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澳古說歷史

    若問唐初被黑的最慘的名將是誰,我想張士貴絕對榜上有名。

    在《薛仁貴徵東》、《薛仁貴傳奇》、《薛剛反唐》等小說影視劇中,張士貴就是一個厚顏無恥,嫉賢妒能的小人化身,不但竊取薛仁貴的戰功,還多次暗中加害薛仁宗,而且最後張士貴更是成為一個起兵造反的亂臣賊子。

    其實在正史中,張士貴非但不是小人,更不是亂臣賊子,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與秦瓊、尉遲敬德等忠君體國的忠臣良將一般無二的名將。

    張士貴是李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老臣,深受三帝的重視,是位實實在在的忠臣。他出身於將門世家,其父是隋朝大都督張國、其祖父是北齊車騎將軍張和、其曾祖父是北魏橫野將軍張俊。隋朝末年,張士貴在虢州聚眾反隋,不久率兵投靠李淵,被封為右光祿大夫。

    隨後,張士貴被李淵派往河南發展勢力,在這裡他是屢立戰功,為李唐天下開疆擴土,因此李淵登基後,他就被加封為通州刺史。618年,張士貴跟隨秦王李世民西征,並先後協助李世民擊潰薛舉、薛仁杲等勢力。也就是在這一年,張士貴以極為劣勢的兵力擊潰了王世充的五萬馬步聯軍,創造出了中國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騎兵戰例。如此,這一戰讓張士貴是一戰成名,成為了舉世皆知的名將。

    619年,張士貴又跟隨李世民渡過黃河先後擊敗了宋金剛、劉武周等割據勢力,收復並、汾失地。620年,張士貴又協助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中原兩大割據勢力,自此唐朝徹底取得了對華北的統治權。

    因自投靠李淵以來,張士貴一直都是追隨著李世民南征北戰,所以自李世民開府後,他就被授予秦王府將軍,成為李世民陣營中最重要的武將之一,是李世民實實在在的嫡系和心腹。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作為心腹的張士貴自然也是參與其中的,《舊唐書.太宗本紀》載:“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在玄武門之變中,張士貴立有大功,因此在李世民登基後,忠心耿耿的他就立馬被李世民任命為“玄武門長上”,成為守衛皇宮的禁衛軍的最高統領。

    此後,張士貴先後又跟隨李世民參加了擊薛延陀、徵高麗等戰役,是屢立戰功,最後官至累左領軍大將軍,虢國公。永徽四年(653年),一生戰功卓著的張士貴致仕,顯慶二年(657年),張士貴病逝,享年72歲,高宗追贈他為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賜諡號襄,陪葬昭陵。

    總得說,出身將門的張士貴他的戰功是卓著的,如在征討王世充和竇建德一戰中,他“先後戰功,以為眾軍之最”,是戰功最大的一位將領。因此,單單憑藉著這個戰功,張士貴絕對是與秦瓊、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齊名的一代名將,而不是小說中所寫的那般昏庸無能的小人。

    與此同時,張士貴也絕非是小說中說得那般是嫉賢妒能的小人,相反薛士貴能有後來的成就,張士貴的功勞是不容忽視的,正是因他的信任與大力扶持,才有薛仁貴日後的成就。

  • 2 # 中國歷史研究所

    歷史上估計要說被冤枉的最慘的人之一,那麼張士貴肯定要排在其中的。

    現在的人對於張士貴估計都是從《薛仁貴傳奇》裡面知道的。裡面的張士貴就是一個小人,嫉妒薛仁貴,屢次給薛仁貴栽贓陷害。

    但是其實正史上面的張士貴和小說裡的張士貴完全是不同的。

    在正史上面的張士貴,那是唐初名將,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受封,虢國公,死後還陪葬在了李世民的旁邊。

    張士貴算是大唐最忠誠的人之一了,隋朝末年,張士貴本來是自己造反了,揭竿而起。但是最後還是歸順了李淵,張士貴歸順李淵之後也是屢建奇功,佔領了河南,後來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滅掉了薛舉、薛仁杲等割據勢力。後來以劣勢兵力打敗了王世充的五萬騎兵。在平定劉武周的時候,張士貴也是屢建奇功。跟隨李世民徵河南,河北。後來被李世民授為秦王府將軍,深得李世民的寵信,張士貴是李世民的嫡系,和心腹。

    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中,當時李世民就把張士貴也帶上了的,李世民當時帶的都是自己最信得過的心腹,張士貴就是其中之一。後來李世民稱帝之後就封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禁軍的統領。貞觀七年的時候,當時西南暴亂,張士貴又率軍出征取得了勝利。

    再就說說李世民徵高麗,當時張士貴也是跟隨了,而薛仁貴當時確實是投在了張士貴的賬下。但是張士貴對於薛仁貴是提拔,而不是小說裡的欺壓。如果不是張士貴的器重和提拔,就薛仁貴一個剛剛入伍的小士兵能夠被李世民發現嗎?根本就沒有小說裡的張士貴加害薛仁貴的事。而且後來薛仁貴徵高麗的時候,這個時候張士貴早就已經去世了。正是因為張士貴自己不當玄武門長上之後,薛仁貴才接替了張士貴。不然薛仁貴也沒有機會,。張士貴加害薛仁貴的故事也是在北宋之後才出現的。

    張士貴在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去世,陪葬太宗於昭陵。張士貴也是三朝元老,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 3 # 信陵侃史

    受《薛仁貴徵東》等民間藝術作品影響,張士貴在民間的形象極不光彩,張士貴被塑造成為了一個大奸臣的形象,一心只想陷害薛仁貴,但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功臣。

    張士貴,字武安,出於將門世家,其祖父曾為北齊車騎將軍,其父曾任隋朝大都督。據《舊唐書》記載,張士貴“善騎射,膂力過人”,天生就是個當將軍的料,隋末天下大亂,張士貴也在虢州聚眾起事,因其本名叫“忽峍”,時人呼其為“忽峍賊”。張士貴此人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當時隋末梟雄王世充和李密都想將張士貴招納入自己的麾下。但張士貴覺得二位並非明主果斷拒絕了。後李淵也向張士貴拋來了橄欖枝,張士貴覺得李淵能成事,於是便歸順了李淵。

    但歸順之初,李淵並有沒急於令張士貴率軍來到自己的轄區,而是令他繼續在虢州發展,用於牽制王世充及李密。張士貴也是不負李淵所望,多次主動出擊,佔領了潼關以東的大片地區,為日後李淵攻佔長安創造了有利條件。

    李淵建唐後,張士貴多次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先後追隨李世民消滅了薛舉、劉武周、竇建德、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張士貴最經典的一次戰役是其在就任大唐馬軍總管後不久與王世充的一次遭遇戰,當時張士貴以少敵眾大敗王世充的5萬步馬聯軍。

    因張士貴多次跟隨李世民征戰,遂逐漸被李世民引為心腹,並在秦王府下效力。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張士貴亦立了大功。李世民稱帝后,鑑於玄武門的重要地位,李世民便任命英勇的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替其把守宮廷要塞玄武門。

    後張士貴又先後參加了平定西南之亂、北擊薛延陀、東征高麗等戰役,皆立下了戰功,而薛仁貴也是從東征高麗時開始追隨張士貴,張士貴致仕後,薛仁貴便接替了張士貴把守玄武門的任務。

    公元657年,張士貴去世,因功得以配葬太宗昭陵。

  • 4 # 歷史簡單說

    很多人受到隋唐小說的影響,以為張士貴是個壞人,一直在迫害薛仁貴,但其實並百姓如此,兩個人都是唐朝的名將,那張士貴在歷史上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張士貴,生於公元586年,本名叫張忽峍,他的祖籍在山西孟縣,他的曾祖做過北魏的橫野將軍,祖父做過北齊車騎將軍,他的父親是大都督。

    隋朝大業後期,張士貴反隋,後來投奔了李淵,被封右光祿大夫,李淵讓他在河南發展勢力。

    公元617年,李淵攻下長安之後,封張士貴為通州刺史。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張士貴隨李世民西征,參加了攻打薛舉的戰役,被封為馬軍總管,打敗了王世充五萬人馬。

    武德二年,張士貴隨李世民打敗了劉武周。

    武德三年,張士貴隨李世民大敗了河南的王世充,竇建德,後又隨李建成攻打河北。後成為秦王府李世民的府將軍。

    武德九年,張士貴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封他為玄武門長上,也就是禁衛軍的主管。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封張士貴為行軍總管,平定西南之亂。

    貞觀十五年,漠北薛延陀南犯,唐太宗派五路迎路,張士貴兵出雲中,大敗敵軍。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準備徵高句麗,薛仁貴成為張士貴的部將。

    貞觀十九年,張士貴擔任遼東道行軍總管,隨唐太宗徵高句麗,有了安市大捷,薛仁貴表現突出。

  • 5 # 路之意

    我們在現代影視劇中常常會看到一個唐朝的名將,那就是張士貴。張士貴在影視劇中常常被抹黑,被塑造為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他是否的確是這樣的人呢?

    影視劇中的張士貴

    我們都知道,小說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為了突出薛仁貴的英勇神武的形象,清朝的小說家把張士貴塑造成了薛仁貴的對手與敵人。

    在影視劇中,薛仁貴以平民的身份參加軍隊,奪得了不少的戰功,但是這些功勞都被張士貴奪走。同時張世貴又對薛仁貴非常的羨慕,甚至衍生出了嫉妒的情緒,所以經常陷害他於不仁不義之中。在小說中張思貴是一個非常作惡多端,奸詐的小人,最終也被皇帝處於極刑。

    結果張士貴也成了民間人人得而誅之的奸臣,甚至並列為四大奸臣。

    歷史中的張士貴

    在歷史上的張士貴其實是一個忠勇愛國,忠心耿耿的良將,他榮馬一zhi生,為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在後世的影視劇中,卻故意醜化他的形象,把他描述成一個陰險狡詐,膽小如鼠的壞人。

    雖然很多電視劇是以歷史為原型的,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電視劇更多的是為了愉悅群眾並不十分的尊重事實,我們不能透過電視劇來評判一個歷史人物。隋煬帝荒淫無度,殘害忠臣魚肉百姓,李淵揭竿而起反抗隋朝,除此之外,李密和王世充在當時也割據一方,並且都想要拉攏張士貴,紛紛對張士貴丟擲橄欖枝。

    但張世貴卻是一個非常聰慧和有遠見的人,雖然當時局勢亂,但他很快就明確要跟隨的人是誰,誰又能真正的撐起天下為百姓謀福利,所以依然決然的選擇跟隨實力看起來比較弱的李淵。從此成了李淵最重要的幫手,在戰場上更是所向披靡,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唐朝建立之後,根基穩固,但滿身功勳的張士貴卻一點都不恃寵而嬌,反而依然謙卑有禮。

    他從來不依仗自己的功績和身份,也從來不倚老賣老,也因此,李淵和李世民對張家都很厚待。最終,張士貴死在了自己奉獻一生的戰場上,走完了自己輝煌榮耀的一生。回顧他這一生對唐朝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在戰場上更是一馬當先,從來沒有像電視劇中描寫的那樣殘害忠良,在戰場上為手畏尾,貪生怕死。

    可以說,歷史上的張士貴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正史上的張士貴到底有多厲害?

    張士貴歸順李淵後,李淵對張士貴的歸順“深相嘉嘆”,立即封張士貴為右光祿大夫。張士貴從此開始了他為李唐江山鞠躬盡瘁,縱橫疆場的政治和軍事生涯。

    而李淵稱帝后,立即指名讓張士貴進宮見駕,並封為通州刺史。之後張士貴追隨秦王李世民,此後張士貴跟著李世民東征西討,參加了消滅各路軍閥的勢力的戰鬥,如征討薛舉、薛仁杲、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戰役,都取得了勝利。張士貴在這些戰役裡表現不俗,特別是討伐劉武周時俘獲了一員大將,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尉遲敬德。

    李世民班師回朝後,李淵遍賞諸將,張士貴因“先後戰功,為眾軍之最”,而被封為虢州刺史,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成為李世民的心腹。

    後來還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擁立李世民繼位。而李世民繼位後立即任命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對其信任,可見一斑。

    之後張士貴又參與了一系列的征戰。

    公元633年,貞觀七年,西南地區發生叛亂,李世民命張士貴為行軍總管,出兵平叛。張士貴很快便平定叛亂,得到了李世民的稱讚:“嘗聞以忠報國者不顧身,於公見之。”

    後來大唐征伐漠北的薛延陀部落,張士貴作為唐軍五路兵馬的一路與薛延陀交戰,大敗敵軍。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發動了征伐高麗的戰爭,張士貴被封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全權負責指揮徵東的戰爭。而薛仁貴也是在這個時候應徵入伍,投入到張士貴麾下,並得到了張士貴的賞識和重用。

    總結: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上,為了塑造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從而黑化某些反面人物是常有的事。如果是虛構的事物和故事是可以接受的,但對於歷史上的真人真事,不應該為了達到某些效果從而去刻意扭轉歷史史實。我們在欣賞文學藝術的同時,也應該尊重歷史,做到有理有據,特別是對於一位忠勇之臣更該表達敬意。

  • 6 # 看視界看娛樂

    相信大家薛仁貴的都知道張士貴這個人物,在劇裡處處壓制和陷害薛仁貴。薛仁貴穿一身白袍,張士貴也讓他的女婿何宗憲穿一身白袍,薛仁貴立下的赫赫戰功都被何宗憲冒領。後來發現事情敗露,就想出掉薛仁貴。未果之後便謀反作亂,最終兵敗被誅。那麼正史中現實的張士貴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來看一看。

    個人介紹

    張士貴,唐代名將。自幼學武,頗有臂力,箭無虛發,人皆稱奇。隋末聚眾揭竿起義,後歸順了李淵。在完成唐朝統一大業和邊境擴張的戎馬生涯中屢立戰功,先後任右光祿大夫、右屯衛大將軍、左領軍大將軍、虢國公、勳國公等職。

    歷史功勳

    大業十三年,李淵攻下隋都長安後,派相府司馬劉文靜經略河南。劉文靜以張士貴為嚮導、以所佔地盤為依託,在河南戰場奪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李淵因此對他大加獎賞。隋義寧二年五月李淵稱帝,加官張士貴通州刺史。後跟李世民西征,奪取薛舉的勝利,後任命“馬軍總管”,以劣勢的兵力打敗王世充的五萬馬步聯軍勁旅。武德二年在山西打敗勾結突厥的劉武周,武德三年,在河南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被授予秦王府將軍,成為李世民嫡系和心腹。後李世民稱帝,任命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成為禁衛軍首腦。後來薛仁貴應募成為張士貴手下部署。後被封虢國公、勳國公。

    但是這一切正史上的真實歷史記載也並沒有給張士貴留下好名聲,被人家記住的是一個度賢妒能,迫害忠良,謀反忠良的頭銜。真實的張士貴竟被冤枉成這樣,可惜了正史的記載了真的是臣妾冤枉啊,被冤枉了千年啊。

  • 7 # 傲嬌的小農人

    在民間傳說中,張士貴就是一個小人。搶奪了薛仁貴的功勞,就是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這是真的嗎?歷史上的張士貴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歷史資料記載,張士貴是唐朝的名將。自幼學習武藝,騎射能力很強,臂力過人。可以三箭定天山,這樣的能力完全不屬於薛仁貴。當唐朝建立之後,李淵釋出了招降書,張士貴歸順了唐朝,得到封賞。因為他在征戰中屢次獲得戰功,被封為新野縣公。後來又隨唐高祖平定了洛陽,得到虢州刺史職位。

    在貞觀七年時,張士貴做了龔州道行軍總,率領部隊平反了反叛。班師回朝時,李世民聽說了張士貴的功勞,親自去看張士貴,並且給予稱讚。李世民說,總是聽說為了報效國家而不顧自身安危的人,這一次真的見到了真實的例子。隨後,張士貴被封為左領軍大將軍。

    歷史上的張士貴真的很有能力,也是唐朝的重臣。他的出身很不錯,本事不錯,對於下屬也很看重。政治洞察能力不錯,眼光也很好,並且能文能武,為了李唐天下立下了真正的功勞。

    當張士貴去世後,被追封為都督,獲得進入昭陵陪葬的福利。唐高宗為了表示對張士貴的尊重,念及他的功勞,將其畫像搬進凌煙閣。這裡只有真正對唐朝江山社稷有功勞的人物才能進來,可見張士貴的功勞多大。

    這就是真正的張士貴,本來應該名流千古的人物。沒錯,他的確被觀眾們所熟知,可是卻不是這種英雄的形象。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只會搶功勞什麼都不會的人。他嫉妒賢能,迫害忠良,甚至做起了謀反的勾當。這就是對張士貴的誹謗,明明是一位建國英雄,卻被抹黑成一無是處的小人。

    事實上,張士貴根本沒有陷害過薛仁貴,反而是他的貴人。在他的大力提拔下,薛仁貴漸漸成長起來,成為一代名將。對於薛仁貴來說,張士貴是貴人,應該感謝張士貴的知遇之恩。可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後世要抹黑張士貴,難道只是為了烘托薛仁貴嗎?

    不管如何,大家都應該正視歷史。可以對歷史人物有一些誇大,但是卻不能將一位英雄,描述成叛徒與小人,不太地道。

  • 8 # 歲月是一條河流

    在電視劇中《薛仁貴傳奇》中,張士貴是李世民的堂弟江夏王李道宗的老丈人,他嫉賢妒能,多次阻攔薛仁貴投軍。在軍中又冒領薛仁貴軍功,記在他女婿何宗憲頭上,後來張士貴又想在天仙谷火燒薛仁貴。最終張士貴起兵謀反,兵敗後在大牢中被尉遲恭結果了性命。那麼正史上的張士貴真的是一位陷害忠良、陰謀造反的奸臣嗎?1972年出土了張士貴的墓誌銘,這篇墓誌銘是時任太子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的上官儀為其撰寫的。這篇墓誌銘給我們更詳盡地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張士貴。

    張士貴祖籍山西盂縣上文村,出生在一個軍功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北魏時的銀青光祿大夫、橫野將軍張俊;祖父張和則是北齊開府車騎將軍;父親張國在隋時曾任陝縣主簿、錄事和參軍等職,後來因軍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盧氏縣,張士貴便在此出生。

    張士貴出身將門,自幼習武,身手不凡。精於騎射,拉弓箭無虛發。他文武兼修,文才亦斐然。只可惜張士貴生不逢時,他出生於586年,待他長成時,楊廣已接手老爹楊堅的帝國,把帝國搞得人心思變,天下大亂。張士貴想透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是沒門了。

    張士貴幼時便志存高遠,他目睹煬帝荒淫,全國動盪混亂,便在虢州揭竿而起,聚眾反隋。張士貴也很有遠見卓識,他起兵時,王世充和李密都想拉攏他,為其所用。但張士貴卻看不上他們,不為所動。而李淵晉陽起兵後,招撫張士貴。張士貴認為李淵是成大事之人,遂歸順了李淵,被封為右光祿大夫。從此一生馳騁疆場,效忠李唐。

    唐高祖李淵朝時,張士貴在李世民麾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滅薛舉、薛仁杲;討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和徐圓朗,立下赫赫戰功,被授為上柱國、新野縣開國公,多次受到李淵的親自召見。可貴的是張士貴皇恩優渥,卻謙遜謹慎,朝廷的大量賞賜他也與眾將士分享。

    張士貴作為秦王李世民的愛將,深受李世民信任。對李世民生死攸關的玄武門兵變,張士貴也參與其中,為李世民取得太子之位立下汗馬功勞。兵變後,張士貴被授為太子府內率,官階正四品,執掌太子府警衛,責任重大,可見李世民對他是何等的信任。李世民登上帝位後,張士貴也跟著升格,從警衛太子府調任警衛皇宮,授“玄武門長上”,執掌禁衛軍。

    貞觀七年(633年),張士貴重返戰場,當時西南發生動亂,張士貴被授行軍總管領銜披掛上陣。動亂很快被平定,張士貴因軍功榮譽虢國公,然後奉召回京,重掌禁軍。此後在貞觀十五年時,張士貴又領兵抗擊薛延陀,會同其他四路大軍取得大勝,迫使薛延陀遣使求和。戰後,張士貴班師回朝,又做起了他的禁軍首領。不久,張士貴又遷幽州都督。

    貞觀十七年時,高句麗企圖斷絕唐朝與新羅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遣使出使高句麗,命高句麗停止爭戰,被高句麗拒絕。李世民決定給高句麗一點顏色看看,征討高句麗。這時,外放的張士貴又被徵召回朝,調集軍糧,徵募士兵,準備對高句麗用兵。薛仁貴也是在這個時候,聽了媳婦柳氏的勸告,投奔到張士貴的軍營。

    貞觀十九年,張士貴隨李世民徵東,在徵東戰場上,薛仁貴大放異彩,受到李世民的破格提拔,開始嶄露頭角。張士貴也因戰功官拜右屯衛大將軍。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這時張士貴已是67歲的老將了。因為年老體弱,李治准許了他的退休請求。這時他的老部下薛仁貴接替了老上司的職務,鎮守玄武門。

    永徽六年,張士貴的病情不斷加重,唐高宗李治並沒有忘記這位為國征戰的老將,他也曾派遣御醫為張士貴醫治,無奈張士貴還是在顯慶二年(657)六月時,在河南病逝,終年72歲。張士貴身後備極哀榮,李治追贈其為輔國大將軍,准許其陪葬詔陵。

    張士貴自617年歸順李淵,至657年辭世,忠心效忠李唐四十餘年。四十多年來,張士貴徵戰沙場,為平定國內割據勢力和邊患立下赫赫戰功,他謙遜謹慎,居功不傲,對大唐王朝赤膽忠心。而這樣一位忠臣良將卻被民間評書演繹成一位嫉賢妒能的小人。張士貴與薛仁貴之間的故事一直在民間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事實上,薛仁貴在高宗朝時徵突厥“三箭定天山”、徵高句麗時,張士貴早已不在人世,又何談陷害薛仁貴?所以說名將張士貴在民間是被黑得夠慘的。

  • 9 # 歷史公元
    對於張士貴的瞭解,大家多是從薛仁貴身上了解到的,並且成為了一個反面人物,專門與薛仁貴作對。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這些都是小說裡邊虛構出來的,對於張士貴的汙衊。實際上張士貴是一個開國重臣,並且戰功赫赫。

    雖然張士貴沒有程咬金、秦瓊這麼出名,但是也是唐朝開國重臣,後來被封為勳國公,死後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看見功勳卓著。

    那麼張士貴到底立下了什麼樣的戰功呢?

    但隋朝末年農民起義,唐朝建立的過程之中,張士貴跟隨李世民,在征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時都有突出表現。

    玄武門之變前,張士貴已經因為軍功被封秦王府將軍,可見極受李世民的寵信。

    玄武門之變時,張士貴也有突出表現,為李世民上位作出了突出貢獻,因此被封為“玄武門長上”,可見忠心。

    那麼張士貴與薛仁貴到底有沒有交集呢?

    高麗一直是隋唐時期朝廷的心腹大患,隋煬帝楊廣三次遠征高麗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唐朝時期,也是唐玄宗李世民的心腹大患。

    終於在唐朝安定以後,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東征高麗。

    張士貴以遼東道行軍總管的身份,跟隨李世民東征高麗,薛仁貴就是在張士貴徵兵時得到的一員大將。

    正是在東征高麗時,張士貴率領薛仁貴,白衣白甲、勇猛無敵的形象,深入人心,更關鍵的是得到了李世民的欣賞。

    此時的李世民正在為他的文臣猛將逐漸走向衰老,而憂心不已,薛仁貴等一批年輕將領的出現,正好解決了李世民憂愁。

    李世民的一句話“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可以想見對於薛仁貴寵信、喜愛。

    班師回朝以後,薛仁貴一直跟隨在張士貴的身邊,擔任玄武門守將,直到張士貴年老致仕,薛仁貴接替張士貴,繼續守衛玄武門。

    薛仁貴與張士貴的情誼沒有留下記載,但是身為薛仁貴的老上級,張士貴是合格的,並且完成了一帶舊人與新人的交替。

    但是絕對沒有出現小說裡面,張士貴不擇手段打壓薛仁貴的情況,張士貴擔負後人的辱罵,實在是冤枉啊。
  • 10 # 剛日讀史

    提起張士貴,我們腦海中會《薛仁貴徵東》裡的反派角色,嫉賢妒能,油嘴滑舌,毫無本事的奸臣。張士貴在大多數人心中一直是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

    那麼,正史上的張士貴又是怎樣的呢?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不僅不是奸臣,還是與秦瓊、尉遲敬德等人齊名的忠臣良將。張士貴自幼學武,武藝高超。

    張士貴能“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

    隋朝末年,張士貴在虢州聚眾反隋,後投奔李淵。他在李淵的授意下,在河南攻城略地,發展勢力。張士貴屢立戰功,為李唐做出了重大貢獻。

    張士貴主要貢獻有二:

    一是戰功

    例如:公元618年,李世民親率大軍西征,其中就有張士貴。成功消滅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接著,張士貴以劣勢的兵力擊敗了王世充的五萬勁旅。

    征戰:

    619年,其在李世民大軍中,渡過黃河在山西擊敗勾結突厥的劉武周。第二年,李世民又率領大軍兵指河南,張士貴於戰場上亦奮勇搏殺,大敗王世充和竇建德。然後,大軍又攻河北。張士貴在戰爭中多次立功,遂被授為秦王府將軍,系秦王的心腹愛將。

    二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張士貴是玄武門之變的親自參與者之一,這就無疑證明他確是太宗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李世民稱帝后,任命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就相當於宮城禁衛軍總司令,系禁衛軍之首腦。張士貴能擔任此重任,皆源於李世民的看重,也可以看出兩人的關係相當不錯,李世民也很相信張士貴的忠誠。

    張士貴劇照:

    那薛仁貴和張士貴在正史上又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欲討伐高麗,於是下令調集糧草,招募軍士。心懷大志的薛仁貴,自發到張士貴部隊的軍營中,應募當一名士兵,成為其部屬。

    第二年三月,張士貴受命於唐太宗,征伐高麗,在“安市大捷”這次戰鬥中,薛仁貴身披白袍、手持方天戟,英勇無敵。唐太宗瞧見薛仁貴的威風,對其印象極佳。後來唐太宗曾對他的愛將薛仁貴道:“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薛仁貴:

    回師後,張士貴任玄武門守衛一職,薛仁貴在其部下上班。張士貴致仕後,守衛玄武門守將的重任便由薛仁貴頂上。薛仁貴再次征伐高麗時,張士貴已經離開了人間。

    因此,張士貴對其薛仁貴始終是信賴並大力扶持的,根本不存在加害之事。因此,虛構的張士貴與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是截然不同的。

  • 11 # 覃仕勇說史

    正史上的張士貴有多厲害呢?

    其實也沒多厲害。

    反正,他是很早就從龍的那一批人。李淵在太原起兵,他就急吼吼地從家鄉虢州盧氏縣領了上千義兵來投,比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這些人早得多,不算元謀功臣,也算元老級人物了。而且,按照出土墓誌銘記載,在大唐平四方、削群雄的過程中,他全都參與了,滅薛舉、薛仁杲;討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和徐圓朗,幾乎是無役不與。但是,您如果讀的是《資治通鑑》,根本就不知道有張士貴這個人存在!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他充當的基本上屬打醬油的角色。而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個人傳紀裡,他可堪稱道只功績有兩件,一是在貞觀七年統兵平息了西南仡佬族的一次暴亂;二是貞觀十五年領兵抗擊薛延陀,會同其他四路大軍取得大勝,迫使薛延陀遣使求和。因為這兩件功績,張士貴在《舊唐書》得以與郭孝恪、張儉、蘇定方、薛仁貴等名將並列一傳。但不難想象,他之所以能在後期露出頭角,那是因為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等牛人已經相繼退出了歷史舞臺。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嘛。貞觀十九年,張士貴隨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白袍小將薛仁貴橫空出世,李世民兩眼放光,一個勁地對薛仁貴說:“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爾。”顯然,李世民說這話,已經把站一旁的張士貴列入“老不中用”的意味在內了。不過,彼時張士貴是薛仁貴的頂頭上司,在薛仁貴建功得到提拔的同時,他也水漲船高,升為了官拜右屯衛大將軍,並且得與在《舊唐書》與薛仁貴並列一傳。還有,張士貴以老黃牛的精神,勤勤懇懇,跟隨了李世民半輩子,而根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他是參加了舉世震驚的玄武門事變的,但並不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可見,他與那二十四位大佬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話說回來,張士貴雖然與大佬人秀存在差距,但他也不庸才。且看,他在唐高祖李淵朝就得授為上柱國、新野縣開國公;在太宗李世民手下,先是在玄武門兵變後得授為太子府內率,官階正四品,執掌太子府警衛,後來從警衛太子府調任警衛皇宮,授“玄武門長上”,執掌禁衛軍,後來官右屯衛大將軍、左領軍大將軍,封虢國公、勳國公,死後又得唐高宗贈輔國大將軍,諡號曰襄,陪葬太宗於昭陵,可知不是泛泛之輩,只是沒有墓誌銘誇張得那麼牛罷了。

    最後說一下,張士貴為什麼會在《薛仁貴徵東》中被黑得那麼厲害呢?

    “陰謀論者”可能會認為編撰《薛仁貴徵東》作者的祖先跟張士貴有仇。不是嗎?有人因為《水滸傳》裡出現了潘金蓮、潘巧雲兩個淫婦,就認為作者施耐庵是和姓潘的人有仇。這根本就是毫無根據的瞎猜嘛。

    要我說,《薛仁貴徵東》作者的祖先不見得跟張士貴有仇,但評書戲曲講究套路,有文臣,就要有武將;有忠良,就要有奸佞。必須這樣,才能製造矛盾,才能製造衝突。

    畢竟,最是深情留不住,從來套路得人心。

    《說岳全傳》裡,有忠貫日月的嶽武穆,也有如假包換的大奸賊秦檜;《楊家將演義》裡,有滿門忠烈的楊門子弟,也有陰險狠毒的奸臣潘仁美……忠奸相鬥,煞是精彩好看,扣人心絃。

    初唐朝廷之上,根本就不存在那種禍國殃民的奸臣,要編薛仁貴故事,就只能生編硬拽出一個奸臣來了。薛仁貴剛出道投軍時,不是投在張士貴手下嗎?好吧,就把張士貴扭曲成一個嫉賢妒能、心如蛇蠍的大壞蛋吧。

    而當張士貴被歪曲成了大壞蛋,精彩戲份果真就出來了。

    張士貴真冤哪。

  • 12 # 章林166

    我所瞭解的張士貴也是一代名將!他是起義軍首領,後歸順李淵,為大唐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後被封國公、左將軍等職!後來野史不知為何把他黑成那樣!不奇怪同朝的蘇定方也被黑!不要說野史,歷史有時也會黑人的,歷史也是人寫的有其主觀性,平常心處之就好!

  • 13 # 風塵素人

    提到秦儈,大家都知道他是宋代的奸臣,以及秦代的趙高、明代的嚴嵩和唐代的張士貴四人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奸臣。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張士貴卻是唐代的一名即忠即勇的戰將,在隋唐演義、薛仁貴徵東等等小說中,卻將張士貴黑化,對於一名忠勇無私的大將來說真真是委屈啊在真正的歷史記載中,張士貴本身便是出生在名將世家,祖父三代都是在南北朝時期地位很高的官員。張士貴不僅出身好,年少時便開始習武,而且也很注重文化學識的學習,可以說是能文能武。隋朝末年,隋煬帝的的荒淫無度引得各地英雄豪傑揭竿而起,張士貴歸順李淵父子,受到李淵父子的重用,為了李唐王朝政權的建立可謂是出生入死。張士貴不僅驍勇善戰,並且為人豪爽,具有俠客義氣,對手下士兵也很愛護,和我們熟悉的魏徵,尉遲恭等等齊名。然而在一些我們看過的評書裡或是影視劇中卻將張士貴描寫成了一名嫉賢妒能、氣量狹小的不義之士。在這些小說裡說到張士貴對自己的下屬薛仁貴打壓不斷,陷害不止,讓自己的女婿去頂替他的戰功。但事實上,張士貴對於自己有勇有謀的手下薛仁貴,不僅沒有打壓和壓制,反而常常給予其機會並且提拔薛仁貴。在徵遼之戰中,不顧眾人的阻止,斷然選用薛仁貴的計謀,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說的上是親密無間了。而北宋之後一些文人志士為了通過歷史或是傳記等故事去對映和打擊本朝的一些貴權高官時而去編撰一些虛構的故事,張士貴冒名頂功的說法便是由此而來。在這些評書中,為了突顯某些人物形象,打擊講和的老臣,將張士貴化為了壞人的一列,將其描繪成了腐朽、善妒的奸臣,薛仁貴則是主張抗戰,為了家國奮戰的青年將領。

    而在現代的一些影視劇中更是將張士貴寫成了一個欲造反,自立為王,最後被尉遲敬德鞭打致死的惡人。

      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上,為了塑造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從而黑化某些反面人物是常有的事。如果是虛構的事物和故事是可以接受的,但對於歷史上的真人真事,不應該為了達到某些效果從而去刻意扭轉歷史史實。我們在欣賞文學藝術的同時,也應該尊重歷史,做到有理有據,特別是對於一位忠勇之臣更該表達敬意。

  • 14 # 大國布衣

    說起張士貴就不得不提起薛仁貴,可以說大家能夠知道張士貴主要還是薛仁貴的功勞,而我們熟知的薛仁貴也都是從小說演義中得到的。如:《隋唐演義》、《薛仁貴徵東》、《薛剛反唐》等等。

    “卑鄙小人”張士貴?

    在這些演義小說中,薛仁貴是唐期戰功卓著的一位將領,就連他的兒子薛丁山、孫子薛剛身上都流著他的血液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在薛仁貴的從軍生涯中,剛開始出道時就遇到了頂頭上司張士貴,而演繹中的張士貴嫉妒賢能、打壓下屬並迫害薛仁貴。

    薛仁貴作戰穿一件白袍,張士貴便讓女婿何宗憲也穿一件,因此薛仁貴的各種功績都被何宗憲冒領。後來因為這件事被發現,張士貴為了掩蓋事情真相想殺薛仁貴滅口,未果後便謀反作亂,最終被殺。

    因此,張士貴被演義影響後就成了世人口誅筆伐的奸臣,甚至還被民眾列為與秦檜、趙高、嚴嵩並排的四大奸臣,人人得而誅之。

    (張士貴劇照)

    然而,儘管演義中把故事寫的扣人心絃、情節跌宕起伏,但不得不說作者扭曲了真實歷史,他們顛倒了黑白,抹黑了一個戰功卓越,體恤下屬的好人。

    歷史上的張士貴是個什麼樣的人?

    可以說,在演義中唯一把張士貴寫對的地方就是他的確是薛仁貴的上司,兩人也曾並肩作戰。但事實是張士貴不但沒有加害薛仁貴,反對對他有提攜之恩,可以說張士貴不但是一代名將,並且在戰功和個人品德上都是一個完美之人。

    歷史上的張士貴是軍人家庭出生,祖上三代都是將軍,張士貴本人也是自幼習武,且臂力過人。他個人行俠仗義有喜歡結交豪傑,因此在江湖上也頗有聲望。

    隋末之時,王世充、李密等都想讓他跟自己幹,但張士貴觀察一番後決定跟著李淵走,此後深的李淵器重。李淵在長安稱帝后,還點名要張士貴進京奉見,並封他為通州刺史。

    再後來,張士貴又遇上了李世民,在跟隨李世民的那段時間裡,他東征西討消滅各路軍閥,如薛舉、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都一一凱旋。李世民對張士貴的所作的一切都看在眼裡,因此張士貴也成了李世民的心腹,更是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擁立李世民繼位。

    運籌帷幄,提攜下屬

    貞觀十八年,小說中描繪的薛仁貴徵東之戰,其實是張士貴被任命為遼東到行軍總管,此次戰役全部由他負責,而薛仁貴也只是在這個時候才參軍,投到張士貴隊伍中。

    次年六月,李世民對高麗的安市城久攻不下,高麗派出十五萬部隊增援,張士貴迎戰。在此戰中,一代名將薛仁貴受張士貴提攜終於有機會發揮他的光芒,身披白袍、手持畫戟,在敵軍中來去自如、所向披靡。

    薛仁貴的表現被李世民看到,詢問此人,張士貴如實相告,李世民見軍中有如此猛將,大為高興,便封薛仁貴為遊擊將軍,並賜良駒二皮,絹四十匹。薛仁貴能被李世民賞識,可以說都是張士貴的提攜,他才有出頭的機會,因此並不存在他的女婿冒領戰功的說法。

    在此次徵高麗中李世民無功而返,而張士貴指揮的“安市大捷”給了李世民一個漂亮的臺階,更重要的是讓大唐王朝又發掘到一顆閃亮的將星。

    此後薛仁貴跟隨張士貴鎮守玄武門,張士貴年紀大後便退位讓薛仁貴接任為禁軍統領。唐高宗顯慶三年,薛仁貴二次徵東前張士貴去世,因此也不存在張士貴加害薛仁貴的事件了。

    超海之力、氣該三軍,橫野之功,膽雄百戰。

    張士貴於唐高宗顯慶二年去世,享年72歲,死後被追封為荊州都督,陪葬昭陵,這必須是莫大的功勞才能資格陪葬昭陵。

    他的墓誌銘由著名文學家上官儀代表朝廷撰寫,高度評價張士貴的功績:

    “超海之力,氣蓋三軍。橫野之功,膽雄百戰。”

    《舊唐書》中更是將他和郭孝恪、張儉、蘇定方、薛仁貴等名將並排,這五位名將都有抵禦外海、開疆擴土之功。

    而後世史學家認為張士貴可與蘇定方比肩,功績更高於薛仁貴。因此,歷史上的張士貴是個名副其實品德與謀略於一身之人,可以說沒有他發現了薛仁貴的才華,也就沒有薛仁貴這顆大唐將星,小說裡面是完全的扭曲和抹黑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

  • 15 # 西府趙王爺

    張士貴何許人也?

    如果看過“薛仁貴”系列演義小說影視劇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妥妥的反派之一。

    比如在早年電視劇《薛仁貴傳奇》中,作為大唐先鋒官的張士貴就是一個典型的“卑鄙小人”。處處打壓初出茅廬的薛仁貴,搶奪他的功勞,事情敗露之後,居然還敢謀反,帶著大軍攻打長安。最終被薛仁貴所擒。

    這些都是《薛仁貴徵東》、《隋唐演義》等小說演義編撰而來。

    所以民間的張士貴就成了一個陷害忠良,卑鄙無恥的小人,奸臣;並和秦檜、趙高、嚴嵩並列為中國歷史上四大奸臣。

    然而,這一切並不屬實,只是小說演義的故意抹黑。

    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乃是一代名將,李唐王朝的大功臣,一生戰功赫赫,絕不是什麼奸佞小人。

    張士貴本名忽峍,自幼學武,“善騎射,臂力過人”,一手射無虛發的好箭術不輸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

    憑藉著一身武藝,張士貴在隋末亂世中開始嶄露頭角,當時的王世充、李密等人都有意拉攏他。而他最終率領義軍投奔了李淵,為李唐效力。

    後他隨太子李建成東征,連敗王世充和李密,戰功顯赫。而後西邊薛舉父子作亂,張士貴又被調入秦王李世民麾下,幫助其消滅了我薛舉勢力。

    後來他又跟著李世民在河南一代東征西討,平王世充、滅竇建德,為大唐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

    張士貴是一員猛將,其在李世民麾下多是擔任先鋒將的角色,每每出征,都是其打頭陣,衝鋒在前。

    而張士貴也因“以為眾軍之最”,被拜為虢州刺史。而後他又隨李世民出征河北,平定劉黑闥,並稱為唐軍取勝的關鍵因素。

    總的來說,在唐王朝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張士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出場率極高,戰功卓著。乃是唐王朝的開國元勳!

    更重要的是,而在這個過程中,張士貴也逐漸成為了李世民的心腹將領,被拜為天策府的驃騎將軍。

    因為這層關係,在之後的玄武門之變中,張士貴堅定的站在了李世民這一邊,成為了這一事件的參與者。

    那麼作為玄武門功臣,李世民自然是不會虧待,其在登基之後,便封其為“玄武門長上”,這個官看似不大,卻十分重要,相當於禁衛軍統領,負責皇帝的安全。後來他又轉“右屯衛將軍,還委北軍之任。”,這同樣是負責皇帝安全的重任。

    “唐代歷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敗,悉決於玄武門即宮城北門軍事之勝負,而北軍統治之權實即中央政府之所寄託也。”(《唐代政治史論述稿》)

    由此可見,唐太宗對其有多信任。

    而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也就是演義中薛仁貴出道的那場戰爭中,張士貴以遼東道行軍總管之職隨同出征,薛仁貴也確實是在其帳下當職。並在安市會戰中以白衣小將的裝扮出場,大殺四方,為唐太宗所賞識。

    不過與演義不同的是,後來李世民文張士貴白袍小將是誰,張士貴是如實回答了的,薛仁貴也因此開始自己的仕途。至於什麼隱瞞,造反的事,那都是虛構!

    人家唐太宗班師回朝後,論功行賞,張士貴乃是首功,被拜為冠軍大將軍。

    此後,張士貴還出徵平定過雅、邛、眉三州民眾起義,並因此被李世民拜為金紫光祿大夫,還出任了揚州都督府長史一職,相當於副都督。

    可別小看了這個官職,在唐朝區劃中揚州可是上州,其都督一職權力巨大,可管轄數州之地,其職位一般得皇子或者宰相才能擔任。當時的揚州都督就是宰相長孫無忌。

    而此人雖是行武出身,治理民生也有一套,揚州都督轄區在其治下“市獄晏而無擾,水火賤而盈儲”,可謂是政績頗豐啊,這是十分難得的。

    公元657年,張士貴跟隨唐高宗東巡洛陽,病逝途中,終年72歲!唐高宗以高規格葬之,並贈輔國大將軍,賜諡號“襄”,陪葬太宗於昭陵。

    縱觀張士貴一生,戎馬四十載,歷經李淵、李世民、李治三朝,戰功顯赫,評價極高,絕不是什麼奸佞之臣!

    大家可不要被演義小說給誤導。

    事實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和張士貴同時代的李道宗,人家明明是李世民的好弟弟,大唐一代名將,與李勣齊名的名將。結果在演義小說裡面卻成為了陷害薛仁貴,謀朝篡位的大反派,黑得不輕。

    還有楊家將裡面得潘美也是,明明是一代開國名將,結果卻被塑造成了奸佞小人,簡直毀三觀。

    所以,大家還是多看看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拆遷安置補償方式及標準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