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人小航航

    《三字經》是宋代王應麟所著,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那麼古代人是怎麼讀書的?有沒有什麼順序?三字經中的這段內容就給出了答案。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

    一口吃不了大胖子,學習也是一樣。古人讀書也是從易到難的,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孩童三四歲入學,接觸到的書籍多為“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以及《千字文》。還有《弟子規》這些等字數不多,簡單易懂的書,這樣孩子不僅學會了寫字和認字,還可以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接下來就是四書,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四書》應當依照《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次序來讀。

    《大學》包含的是為人為學的綱目。“大學”的意思,便是教人學做大人,從“格致誠正”,一直到“修齊治平”。

    《論語》是孔門諸弟子答問的記錄,儒家思想的精義亦囊括其中。讀《論語》可以從中瞭解與體悟聖人中正平和之道。

    《孟子》可以激發學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中庸》需要在其他三書都讀完了,有所了悟之後再來讀。

    四書讀熟了,到了這個階段就可以開始讀“六經”了《詩》、《書》、《禮》、《易》、《樂》、《春秋》。

    四書五經是儒家經典,古代的讀書人必學,但不能只侷限於死記硬背。

    這些都學習完之後,還遠遠不夠,還要會寫詩,因為無論秀才舉人進士,都要考試帖詩的。

    另外,古代科舉也是很重視實務的,所以還得研讀大量的兵書、農書、律法、政論等等方面的書籍,才能在做策論的時候言之有物。

    說到古代的“文化人”不僅需要學富五車,還要琴棋書畫無一不通,所以就需要閱讀更多的書籍。

    如此看來,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讀書學習都是講究方法的,需得是根基紮實,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才可以學有所成的。

  • 2 # 歷史哈哈哈

    1. 古代詩禮傳家的家族,一般孩童三四歲入學,開蒙書籍一般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千家詩》《弟子規》《聲律啟蒙》等字數不多,內容淺顯的書,一方面教孩子認字,一方面也學一點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階段的主要功課是認字、寫字。

    2.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之後,開始上“小學”。這裡的小學是指音韻訓詁之學。這時候的教材是《笠翁對韻》、《廣韻》、《爾雅》、《說文解字》等等,具體的根據塾師對蒙童的要求來選擇,簡單的可能只學韻,但是想要出人頭地的非得通訓詁不可,這一階段的主要功課就是切韻、平仄、對仗。

    3.然後就進入了正式學習的應試科舉階段,以四書五經為基礎,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無所不包,這些非得十年寒窗甚至一輩子勤學不輟不可。

    4.首先是四書,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四書》應當依照《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次序來讀。

    5.接著過五經關:《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建設高階世界觀。一個人很難精通五經,因此古代讀書人往往專治一經至二經,即選擇一兩門作為自己的主業。當然也有牛人如東漢許慎治五經。

  • 3 # Gabriel

    古人四歲發矇認字,用《千字文》等蒙學書籍。

    認了字,開始讀《孝經》、《大學》、《中庸》,建設基礎三觀。每天先溫習舊書,能背誦串講則過關,舊書溫完,上新書。

    其次《論語》《孟子》,建設深度價值觀和人生觀。七八歲左右要過學、庸、論、孟四書關。

    先讀孝、學、庸,後論、孟,這個先後順序一般不能顛倒。

    接著過五經關:《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左傳》,建設高階世界觀。這些讀完差不多就十五六歲了,可以去試試考秀才。個別奇葩會專攻一下禮學(把《周禮》《儀禮》都讀了)或者專攻春秋學(《左傳》外再合讀《公羊傳》《穀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周圍的人喜歡戲曲的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