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柔的長清湖
-
2 # 追蹤歷史腳步
談起春節的起源,大家並不十分清楚,因為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太多的說法,比如春節最早起源於臘祭,有些人認為是鬼節和巫術,但許多人仍然認為春節是在古代也就是公元前2000多年,當舜作為族群領導人進行祭祀的時候帶著周邊的部族首領一同進行。而這一次便被定為歲首,也就是說,農曆新的一年由此開始,也就是所謂的春節。
此外,還有關於蜡祭的故事。據說在十二月之後,人們開始捕殺一些牲畜,然後來祭拜他們的祖先和天地,為來年祈禱好收成,並希望他們將來能有好運。而在夏朝建立後,這種習俗就開始慢慢傳播開來。
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在夏朝,第一個月被稱為正月。在商朝,農曆的最後一個月被稱為正月。在秦朝,秦始皇規定十月是正月。秦亡以後,這項規定就隨之不復存在了。
漢武帝時期,他規定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就是所謂的元旦。到清朝末期,這項規定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漢武帝規定了春節,但是研究農曆春節的天文學家下閎和鄧平為了完善這一曆法,便制定了著名的《太初曆》,現在它已經演變為今天的農曆。為了紀念下閎,後人稱他為“春節老人”,這有點類似聖誕老人。
日子是確定了,但是每個朝代的節日名稱是又有不同,例如:正日/正旦/歲首/元日/上日等等。而民國從1912年1月1日起將陽曆結合起來,把1月18日定為農曆的春節,1月1日是元旦,而後元旦和春節一直延續至今。
-
3 # 高紫駿
小時候聽老人說,“年”是怪獸,是青面獠牙的兇猛動物,每到寒冬臘月就出來作惡,出來吃人,尤其是吃小孩。
因此相互“拜年",起初是聯絡,溝通,相互商議,人多力量大,與“年”博擊的意思。
放炮仗(爆竹)是為了製造聲響,就像動物怕火一樣的道理,是為了驅趕,嚇唬,不讓靠近的意思。
還有家家戶戶門上貼紅字,樹上包紅紙,小孩子穿起紅衣服。
吃喝是犒勞犒賞在與“年”的戰鬥中的有功之人,還有長者現金獎勵的紅包。
當然還可能有多種版本,“過年”是中國自古以來最重大的節日,不可避免會有多種傳說。
-
4 # 停格瞬間一秒
過年本就是辭舊迎新,一年的開始也是一年的結束,過年也可以是一種儀式感,以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為載體,透過一代一代的傳承流傳下來,也是我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中國家庭人員龐大,只有在幾個重要的節日裡才能團聚在一起,一年中的不順隨著這一年流去迎接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能有一個好的開始。
年
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
它是每個華人固有的眷戀情節,
更是全世界認知中國的一個名族符號,
更是我們漢族文明的精華,
過年習俗現在很難考究,一般認為是殷商時期祭奠神鬼和祖宗的活動,以農曆正月是一年的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更替繁衍出我們現在的春節。
傳說遠古時期,有一頭叫年的上古惡獸,在除夕這一天便會為禍人間,有一天一個老人在雪地裡救了一個快要餓死的小孩,並要這個小孩和其他人一起躲在山上,由於在山上沒有地方可以避風擋雪,於是小孩和一起上山的人砍竹子取暖,突然大地一顫一顫的,傳來一聲沉悶可怖的叫聲,響徹山林,而遠處傳來一聲尖叫,只見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女孩癱坐在地,而年獸卻只在遠處吼叫而不上前,這時燒紅的竹子發出噼裡啪啦的爆裂聲,年頓時發出哀嚎的聲音狼唄的飛去,當所有人沉浸在恐懼中時,小孩明白了一切,第二天小孩告訴了其他人年怕紅最怕的是爆裂聲,於是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掛上紅布,而夜晚會將砍來竹子點燃,夜幕降臨年又一次來到人間,而它卻在空中看見人間一片紅和不斷傳來的爆裂聲,一年又一年的轉換再也沒有看見年獸來擾,而這兩個驅逐年獸的習俗卻傳了下來。
-
5 # 雲隱
過年時從哪個年代歷史或者傳說過來,為何叫過年?
春節俗稱“過年”,據史料記載,漢代時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它是立春之節,是迎春的節日。南北朝時,人們則將整個春季稱為春節。但歷代王朝大多將“立春”稱為春節。所以,古代的春節並不是新年歲首。
據史料記載,夏朝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商朝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周朝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歲首,秦朝以農曆十月初一為歲首;自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始,又改為正月初一為新年歲首,此後歷代相沿未改。由於在漢武帝頒行《太初曆》之前,新年歲首是隨著王朝的更替而在改變,所以古代的春節風俗與“過年”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太初曆》頒行後,立春與歲首或前或後相差不過幾天,處於同一個時段內,因此,人們在慶賀新年的同時喜迎新春,是古代農曆新年正月初一前後特有的景象。“過年”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新年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才有了新年歲首的內涵。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宣佈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沿襲古代改朝換代重新確立“皇曆”的傳統,隨即宣佈中國廢除舊曆採用陽曆(即公曆) ,用民國紀年,陽曆1月1日為“元旦”新年的開始;這樣做也含有向封建王朝徹底決裂的意思。
1913年(民國二年) 7月,北京(民國)政府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中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中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是,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從此之後,以往的夏曆歲首“元旦”改稱為“春節”。
人們接受“春節”稱謂,是因為它既區別了公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後,“春節”表示春天的到來、新年的開始,與歲首之意相合。而且,華人都重視民族傳統的新年,他們都清楚地知道無論是曾經的“元旦”,還是現今的“春節”,正月初一過大年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傳統習俗。
回覆列表
關於過年的習俗,中國民間有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悍的野獸叫“年”。它體大如牛,獨角長尾,長著血盆大口,行走如飛,經常出來傷害人畜。天神把“年”鎖進深山,只允許它一年出山一次。有一次大年三十,“年”又出山為害。它來到一個村莊,被一家門口曬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則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響聲、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此後,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放鞭炮來代替牧鞭,用貼紅聯來代替大紅衣服,用掛紅燈、點旺火來代替火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年各種習俗。大年初一,親友互相探望,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就是拜年的由來。過年家家都要聚在一起,共吃“團圓飯”。在中國北方則有吃餃子的風俗,取“歲更交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