從政治經濟上都影響到了北魏政權的鞏固。所以就必須採取措施穩定秩序。再有就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激化。鮮卑貴族統治者實行胡漢分治,和軍事管理。鮮卑人高人一等,稱為華人,他們有特權,並且免除賦役,欺壓漢人。這樣就造成了民族矛盾的尖銳化。而另外,鮮卑貴族內部也有矛盾,拓跋珪和拓跋燾就是在內鬥中被殺的。所以,不改不行了,如箭在弦上。

    內容

    均田制

    首先這是一種土地國有制,當時由於戰亂的歷史背景,一部分土地荒蕪,沒有主人,人們形容當時“中原蕭條,千里無煙”國家就把這 些土地分給沒有土地的人耕種,分為永業田和口分田。永業田可以繼承,口分田死後歸還國家。農民耕種土地要繳納賦稅和服役。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自然會努力耕種,這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

    三長制

    這個措施就是針對豪強地主的那些塢堡,他們割據一方,後來有了宗主督護制,這嚴重影響了北魏的中央政權。於是,486年就開始實行三長制。哪三長呢?鄰長,里長,黨長。五家一鄰,五鄰一里,五里一黨。這樣戶口制度就建立起來了,國家依此催稅徵發徭役和兵役,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也消弱了地主豪紳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班俸制

    北魏初年,吏治混亂,他們都是俸祿自籌,這樣他們隨意欺詐百姓,腐敗橫行,也對農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而且國家的稅收也受嚴重影響。484年,就規定實行班俸制,就是說,你的工資不需要你去和人民直接索取了,國家給你。這樣,就規範了官員的行為,促進了廉政建設。第一年,就有40多個贓官被處死。

    遷都

    這個事不好做,俗話說,窮家難捨,故土難離。誰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呢,背井離鄉到中原去呢?但是,當時的情況太複雜了,原因有很多方面,逼著孝文帝非遷都不何。有孝文帝自己的原因,從小跟著馮太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聽說洛陽文化底蘊深厚,就想著那裡,才是自己應該待的地方。再說那裡也是古都,幾朝在那裡定都。而這平城太閉塞,環境也不好。環境這就是外因。平城地理氣候不好,糧食成了大問題。還有就是這裡的貴族保守,要想改革就得離開這裡。總之就遷都了。從平城到了洛陽。

    漢化

    493年,開始實行漢化,改漢姓,他姓元。其他的貴族也同樣要改姓。禁穿鮮卑服裝,著漢服。說漢話,重用漢人為官。這個決心是很大的。為此,他大義滅親,殺死了自己的兒子,元恂。

    對於漢化 ,後世觀點不一,有人說適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有人說,他本民族的精粹丟掉了,只學了漢人的一些糟粕。

    歷史意義

    魏孝文帝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他在歷史的潮流中,起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首先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政治上的三長制、班俸制,經濟的均田制,建設發展洛陽,都促進了中化文化的發展,包括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思想文化方面。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次,他的改革精神,也彪炳史冊。做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改革家,他能在貴族的強力反對下,有勇氣和魄力進行改革,並且取得了成功,這為以後的改革提供了借鑑和動力。

    再次,有利於民族的融合。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歷史上有好多的民族後來都融入了漢族當中,所以對於鮮卑人的孝文帝,應該看到他的積極作用,巨大貢獻。

    斯人已逝,但是做為一代帝王,改革家,他為了鞏固政權,發展民生,拋棄民族偏見,實行革新圖強,對於北方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文化復興、民族融合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我們應該記住他的功績。

  • 2 # 歷史軍魂

    感謝邀請!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並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長期混戰的局面。北魏統一北方之後,為了維護拓跋氏部族的特權,實行民族歧視和階級壓迫的政策,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十分嚴重,最終導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除此之外,鮮卑族是北方遊牧民族,不重視農業的發展,導致人口大量流失,經濟一片蕭條。這一系列政治和經濟危機迫使北魏的最高統治者進行改革。

    公元471年,年僅5歲的拓跋宏即為,是為孝文帝,其祖母馮太后臨朝。改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公元484年起,馮太后任用漢人進行政治經濟制度改革。馮太后死後,孝文帝親政後進行第二次改革。具體改革內容如下:

    整頓吏治。設立9品18級30階,實行俸祿制度。

    推行均田制和租調製。

    廢除宗主都護制、實行三長制。

    遷都洛陽和改習俗。孝文帝從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同時禁胡服、改穿漢服,廢北語、改說漢語,改姓氏,孝文帝將拓跋改為元姓,實行胡漢通婚,修訂法律、尊孔崇儒、興建學校。

    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的發展,促進了自己的封建漢化,提高了鮮卑族的文明程度,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程序。同時,使北魏的國力強盛,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

  • 3 # 使用者9235538616192

    北魏孝文帝稱帝后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公元四九三年孝文皇帝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經過一年的時間遷到河南洛陽。他把北魏的官制軍號進行了改革,使北魏進一步漢化,他下令禁止官員在朝廷使用鮮卑語,在服飾上一律改胡服為漢服。他又作出規定遷到洛陽的三十萬鮮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陽為籍貫。再次他把鮮卑姓改為漢姓如陸、賀、劉、樓、於、穆、崔、盧、鄭等漢姓。最後他又積極推動與漢族通婚等一系列漢化改革。

  • 4 # 戲曲紅歌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第一,中華帝國西晉司馬氏皇朝短暫統一中國後,由於過度復辟分封制等,破壞了秦始皇帝制定的文明大一統國策,加上儒教重男輕女等禮制羈絆,皇族內部爭權奪利,中央集權難以持續,八王之亂凸顯漢族司馬氏統治集團已經分崩離析,不能維護和保護中華文明統一與發展。西北各少數民族特別是遊牧民族看到中原虛弱、內亂,有機可乘,紛紛起兵造反和進犯,造成了五胡亂華大分裂、大流血、大動盪的歷史局面。由於華夏族始終佔據人口優勢、制度文化優勢、農耕文明優勢,羯、氐、柔然、鮮卑等中華少數民族除了暫時佔據軍事優勢外,並不能靠屠殺、壓迫華夏漢族和其它異族就能實現入主中原、稱霸中華的天下共主願望。長期戰亂紛爭,人心思安,渴望和平,作為侵略者、佔領者的遊牧民族,不得不主動與漢民族進行文明的融合。

    這是北魏馮太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

    第二、北魏建國是西晉統治者與古老的鮮卑族拓跋部落合作的結果。鮮卑族拓跋部從大興安嶺東麓一路南遷,部落領袖拓跋猗盧幫助西晉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前秦滅亡代國後也想統一華夏,結果苻堅在淝水之戰中落敗,前秦瓦解,拓跋珪趁機復代國,改國號魏,稱皇帝,透過兼併戰爭,滅大夏、北燕、北涼,於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北魏想穩固在北方的統治和結束中華文明南北分裂的對峙局面,單靠鮮卑族和原始遊牧文明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實現融合發展。5歲即位的拓跋宏的母親馮太后是一位諳熟中華政治文化的偉大政治家,她代替幼主執政期間,有條件任用漢臣,推行漢化改革。

    這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第一,推行均田制。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北魏在維護土地國有制的同時,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恢復農業生產,提高了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廢除宗主都護制,推行三長制和租調製。宗主都護制類似於分封制,留有原始部落民主制和奴隸主貴族專制弊端,不利於中央集權和調動農牧民生產積極性。實行三長制,透過編戶齊民,建立健全基層政權組織,遏制了貴族和地主對土地和人力的私有化兼併,保護了人民的利益。租調製也減輕了農民負擔,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第三,整頓吏治。從馮太后開始就建立了完善的官制(九品十八級三十階),實行俸祿制,中央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控對各級官員的人事權、獎懲權,這有利於政權統一,也抑制了過度民主化造成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烈爆發。

    第四,遷都洛陽,主動漢化。北魏建都平成(今山西大同),地理上屬於北方寒冷乾旱地區,遠離當時的中華文明中心——中原地帶,不利於掌控和影響四面八方。鮮卑貴族守舊勢力和習慣勢力以獨立性為名,掣肘文明進化和民族融合,最終必然導致政治落伍,人心思變。拓跋宏遷都洛陽,禁胡服,改中裝,斷北語,學中語,改複姓,定族姓,鼓勵少數民族與華夏漢族通婚,改變遊牧生產,學習農耕文明,移風易俗,極大地促進了中華北方民族的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

    中華帝國北魏政治家馮太后、拓跋宏母子先後推行的漢化改革,加速了鮮卑族等諸多以遊牧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文化落後的北方少數民族與以農耕文明為主、制度文化先進、地理條件優越的華夏主體漢族的大合作大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強盛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促進了北方各族從原始部落制和奴隸主貴族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轉化,恢復和發展了北方社會生產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鞏固了北魏政權,為後代文明發展和北朝統一南朝重新實現中華大一統,奠定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

  • 5 # M豆

    背景:武力能統一,人心確難附,為了實現民族和文化的統一,當然也是為了自己能更好的統治,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

    具體內容有:

    1.辯親疏,正名位

    追封28代先祖為皇帝,將拓跋珪廟號改為“太祖”,為其開國之君地位正名,同時和一統北方的世祖拓跋燾並列為“百世不遷”之祖,剝奪了平文皇帝拓跋鬱律“太祖”廟號,將其從帝國太廟遷移,因此也就等同於取消了遠支拓跋貴族的皇族身份,使其回覆到遠支宗室的本來地位。此舉使得身為拓跋珪子孫的近支皇族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他們原本就在帝國軍政舞臺處於相對重要位置

    2.爵位改革

    將原來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改為王、公、侯、子四等爵,非開國皇帝拓跋珪子孫的遠支宗親、以及異姓王,其王爵都降為公爵,原公爵降為侯爵,侯爵降為伯爵,子爵男爵如舊。元宏在提高近支皇族待遇、降低遠支宗室政治地位的同時,又拉攏了一個實力龐大的政治集團,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3.改鮮卑為漢姓

    盡棄胡族風俗語言服飾,更大力鼓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聯姻;自己帶頭納了多名漢人妃子入後宮;使得北魏皇族及眾多鮮卑重臣家族,也迅速被眾多漢人高門所接受認可,成為中原士族門閥的一部分。

    因此,短短數十年後,南朝蕭梁名將陳慶之北伐進入洛陽後,不得不由衷感嘆,本以為「長江以北,盡是夷狄」,如今「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即北魏帝國治下的洛陽,其儲存的漢魏衣冠,禮儀典章,竟然勝過了一向自詡為華夏正朔的江左。

    改革的意義:

    簡言之,孝文帝的漢化,是隋唐統一的基礎,功德無量,否則可能還要南北多分裂上百年。

  • 6 # 小莊說歷史

    內容:

    前期(471---490)主要由馮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

    2、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

    3、設立三長制: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

    後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1、遷都洛陽

    2、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意義:

    1、經濟的復甦和繁榮: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手工業: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商業: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達西方國家。

    2、政權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3、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鮮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的轉變促使了整個社會習俗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併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 7 # 逝去即歷史

    北魏從拓跋珪傳到第六代時出了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即孝文帝拓跋宏。

    他武功雖不顯赫,政治上卻很有作為。在他的一生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動,史稱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是因為現實中逼迫的不得不進行的,北魏是鮮卑族人建國,最大的問題是鮮卑族和漢族的民族關係問題。

    隨著問題的日益突出,孝文帝不得不進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漢化”。

    馬克思在談到民族問題時說過:“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  

    孝文帝即位前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情況愈發的嚴重。

    北魏統治者帶有強烈民族壓迫色彩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尤其是漢族人民無法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土地問題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流離,造成一系列社會動亂。

    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進行了改革,堅持走漢化的路,一方面既是要改革政治、經濟上的落後狀態,另一方面也是要緩解與漢族之間的民族矛盾。

    改革內容包括:1、吏治的改革:實行俸祿制。對地方官任期長短不做硬性規定,而是根據治績而定,好則留,不好則去。  

    2、遷都洛陽是漢化政策中一項重大措施。洛陽是漢族政治文化中心,漢、魏、西晉都曾建都在此,遷都之舉主要還是從加速鮮卑族漢化的方面考慮的。遷都洛陽是北魏正式接受漢化的象徵。

    3、改革風俗:改姓、禁穿胡服,改穿漢服,禁止說鮮卑語。郊祀宗廟禮節方面改用漢禮。在官制和律令方面也多仿漢制,進行了改革。 4、均田制、三長制、租調製等各項制度。  

    孝文帝改革鞏固了北魏政權,在當時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魷魚絲可以用來補充蛋白質增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