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月的書影小屋

    有的人覺得黃庭堅的詩,讀懂很難、賞析更難、傳授則是難上加難,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詩詞背後的典故以及黃庭堅的道家思想。

    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原詩是這樣: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短短的28個字,就用了4個典故,包括蘧廬、綠鬢、真得鹿和夢為魚。下面我們來逐一分析。

    1、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蘧(qiu,二聲)廬”是指古代驛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也就是旅館的意思。它的典故出自於《莊子集釋》,“仁義,先王之蘧廬,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綠鬢”大多出現在古詩文中,還有一個成語叫綠鬢紅顏,意思是年輕漂亮。“綠鬢”原本的意思是烏黑而有光澤的鬢髮,那麼“綠鬢疏”就可以理解為時間流逝,黑髮都變少了。

    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我們只不過是寄居在天地間的一個住所,世間萬事把我們烏黑亮麗的頭髮都消磨疏了。這裡明顯蘊含著道家思想:人生在世,不過只是在旅館暫宿,一轉眼青絲就成白髮,何必苦苦追逐。

    2、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真得鹿”是化用蕉鹿夢的典故,指的是人世虛幻的富貴繁榮,出自《列子·周穆王》。

    古代常把“鹿”當作富貴的象徵,這裡的“鹿”最初是由一個人在偶然間得到的,隨後又迅速轉到其他人手中,並多次出現在夢裡,讓得到鹿的人都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在做夢了,隱隱有一種“夢裡不知身是客”的感覺。

    “夢為魚”出自《莊子·大宗師》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如果你夢到自己是一隻鳥,便會在天上飛翔;如果你夢見自己是一條魚,便會在水中潛游。

    這也就是說,人往往會做出的各種行為,取決於他的自我認知,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到底是什麼。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鳥,所以可以飛起來,但你真的變成鳥了嗎?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魚,所以游水,但你真的變成魚了嗎?你認為中的財富和人生,真的是真實的嗎?

    把這兩句話聯絡起來,就是世界上有幾個人能真正得到權勢和富貴呢?人們只是活在幻想中罷了。這個富貴是虛幻的但讓人魂牽夢繞,人們始終不知道自己其實在夢裡,或許夢醒之後就會一無所有。

    3、詩詞背後蘊含黃庭堅的道家思想

    黃庭堅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也是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並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合稱“一祖三宗”。

    黃庭堅作詩有三個重要特點:

    第一、注重用字,他的詩被稱為“字字有來處”。這首《雜詩七首》的四處用典就是最好的例證。

    第二、重視句法,句法簡易但能夠巧妙引出詩詞主旨。

    第三、講究章法,在前人優秀作品中仔細揣摩,然後探求詩詞結構的曲折變化。

    在這首《雜詩七首》中,我們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出黃庭堅寫詩的三個特點,但也能看出他並不固守於詩法之中,積極探求新的思想境界。

    而這種重要的思想境界,就是前文裡提到的道家思想,他沉醉於書法與文學之中逃離官場的渾濁和世事的無常,也一直試圖用道家的這種虛無思想來尋求精神解脫。同時,詩中也表達出他豁達的人生觀,表現出道家淡泊、樂觀的人生哲學。

  • 2 # 藍本動漫

    『畢生競爭幾多人物得志鹿鬥,不周終南日亞夢境為殷魚執。』

    春秋大夢時代太子命運了願之氣概,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王權富貴在天的夢想成真。

    魚執→單指執掌太行極點之白魚殷王權也。

    黑魚代表大周朝王者的王權。

  • 3 # 手機使用者51531818444

    且放白鹿青雲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是李白失去功名,心恢意發的一種感受,對國家,對社會失去了關懷與愛,隱於深山,游魚水中,鹿與魚都是盤中飧。

  • 4 # 亦有所思

    詩名《雜詩》,其意近於《無題》,即不能題,不敢題,不願意也。作者是黃庭堅。

    黃庭堅的詩,非宗師不敢翻譯,哪怕是宗師級人物也不敢說翻譯得對,何況我等鄙薄之人?只能咬牙切齒做無知無畏狀強行翻譯,卻不知對錯,亦不知幻真。

    此身天地一蘧廬,

    蘧廬,指只能住一宿的驛館(旅店)。典出自《莊子外篇天運》,是形容仁義的,從此詩來看,應當只是原意。

    意譯為:人生就像是天地間的一個只能住一次的旅館。

    世事消磨綠鬢疏。

    綠鬢,指美好的頭髮,多用於形容女子的貌美,從此詩看,應當是說年華,結合後面的“疏”字,即年華老去之意。

    意譯為,被人間萬事消磨得年華老去。

    畢竟幾人真得鹿,

    得鹿,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故事很長,我精簡一下大意為,砍柴人遇一鹿,殺之,擔人被人所見,藏之。後忘藏鹿地點,以為是夢,在路上說此事,一人聞之,依其所言,找到鹿。回家後與妻子說一砍柴人夢到鹿卻不知何處,我得之,他做之夢成真。妻子反問是否你在做夢,夢到砍柴人得鹿。不是他夢成真,而是你夢成真。丈夫說,我已得鹿,何必在意是他夢還是我夢?砍柴人日有所思,晚上夢見到藏鹿之地,亦夢見拿鹿之人,第二天按夢中線索找到拿鹿之人,兩人爭執,於是找到法官,法官說,真得到鹿時說是夢,夢到鹿時說是真。他得到鹿,你要爭這隻鹿,他妻子又說都是夢,並無人得到鹿,此鹿在此,你們二人平分即可。此事鄭王得知後說,法官莫非是在夢中讓他們分鹿?然後問此事於相國,相思說,是夢非夢,我亦不清,只能黃帝和孔聖人才可,且聽法官之言就好。

    解釋為:畢竟才有多少人得到了想要的生活。

    不知終日夢為魚。

    為魚,變成魚。指年當若沒有大禹治水,估計現在所有的人都變成了魚。後來引伸為磨難之意。

    字面意思應當是,不知道整日的磨難只是在夢裡。

    如果結合上下句,詩的大意應為,人生不復,年華漸老,得失如夢。

    附2:(於2019年4月24日16:57分新增)

    以上的那個解釋可能是錯的,如果是議論或讀後感,我就知錯不改了。因為更改會影響推薦機率。但這個真不行,會誤導人的!若是誤導成年人也就罷了,若是誤導了學生小可不能像那些官員一樣,會受不了的!

    當時小可在判斷典故的時候,也看到了這一節,但沒有用。就是因為這一句話放進詩裡無法解釋或者翻譯,而且情感基調也和全詩不符。何況三句已經說夢了,四句還說,豈不是重複麼?但是小可對自己關於“為魚”的解釋總感覺在某一處有些脫節,就像兩個完全無法咬合的齒輪一樣。而莊子的“夢為魚”就像一個誘餌一樣在黑夜裡發著光。

    我是一個抵抗力很差的人!

    於是這幾天總是想著這個事,只好再次窮思一番,設想如果“夢為魚”真是莊子的“夢為魚”應當如何解釋才更好。畢竟那個“夢”字被我不該忽略地忽略了。

    找到了!

    重要的不是“夢中變成鳥可以飛翔,變成魚可以潛游”,而是後面那一句“其覺者乎?其夢者乎?”(你是醒著人呢?還是做夢的人呢?),後面還有“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形容快樂很感的意思)。

    如果是這樣,那麼“不知終日夢為魚”可以解為:(世人或者我)從早到晚(忙碌奔波)都不知道是身在夢中還是身處現實。也就是說這一句真正的解釋不是夢為魚,而是“覺者乎?其夢者乎?”,是現實還是夢呢?

    在此,再次感謝含羞草LLM質疑和啟發,不得不說,您的觀點是對的,我是不是可以無恥地說一聲,遲到的正義也是正義?

    ……

    另:我寫的這個問答,夢耶?非耶?

    附:關於“為魚”沒有選擇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狡辯。(如今看來這是錯的,但還是不改了,權當給自己一個警示!這是一個反面教材)

    小可認為,“為魚”的典故出自於《左傳昭公元年》“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禹之力也。”,指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意為為,若不是大禹治水,現在我們所有的人都變成了水裡的魚。神宋朝張耒有詩“吾衰也久矣,豈復憚為魚。”即是此意。白居易有一句“不爾民為魚,大哉禹之績。”也是此意,杜甫“一國實三公,萬人欲為魚。”更是此意,所以,此處不是莊子的是魚非魚,而是大禹的萬民為魚。

    從基調和全詩邏輯來看,這首詩特別消極,憂傷。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毫無憂傷之意。反而有一種哲學之美。亦如莊周夢蝶。第一句說人生只一次,第二句說年華漸老,第三句說得失如夢,那麼第四句只能是遞進,卻不會是轉折成高興快樂之意。這種比例反不如我所舉的比例高。

  • 5 # 水煮周易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哪裡、很是喜歡這句詩詞,求高人解讀?一.出處:

    出自宋代黃庭堅《雜詩》: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二.鹿和魚的意象

    理解這兩句詩,關鍵在於理解“鹿”和“魚”的意象。

    鹿的意象。

    《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魏徵《述懷》中說: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

    鹿為獵取的物件,比喻帝位,逐鹿意指喻群雄並起,爭奪政權爭奪天下。但是正如詩作者所言,豪傑並起,天只有一塊,雄心勃勃那麼多人有幾個能如意呢?

    周易《屯》卦六三說: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從凡人來講,不敢問鼎,但追求的東西同樣也何其的多。金錢地位美女愛情,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人生難得幾時消停。可是又有幾人能如意呢?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既然逐而難得甚至就不能得,聰明的君子見微知著就選擇放棄。可是有幾個又能做到呢?

    所以有了“蕉葉覆鹿”的故事

    春秋時, 鄭國一個樵夫打死一隻鹿,怕被別人看見,就把它藏在坑中,蓋上蕉葉。後來他去取鹿時,卻忘了所藏鹿的地方,於是就以為是一場夢。可是另外一個人,在無意之中發現了那頭鹿,並據為已有。那個樵夫知道這事兒後,懷疑是自己的鹿子,一去看果然是那頭鹿,結果心懷一肚子難受。

    人生得失榮辱悲喜實不由心啊。

    魚的意象。

    魚,有豐收快樂的象徵。《詩經》《魚麗》之詩,盛大的酒席,豐富的魚宴,表達了豐收的喜悅和快樂。年年有餘,幾乎全部用魚兒的形象來表達。

    魚,也有愛情幸福婚姻的象徵。雙魚配,魚水情深之類為人耳熟能詳。

    魚,也是地位的象徵。出有車,食有魚是地位和待遇的象徵。

    但是濠梁之辨似乎又告訴我們,人其實真的並不知道魚兒之樂啊。所謂的知道魚之樂,其實是詭辯。魚非能自入人的口食,撒網搬罾下罩安地籠,其實有百般辛苦而並不一定有所得。曾天追逐富足快樂、地位和幸福,可他們卻難得進入生活這張“網”啊。

    三.詩意: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一身啊,就像茫茫天地之中,一處驛站邊的小房子;房子裡邊雖然不斷有不同的人事進出往復發生,卻無一樣是房子自己的。紅塵煩囂,歲月無數,很快磨光鬢角的毛髮,人生卻並未有多少值得慶幸的事情留在自己的身體內。

    雖然心懷夢想,有許多辛苦遭逢,可有幾個真的得到個人實現呢?可悲的是,還並無人能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依然毫不覺悟地在滾滾紅塵中做著黃粱美夢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人生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子悲情的。但是,進而思退,得而患失,晴備雨傘,也總是必要的。

    時者位也,位者勢也,勢者術也。位勢術,均不可須臾離“道”哉。

  • 6 # 農夫934813

    出自北宋詩人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其一。“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詩人以禪入詩,闡釋了對人生功名富貴的態度。頗有點及時行樂的味道。

    讀此詩,首先要明白幾個詞的意思。

    “蘧廬”古代驛傳中供人休息的房子,就是今天的旅館的意思。

    “綠鬢”是指烏黑而有光澤的鬢髮,形容年輕美貌。

    “得鹿”指虛幻的人世富貴。出自《列子•周穆王》。

    “為魚”比喻遭受災殃。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魚乎。”言若無大禹治水,人們將淹沒為魚。

    這下我們把文字順通,就明白詩的意思了。詩人以蘧廬為喻,是說,身體原本只是暫住天地之間這個旅館,何必要為凡塵俗事辜負美好時光呢?人世富貴都是虛幻的,又有幾人能得到呢。難道不知道,整天夢想著榮華富貴,終將得到災禍嗎?

  • 7 # 煙塵細軟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句詩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全詩如下:

    《雜詩七首》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至於這句詩的意思,眾說紛紜,在知乎上看到了“御街柳”的答案,覺得比較好,貼出來給大家:

    畢竟幾人真得鹿

    鹿化用蕉鹿夢的典故,比喻人世間虛幻的富貴,出自《列子·周穆王》。

    鄭國有個砍柴人偶然打死了一頭鹿,怕別人知道,就把鹿藏在壕溝裡,並用蕉葉覆蓋,卻忘記了自己藏在了什麼地方,一路自言自語,以為自己做夢打死了鹿。一個路人聽到了砍柴人的話,真的在蕉葉下發現了鹿,回家和妻子說:“事實和砍柴人的夢一樣啊!”妻子說;“是你做夢夢見砍柴人得到了鹿吧?真有砍柴人存在嗎?現在得到了鹿,只是你的美夢成真了吧。”路人說:“反正鹿在我手裡,管它是別人的夢還是我的夢呢!”

    砍柴人很不甘心,夜裡夢到了藏鹿的地點,又夢到了鹿被人盜走。第二天,按照夢的指使果然找到了那個路人,二人爭奪鹿,告到了官員處,官員說:“砍柴人啊,你開始真的到了鹿,卻說是夢。後來又在夢中看到路人拿了鹿,妄然說這是真相。那路人真的拿了你的鹿,卻與你爭鹿。可他的妻子卻說他只是在夢中認為鹿是別人的,鹿實際不歸任何人所有。既然現今真的有一頭鹿,那麼你們平分了算啦!”

    鄭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感嘆道:“唉!那官員也是在夢裡分鹿給他們吧!”又問國相,國相說:“是不是夢我也分辨不了,只有黃帝和孔子能做到,現在這二人不在了,就姑且聽官員的論斷吧。”

    鹿作為富貴的象徵,最初由一人偶然得到,卻迅速輪轉到他人手中,又多次在人的夢中出現,連得到鹿的人都不知是否在做夢。富貴不堅牢,讓人魂牽夢繞,始終不知自己是否身在夢中,是否夢醒後一無所有。

    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句話眾說紛紜,宋詩人言出必有典故,上句用典,下句沒理由用俗語,且這首詩首聯就用了莊子“蘧廬”典,後用列子典,思想也有道家印記。因此推斷“夢為魚”出自《莊子·大宗師》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你夢到自己是鳥,便會在天上飛翔;你夢見自己是魚,便會在水中潛游。”人會做出各種表現,取決於他認為自己是什麼。而這種認知就像夢一樣。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鳥,所以飛,可你真的變成鳥了嗎?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魚,所以游水,可你真的成為魚了嗎?你認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嗎?你做了你認為該做的事,可你真的就是那樣的嗎?難道不也如夢一樣?

    聯絡起來,說的就是——人間有幾人得到了富貴呢?況且富貴也是虛幻的,如在夢中。人們只是不知道自己終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而非真我罷了。

  • 8 # 傅君-H

    不知從何時起。腦海裡總是會浮現這一句詩詞。可是我知道。他所描述的意境。怎樣的一種孤獨?就如現在的我,和現在的我們。亦如夢中的魚……

  • 9 # 蠔哥侃大海

    我的理解:世間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祿,試問有幾人能夠得到?即使最終得到了回頭看看也不過像是人間的一場夢罷了。

  • 10 # 美人絕色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兩句話出自宋代黃庭堅的《雜詩七首》。

    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而且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蘇東坡評價說: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

    黃庭堅的一生,歷盡滄桑,幾經政海波瀾,但從未登上高位執掌大權。他不苟附進,淡泊名利,批評時政,所以屢遭厄境。這首雜詩就是他淡泊名利,言懷抒志的一篇佳作。這首詩的意思是:天地猶如一間屋子身在其中,世間萬事勞心耗神頭髮變少,世上有幾個人得到富貴呢?人們只是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罷了。

    畢竟幾人真得鹿化用了蕉鹿夢的典故,出自《列子·周穆王》。

    鄭國有個砍柴人偶然打死了一頭鹿,怕別人知道,就把鹿藏在壕溝裡,並用蕉葉蓋上,卻忘記了自己藏在了什麼地方,一路自言自語,以為是自己做了一個夢。恰好被一個有心的路人聽到,經過仔細尋找,真的找到了砍柴人藏鹿的地方。路人回到家和妻子吹噓說:”事實和砍柴人的夢一樣啊!“妻子打趣說;”是你做夢夢見砍柴人得到了鹿吧?真有砍柴人存在嗎?現在得到了鹿,只是你的美夢成真了吧。“路人說:”管它是別人的夢還是我的夢呢!既然美夢成真了,還是先美餐一頓再說吧。“

    砍柴人回到家很不甘心,始終想不明白是真是夢。驚奇的是到了夜裡,不但夢到了藏鹿的地點,還夢到了鹿被路人盜走。第二天,按照夢的指使果然找到了那個路人,二人為了爭奪鹿的歸屬,鬧到了官府,官員說:”砍柴人啊,你開始真的到了鹿,卻說是夢。後來又在夢中看到路人拿了鹿,妄然說這是真相。那路人真的拿了你的鹿,卻與你爭鹿。可他的妻子卻說他只是在夢中認為鹿是別人的,鹿實際不歸任何人所有。既然現今真的有一頭鹿,那麼你們平分了算啦!“

    鄭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感嘆道;”唉!那官員也是在夢裡分鹿給他們吧!“又問國相,國相說;”是不是夢我也分辨不了,只有黃帝和孔子能做到,現在這二人不在了,就姑且聽官員的論斷吧。“

    因為鹿與“祿”諧音,而在中國,“祿”代表著錢財,所以人們經常把鹿作為富貴的象徵。《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寫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鹿中原的意思就是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在這個故事中,這隻鹿最初由一人偶然得到,卻迅速輪轉到他人手中,又多次在人的夢中出現,連得到鹿的人都不知是否在做夢。寓意自古富貴不堅牢,雖讓人魂牽夢繞,始終不知自己是否身在夢中,是否夢醒後一無所有。

    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莊子·大宗師》中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意思是“你夢到自己是鳥,便會在天上飛翔;你夢見自己是魚,便會在水中潛游。”人會做出什麼樣的表現,取決於他認為自己是什麼。而這種認知就像夢一樣。

    蘇東坡也曾寫過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雖然人生一世,碌碌無為是可恥的,但也不必執著於成敗。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就可以了。做一個佛繫好青年,追求自己內心平和、淡然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大部分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擺脫各種矛盾焦慮,成為快樂的人。

  • 11 # 指間行走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黃庭堅《雜詩七首》

    要理解“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兩句的內涵所在,最好是結合詩人生平以及全詩去理解,否則有斷章取義之嫌疑。黃庭堅,字魯直,生於公元1045年,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少年得志:七歲作《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八歲作《送人赴舉》:“萬里雲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宋治平四年(1067年),高中進士,後入朝為官。其以平易施政,深受百姓愛戴。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籤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均推辭不就。後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被罷免,主管玉龍觀。又因其與趙挺之曾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時指使手下構陷黃庭堅並將其除名,送到宜州管制。宋崇寧二年(1103年),又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1105年), 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佈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透過其生平的簡單瞭解,我們不難得出詩人的人生軌跡為少年聰慧、中年有為、老年坎坷。那麼,此詩會作於詩人的哪個階段呢?下面我還是想透過此詩的來找尋答案。

    此身天地一蘧廬――“蘧廬”指古代驛傳中供人休息的房子。這句的字面意思是:“我”這個身體就好比那天地間的館驛般。為何是“蘧廬”而不是茅廬或其他呢?我的判斷是:一是蘧廬具有流動性,至少裡面休息的人是流動的;二就是蘧廬還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中國古代的驛傳休息之所多是為那些出差公幹的人提供的。因此,詩人把自身比作蘧廬,應該是在說明其自身處境――前途茫茫、居無定所。

    世事消磨綠鬢疏――這句的重點要理解是“綠鬢疏”,它應該是可以拆開來理解的,“綠鬢”的解釋是烏黑有光澤的鬢髮,形容人年輕美貌,在這裡應該就是說的年輕。那麼“疏”如何理解呢?我的理解是“疏”應該是與“密”相對的,也就是稀疏的意思。結合“綠鬢”來說,“疏”應該就是指的人衰老了,頭髮都稀疏了。那麼我對這句詩的理解就是:這世間的事情將“我”的激情和鬥志消磨殆盡了(從年輕到現在衰老)。畢竟幾人得真鹿――要理解這句就得弄明白“鹿”指何意?而關於這個字的解說比較多,大體上都有榮華富貴之意。結合詩人生平,我個人覺得這個“鹿”除了榮華富貴,應該還有“悟道”方面的意向。因此,我對這句詩的理解是:這世間又有多少人真能榮華富貴一輩子呢?(又有多少人真能看開並悟道呢?)這句既是對當時的得鹿者的一種不屑,也同時是對自己命運坎坷的一種安慰。不知終日夢為魚――而這句的“魚”也是眾說紛紜了。我覺得要理解“魚”就得看前面的“夢”。關於“夢”,我們所熟知的有“莊公夢蝶”,也還有“夢裡不知身是客”,不管怎麼說,夢都是不真實的,虛幻的,同時也是飄渺無蹤的。那為何詩人會說“夢為魚”呢?這個重點到底是夢還是魚呢?我的理解是,夢應該才是重點所在,而魚是對夢的一種形象衍生,因為魚也是具有著遊動性和四處漂泊的特性,而這也暗合了首句的“蘧廬”,同時它也更加具體的解釋了“夢”的飄忽不定性。如此,我對這句的理解是:人行於世終日奔波流離,到頭來終究不過是一場夢罷了。這樣看來,這一句應該是對上一句中所隱含的“悟道”的一種表述了。也就是說,“我”(詩人)已經看透了這一切,不過都是一場夢而已!這似乎在告訴我們,詩人心中已經看明白了。透過上面的逐句分析和理解,現將此詩做個總體概述:“我”現在的處境是飄忽不定,而這世間的繁雜之事又將“我”的鬥志和激情磨滅殆盡;(唉!)這世間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榮華一世呢?又有多少人真能看透這一切呢?殊不知,苦心竭慮(機關算盡),到頭來終將是一場夢罷了!那麼,我敢肯定這首詩應該是詩人晚年時的作品。如此,詩人該經歷世事消磨之後,又回到了他七歲那年所吟唱的那般――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做如上淺析,若覺不妥還望多多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婆從不讓他兒子女兒幹活,卻總是指使兒媳幹這幹那,這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