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在政治上,

    整治吏治,實行班俸制,整頓了秩序,遏制了貪汙,加速了封建化的程序。相對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孝文帝實行班俸制,工資是國家給的,他們不再能隨意巧取豪奪,這樣就改善了吏治,緩和了階級對立,也減輕了人民的痛苦,北魏統治呈現出清平氣象。另外,班俸制加強了中央集權,貴族勢力受到了限制,國家的委派官吏,受國家管理,當然要聽國家的,這樣就加強了中央集權。

    經濟上

    實行均田制改革,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勞役需要,一定限制了土地兼併,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促進民族融合。

    均田制,使北方的農業大發展,國家儲備大大增加。另外,還改變了過去 農業和畜牧業並舉的局面,從此農業在北魏佔據了絕大部分比重。促進了農耕經濟的發展,封建經濟的繁榮。

    文化習俗上

    包括遷都洛陽、語言、服飾、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改革,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的遷都,對當時洛陽的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北魏所建的洛陽城,既繼承了中國古代以宮為主體的制度,又以後城市規劃做出了樣板,他的裡坊制度就為隋唐的長安洛陽城所仿效。而且當時的洛陽城既突出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又提高了經濟中心的作用。在當時的世界上,歐洲的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加起來,面積還不到洛陽的三分之一。

    他實行漢化,就使鮮卑和漢貴族實行了融合,就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就緩和了民族矛盾,有利於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鞏固。也有利於中華文化的發展。他自己以身作則,迎娶北方一流大姓的多家女子為妃嬪,夫人,還為自己的親弟弟娶漢族大姓女子為王妃,並宗氏女子許配給漢族大姓,這樣就使兩個民族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了,對立情緒也就沒有了。這樣也就擴大了北魏的統治基礎。

    總之,這是一場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的改革。它推動了北魏政治經濟文化多元一體化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使北魏達到了生產方式的農耕化,生產方式的漢族化,政治制度的集權化,思想文化的儒學化。而漢民族也從中學到了鮮卑文化的精髓,並更為完善。出現了孝文中興的局面。也實現了“交融互通,共同進步。”

  • 2 # 毒家精選

    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間衝突和鬥爭達百年之久。在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中,先秦勢力強大,一度統一了北方但在與東晉的決戰——淝水之戰中大敗並迅速解體,北方又陷入了分裂狀態。由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不斷壯大,最終統一了黃河流域。

    戰亂給各種人民帶來的苦難,但在數百年的衝突和交往中,民族融合,漸漸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馮太后支援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推進改革。孝文帝親政後又遷都洛陽改革鮮卑舊習,將改革推進一個新的階段。孝文帝的改革有力地推動了鮮卑族的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改革的歷史大背景

    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在孝文帝親政時已經暴露出種種社會問題,社會矛盾的激化,使得階級矛盾尖銳民族矛盾尖銳,統治者階級的內部出現了矛盾,大量流民,出現土地荒蕪。經濟衰退,種種現象促使了孝文帝做出改革的選擇。

    改革的第一階段

    改革的第一階段,由馮太后主持推行均田制,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均田制的推行,就使統治階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而其中不準買賣土地,公開授田的規定,限制了土地兼併,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農耕。均田制使更多的農民成為封建政治直接控制的編戶,保證的統治者政權的財產收入和勞務所需,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改革第二階段

    改革的第二階段由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遷都洛陽是孝文帝推行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北魏自建國以來,定都平城有近百年的歷史。在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阻礙。同時,平成產量有限,常年災害不斷。而洛陽地處中原地區,農業發達受改革的阻力較小,經過充分的準備後,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革除舊習,孝文帝改革中推行說漢話,通漢婚,改漢姓,仿漢制,在經濟上使北魏生產方式農耕化。政治上社會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漢化,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這是一場少數民族自上而下的封建社會改革。

    孝文帝的創新精神影響著北魏政治的興亡,影響了整個民族融合的程序。我們應該學習他面臨社會阻力,依然改革的勇氣,學習他主動接受先進文化,與時俱進的優秀品德。

  • 3 # Gurunding

    政治改革:

    一、整頓吏制,改革稅制、實行俸祿制度及制定官職;

    北魏政權是鮮卑族在古中國北方建立的一個統一的集權政權,做為統治階層的鮮卑族原本是北方草原的一支遊牧民族,是處於奴隸制與封建制度過渡期的掌權者。正因為如此,當他們處於國家社會頂端時,還保留著自己的風俗習慣,對於其他民族實行的是壓制及剝削政策,但是畢竟鮮卑族只是國家人員組成的一部分,這就造成了民族矛盾升級;其次就是遊牧民族的習性就是掠奪,上到各類人口、財物,下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直接索取,所以會造成索取無度、民不聊生;最後就是有關於官職,雖然遊牧民族本身有著嚴明的等級制度和階級概念,但是並沒有明確的制度加以規範,就會造成有可能一個小隊長的權利會比將軍的權利大,造成各自為政、互不統協的情況發生。

    為了規避上面的這些問題,孝文帝大力進行改革,以晉、漢以來的制度為藍本,相容幷蓄了一些帶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東西,制定出符合當時社會形態的各項制度,為北魏政權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遷都洛陽

    原本的北魏政權的核心地是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為了更好地統治中原地帶(黃河流域),加速吸收相對先進的漢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曾今的漢文化政治、文化中心洛陽。

    這一決定,預示著鮮卑族為進一步封建化、加速漢化、加強集權所下的決心,形象和態度的表明獲得了其它各民族的一致支援,為進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基礎。

    文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各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語言交流,為了進一步加深改革,孝文帝決定廢除胡話,統一改為說漢化,這一舉措更是進一步提升了漢化改革的程序。

    經濟改革

    實行均田制、創立三長制、改革租賃制,這幾項舉措的實施,為北魏的經濟復甦提供了有力保障,為國家的富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體而言,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這種民族融合的推進既顯示出了漢文化的優越性,同時又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為強唐的萬國來朝、大國風範起到了承前啟後的標杆。

    孝文帝的改革不亞於強秦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

  • 4 # 咚咚木子

    北魏孝文帝作為一位統治半個中國的少數民族君,一直以來歷史對其評價都是很不錯的,可謂之 明君而且得到了漢族文明的承認。

    孝文帝本人及相關改革的具體介紹已有答主詳細的回答了,其改革的意義在經濟方面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在戰亂後得到恢復。一般農業農民穩定了社會也就穩定了他的位子也就更加穩了。政治方面尤其是遷都洛陽後,學習了漢族的先進生產力後加速了北魏政權由遊牧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程序。進一步鞏固了其封建政權。文化方面主要是移風易俗進行少數民族漢化,這極大的促使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提升了少數民族的生產力,使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加強。從而減少分裂,鞏固了他的封建統治。

    改革歷史意義個人人為最主要的是民族大融合給後世直到如今帶來的深遠的廣泛的影響。要知道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與融合才不斷產生的。歷史的發展雖然都是以漢族作主導但是從來都少不了少數民族的依託,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發展才能使得中國的古老文明歷經伍仟餘年而依然與世長存。比如說現在中國依然堅定不移的走民族大融合道路,中國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團結奮進,才使得中國能屹立世界前列而不受屈辱。可以所作為少數民族北魏孝文帝是民族融合歷史上領路人,有了這些先行者才使得我們中華民族文明更加的絢爛多彩。

  • 5 # 蘑菇雅說

    幹了什麼?

    孝文帝頒佈了均田制,是把國家掌握的無主的荒地分給農民,獲得穩定賦稅。太和改制的一項就是恢復了中原實行的百官俸祿制,使得漢族官僚物質待遇得到了提高。

    推行漢化:胡漢通婚,孝文帝親自帶頭娶漢族姑娘;改講漢語,不得講鮮卑語,根據年齡,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必須要講漢語,三十歲以上稍年長的,允許多給一點兒學習時間。

    改姓氏,不要鮮卑姓氏了,都改漢姓,他帶頭改姓元,元是老大,大哉乾元嘛;改籍貫,都改成河南人;改用漢王朝的祭祀禮儀,尊孔。

  • 6 # 墨跡的小哥哥

    在北魏初期建國時,一直壓榨境內的其他民族,其中尤以壓迫漢人最深。對於漢人的歧視,不僅侷限在物質上的剝削和壓迫,在文化上,也嚴禁族人學習漢人文化,因為北魏的歧視政策,漢人士卒也對北魏朝廷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致使北魏的統一一直得不到穩固,民族矛盾層出不群,漢人的反抗更加像星星之火一樣無法撲滅。面對國內的亂局。如何能平息民族矛盾。化解仇怨。重建秩序,構建一個多民族共融的新王朝,成為了每一個北方統治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太和14年,公元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滿23歲開始親政,他繼承的王朝並不是一個太平盛世。漢族,鮮卑族之間的廝殺從未中斷。漢人與鮮卑人更是水火不容。當務之急,如何彌補帝國內不可調和的分裂。

    拓跋宏推行了五個政策進行改革。第一個政策就是推行漢化,革風易俗。為贏得漢人氏族的忠心,向天下誥示自己推行漢化的決心與意志。同時開始商討遷都洛陽一事。

    第二個舉措就是禁用鮮卑與推行漢語漢字。一旦鮮卑人都學會了漢語,就能與漢人自由交流,交流多了,矛盾自然就小了,因此推行漢語乃是重中之重。

    第三個舉措則是禁穿胡服,改穿漢服。以表漢化的決心和意志!

    第四個舉措就是改鮮卑複姓,配以漢之單姓,經過漢化處理的姓氏,真正的鮮卑姓氏在拓跋宏的改革之後銷聲匿跡。以此化解民族矛盾,化解百年仇恨!!

    第五個舉措則是大力推行胡漢通婚,促進民族融合。前四項的舉措。幾乎都是在為這最後一項做準備。兩足在不斷的通婚之中逐漸融為一體,親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堅如磐石,萬古長存。

    在拓跋宏的政策下。軍事,經濟,文化,社會,政治得到大幅增強。緩解了民族隔閡。中國北方也由此迎來了一段相對繁榮的時代,史稱孝文帝中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方言和古代方言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