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字谷主

    “發、發、髮”三個字合併為“發”

    應該寫為:周殷湯 和 蓋此身

    具體區別,請看專欄中的影片:

  • 2 # 博而化易

    “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兩個發字,你怎麼看?

    沒有重複,重複是由於歷史原因,現在我們寫的是簡體字,所處才導致的重複,如果古人發現了重複,就不會流傳了,正是因為它沒有重複才這麼牛的。

    還有人統計過使用簡體字後,出現重複的字有六個:

    發:周發殷湯;蓋此身發。

    巨: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

    昆:玉出昆岡;昆池碣石。

    戚:戚謝歡招;親戚故舊 。

    雲: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資:資父事君;務資稼穡 。

    其實他們的繁體字是這樣的:

    發:周發殷湯,蓋此身髮;

    巨: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昆:玉出崑岡,昆池碣石;

    戚:慼謝歡招,親戚故舊;

    雲: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資:資父事君,務茲稼穡。

    《千字文》一共有994個漢字。

    周發殷湯

    裡面的髮指的是姬發,意思是說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安撫百姓,討伐暴君。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發,所以稱周發。

    蓋此身髮

    人的身體和毛髮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的。

    應該是當初編寫簡體字的時候,時間緊迫,就沒有考慮到這些細節,才導致的重複,書寫毛筆字的時候自己儘量書寫繁體字,這樣會比較好一些,而且繁體字表達的意思更加由內涵。

  • 3 # 靈玲944

    說千字文沒有重字的都是沒有深研千字文的,只是道聽途說而已。千字文中有六個字是重的,你能發現說明你是真正的認真讀書之人

  • 4 # 邊緣慢漫遊

    此發非彼發。一個是出發的發。發兵去攻打。

    另一個是我們現在說頭髮的發。古時候是髮。兩個字不一樣。

  • 5 # 聽戲聽戲

    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是因為推行繁體字簡化的原因。

    就拿題主指出的這兩句來說,“周發殷湯”中的“發”是平聲,有“發展”的意思,而“蓋此身發”中的“發”是去聲,應該是“頭髮”的意思,這麼一來,前面一個應當是作“周發殷湯”而後一個則是“蓋此身髪”。

    除了這一處之外,還有另外五處“重複”的字,也是因為繁體字的簡化而導致的,分別如下:

    1、玉出昆岡、昆池碣石;   

    2、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3、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4、戚謝歡招、親戚故舊;   

    5、資父事君、務資稼穡。

    對應到繁體字,則分別應該是

    玉出崑岡,昆池碣石;

    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慼謝歡招,親戚故舊;

    資父事君,務茲稼穡。

    雖然音相同,在簡體字中的寫法也一樣,但因為表達的含義不同,對應到繁體字中寫法也就不一樣了。

    不過,除了以上提到的一共六處之外,還有一處頗有爭議的地方,這便是“女慕貞潔”和“紈扇圓潔”兩處。

    “女慕貞潔”作“女慕貞絜”,這一處是沒有異議的,就是純潔之潔的含義。

    爭議就出在“紈扇圓潔”這裡,究竟是“紈扇圓潔”還是“紈扇圓絜”?

    說這細絹的扇子“潔淨”也可,那便作“潔”,與上一處自然不同;說它“小巧”也不無道理,因為“絜”本就有度量的意思,在這裡引申為“小巧”也解釋得過去,那便作“絜”,與上一處就相同了。

    當然這一處究竟算不算重複,“潔”一字究竟作何解釋,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就目前所見到的,還是作“潔”字寫法的比較多。

  • 6 # 麓風軒

    《千字文》中“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中的“發”是兩個字,不是同一個字,只是漢字簡化以後寫法相同而已。1、“周發殷湯”中的“發”,讀音為【fā】,第一聲,繁體寫作“”,指的是周武王“姬發”。

    《千字文》中的這句“弔民伐罪,周發殷湯”,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安撫百姓,討伐暴君,是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周武王姓姬,名字叫發,所以稱周發,他討伐暴君商紂,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

    2、“蓋此身發”中的“發”,讀音為【 fà】,第四聲,繁體寫作“髮”,指的是人體身上的毛髮。

    《千字文》中的“蓋此身發,四大五常”一句,翻譯成白話大意是:人的身體髮膚,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構成的;人的思維意識,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準則的。

    當然這句話可能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我們明白“發”是指人體毛髮就可以了。

    3、綜上所述,簡化字寫法相同的兩個字,實際的古代寫法和內涵都是不一樣的

    因此,題主臨《千字文》,發現“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兩個發字雷同,其實是誤判,弄明白了真實含義就會明白這是兩個不同的字。

  • 7 # 隨手談詩

    都說《千字文》沒有重複的漢字,可為什麼還有兩個“發”呢?這是漢字簡化後帶來的弊端。這裡也無意探討簡體字和繁體字孰優孰劣,只針對千字文裡面幾處爭議說一下我的看法。

    周發殷湯

    這裡的“發”,讀作fā,指的是周武王姬發,繁體字寫作“發”,《千字文》原文:

    “弔民伐罪,周發殷湯。”

    意思就是安撫老百姓,討伐暴君,是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

    我們知道,夏桀暴虐,民不聊生,成湯不爽了,大旗一揮,聚集起一堆勇士,討伐夏桀,推翻了暴政,建立商朝,所以也被稱為商湯。《千字文》中寫殷湯,是因為商朝曾經遷都於殷,所以後世也把商朝稱為殷商。

    後來商朝傳到紂王手上,他又變成了一個和夏桀一樣的暴君,姬發不爽了,大旗一揮,聚集起一堆神仙,推翻了商紂的暴政,建立了周朝。

    蓋此身發

    這裡的“發”,讀作fà,本意是指人體的毛髮(注意並不是專指頭髮),這裡是指人的身體,繁體寫作“髮”,《千字文》原文: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就說一個人,必須要具備四大五常,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四大: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道、天、地、人就是四大。

    佛家又有所不同,是為地、水、火、風,這四大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當然也包括人了。

    儒家也有四大,是為天、地、親、師,以天地為大、以父母老師為尊。

    五常:

    儒家的五種品德“仁、義、禮、智、信”為五常;封建時代“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為五常,也稱五倫;五行“金、木、水、火、土”也叫五常;

    《千字文》是一篇宣揚儒家道德的文章,所以“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應該按照儒家的釋義去理解。

    其他

    漢字簡化之後,《千字文》裡面還有其他幾個字也重複出現了,如“劍號巨闕”和“鉅野洞庭”,後者的巨,實際上是鉅,當然,現實中你寫兩個字都不能算錯。

    再如“雲騰致雨”和“禪主雲亭”兩句,古代雲也有兩種寫法,天上的雲和雨水有關,所以要寫作繁體的“雲”,古人把說話叫雲,或者地名之類的,一般是簡體的“雲”。

    《千字文》裡面還有幾處繁體簡化後的爭議,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

    另外順帶一提,辛棄疾詞《破陣子》裡面那句“可憐白髮生”,是白髮,頭髮,不是白白地發生了。

  • 8 # 大悔憶智周

    “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的“發”,簡化字是一個字,繁體字是兩個字,許多理髮、美髮店想用繁體字做招牌,結果寫成錯別字。

    “周發殷湯”的“發”,繁體字是“發”。

    “蓋此身發”的“發”,繁體字是“髮”。

    頭髮的“發”應該是第二個,“髮”。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我們的身體毛髮面板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愛護它。如果寫成“身體發膚”,就講不通了,身體、出發和面板?

    弔民伐罪 周發殷湯——弔民伐罪 ,周發殷湯,“發”讀“fā ”。

    安撫百姓,討伐暴君,是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發”讀“fà ”。

    人的身體髮膚分屬於“四大”,一言一動都要符合“五常”。誠敬的想著父母養育之恩,哪裡還敢毀壞損傷它。

    說了這麼多,說得這麼複雜,其實答案很簡單:《千字文》裡兩個“發”字,不是一個字,一個是頭髮的發,一個是出發、發達、發動、發起……的發。

  • 9 # 程擊缶

    兩個發不一樣,一個是繁體字一個是簡體字,原本意義不同不通用,皇天后土和皇后的後,也是如此,因為簡化,所以合併為一個字。

  • 10 # 意境與靈魂的囚徒

    發與髪,同用“發”,總有點違背字的原意,不如,頭髪的髪用“發”,發財的發用“發”,愎復古字,這樣麻將上的“發 ”,才是“發”!

  • 11 # 吉恩書法

    “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兩個發字一樣,是因為漢字簡化的原因造成的。在古代“周發殷湯”之發字為動態的發字,古代為“發”,而“蓋此身發”的發字為名詞的“髮”字,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同音字但不同意,也不同字,一個是動詞的發,一個是名詞的髪,故此,在千字文中不能算同一個字。

  • 12 # 喆裡覽古今

    《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梁朝的梁武帝在位期間(502—549年),命人選擇王羲之書法作品1000個不重複漢字,使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的習字文。皇命難違,選字作文者斷不會抗命,那何以出現“發”“昆”“雲”“巨”“戚”“資”“潔”等7字的重複呢,除了歷代漢字簡化原因,漢字獨特的造字特點是關鍵因素。

    漢字,主要由形、音、義三部分構成。雖然基本特徵是一形、一音、一義,但根據現實生活的使用情況,會變化出多形、多音與多義的字。大致有:一字多音、一字多義;一音多字、一音多義;一義多字、一義多音;一字一音多義等形態。

    《千字文》幾個字的重複特點則為:

    1.“發”——

    “周發殷湯”,“發”原字:“發”,義:指周武王姬發,音:fa。

    “蓋此身發”,“發”原字:“髮”,義:指頭髮,音:fa。

    “發”是一音、多形、多義字。

    2.“昆”——

    “玉出昆崗”,“昆”原字:“崑”,義:指山區地帶,音:kun。

    “昆池碣石”, “昆”原字:“昆”,義:指昆明滇池,,音:kun。

    “昆”是一音、多形、多義字。

    3.“雲”——

    “雲騰致雨”,“雲”原字“雲”,義:指自然天象雲彩,音:yun。

    “禪主雲亭”,“雲”原字“雲”,義:指古地名,音:yun。

    “雲”是一音、多形、多義字。

    4.“巨”——

    “劍號巨闕”,“巨”原字:“巨”,義:指劍名,音:ju。

    “鉅野洞庭”,“巨”原字:“鉅”,義:指地名鉅野,音:ju。

    “巨”是一音、多形、多義字。

    5.“戚”——

    “親戚故舊”,“戚”原字“戚”;義:指親戚,表述人際關係,簡繁字都仍然是“戚”;音:qi。

    “戚謝歡招”,“戚”原字:“慽”;義:指悲愁,用於表達情感;音:qi。

    “戚”是一音、多形、多義字。

    6.“資”——

    “資父事君”,“資”原字:“資”;義:指供養,動詞;音:zi。

    “務資稼穡”,“資”原字“茲”;義:指在於,介詞,;音:zi。

    “資”是一音、多形、多義字。

    7.“潔”——

    “女慕貞潔”,“潔”原字“絜”;義:和“貞”等道德屬性的字組詞,指人的本質與修養的高潔,是人的內在品質;音:jie。

    “紈扇圓潔”,“潔”原字“絜”;義:與具體的物像組詞,此處指圓扇外表的潔淨;音:jie。

    “潔”在此是一形、一音、多義字。

    總括《千字文》的重複字,有6個一音、多形、多義字和1個一音、一形、多義字兩類;前者多因漢字簡化而成,後者則不然:

    後面的兩個“絜”字,是《千字文》中惟一真正重複的字。這是作者的失誤還是有意為之,古來就有爭議,宋人吳枋、明人郎瑛等曾試圖加以修改。

    其實,古漢語中的“絜”字,是個多音、多義字,作者此文只‬選這二字應該有所寓意。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中的“質”,指內在品質;“文”指外在形式。周興嗣透過這唯一的一對重複字,表達了“文質彬彬”的儒家審美觀,體現了《千字文》倡導的“君子”風。

  • 13 # 運湖

    《千字文》中,周發之發為發,身發之發為髪,這是漢字演化的結果,弄清這一點,就知道原文中之發不相同了。

    師友中有更詳細的解讀,真感謝此平臺,真是高手雲集,總能學到很多。

  • 14 # 風雨瀟瀟館

    您說的“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中的“發”字在現在簡體字中是一個字,但是在過去完全是兩個字。

    先說“周發殷湯”中的“發”字。這個發字是周武王姬發的“發”,這個發字繁體應該是“發”,代表萬物生髮,我們現在的意思就是興旺發達、發生、發展、發放等詞都取這個意思。

    再說“蓋此身發”中的“發”字。這個發是指毛髮、頭髮 ,繁體字應該是“髪”,就是指頭髮。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是因為簡化字在簡化過程中為了好寫易認將這兩個完全代表不同意思的“發”和“髪”字合二為一,簡化為“發”了。這樣的情況還很多,我們比較常見的如“松”字,松樹的“松”就是這個松,鬆緊的“松”繁體應該是“鬆”,簡化後為了方便統一為“松”;還有“裡”字 ,過去“裡”字意思有兩個一是距離,如一百里。二是地方、區域,如和平里、里正。簡化後將表示裡外的“裡”也簡化為“裡”。還有“後”字也是同樣遭遇,過去“後”字專指王后、皇后,前後的“後”本應是這個“後”字,簡化後為了方便統一為“後”字。這樣的情況很多,不勝列舉。所以現在很多寫書法的人甚至一些“書法家”不注意這些,因此鬧出了很多笑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買房都被房地產中介坑過,你都遇到過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