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子33550731

    抱著死守老先生的唱段只一味強調繼承不讓發展,京劇走向沒落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不像程那個不像程,程先生也說過,學者生像者死,程派感覺還是天津劉桂娟繼承發展的最好,唱出了女人味,體現了京劇的美

  • 2 # 莊景鑠5X

    現在唱京劇的,我就渴望看到只唱自己,聽不出任何派味的,因為模仿者我真分不清誰是誰,當前只有一位賈懷胤我喜歡聽,主要是誰也不可能認他做門人弟子,因為他獨闢蹊經,深得青年人的喜愛,甚至有評論說看了他的盤絲洞,從此要看京劇了,這個評論可真笑屎我了,說的真好!

  • 3 # 遠眺的目光

    說的什麼屁話?每個人的聲音條件不同,音域音質肯定也會各有差別,俗話說:八十老太吃崩豆,各有所愛,有喜歡豬八戒的就有喜歡孫猴子的,幹嘛要把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人強行進行對比呢?有雞巴毛病吧你?再者以前的錄音條件和現在也不一樣,不是絕對的先發明人都會優於後來者,後來者也有很多天賦條件極佳者,他們不但完全優質的繼承了前輩的東西更有自己的發展,不能死眼光,死頭腦看待問題和事物,以不同時期的條件去衡量兩個不同時期的人和事,你們覺得合適嗎?有些人說程派除了程硯秋,後來者沒有一個人能夠完美展現程派神韻及精髓,這話說的及偏頗又沒有眼光和見識!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藝術這東西,很難有一套即科學嚴謹,又公平公正的評判標準!非要強行評判誰優誰劣,誰高誰低?有意思嗎?就不能客觀平和冷靜看待藝術這東西嗎?

  • 4 # 富連成社

    程派青衣是京劇青衣行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程派也是京劇裡不可或缺的流派!程硯秋作為程派的創始人,其藝術受到很多觀眾戲迷的追捧。程派的傳承一直到現在已經有四代了,活躍在各舞臺當然還是三代中的弟子們了。其中比較知名的演員有劉桂娟,遲小秋,李海燕,李佩紅,張火丁等。

    程派傳承至今,飽受詬病,程硯秋在創立程派之初,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以王瑤卿之王派,梅蘭芳之梅派為基礎,充分發揮自己的腦後音等特點。即形成特色: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節奏鮮明,旋律多變。以情託腔。

    但後人在傳承過程中,未能用其“功夫”,導致傳承的斷層。其一,程硯秋開蒙於榮蝶仙,後習武功於丁永利。倒倉時學習太極拳劍等功。打下堅實的武功基礎,後人無法企及。其二,程硯秋受教多師。於陳桐雲學花旦,陳嘯雲學青衣,又於梅王二人學習。後於劉鴻生,孫菊仙等名家同臺獻藝。其三,對藝術的執著。藝術上的執著是演員安身立命之本。不斷的充實自己的藝術,豐富自己的體系,藝術才趨於成熟。

    二代弟子中,新豔秋九歲學藝,光看程硯秋演戲就看了五年,風雨無阻。此等毅力,後人望其項背!趙榮琛,家境富庶,但傾心於程派,下海唱戲,與程硯秋書信往來,探討其藝。其對藝術之執著!王吟秋,苦出身,程硯秋收其義子,常伴身前,受耳提面命之教導!李世濟,李薔華境遇不同,但忠心程派,主要得益於唐在昕,周長華二位琴師。

    現在的演員莫說與大師相比,和二代之間差距之巨大。“功夫”沒下夠,藝術自然受限。當然,時代也決定藝術的走向。綜合看來,與大師之間差別之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 5 # 荷露團珠

    若想回答這個問題,這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第一,男旦和坤旦的嗓音及身體生理方面的區別。第二,由於人為的斷層造成了傳承的中斷。第三,後代的藝人不刻苦鑽研老輩的藝術偷懶取巧想走捷徑。

    我想,把我上面這第三個問題說清楚,那麼。現在的程派演員和程硯秋為什麼區別很大這個問題就答清楚了。

    第一,男旦和坤旦的嗓音及身體生理方面的區別。由於男女生理身體上的不同,造成了他們嗓音的音色力度等各方面都不同。有人就說,男旦的聲音有力度,有金屬音,厚實好聽。女單聲音薄,不打遠,沒有力度,高音尖細,低音沉不下來。這都是由於生理和身體原因造成的男女的區別。但若想改變這些劣勢,那麼就得刻苦下功夫去苦練。在京劇歷史上,也有不少這樣的成功的女藝人,比如新豔秋,言慧珠,但今天的京劇坤旦,並沒有真認為這是劣勢,他們不下苦功,不去學去練,去追求那種立音,共鳴音,腦後音兒,丹田力量,他們就不會有老輩那種鶴鳴九霄般的音色和力度。

    第二,由於人為的斷層造成了傳承的中斷。由於解放後戲曲改革。很多傳統戲曲絕技沒有流傳下來,人為的造成了它的斷層。很多老藝人的絕活也沒有留下來。很多方法和技巧都失傳了。過去人怎麼唱的,她們現在並不清楚。只能從留下的錄音裡泛泛的在學。沒有那種口傳心授的環境,所以學的都是表面。也是造成了,現今演員和過去的藝術家,感覺上根本不一樣的一個原因。

    第三,後代的藝人不刻苦鑽研老輩的藝術偷懶取巧想走捷徑。由於幾十年的人為中斷使京劇面臨很多的絕技都失傳了情況。那麼新的一代沒有那麼迫切的想繼承老輩的藝術,再加上一點兒都不刻苦的去揣摩鍛鍊,即使有人想刻苦,但是也沒有人教,所以他們很多東西都是想當然自己琢磨出來的,那跟老輩千錘百煉留下的,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也是老輩藝人和當今這些年輕演員很不同的一個方面的原因。

    實際我說上面三點,並不限於程派。其他京劇流派同樣適用。京劇面臨的就是這麼一個非常尷尬的,青黃不接的局面。要想打破這種局面,也非常難,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現在這種情況,誰願意做這樣的事兒呢?都好像混一天算一天,沒人去做實際的事情。京劇也就在這種尷尬中,越來越沒有人看了。

  • 6 # 明揚51

    幼年程硯秋嗓音頗佳,十一歲登臺演出,與劉鴻升、孫菊仙等同臺合作《轅門斬子》、《硃砂痣》等。十三歲倒倉,嗓音逐漸恢復後,卻留下了變聲後期的痕跡,少了亮音。在羅廮公、王瑤卿等啟發指導下,下決心鑽研音韻學,掌握適合自己的發聲方法,彌補嗓音不足的缺陷,根據自身條件融會貫通,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從“梅尚程荀”到“梅程荀尚”兩次配評為“四大名旦”。程派藝術,特別是他的聲腔藝術廣為流傳。

    但令人尷尬的是,當今的程三代演員所唱,已離“程腔”甚遠。也就給了提問者“現在的京劇演員和程硯秋本人相差很大”的困惑。早就有了“除了程硯秋,別人唱的都是程派”的調侃。有人說是發展,我更覺得是後學者功夫不到家的偏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天賦不同

    程派是程先生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創立的,由於基礎條件的差異,對這種特色極其鮮明的流派風格,學習模仿很容易滑向“只求形似”的誤區,傾盡全力只得“皮毛”。當年程先生拒收女徒,很大用意就是覺得女性不適合程派唱法。現在程三代的張、遲、李、劉清一色的女生,其實難窺程派門徑。差別很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2:二代五老各抱一角

    程派二代演員以新、趙、王、李、李為代表,被尊為“五老”。其中以唯一健在的李薔華影響最小。其餘四位,新豔秋著重柔美,缺乏程派的剛勁,屬於“柔程派”;趙榮琛先生突出高雅端莊,屬於“雅程派”;王吟秋先生多繼承少發展,屬於“宗程派”,李世濟早年宗程,晚年則把程派進行“大躍進”式的發展,屬於“新程派”。現在的一張一遲,分屬趙、王門下,其餘程三代多出自李門新程派。所唱不像程硯秋很正常,學的本來就不是程硯秋。

    3:程派的發聲部位

    程派唱腔發聲以“立音”、“腦後音”為主要特點,趙、王二位乾旦掌握運用似乎更為嫻熟,其餘女性程派只有新老太太早年在程大師指點下得其神髓,其餘都是“憋粗嗓”,唱出來神不似、形不隨。連徒有其表都談不到。

    4:棄繁就簡

    李世濟早年規規矩矩的學習程派頗有幾分成就,後期在其夫、琴師唐在炘的大力幫助下,致力於發展程派。怎奈她本不是科班出身,技藝並不全面,。於是乎,做功不夠表情湊。擠眉弄眼,撇嘴賣萌。把程派含蓄、端莊、大方的大青衣幾乎唱成外向、活潑、調皮的小花旦。最後形成了大嗓、本嗓、可口灌的“新程派”。相較於程派的深邃悠遠,博大精深,新程派膚淺明瞭,簡單易學,三代們自然樂得追隨其後。

    5:勁頭不對

    程派唱法講究就是“虛實結合”、“輕重結合”“收放結合”,這一點新老最得神韻。現在三代們只有放沒有收,一味的扯著脖子放開力量,也就失去了程派聲腔藝術精髓。

    深沉內斂的程派變成了熱情奔放的程派,程派也就不是程派了,聽她們唱的和程硯秋大師有很大區別也就不難解釋了。

  • 7 # 江千里2014

    聽了《荒山淚》——“聽礁樓,打二更……”,低沉委婉,如泣如訴,觸動心靈。

    後來再遇到“荒山淚”,就調臺了。

  • 8 # 秋蝶燕

    幼年程硯秋嗓音頗佳,十一歲登臺演出,與劉鴻升、孫菊仙等同臺合作《轅門斬子》、《硃砂痣》等。十三歲倒倉,嗓音逐漸恢復後,卻留下了變聲後期的痕跡,少了亮音。在羅廮公、王瑤卿等啟發指導下,下決心鑽研音韻學,掌握適合自己的發聲方法,彌補嗓音不足的缺陷,根據自身條件融會貫通,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從“梅尚程荀”到“梅程荀尚”兩次配評為“四大名旦”。程派藝術,特別是他的聲腔藝術廣為流傳,十有九學,名揚天下。

    程二代王呤秋,新豔秋忠程得程,趙榮琛早年像程,中年嗓子就塌了。李薔華還行,最沒用就是李世濟,大改程派,誤人子弟,不倫不類。

    張火丁,遲小秋也是沒用,拜了名師還學歪了,其他的程派弟子沒有不走李世濟的路。

    尷尬的是,如今的程三代演員以把“程腔”丟的老遠。現在的京劇演員和程硯秋本人相差很大,早年就有“除了程硯秋,別人唱的都是程派”的調侃了。還說這是發展。可嘆程派後繼無人,怕只怕程派越傳越遠,還留下了個什麼新程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