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B新觀察

    孔子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的象徵。中國所說的文化自信。有很大程度,是對孔子的文化思想,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而言的。

  • 2 # 珵潔

    我覺得說的很對。孔子是華人推崇的文化大師,他的智慧像鑽石一樣成為後人最珍愛的寶物。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孔子給後人留下的做人與成事之道是多方面的,是智慧之庫,令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3 # 雲棧縈

    首先你得了解孔子的文化精髓,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但為何儒家成了貫穿整個中華歷史的核心思想。

    作為貫穿了中華歷史的核心思想,不得不說它的創始人孔子的確了不得,孔子本人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其所著的一切貫穿了人的全部生活。

    不過在當時看來,來聽孔子講課的權臣官宦會比較多一點,那些人的才華必定是不弱的,但孔子依然能被他們尊稱為老師,單從這一點上看,他在那時便已經達到了你所說的文章第一,不然怎麼何以服眾。

    從孔子所著的經典之中,《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經完全填補了人們的精神空洞,也讓許多人照著裡面的行為標準約束著自己。

    與他同處時代的其他百家,所注重的大都是當下之事,也就是人的行動,很少論及思想境界的,唯一的道家老子追求自然,不與人爭辯,也導致了孔子的獨一無二。

    往後的朝代每個人都尊稱孔子為聖人,很少有去反駁的,大家學習考試都是在孔子所創立的一切之下所進行的,也就造就了很少有人能與孔子相提並論。

    每個讀書成道之人,談及孔子之時也會帶有尊敬,沒有誰敢說自己超過了孔子的話,所以孔子也成為了第一。

    就像現在的學生很少去反駁老師不對的話一樣,所以你說孔子文章第一是不正確的,只能說他的思想境界是第一。

    孔子所著的文章其實本身就很少,六經是他修訂,論語是他弟子整理的他與弟子的對話,他本人真正留下的文章是極其至少,即使有,以現在人的思想境界也未必看得懂。

  • 4 # 紹煌

    這是不怎麼正確的說法,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言談之間,言必稱周公,被老子狠批了一頓,因為這會讓人陷入某個思想桎梏乃至權威崇拜或者宗教崇拜的境地。

    這是個陰陽二元對立互補互動的世界,二氣相感而成體,不可執一而定象,賢者之所以會被人懷念,不是因為具體的人,而是因為他的思想給人類前進指引了一個方向,但,如果一味的跟隨某個思想或者某個人,等於是把自己囚禁在他的字裡行間,從而喪失了獨立人格,成為其附庸品,若固化死守,談何相交相感再生髮出新知?相反,倒會陷入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地步,若社會如此,就會讓整體的人類意識水平下降。

    所以,不尚賢,老死不相往來,慎獨,君子之交淡如水等說法,就是要避免陷入人對人的崇拜或者陷入某個思想桎梏之中,因為人與人同性相交,生不出什麼好事來,而是人要與某個思想相交,讓思維與其思想處於若即若離狀態,只有人與思想這樣一陰一陽相感,經過意識靈性碰撞,舉一反三,再生髮出新知,從而螺旋式提升自己以及整體人類的意識水平。

  • 5 # 三鄉傳奇

    孔子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孔子年輕時讀書很用功,做事認真負責,當過魯國的小吏,不到三十歲名聲已經比較大了。願意跟著孔子學習的人比較多,孔子設立私塾,孔子的創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些至今仍在被後人應用,並且被後人尊為教育理念的典範。

    從三十五歲開始,孔子開始到諸侯各國傳播他的政治理念,希望當政者能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在傳播政治主張、宣傳思想理念的道路上,孔子和他的學生輾轉諸侯各國,風餐露宿,飽受疾苦。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在陳國和蔡國一帶,楚昭王想讓孔子到楚國去,派人請他,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害怕孔子去了楚國對他們兩國不利,派兵阻礙孔子前行。孔子與他的學生被圍困,幾天沒有飯吃,後來楚國派兵過來才給他們解了圍。

    孔子輾轉諸侯各國七、八年的時間,沒有一個諸侯願意重用孔子,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他並沒有氣餒,回到魯國家鄉,專心致志整理古代書籍、教育學生、編撰學說。春秋時期,諸侯國互相爭奪地盤,人民生活艱辛,周朝時期的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孔子整理出了《詩》、《書》、《禮》、《樂》等典籍,使許多幾乎荒廢失傳的古籍、典章、禮樂等得以流傳下來。在晚年,孔子整理出了《詩經》、《尚書》、《春秋》。其中《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收集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三百零五篇詩歌,有不少反映了古代社會民間生活的歌謠,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我們沒有更好的言辭評價這位聖人,讓我們借用司馬遷的話來重溫孔子的偉大理念和思想。司馬遷說:“《詩》曰:高高的山嶺令人瞻仰,寬廣的大路導人遵循。從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象他的為人,我懷著敬仰的心情參觀孔子的廟堂、車輛、衣服、禮器,留戀徘徊,不願離去。天下的君主以及眾多的賢達人士,在世時無比榮耀,去世後就沒有留下任何紀念的東西。孔子不過是一個布衣平民,他的學說流傳至今,人人拜首,學者敬仰,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啊!”

    時至今日,孔子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至聖先賢,我們崇拜他、紀念他、學習他,有孔子堅韌不拔的性格,有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孔子流傳後世的文化典章!.......他的影響貫穿在中華民族興興衰衰的歷史中,貫穿在生生世世的每一箇中華兒女日常生活!所以對他“古今能有幾人賢,孔子文章第一先”的評價一點也不為過!

  • 6 # 超哥說成語

    首先我覺這句話是不對的,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沒錯;儒家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華人,也沒錯;從古到今能稱的上聖賢的人很少,更沒錯,但是說“孔子文章第一先”就不對了。但是請大家別介意,並不是否定孔子的言論和貢獻,只是說從歷史來說不能說是第一。

    我們知道孔子提倡六藝,並且推崇六本書:《詩》《書》《禮》《樂》《易》《春秋》。但是這六本書並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孔子後來重新整理修訂了一下。即使是儒家經典《論語》,那只是孔子的學生整理的孔子的言論,說不上是孔子的文章,那就更不能說是“孔子文章第一先”了。

    春秋時期,除了儒家,還有道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號稱是百家爭鳴,可見學派是非常多的。當然這些除了道家,其他家的影響力都比不上儒家。但是道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老子也是比孔子早一些,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學問。

    從歷史的影響來說,孔子的儒家要大一些,那是因為統治者對孔子學說比較推崇。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在漢武帝的支援下開始推行,在歷代官方的支援下,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但是後面的儒家思想,已經不是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其他學派的一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相容幷蓄”,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思想。也正是如此,它受到了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長期以來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權,因此才有了“孔子文章第一先”的說法。

    其實在漢朝初期,漢朝推崇的是道家的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清靜無為。我覺得道家老子的《道德經》才能稱的上“文章第一先”。《道德經》主張“道法自然”,“道”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源動力,以“道德”為宗旨,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更多的人會認識到《道德經》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拼音首寫字母代替漢字,是真的必要還是人的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