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覃仕勇說史

    鰲拜大意了,沒想過和康熙鬥,所以翻船了。實際上,阿拜只是居功自傲,倚老賣老,沒想過要謀反,當年皇太極剛掛,多爾袞與康熙的父親福臨爭位,阿拜是堅定站福臨這邊的。康熙疑神疑鬼,一出手,追魂奪魄,毫不容情,把阿拜打下十八層地獄,後來,也後悔自己做得過分了。

  • 2 # 華哥雜談

    軍功卓著且精明狠辣的鰲拜,卻輸於年輕的康熙,輸得措手不及,卻屬於必然。

    中國有史以來自夏開始,皇權正統性歷來不容質疑,儒家文化宣揚的仁、義、慈、孝,也是為了維護皇權的絕對權威。皇位是世襲制的,一般由既定的繼承人即太子來繼承,非正式授權哪怕是皇帝的近親甚至其他兒子,都不敢僭越九五之尊大位。所以古代皇帝連與哪個妃子同床都有太監隨時記錄,詳細記載了皇帝與妃子性行為的具體到某時某刻的時間、地點。這種記錄是為了確保皇權血統的唯一性,可以準確知道某個妃子何時懷孕,懷的是否是皇帝兒子。

    這種血統傳承不僅在皇家,連民間百姓也對此深入骨髓,既使在東漢末年如董卓這樣的野蠻者,他也只敢廢立皇帝而不敢取而代之。因此,從清王朝來說,自努爾哈赤起,清朝帝位這一脈已傳到康熙,康熙此時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作為統治集團的總代理,他的合法性不容任何人質疑,包括鰲拜,他在挑戰康熙時,正當性方面先輸一局。

    其次在於青年康熙的聰明和鰲拜的大意。康熙八歲登基,14歲親政,天生早熟加上宮廷歷練,對於與鰲拜的較量,從一開始公開攤牌失敗到後面暗中積蓄力量,康熙的手段伴隨著他的成長開始慢慢老練,最後一擊而中,取得勝利。對於鰲拜來說,他知道自已只能當個權臣,根本不可能自行取代康熙,所以在政權軍權在握時,還不敢就此發動政變,取代康熙自立,雖然他掌握了京內外軍事力量和朝政權力,也只能加強對康熙的監控而已。同時鰲拜對康熙的收斂鋒芒,錯誤地認為康熙還是小孩子,能力不過如此,因此放鬆了警惕。

    康熙登基前,其父順治為其指定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首輔索尼雖年老,但政治經驗豐富,在他死前,提出了讓康熙親政的提議。康熙親政後,蘇克薩哈便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願往遵化守護順治陵寢。這個舉動別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蘇克薩哈已經卸任(此時索尼已死,他已經排名第一),那麼鰲拜、遏必隆兩人按理也應辭職。這一招直擊鰲拜的要害,雖然鰲拜不想退出,他羅織罪名陷害蘇克沙哈,但是在與康熙的鬥爭中又輸了一截,而康熙離真正掌權又近了一步。

    宮庭爭鬥往往驚心動魄,你死我活,面對勢力強大的鰲拜,緊靠康熙個人的聰明遠遠不夠,因為宮內宮外,康熙的實力還遠不是鰲拜對手。這時,清王朝真正的“定海神針”出現了,這就是孝莊皇太后。作為康熙的祖母,她堅定的站在康熙的一邊。孝莊算是三世太后了,她從1625年起嫁給皇太極當側福晉,至1667年康熙親政時,已在後宮中生活了42年,不僅具有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且具備強大的實力。有孝莊在,鰲拜只能攬權,絕不敢挺而走險。面對康熙與鰲拜的鬥爭,孝莊皇太后表面上不聲不響,卻始終關注政局動向,同時為其作了內外安排,為康熙鋪好了路。否則,當憑康熙找的幾個摔跤少年,想扳倒樹大根深的鰲拜,恐怕沒那麼順利。

  • 3 # 平陽侯

    政治鬥爭都是你是我活,可惜鰲拜不懂這個道理,他想做權臣,卻被當成奸臣。說實話權臣和姦臣也差不多,對於康熙皇帝來說,這就是他的取死之道。

  • 4 # 天寬地厚49955024

    鰲拜是四大輔政大臣之一,而且是最後一名。他之所以更出名,是因為他最無政治頭腦。他所爭的,無非是一些小集團的利益,是滿足私慾。所謂鰲拜厲害,只不過是索尼死後,他打壓了排在他前面的輔政大臣,在政治上貪了點便宜。鰲拜又是武將,勇冠三軍,戰功赫赫,尤其在清朝剛入關站腳未穩之時,更突顯了鰲拜的重要性。

    康熙少年英雄,聰慧過人,8歲登基,學的全是帝王之術,他的老師多是思想家和政治高手,對整治政治亂象在教學中也會暗暗用力,這樣少年康熙定會爛熟於心,不露聲色。康熙另一依靠孝莊是女中豪傑,政治高手,牢牢地把控著國家的政治大局,小小的爭權奪利動搖不了執政基礎,甚至利用他們之間的爭鬥和消耗更容易掌握平衡。三是清朝的政治基礎是八旗,八旗之間此消彼漲的權力都在皇權的調控之下,鰲拜看似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但他沒有把控八旗的政治基礎,殺天子奪天下,恐怕時機不成熟。少年天子雖少,但他是清朝的執政核心,是八旗的公認的合法的唯一的領袖,他引誘鰲拜入宮,用敢死隊殺之,等於過早地結束了自古輔政大臣的宿命,誰讓他遇上少年英雄天子康熙呢?

  • 5 # 柒月體育

    鰲拜的臣權對皇室的皇權構成了威脅,所以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這種矛盾不僅僅表現與康熙和鰲拜之間,應該更有一些人支援康熙除掉鰲拜,從中立功,取而代之,從清初的政治形勢來說,多數人還是支援皇權的,這也就為康熙除掉鰲拜提供了基礎,鰲拜真正坐實的罪證不多,如果非要說鰲拜錯在哪了,古有張良,范蠡,劉伯溫,鰲拜不懂急流勇退恐怕是癥結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一個企業5個月都轉不了正,這個企業還能待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