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凌煙閣唐儉

    張君秋先生,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張君秋先生得天獨厚,他的這條嗓子,一時無兩:甜,圓,寬,潤。他的發聲極其科學,主要靠腹呼吸,所謂“丹田之氣”。他不使勁地摩擦聲帶,因此聲帶不易磨損,耐久,“頂活”,長唱不啞。中國音樂學院有一位教師曾經專門研究張君秋先生的發聲方法。————這恐怕是很難的,因為發聲是身體全方面的運動。張君秋先生的氣很足。他唱的時候,頸部兩邊的肌肉都震得顫動,可見其共鳴量有多大。這樣的發聲真如濃茶釅灑,味道醇厚。

    張君秋先生沒有坐過科,是小時在家裡請教師學的戲,從小就有一條好嗓子,搭班就紅(他是馬連良先生髮現的),因此不大注意“身上”。他對學生說,“你學我,學我的唱,別學我的“老斗身子”。他也不大注意表演。但也不盡然,他的臺步不考究,簡真無所謂臺步,在臺上走而已,“大步量”。但是著旗裝,穿花盆底,那幾步走,真是雍容華貴,儀態萬方。

    張君秋先生的嗓子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非常富於彈性,高低收放,運用自如,特別善於運用“擻”。他又極會換氣,常在“眼”上偷換,不露痕跡,因此張派腔聽起來纏綿不斷,不見稜角。中國畫講究“真氣內行”,張君秋先生得之。

  • 2 # 安珍奶奶1

    張君秋表演梅派名劇“鳳還巢”的程雪娥,繼承梅蘭芳先生的大青衣傳統唱腔並有所發展。傳統戲的“四郎探母”,“武家坡”,“二進宮”等正工青衣劇目他的演唱都是遊刃有餘。舊時京劇界有句話曰,“祖師爺賞飯吃”,張先生有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可以說是男旦中的翹楚,他的唱腔唱段可以用“華麗”二字形容。1950年代他先後創作演出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等形成張派藝術的經典劇目。合作戲“秦香蓮”,“趙氏孤兒”,尤其是田漢先生整理改編的“西廂記”中,他都有大段成套板式的唱段。竊以為,實際上他的演唱就是京劇的“花腔女高音”,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青衣原有中規中矩的演唱風格。且喜至今張派高足和再傳弟子都活躍於舞臺,證明張君秋流派藝術的活力和受到京劇愛好者的推崇。

  • 3 # 愛跑步的伍銥銥

    張先生於京劇還一項大功足以流芳百世,即擔任《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的藝術總顧問,到他去世時,已經配好了120部。

    解放後,張先生拍過兩部膾炙人口的電影——《鍘美案》《望江亭》。在彩色膠片異常珍貴的年代,電影將他最美好的聲音與形象永遠定格。比起很多大師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張先生無疑是幸運的。

    所有這些成就裡,最重要的當屬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張派。談到張派的創立就繞不開他從川劇移植來的《望江亭》。談《望江亭》就得說,張先生扮演的譚記兒頭回出場的【四平調】。在老戲裡,用【四平調】的是《烏龍院》裡的閻惜姣和《梅龍鎮》裡的李鳳姐,她們都比較市井,地位不如守寡的學士夫人譚記兒。且【四平調】一般結尾的最後三個字要重複一遍。這一重複,立即使戲劇的氛圍變得閒散,顯然這與心事重重的譚記兒也不相符。所有這些都難不倒勇於創新的張先生,他把京劇生行裡的【嘎調】化成了甩腔避免最後三個字的重複,讓改良後的【四平調】聽起來有種說不出來的新穎感。類似的例子還不少:《詩文會》中車靜芳的【南梆子】裡“忽然間”三個字源於歌劇《劉三姐》的旋律;《狀元媒》裡柴郡主的【二黃原板】中被注入了反二黃的元素。

    另外,聽張先生的戲與聽四大名旦的還有一個區別,就是節奏快。經他改編後,許多戲刪掉了重複的段落和沒必要的過場戲,這也更符合時代的需求。

  • 4 # 茅山陳志明

    張君秋是京劇界的頂級大師。他吸收了梅程荀尚等前輩大師的藝術養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京劇推向極致美。和他同時代、同等成就的還有裘盛戎先生。他們形成了:十淨九裘,無旦不張。

    任何藝術都有生長規律,生命週期。殘缺的藝術,有很強的生長力,或說發展空間,而它一旦進入完全成熟,生命力就會萎縮,張裘派的形成,代表京劇的完美、成熟,也預示著京劇進入巔峰,後面必然是下坡路。就是有所變化,也是修俢補補。

    一句話總結:張氏以後,再也出不了比他高明的藝術家了。可能有與他比肩的人物,但不可能有大的超越了。

    所以復興京劇,也只能是修俢補補了,京劇也不可以能再現:滿城皆聽叫天子,天下處處梅郎聲。這種輝煌時代結束了。早已做頂,掉頭暴跌,完全走熊。但京劇之美,應該有它的市場份額,所以現在京劇在經歷熊市後,正在探底回升,價值迴歸。

  • 5 # 慧棋詩詞原創

    首先謝邀。 張君秋先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旦角,四小名旦之一。京劇張派創始人。原名滕家鳴,自小家境貪寒,隨母親,張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後經李多奎先生介紹,14歲拜李凌楓先生為師,攻青衣。後拜王瑤卿先生為師,35年與雷喜福合作,以一出,女起解,唱紅。 張派藝術以唱功名揚梨園,其嗓音嬌媚,脆水,甜潤,清新,高低隨意,舒展自如,有梅派的華麗,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並很好的融入在自己的表演中,形成自己獨特風格。 張先生曾得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指導在1942年自組謙合社,挑班演出,常於孟小冬,王漢宸,譚富英,馬連良合作演出。1986年應天津市領導邀請,主教,天津青年京劇團。 1997年5月27日逝世,一顆藝術之星隕落。 謝謝。1,18

  • 6 # 荷露團珠

    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張君秋是京劇旦角兒最後的高峰》。

    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京劇旦角經歷了“四大名旦”以後,幾乎非常難以超越。那老四位就是京劇旦角兒的泰山北斗,高山仰止。

    但是後來又出了一位張君秋。張君秋在其他方面也沒有達到“四大名旦”的高度。但是唱上特別徹底的突破了四大。成為繼四大以後的唯一高峰,到現在為止也是這樣的。

    張派是一個博採眾家的流派,他從他的老師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等大師的唱腔中,吸取營養兼收幷蓄,創立了膾炙人口的張派唱腔。

    可以講在唱上,張君秋是空前絕後的。京劇到他為止,基本就是走下坡路了,而且沒有一個流派形成。

  • 7 # 手機使用者59570222314

    謝邀。張君秋先生是繼梅尚程荀之後的又一位大師。對中國京劇旦角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能在京劇鼎盛時期自成一派,而且形成了無旦不張形勢,看看張先生的眾多弟子和私塾張派的龐大人群,就知道他的藝術成就。他對京劇音樂的豐富與實踐,對京劇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 8 # 金龍逸

    張君秋先生是繼梅尚程荀之後的又一位大師。對中國京劇旦角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能在京劇鼎盛時期自成一派,。!

  • 9 # 明揚51

    張君秋先生,14歲經李多奎先生介紹拜師李凌楓,學習青衣。後拜王瑤卿深造,並得梅尚程荀指導。1935年於雷喜福合作首次登臺一舉唱紅。36年,與李、毛、宋被推舉為“四小名旦”,至97年逝世,得享盛譽60餘載。

    說起張君秋先生的藝術成就,本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領悟:

    1:頂級的唱腔藝術

    張君秋先生所創的張派已成為當今青衣行當流傳最廣、門徒最多的流派了,其藝術魅力可見一斑。得天獨厚的嗓音條件,可以說京劇史上旦角里最好的,沒有之一。甜潤寬厚,高低隨意,舒展自如。高,亮,甜,脆,最為難得的是直至晚年,一如既往。有了絕佳的嗓音作保障,張先生把梅派的華麗、程派的輕柔、尚派的剛勁、荀派的婉約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剛健委婉、俏麗清新的張派演唱藝術。特別是在與琴師何順信先生幾十年的合作中,創新了許多餘韻悠長、繞樑三日、回味無窮的美妙唱腔。如《狀元媒》、《詩文會》、《西廂記》、《望江亭》等劇中的優美唱段,無不清晰地打上張派唱腔藝術的烙印。

    2:頂級的演唱技巧

    張君秋先生在演唱上的特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唱法上靈活多變;一是創制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調節氣息的方法控制聲音的變化,高、低、輕、重,各類聲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華麗與端莊,在典雅中見深沉,所謂涵腔唱法。無論在唱法上、創新腔上,他都遵循著從人物出發,為抒發角色感情的需要這一原則。具有以聲傳情,聲情並茂的特點。並在演唱中 巧妙地吸收了其他行當及曲藝、歌曲的菁華,在梅派的基礎上,創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張派"。張先生是"四小名旦"中藝術生涯最長,流傳最廣、成就最顯著者。

    3:門徒多流傳廣。

    由於張派藝術的清新亮麗,廣受好評,且非常適合女演員學習演唱,弟子、學生遍及全國各地,不下百人。致使逐漸有了“十旦九張”的趨勢。這不僅是張派演唱藝術魅力所致,更是張先生作為老一輩藝術家對京劇事業的發展無私的奉獻。如86年天津青年京劇團舉辦百日集訓,張先生不顧年事已高,頻繁往來天津,親自指點示範,使得雷英、趙秀君等青年新秀很快成為同齡演員中的佼佼者。不僅在專業演員中,戲迷愛好者對張派演唱也是痴迷者甚多,“自那日與六郎……”,即使公園裡也常聞於耳畔。

    4:致力音配像福澤後世

    1994年,張君秋參與了京劇音配像的錄製工程,任藝術指導並題寫戲名,參與指導了120多出戲的音配像。不僅讓老藝術家的拿手好戲鮮活的呈現在後人面前,也讓參與配像的後輩演員有了一個直接領略、學習前輩藝人精湛技藝的契機,加深了感性認識。自然也就提高了自身水平。對前輩藝術家、對當今演員、對廣大觀眾、對京劇事業都是功德無量的偉業。97年的一個早晨,張君秋先生接到電話,被邀請為新影片《龍鳳呈祥》錄音。就在等電梯準備下樓時,他突然心臟病發作,一頭栽倒在地,一代大師倒在了他畢生熱愛的京劇事業路上。

    5:也有不足之處

    好的天賦也帶來了消極的一面。按京劇“四功五法”的標準來看,張先生最為拿手的當屬唱功。把先天優勢用足了,其他基本功卻成了相對的弱項。雖自幼學藝,輾轉多師,但畢竟不是科班出身,不同於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張先生念、做相比其唱遜色不少,至於“武”那就基本空白一片了。

    瑕不掩瑜,張君秋先生堪稱四大名旦之後藝術成就最高的青衣大家。

  • 10 # 胡小鬧不鬧

    張君秋是京劇界的頂級大師。他吸收了梅程荀尚等前輩大師的藝術養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京劇推向極致美。

    和他同時代、同等成就的還有裘盛戎先生。他們形成了:十淨九裘,無旦不張。

    任何藝術都有生長規律,生命週期。殘缺的藝術,有很強的生長力,或說發展空間,而它一旦進入完全成熟。

    生命力就會萎縮,張裘派的形成,代表京劇的完美、成熟,也預示著京劇進入巔峰,後面必然是下坡路。就是有所變化,也是修俢補補。

    對於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想法,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11 # 貴州城雕

    今天在這美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張君秋是京劇界的頂級大師。他吸收了梅程荀尚等前輩大師的藝術養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京劇推向極致美。和他同時代、同等成就的還有裘盛戎先生。他們形成了:十淨九裘,無旦不張。

    任何藝術都有生長規律,生命週期。殘缺的藝術,有很強的生長力,或說發展空間,而它一旦進入完全成熟,生命力就會萎縮,張裘派的形成,代表京劇的完美、成熟,也預示著京劇進入巔峰,後面必然是下坡路。就是有所變化,也是修俢補補。

    一句話總結:張氏以後,再也出不了比他高明的藝術家了。可能有與他比肩的人物,但不可能有大的超越了。

  • 12 # Fcwr老師

    張君秋先生,14歲經李多奎先生介紹拜師李凌楓,學習青衣。後拜王瑤卿深造,並得梅尚程荀指導。1935年於雷喜福合作首次登臺一舉唱紅。36年,與李、毛、宋被推舉為“四小名旦”,至97年逝世,得享盛譽60餘載。

    張君秋是京劇界的頂級大師。他吸收了梅程荀尚等前輩大師的藝術養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京劇推向極致美。和他同時代、同等成就的還有裘盛戎先生。他們形成了:十淨九裘,無旦不張。

    任何藝術都有生長規律,生命週期。殘缺的藝術,有很強的生長力,或說發展空間,而它一旦進入完全成熟,生命力就會萎縮,張裘派的形成,代表京劇的完美、成熟,也預示著京劇進入巔峰,後面必然是下坡路。就是有所變化,也是修俢補補。

    一句話總結:張氏以後,再也出不了比他高明的藝術家了。可能有與他比肩的人物,但不可能有大的超越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3 # 煜珈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張君秋是京劇旦角兒最後的高峰》。

    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京劇旦角經歷了“四大名旦”以後,幾乎非常難以超越。那老四位就是京劇旦角兒的泰山北斗,高山仰止。

    但是後來又出了一位張君秋。張君秋在其他方面也沒有達到“四大名旦”的高度。但是唱上特別徹底的突破了四大。成為繼四大以後的唯一高峰,到現在為止也是這樣的。

    張派是一個博採眾家的流派,他從他的老師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等大師的唱腔中,吸取營養兼收幷蓄,創立了膾炙人口的張派唱腔。

  • 14 # 魏青衣

    說起張君秋的幼年,還是挺悲苦的,他原本姓滕,但是他的父親滕聯芳在他六歲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帶著張君秋的哥哥滕君傑獨去上海發展。從此分隔兩地。而在那之後,張君秋改跟母姓,一直是母親張秀琴拉扯長大的。

    張秀琴是梆子花旦演員,經常帶著張君秋四處演戲,張君秋從小就跟著母親學戲。在張君秋14歲的時候,經京劇老旦藝術家李多奎介紹,拜王瑤卿的弟子李凌楓為師,開始學習京劇旦角。

    張君秋的天賦很好,學戲第二年就開始登臺演出,由於他的唱功和演唱技巧都很好,受到了觀眾的熱捧,以一出《女起解》一炮而紅。

    張君秋16歲的時候,北京《立言報》舉行關於京劇“四小名旦”的投票,張君秋以票數第三,進入了“四小名旦”的行列。之後,更加受觀眾們的喜愛。

    1947年因李世芳飛機失事遇難,"四小名旦"出現空缺。同年北平《紀事報》發起選舉"新四小名旦"的投票,結果張君秋以票數第一當選為新四小名旦之首。

    第一次當選四小名旦之後,張君秋拜王瑤卿為師,並且得到了四大名旦以及閻嵐秋、朱桂芳等名家的指導。張君秋吸收了他們的藝術特色,努力鑽研,終於在不斷地舞臺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開創了京劇旦行張派藝術。

    張君秋的張派弟子有很多,全國各地加起來近百個,並且有很多都造詣很深。其中得過戲曲界最高榮譽梅花獎的就有近十人,現在還在唱戲,為國家一級演員的就有近二十人,可謂是徒弟都名滿天下了。

    張君秋在演唱上的特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唱法上靈活多變,另一方面則是在唱腔上改良創新。因此,張君秋的演唱又具以聲傳情,聲情並茂的特點。是四小名旦中,藝術生涯最長,成就最高的一位。

  • 15 # 大先生的故紙堆

    張君秋少年成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十七歲就初露鋒芒,即被馬連良一眼看中。馬連良認為,張君秋各項條件、素質極佳,前途無量。當時,上海黃金大戲院剛剛落成,約請馬連良赴滬舉行開幕慶典演出。

    馬連良即攜張君秋同往,並以並列雙頭牌演出了《龍鳳呈祥》《蘇武牧羊》等劇。因在演出中,張君秋俊美扮相,歌喉嘹亮,一炮而紅遍大江南北。此後,他即參加了“扶風社”的長期演出,直至其自組“謙和社”。

    可以說,馬連良是張君秋的伯樂。每念及此事,他常對人說:“當時,馬先生已是名震海內外的大家,我是個後起者,我青年時藝術上的進步,同馬先生的悉心幫助與提掖是分不開的。”不僅如此,張君秋廣學博聞,先後受到王瑤卿、尚小云、梅蘭芳、程硯秋等先生的指點親授,他又能結合自身的條件、體會,化為己用。他以《玉堂春》《祭塔》《大保國·二進宮》和《春秋配》等正旦、青衣戲取勝,對《能人寺》《悅來店》《虹霓關》等刀馬旦、花旦、花衫戲也兼演皆工,並獨具風采。

       新中國成立後,張君秋率先組建了北京聯誼京劇團,後更名為北京市京劇三團,曾赴朝慰問演出獲得好評。1955年,馬連良劇團與譚富英、裘盛戎等先生的北京市京劇二團組成了陣容堅強的北京京劇團。次年,張君秋即率團併入,使該團陣容更加強大。這裡不但有馬、譚、張、裘四大名家,還有李多奎、馬富祿、楊盛春等一大批名家、強手。名家薈萃,好戲連臺,將京劇藝術的繁榮推向新的高峰。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張君秋雖然年事漸高,但他仍把精力放在搶救和振興京劇藝術及戲曲教育事業上。他廣收弟子,悉心培養,對有發展前途的弟子一視同仁,沒有一個弟子是“掛名”的。從薛亞萍、吳吟秋、楊淑蕊到王蓉蓉、張萍、趙秀君,等等,數不勝數。1994年,張君秋擔負起《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的工作。他認為,以前由於錄相技術沒有普及等種種原因,一些京劇藝術大師或名家的演出沒能留下影像資料。他深深感到將京劇繁榮時期的演出風貌留傳下來,為後人提供學習、借鑑依據的重大意義。

    張君秋不顧年逾古稀的高齡和嚴重的心臟疾患,廢寢忘食地工作,夜以繼日。他有時從清晨一直工作到中午,連續四五個小時,邊吃藥邊工作;工作未完,不能間斷,他就自己拿錢讓人買來些麵包、盒飯、漢堡包等和大家一起吃。

    1997年5月27日12時20分,這位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戲曲教育家、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顧問因病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 16 # 謹言161855165

    張君秋的演唱空前絕後,從嗓音條件來說,不要說男旦,女演員高亮甜脆能望其項背的也絕對少見。而且他在唱腔上的創新,層出不窮,名段名劇數不勝數。年輕時扮相俊美,以後這樣的大家不會再有了!

  • 17 # 雙月鶴舞

    首先建議弄清楚“評價”這個詞的定義。

    其次建議弄清楚自己的“成就”

    第三建議弄清楚自己對待評價人物所處行業認識的深度個廣度。

    第四建議弄清楚自己的文化涵養,道德修養。最後確定自己夠不夠格評價別人和別人的成就

  • 18 # 軍旅春秋

    張先生大家。唱是他的唯一。

  • 19 # 坤森

    集眾家之長,揚自身之長,同四大名旦可比肩!

  • 20 # 織無織無

    只有一句話:無法超越的經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租來的房子有必要消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