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昌地方採茶戲

    年輕人大都喜歡聽歌曲,還有現在漫天的電視劇、電影、還有網路上的東西太多了,不像以前除了收音機上有限的節目可以聽,選擇的範圍大了,就會選擇他所喜歡的,再有就是現在的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文藝方面的精華喜歡學習、願意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太少了,都是看重眼前的、暫時的快樂、以自我為中心的娛樂…… 我經常在抖音好聽的戲曲,每天都在家裡聽,孩子也經常聽,聽著聽著孩子就慢慢喜歡了,我們還是要營造一個氛圍的。

  • 2 # 魯韻金聲

    主要是現在電影,網路電視,手機太多了,一般電視臺也不播出戲曲,主要是宣傳力量不足,孩子們接觸到戲曲的機會也少了。不過梨園之家在家庭的薰陶下,孩子也會喜歡戲曲,這是中國的瑰寶,傳統文化民族藝術會在我們這一輩發揚光大的。我是一個80後孩子,我特別喜歡,因為小時候經常在廟會上看戲,時代的原因條件沒有現在好,現代的孩子除了去超市,遊樂場就是在家玩手機。

  • 3 # 韓大侃

    不是戲曲年輕人不喜歡,而是中國發展到現在,網際網路,微信圈傳播途徑快速,任何曲藝文化娛樂都不能一統天下了。流行歌曲不行,影視劇不行,相聲小品不行,小說雜誌不行。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年輕人如果不啃老,生活壓力山大,已經沒有時間精力來欣賞相對節奏慢的戲曲了。

    快速的網路傳播途徑分散了各種各樣的節目人群,人手一部手機,使民眾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力和自由。

    不要擔心戲曲銷聲匿跡,每一代總有擁躉者。比如豫劇現在全國有二千多民營劇團,自己養活自己,這說明什麼?說明廣大戲迷們還是喜歡看戲的。

  • 4 # 換種心態生活6

    不是喜歡戲曲的人少了,而是現在娛樂節目多了。現在是進入網路時代,人們不用進劇場,在網上就能蒐集到許多劇目。還有光碟牒子,在家隨便就可以看。戲曲在農村還是有一定的市場。

  • 5 # 00後傳統文化守藝人

    這個問題問的好,因為吧,我本身就是一個文藝傳承,傳播者我先說說,我的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技發達了,都挺好的,但是人的觀念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追求西方文化,很多的傳統文化就不太受歡迎了,本身文化革命的時候,就停演了很多的古裝戲,比如天仙配,還有各個地方劇種的拿手戲都停演了,事物其實都有兩面性,那個時候改編的現代戲是後人無法超越滴!就在那個時候西方的文化流入到了中國,西洋樂對我們傳統文化打擊很大,再有就是年輕人,他們沒有那個境界,沒到這個年齡,他們心裡的觀念是,戲曲就是老年人聽滴,這是年輕人的觀念,因為戲曲她不像歌曲那麼直接,為啥要叫戲,戲她是靠演的形式,他們沒有這個時間來欣賞戲曲,因為你想啊,工作了一天,就是要緩解一下壓力,本來他們的觀念就不喜歡聽戲,你讓他們聽戲,他們能把手機砸了,因為他們還沒到聽戲的境界,他們不懂戲曲裡邊的文化內涵,他們感覺不到中國文化的內涵,戲曲裡邊寫的才是真正滴人情世故,他們不懂,他們就聽著歌,追星,看演唱會,花幾千塊買個門票,追歌星,醒醒吧,戲曲的演員才是最苦的,他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你們見過他們哪一個歌星會在早上四點起來練功?好了,越說越多了,我是合陽提線木偶劇團(王坤),以上是個人的愚見,絕沒有針對任何人,歡迎大家來吐槽我

  • 6 # 笑檀郎

    因為戲曲是個慢節奏的藝術,對觀眾有門檻,不適合現代這種快節奏的生活。

    我剛過而立之年,喜歡看戲。這個愛好在我的同齡人裡算是奇葩,在70後甚至60裡也算是少見。我周圍唯一的共同愛好者是我媽,她是50後……

    戲曲妙在哪呢?

    妙在韻味。一句唸白,一個動作,可以慢慢回味很久的韻味。這是戲曲和其他現代藝術的最大區別。

    這種韻味是靠長年累月的積累產生的,這種長久深厚的積澱,使得戲曲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舉個廣為人知的例子,梅蘭芳有一次表演《殺惜》,發現後排的一位老先生連連搖頭。散場以後,他找到老人,恭敬地說:“說我不好的人,才是我的老師。先生必有高明的見解,請賜教。”這位老先生見梅蘭芳如此誠懇,便說:“劇中人閻惜姣上樓與下樓的臺步按規矩都是七上八下,你為何演成八上八下?”梅蘭芳連聲稱謝。

    《殺惜》這出京劇,時長大概一小時,動作我沒數過,但肯定不止幾百個。但這幾百個動作,沒有一個是隨便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精心安排的,比如閻婆姣出場後的臺步必須七上八下。這種藝術的欣賞是有門檻的,時間不夠或者心境不夠投入,或者沒有一定的戲曲基礎知識,都無法欣賞到。

    古代的時間走得慢,文化生活也貧乏,一個地方的人這輩子可能就聽過那麼幾齣戲。而一出經典的戲曲觀眾可以不厭其煩地看,演員也可以翻來覆去地演,時間久了,在不停的最佳化過程中,每一處細節都變得更值得玩味。

    現在卻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連上網路,只要你有時間,就可以欣賞中外古今所有的藝術。藝術的獲得如此輕易,觀眾也就不那麼珍惜,也不會刻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細節,絕大部分就只是看個熱鬧,有個談資就算了。

    所以,在這樣快節奏的時代,有欣賞門檻的藝術形式就不怎麼受待見,傳統曲藝裡的相聲,評書之類的還好點,戲曲尤其京劇相比之下就慘淡多了。

    欣賞下各個版本的閻婆姣

  • 7 # 我是安德烈

    各個時代,甚至各個時期的則重不同,欣賞的型別也就不同。比如現代人,欣賞唐詩宋詞,漢賦元曲的當然不多。

    戲曲算是幸運的了。長的存在了幾千年,短的也有上百年。很多傳統都面臨現代的挑戰。就算是電影,話劇,現在也好不到那!

    現在的生活節奏甩下了老的幾代人。工作忙,時間緊,房貸不商量。學校嚴孩子不得玩。上班遠,開車堵,走路無法趕。公交我們公司門口又無站臺。

    雖然吃的好,穿的又體面,但心裡卻象是吃了檸檬那樣的酸!誰還管你"一馬離了西涼界",拿不拿得下"定軍山",取不取得了"五丈原"。誰還聽“王寶釧"訴苦,誰還信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剩下那幾裡都還沒時間去玩。

    所以唱戲的改行唱歌,說相聲的改行演小品。

    再說看戲又費勁,什麼西皮二黃。高撥子,南梆子。急急風,走圓場!一頭霧水的,還不如甩撲克,搓麻將。

    坐在"城樓觀山景",還不如"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披星戴月下大行"與我有什麼關係,我正忙著去看“光頭強"。

    那麼高的門坎去看戲,不如個乘上電梯去蹦迪。所以現在沒多少人喜歡戲曲!

  • 8 # 小喬澤boy

    原因一:娛樂活動多了

    那時候的人們,沒有手機和電腦,人們對於消遣時間沒有好的去處,等聽說哪裡有唱戲的時候,就會約幾個老友一起前去解悶,現在科技發達了,手機和電腦普及率非常的高,人們可玩的非常多,也就很少去戲院聽戲了。

    原因二:環境因素

    戲班子通常都是在室外舉行的,無論是春夏秋冬,他們都非常辛苦,但是生活好了以後,現在的人也變得嬌貴起來的了,吃飯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看戲不僅要好看還得舒適,加上現在的人都很懶,遇上點風吹雨打就懶得出門了,慢慢的唱戲的也就少了。

    原因三:錢的問題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以前條件差,都是村裡出錢請這些戲班子,有時候還得排隊等著,但是隨著現在人們娛樂的選擇多了,村裡就算出錢請戲班子來唱戲,也沒多少人看,久而久之村裡也懶得出錢豐富大家生活了,唱戲的“生意”少了,自然戲子們要自謀生路去賺錢養家,這慢慢的也就成了一種惡性迴圈,所以導致戲曲文化的傳承越來越少。

  • 9 # tile韜

    一是戲曲環境,現在已經不是主要的娛樂方式,存在感低。我小時候喜歡看武俠,喜歡看西遊記,電視上能看到,看到不想看都會看到。可那時候並沒有一出武戲輪番播放到我在哪兒都能看到(小時候我要是能看到一些激烈的武戲場面,應該會一下子喜歡上)。

    二是少時環境薰陶少,小時候家長才藝都送去學的是各種樂器,舞蹈,書法或是跆拳道等等,很少有送去學戲的吧,也甚少有帶著孩子去聽戲,然後講解給孩子聽的吧。

    三是社會生活環境,給戲曲貼的標籤就是老年人的玩意兒。年輕人喜歡這個,在很多不聽戲的人群中,就屬於“不正常”的愛好,未老先衰。話說的嚴重,就是喜歡的年輕人被“歧視”了。這也許會嚇退一些剛萌生興趣苗子的童鞋。以我為例,被好多人取笑了。

    四是教育的缺失,無論是九年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少了對戲曲,擴大了說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大學裡,如果有一些選修課是講戲曲,我相信應該有不少人會有興趣(我大學選修課就沒有這些)。

    在我個人理解,基本上就以上幾方面吧。小時候沒有契機接觸,等長大了,其實給自己一兩個小時,沉下心去聽一齣戲,或聽一些精彩片段,會對它愛起來的。

  • 10 # 文旅新生活

    【滿足觀眾的藝術欣賞需求是秦腔藝術存在的根本價值】——以秦腔為例,深度解剖戲曲的興盛衰落,並探索戲曲繁榮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老一輩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愛國愛黨、勇擔大任,離開繁華的上海支援陝西—《大樹西遷》

    秦腔是我們民族的優秀藝術瑰寶,被譽為“中國梆子戲鼻祖”,是陝西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性格符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活動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是多麼的豪邁與壯觀的景象。今日秦腔在多元文化、多樣藝術特別是新媒體的重重包圍下正在與人們日常生活和審美生活漸行漸遠,逐漸衰落。秦腔今天日漸衰落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是,不可否認導致秦腔衰落的內因——秦腔藝術沒有適應、無法滿足這個時代觀眾的需求從而被冷落則是主要原因。滿足觀眾的某種需要是所有藝術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

    秦腔也不例外,當一種藝術形式可有可無或者可被其他藝術形式取代時,那麼其消亡就是時間問題。

    秦腔作為舞臺藝術,導致其日漸衰微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觀眾不愛看了。

    一是社會發生了重大轉型。我們正在從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經濟為主的社會,從鄉村農民轉變為城鎮市民,社會的轉型必然給生產力、生產關係以及上層建築領域的各種形態帶來較大的衝擊,一切不適應新的社會機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淘汰。秦腔作為上層建築領域的一部分,自然無法置身其外。這些年來,劇團新編現代劇目少,仍然是傳統劇目唱主角,但傳統劇目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審美追求,劇情所表現的生活方式及其思想內涵離今天的觀眾太遙遠,存在隔閡。

    傳統秦腔賴以生存的傳統農業生活方式逐漸遠去,觀眾所熟悉的表現現代生活觸感的戲曲又很少,戲曲從而逐漸失去市場根基。社會在轉型,戲曲用以表現人事物的手段、方法、理念、角度、價值觀都應當與時俱進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顯然,秦腔未能做到。

    二是劇場舞臺演出互動性差。秦腔是典型的舞臺和劇場藝術,舞臺演出具有連續性,摺子戲演出的順序不可更改,舞臺也多為“鏡框式舞臺”,觀眾感覺同演員距離較遠,很難根據現場氛圍進行調整,演出的娛樂功能漸漸減少,和觀眾無互動性,觀眾很難參與其中,體驗不到戲曲的趣味。在戲曲中體驗不到的參與性在演唱會、時裝表演等娛樂節目中可以找到,觀眾選擇誰一目瞭然。

    三是科技改變了全人類的娛樂方式。現代社會中,電視、電腦、報刊、網路等大眾媒體十分發達,觀眾瞭解故事的渠道眾多,手段更加豐富,方式更加立體化,速度也異乎尋常。網路不但突破了時空限制,觀眾還可以儲存、複製和重播,不喜歡的還可以快進。電視連續劇出現後,迅速代替戲曲、評書等傳統藝術成為人們欣賞故事的主要渠道,觀眾足不出戶便可欣賞長篇故事。這種優勢是舞臺藝術無法相比的。

    2014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指出,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藝術需要觀眾。如何吸引觀眾走進劇場是舞臺藝術永恆主題。所以,我們應該研究觀眾、理解觀眾,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否則無異於南轅北轍。要靠戲曲的自身魅力將觀眾吸引進劇場,而非在政府庇護下要求觀眾帶著強烈的使命觀看。

    一抓好劇本創作。劇本創作是戲曲排演的基石,一個好的劇本是將一個好的故事轉化為好戲曲的前提。創作的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編劇充分認識到人民是歷史大舞臺的真正主角,生活是創作的源頭活水,要懷著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將自己的思考傾注筆端,藝術講好本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表現具體的、感性的、人性的直擊普羅大眾心靈的故事。

    二是改進傳統舞臺樣式。傳統戲曲的語言、動作、角色行當、音樂唱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觀眾看戲需要同演員達成某種默契,運用大量想象來配合表演,正所謂“四匹單騎等於千軍萬馬,一個圓場代表了萬水千山”。當然,這種審美效應必須得到觀眾的認可。但遺憾的是,對今天的觀眾來說,戲曲這種透過虛擬化的程式表現出來的藝術並不感冒,而對接近生活真實的藝術更有親切感。觀眾的審美觀念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對“真實性”追求也在不斷髮生變化。農業社會生活方式相對簡單,工業社會生活方式複雜多樣。在反映現代生活時,千百年來形成的大量程式語彙難有用武之地。現代社會人們的交通方式增多,生活空間變大,新生事物讓人目不暇接,現代社會的活動如何用戲曲表現出來是一個重要課題。

    戲曲舞臺本來幾乎空無所有,演員透過“四功五法”將風雲日月、山水花木等環境、時間、條件展現出來,運用精湛的演技讓觀眾在想象中看到大千世界。然而,空蕩蕩的舞臺顯然已不符合大多數現代觀眾的審美標準。戲曲演員扮演角色時追求神似,這種“看不清”曾經是戲曲的優勢,而現在人們追求的是看的清。

    曾經的優勢變成了劣勢,我們無法指責觀眾“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藝術追求,更無法要求人們應該欣賞什麼風格,不應該欣賞什麼風格。寫實的藝術更受歡迎,是因為觀眾審美取向變了,而如今已步入觀眾主導的時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就是舞臺藝術的命脈。秦腔要想生存,必須吻合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

    三要以原創新編劇目引領舞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一個時代的藝術又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審美理念。今天的創作應當是用現代視野、現代理念創作的反映當代生活風貌、體現時代精神、適合當代審美需求的現代新劇目。時代在變化,傳統劇目它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已經微乎其微了,或者說,已經不再適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出的大型現代眉戶戲《遲開的玫瑰》為何能連演百餘場?為何能受到廣大高校學生的熱烈歡迎?因為它離年輕人的生活很近!西安易俗社排演的秦腔現代戲《郭秀明》為何能在短短的幾個月中成功演出120餘場?為何能得到中央電視臺的關注?商洛劇團排演的《帶燈》為何能全國巡演?因為它是我們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的藝術體現!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年輕人所青睞的是貼近社會生活、適合自己口味、“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好戲。

    傳統改編劇目在內容上也要注意其思想要符合今天的價值觀念,即使仍然表現的是傳統道德,但他們的內涵和過去相比也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忠”的物件不再是帝王、主人,而是國家、民族和正義的事業。“孝”的品質既不是董永賣身葬父、郭巨埋兒養養母,而是人格平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讓老人的晚年生活無憂。“義”也不是無原則的義氣,也不是顯示自己的英雄氣概與能力,而是為大眾福祉、弱勢群體代言和社會中不健康因素做鬥爭。

    四表現要融合現代美的要素。現代人的審美視野、審美觀念發生巨大改變,這就需要秦腔與時俱進,要融合現代美的要素,使其傳統美與現代美交相輝映,形成當代審美品質和風格。為此,業界應當以現代審美視野來審視和關照戲曲的傳統美學,在保留戲曲個性美和特色美的基礎上將戲曲傳統美學中切合現代審美理念的那些要素傳承和弘揚下去,而關鍵是要把這些傳統美的要素注入現代色彩和內容,使之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心態和需求。《遲開的玫瑰》讓人聽起來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唱腔已不在是咿咿呀呀的老腔,而是人物情感的傾訴;伴奏也已不再是單一的梆子加板胡的老調,似乎有一種交響樂的味道。

    戲曲要根據戲曲藝術的本體特徵來直接注入現代要素和元素,使之成為戲曲的現代審美內容和風格,探索舞臺燈光運用使之成為寫意性的表現手段。

    商洛花鼓戲《帶燈》受邀進京演出五是破除路徑依賴。自上世紀50年代以後,戲曲演出的主體是國營劇團,其一切開支基本由政府承擔。這樣的優點是提升演員的社會地位,不再因生存壓力做迎合低階趣味的表演,一心一意在“藝術”上下功夫,在此期間舞臺上湧現出了一批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但政府包攬國營劇團的缺點是戲曲演出與市場完全脫節,演員缺乏創新動力,戲曲舞臺隨大流現象比較嚴重,演員演的好壞與其收入沒有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體制已嚴重阻礙藝術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欣賞高水平演出的可能。

    中外藝術發展史告訴我們:但凡脫離了市場的藝術都是沒有前途的;而歷來得到長足發展的藝術全是由市場推動的。文化體制改制後,大部分國營演出團體都進行了轉企改制,成為在市場“找食”的企業。但就目前戲曲的生存能力和社會文化環境而言,完全將演出團體推向市場社會將會承受極大的風險:要麼早早地結束本已十分脆弱的生命,要麼以降低藝術質量甚至消解其藝術特徵為代價變成粗俗的表演形式。

    要保持戲曲這一民族藝術審美屬性,提高其藝術質量,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就決不能將它往市場上一推了事,而應該在經濟上給予更大的扶持,在方向上給予更科學的引導。扶持的原則是資助劇目而不是養人,更不能按人頭直接給撥款,否則又回到了文改之前的老路。戲曲的當代發展也決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扶持來生存,政府的支援畢竟有限度,也不是根治戲曲蕭條之本。戲曲只有走進大眾、走進市場,才能獲得長久發展下去的動力和能量。要不斷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力度,對民營劇團和轉企改制的要一視同仁,做到平等對待、公平競爭。

    六是抓住年輕一代。目前看戲的人群中中老年人佔了絕大多數,而具有消費潛力的年輕觀眾很少很少。今天仍在看戲的中老年人基本是在 “白看戲”的特殊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其付費文化消費的價值觀很難形成。而80年代、90年代及其以後出生的新生代其消費態度顛覆了父輩、爺輩的價值觀,他們願意為自己的娛樂享受進行付費。秦腔沒有年輕一代人的喜歡、參與、付出,那麼將會隨著老一代觀眾的逐漸離去,其受眾群體會越來越小,生存之路會越來越艱難。能否將年輕一代吸引到劇院看戲是秦腔繁榮或衰落的晴雨表。

    秦腔的繁榮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戲曲工作者要重視觀眾的審美需求,多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要以戲曲自身的魅力使觀眾心甘情願走進劇場。如果我們對活生生的觀眾缺乏敬畏之心,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觀眾,完全按照前人的模式經營戲曲,實際上就將戲曲控制在一個封閉不動的狀態,逐漸將其打造成一個古董,抽空創新活力,從而以愛的名義將已經困難重重的戲曲打上死結。

    目前,國家十分重視戲曲的繁榮發展,各地都結合實際制定了扶持戲曲繁榮發展的實施方案,這是戲曲和戲曲工作者的福音。戲曲工作者要牢固樹立以觀眾需求為核心的創作、生產定位,充分探索生存和發展空間,廣泛吸收其他藝術精華,在把握藝術規律的基礎上創作出讓現代觀眾能夠享受到其他藝術所沒有的審美快感,還何愁沒有觀眾。

  • 11 # 趙校長

    年輕人聽不懂戲,你給他放一個戲他怎麼著都坐不住怎麼聽也聽不進去然後直接換成現代流行音樂。現在小孩一出生周圍的聲音全是各種流行音樂,他怎麼會聽戲呢?

  • 12 # 冀秦王

    年輕人,接收新的東西比較多,比如小孩了不聽話,很多家人會給他聽兒歌和比較流行的音樂。以前都是家長給哼幾句戲曲和小調

  • 13 # 大明星周站偉

    傳統戲曲藝術越來越不景氣,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傳統戲曲確實衰落啦。這突出地表現在:戲曲從業人員收入普遍較低,拓展年輕受眾十分困難。

    傳統戲曲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集中體現在:高度程式化的表演,陳舊的劇目,緩慢的節奏,單一的視覺效果。更嚴重的是,戲曲表達出來的精神與當今時代精神脫節,錯位。例如:演出一些歷史劇,還依然是古人的面孔和舊時代的精神,很難引起現代人尤其是現代年輕人的共鳴,甚至受到觀眾抵制。

    傳統戲曲要想得到切實發展或重新崛起,必須要進行改革。

  • 14 # 豪子影片

    年輕人大都喜歡聽歌曲,還有現在漫天的電視劇、電影、還有網路上的東西太多了,不像以前除了收音機上有限的節目可以聽,選擇的範圍大了,就會選擇喜歡的。

  • 15 # 豫劇傳承人駱志浩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就是,喜歡不喜歡並不是說和年齡大小有關。只是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所以選擇的道路。就會截然不同。有的人認為,戲曲是五零後60後最愛。我認為還是個人的想法,戲曲可以作為茶餘飯後的興趣愛好。也可以作為養家餬口的事業。

  • 16 # 木子零點

    其次,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網上可探索可學習知識數不勝數,而戲曲並不會像app直播一樣給人們帶來實際效益。

    最後,戲曲是國之精髓,個人覺得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就對戲曲有深刻的印象,就算不是精通,也必須得了解其中派別種類及有名的戲曲家戲曲作品,不然隨著時代發展戲曲終將被大多數人遺忘。

    (也有不少年輕人專注於學習戲曲,希望他們能將戲曲傳承下去)

  • 17 # 百姓微視角

    為什麼喜歡戲曲的人會越來越少?

    這個問題成功的擊中了戲曲領域的痛點,這正是戲曲面臨的尷尬局面。戲曲是國家不可或缺的文化內涵,各地都有不同風格的戲曲形式,如河南的墜子,雲南的山歌劇,山東的評劇,北京的京劇…

    然而,國內大部分戲曲都遇到了無人接班的尷尬局面,有些地方戲曲形式傳承人80多歲了,還沒找到自己關門弟子,如央視曾報道灘戲因為無人接班,或有可能會失傳,幾位老人苦苦撐著,讓這種地方戲曲不要隕滅…據灘戲老人介紹,貴州地方戲戲詞都很古老,曲調難度大,發音很難做到準確,很多年輕人曾經想過接盤,但都因為堅持不下來選擇放棄,老人說到最後眼裡充滿了絕望…

    面臨同樣尷尬的不止是貴州地方戲,河南墜子,豫劇等戲劇也難逃接班人不濟的厄運。曾有媒體披露,由於年輕人不太喜歡這樣的藝術形式,很多民間藝人放棄了自己的從藝事業,為生活奔波。比如河南墜子著名民間藝人郭永章為了生活做起了保安,由於還是放不下自己經營一生的活兒,空閒時間在街頭拉起了二胡,唱上兩句,讓人嗟嘆不已…

    曾經的戲劇院座無虛席,各種戲曲名角身價更是居高不下,據說梅蘭芳大師最火爆時,一場戲劇表演就要10根金條,這個資料恐怕現在演藝圈的當紅小生也是望塵莫及的吧?然而,令人嘆息的是,短短不到100年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戲曲院門可羅雀,而新的藝術形式——電影、音樂會、娛樂節目等賺足了流量,捧紅了新的“角兒”,現在只聽說某某電影明星身價百億,而連有名兒的戲曲角色名字大家都不會熟知。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戲曲領域走向衰落呢?筆者竊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些地方戲曲形式古老,很多年輕人難以接受。比如前面提到的貴州灘戲,戲詞非常的拗口,曲調更是稀奇古怪,給年輕人一種摸不著頭腦,一臉懵逼的感覺,這樣的戲曲想要傳承下去,真的很難。一種藝術形式需要有他的受眾,它才能夠更加順利的發展壯大;沒有受眾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自然沒有投入,那麼如何又有產出?誰願意為了傳承文化丟掉飯碗不活了?

    (2)戲曲表演藝術潛心修煉,要有匠心方能成匠人。而如今大部分人的目光都聚焦於錢上了,怎樣來錢更快就怎樣幹。誰會花一下午去研究一個表演中表情到不到位,一個聲段合不合調兒?這樣下去,怎麼會有大師的誕生,大屎恐怕還差不多呢。

    (3)戲曲的表現形式落後,缺乏創新。不得不說很多地方戲劇幾代人唱的都是那個調兒,幾十年還是那幾個劇目,沒有契合時代的精神,沒有迎合人們的視覺,缺乏創新是很多戲劇的絕症。沒有創新就沒了動力,像一臺破舊的老水車苟延殘喘,還不時回想曾經的輝煌,風塵一煙…

    (4)人們已經很難在慢下來了。腳步沖沖,人潮擁擠,時間已經把人們帶上了“高鐵”,閱讀是快餐式的,娛樂是“快感”似的,就連興奮也只能持續那麼一會,人們已經很難在慢下來了,沒有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哼哼唱唱,沒有時間花費兩個小時的時間去聽一曲《貴妃醉酒》了。

    時代變了。走了的人就再也回不來了,流走的水就再也不回頭了,人們啊…

  • 18 # 弓心月苑

    喜歡戲曲的人越來越少恐怕是一個真實的情況。戲曲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祭祀慶祝活動,成型不早於秦漢。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編創的《竇娥冤》、《倩女離魂》、《梧桐雨》、《漢宮秋》把戲曲文學推向了高峰。二百年前由楚劇漢劇融合發展而成的京劇開創了唱唸做打俱佳的戲劇新高度。以虛擬性程式化表演演繹宮庭家庭乃至戰場以至天上地下各種場景下的故事。上至皇宮官吏下至行商走販無不津津樂道痴迷推崇。戲劇不但愉悅身心還有寓教於樂的功能。在文盲充斥的舊社會,很多人是透過聽戲接受了守法忠心盡孝等人生教育。解放後戲劇得到史無前例的發展,形成了演戲聽戲的高潮。

    改革開發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技術進步,尤其網路和數字化的普及,人們遊樂欣賞專案增多,加之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壓力加大,很多人尤其年青人沒有時間坐下來慢慢欣賞戲劇。加之編劇對編者要求甚高,既得精通文字能妙筆升花,又得有深厚的生活體驗,還得懂詩詞歌賦曉音韻駢文楹聯。除此以處更得懂戲的結構和戲情戲理。沒有合格的編劇就寫不出好劇本,沒有好劇本就排不出吸引人的新戲。綜上所述,主客觀原因造成感覺周圍喜歡戲劇的人越來越少。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年齡偏大的人尤其是退了休的人不少人不但喜歡戲劇而且直接參加戲劇票房活動,聽戲唱戲演戲,娛悅身心陶冶情懷。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愛好戲劇得有閒工夫,另一方面入戲得有人生閱歷。人進入老年經歷了苦辣酸甜沉浮冷暖,對描寫人生冷暖的戲劇有親和感和熱衷力。想想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昨天的中年人前天的青年人,那今天的青年人明天的中青人到退休時也會有人走進愛好戲曲人的行列。另外近年黨和政府為普及推廣戲劇也做了很多工作和有益嘗試。如戲劇進校園,送戲下鄉等。當今要做的是編好戲編接地氣的能為今人喜愛又能傳世的好劇目。應適當限制影視大牌的高薪,提高戲劇人的薪酬水平。進行劇團管理改革,除保留傳承意義的演出團體國養外,其餘實行市場化運營,在以演出養劇團的前題下淘汰懶散劇團,恢復劇團是演戲的這個最基本的命題。

  • 19 # 劉勇在現場

    因為我們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奇事物出現,而且資訊處於爆炸的時代,很多人都不能沉下心去做事,學習,導致這種比較有歷史價值的很難讓沒有太多耐心的朋友去理解。

  • 20 # 劉璐I梨園漫步

    因為現在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元,欣賞戲曲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以前走進劇場,然後透過廣播電視,以至於現在透過新媒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不喜歡看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