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樹童英語官方號
-
2 # 好夥伴網路貨運
您好,如果父母的性格就是易怒的話,那麼孩子的性格要麼也是特別容易暴躁,很容易發火,要麼就是特別膽小,因為在家裡一不小心惹到父母,父母很容易發氣,那麼在生活中也就害怕自己萬一哪件事情做的不好,其他人會發火。所以我們對孩子要稍微有耐心一點,在要發火的時候儘量在心裡默唸,忍住忍住!雖然這個說著容易但是做起來真的很難,所以生為父母加油!僅個人意見 ,僅供參考!
-
3 # 清風點點
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氛圍、父母性格都潛移默化時刻教導著孩子。如果父母性格易怒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會有如下特點。
特點一、缺乏自信,孤僻內向
小孩子在被父母長期的打壓中,會把潛意識的把自己內心封閉起來,這容易導致孩子迷失自我,對自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懦弱、退縮、不敢也不願面對挑不要戰,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
特點二、仗勢欺人,攻擊性強
小時候無力反抗的情緒長期壓抑、積累長大後很容易爆發且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他們會覺得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堅信只有自己才是主宰,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以權壓人、以力服人的模式,以此來消除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影響,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父母各種負面情緒都應該儘量的避開孩子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
4 # 郎立個堯
這個不清楚這個易怒是什麼程度。能否控制自己。舉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媽脾氣很急,喜歡罵人,動不動就發火,可是不發脾氣的時候也很好。我媽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童年陰影。
可能我脾氣隨我爸的多,比較溫和,一般不發火,不過一旦發作也挺嚇人的。
所以,這個父母脾氣易怒是隻單方還是雙方?單方,像我這樣,其實只要是愛你的,不良的影響都能克服。工作忙家族忙瑣事多,有幾個那麼好脾氣的?關鍵還是看自己。
結婚後有段時間生活不太如意,我媽對我很不滿意總是嘮叨我,我一煩,她就開罵,我直接掛電話。真是怕她了。可是也怕她太生氣對身體不好,所以隔了一兩天,還會打電話安慰她。
有時候父母脾氣不好,並不完全是他們的錯,多反思自己。
如果父母雙方都是暴脾氣,孩子會比較難過。一般這種情況家庭都不太和睦,一般當父親的暴躁易怒,對媽媽不好,有的媽媽就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孩子只能做一棵堅強的小草吧。
不過會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討好型人格,嚴重的也會抑鬱症。比如《我家小兩口》裡的小戚,就曾自曝小時候父母總吵架,所以她就很沒有安全感,總想去討好別人,也曾抑鬱過好幾年。
因人而異啊。有的孩子天生強大,有的天生敏感。無論如何,父母不能選,自己想辦法跳出那個圈子最好。
祝好!
-
5 # 焦慮媽媽劉穩穩
易怒父母的孩子——一面討好一面欺凌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的新聞,是說一個人班上45名同學,都被一個同學霸凌,新聞裡爆出的圖片,一部分被欺負的小孩受傷還挺嚴重。
我當時查了很多資料,想分析下,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會導致孩子這樣的行為。
易怒的父母,灌輸給孩子的社會行為模式,就是易怒者的模式:
1.凡是歸因給他人
2.容易不滿
3.喜歡暴力解決問題
而同時由於父母的權威地位,孩子幼年期的時候是無力反抗的,孩子通常不會直接表現出對父母的對抗。
因此易怒父母最容易養成的孩子,是在家裡或者強勢的人群面前,表現出討好型人格,而對於弱勢的同伴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和暴力傾向,也就是霸凌行為。
因為他們在易怒父母那裡習得了暴力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同時又因為父母的權威地位而不敢反抗,於是一面討好權威,一面欺凌弱者。
所以啊,育兒先育己,每一個父母都應該首先端正自己的行為。
-
6 # 萬強律師
從近期熱播劇“小歡喜”,有人解讀出“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源自於原生家庭”,而相關觀點解讀和報道也常見於世,種種現實——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也都指向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而原生家庭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父母的言行指引和陪伴。前者影響甚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影響了孩子精神世界的完整程度。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其主要是意指父母對孩子未來生活的影響。易怒父母不僅會將其易怒的特點轉到孩子身上,而且還會因長期面對父母易怒行為的威脅,導致孩子出現膽怯、叛逆、缺乏安全感等特點,對孩子未來的社交生活造成障礙。
-
7 # 泛心理精選
首先,性格肯定是偏內向的。因為在這樣的父母身邊,被吼被罵都是家常便飯,甚至被打。
那麼,孩子肯定會感到害怕。他們沒有能力逃跑或自我保護,就會活的小心翼翼。害怕惹父母不開心。他們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害怕觸動到父母的雷點。
長此以往,就會變得內向和透明,秉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觀點,他們害怕被關注,害怕惹麻煩。學習時害怕被老師點名,不願意出風頭。長大了也害怕跟老闆領導交流,只願做一個背景牆。
其次,性格會跑偏討好型人格,性格易怒孤僻懦弱都有可能。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人格養成的童年階段,父母的易怒,會讓孩子也變得性格古怪。迄今為止,我見到過的性格古怪的孩子,不合群或者孤僻易怒,或多或少有著父母的影子。
我親戚是一個企業領導,領導當慣了,自然脾氣會比較大,說話也是說一不二,容不得別人反駁。而他妻子性格又比較懦弱,事事聽老公的,有時候被罵了也不會還嘴。父強母弱,在這樣的教育下,他們的孩子性格變得也比較強硬孤僻。1是因為他要保護母親,會經常為母親鳴不平,就變得比較倔強,與父親爭執;2是因為父母的耳濡目染,一方面他受父親影響變得脾氣大,一方面又受母親影響,變得敏感孤獨。
我還認識一個男孩子,父母都是比較強勢的人,他的性格就變得膽小和怕事。因為這個家裡,總要有一個人服軟,父母都暴躁,這個柔弱性格的扮演,就到了他頭上。很難想象,一個小孩子,要在父母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偷偷打電話通知爺爺奶奶來勸架,需要自己去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一般都很懂事,不吵不鬧,也比較膽小,不願意嘗試新事物,學習能力也會相對欠缺。
-
8 # 花生麻麻育兒筆記
易怒就是情緒不穩定,容易失控。
父母情緒經常失控,孩子會怎樣?
沒有安全感。當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猶如驚弓之鳥,根本聽不進去你在說什麼,他此刻只會想,下一秒會不會打我,我該怎麼逃命。暴力遺傳,以暴制暴。這會讓孩子學會,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是用拳頭說話。自卑。父母發怒的時候,智商為0.極有可能說出一些侮辱性的話語,這會讓孩子自卑,覺得我就是這樣,就是這麼不堪,就是這麼差勁。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如何緩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父母的必修課,畢竟等到悲劇發生,後悔已晚。
-
9 # Adam阿湯哥
在記憶中,如果小朋友不聽話或耍小脾氣,再甚者違抗爸爸媽媽的指令,一般來說,都會是被批評一通,甚至可能挨一頓打。發脾氣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死敵,父母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參加一個繪畫比賽。在眾多參賽的家庭中看到了這一幕,一位母親因為孩子在這次繪畫過程中表現不是非常理想,就當著眾人的面訓斥孩子,看到孩子那因害怕而低頭哭泣的背景,看著真讓人難受。
人的脾氣都有互動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氣往往會加倍反彈回來。如果你只會發火、發脾氣去對待,孩子從你這裡能學會什麼呢?除了發火、實施暴力外,沒有任何受益。
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
為什麼不要發脾氣
1. 一分脾氣七分害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
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長的問題,只是很多父母不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修理孩子。
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後,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
2. 壞脾氣會遺傳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裡脆弱又好鬥。孩子長大後,脾氣也很暴躁、為人苛刻,嚴重的很可能發生性變態、神經病傾向。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會繼承父母的壞脾氣,出現“發洩傷害、複製暴力”的情況。這時,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壞脾氣的犧牲品。
正如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3. 壞脾氣是親子關係最強的殺傷武器
脾氣不好,讓孩子不敢親近、不敢跟你敞開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受怕中,沒安全感,成長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父母越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父母脾氣升級,孩子的壞行為也跟著漸長。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種奇怪的慣性——他認為吼孩子沒用,就得罵;罵的“力度”不夠,開始打;後來又奉行“棍棒出孝子”。
實際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況越糟。
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
改變壞脾氣的辦法
1. 把發脾氣換做溝通
隨便發脾氣就像到處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不應該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麼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會因此而好好寫作業嗎?當然不會,孩子會更不牴觸寫作業。
如果你想要達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這樣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
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願,和如果孩子這樣做,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讓感情自然順利的流動。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發雷霆效果好的多。讓家中充滿感情和溝通,而不是充滿暴力和訓斥。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氣看上去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實際上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
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觸手可及。
2. 靜心思考,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一味的壓抑、剋制脾氣不是最好的辦法。情緒是無法壓抑的,壓抑的情緒最終會以更失控的狀態爆發。
真正的做法是,學會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認識到:我自己情緒管理不好,和孩子無關。
曾經做企業的時候,老太太處理自己脾氣時有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在辦公室對著電腦或筆記本,把心裡的想法敲出來。等把所有的怒氣、怨氣、壞脾氣一股腦寫出來後,心中也平息了許多。
這不僅是疼惜自己的一個舉動,也是高效率處理情緒的實用方法,能夠讓我們的思想騰出更多“記憶體空間”去幹有意義的事,效果非常好。
3. 學會真實的表達情緒,及時疏導
我有個同學是公認的好脾氣,做了媽媽後也從不發火。她說之所以從不發火,實際上是因為她會經常與家人表達情緒。
她說不管在外遇到什麼事,被老闆罵也好、被朋友誤解也罷,只要回家跟愛人傾訴一番,心情就會恢復平靜,從不擔心會把負面情緒帶到孩子面前。
當一個人生氣、發怒時,只要給她一個有力的擁抱,並用心傾聽、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夠給對方帶去力量和安慰,對方的情緒一旦釋放出來,表達出來,也就自然會平靜和溫和了。
對於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後,不需要指責、埋怨和打罵,而是被理解、關愛和傾聽,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後,才能真正裝得進你的良言和教誨。
教育孩子,就是在修自己的心。讓孩子的脾氣打在空氣中。父母心中無怒火,孩子脾氣就發不起來。
記得有次孩子火急火燎的要吃菜,跟她說等爸爸洗好澡一起吃。可孩子不聽,不但用手去抓菜,還往菜盤裡噴口水、吐氣,正好被我看到,用眼睛瞪她、她也反過來瞪我。她的舉動令我非常憤怒,想吼她不聽話、沒教養,可我忍住了沒發火,繼續若無其事的打掃廚房檯面。
接下來孩子可能知道錯了。吃飯時,我對她剛才的舉動隻字不提,她反而比往常任何時候吃飯都要乖,不亂走動也不問這問那,吃完飯後還知道把碗放回洗漱池了。
看到孩子的反常表現,我突然感覺到剋制脾氣是對的。在如此有挑戰意義的事件上,能做到不發脾氣,很佩服自己。如果我當時忍不住,對著孩子的行為大聲呵斥或打罵,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脾氣的對持就像拔河比賽,對方的鏗鏘有力是以你的堅持不懈為前提。如果想讓對方放棄,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放手:父母心中無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
你的小小的改變,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人的脾氣都有互動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氣往往會加倍反彈回來所以,我們要讓好脾氣不斷和我們相逢不讓壞脾氣露臉。與其發脾氣,不如傳遞正能量。和孩子較量中只要你動怒、發脾氣,就敗了。父母若不和孩子發脾氣、逞強,遇事有定力、會變通,孩子學到的也是這些智慧。
一次單位臨時開會,我把孩子送給鄰居照看。當看到鄰居阿姨對著自己孩子的淘氣大吵大吼批評責罵仍不起作用時,我家六歲孩子對阿姨說:“你不應該那樣無緣無故的批評他,他會很難受的,你應該跟他一起想辦法呀。”鄰居忍不住的跟我說:“你這孩子真懂事,不僅嘴巴會講,還會出主意、善動腦筋,比我家孩子小兩三歲,卻比我家孩子懂事。”後來我家孩子又跟阿姨說:“我媽媽從來都不對我發脾氣。”鄰居問我是不是真的。回想起來,我確實很少對孩子發火,即使她犯錯、頑劣淘氣,我多數情況下都忍著不怒,然後跟她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正因如此,我的孩子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孩子遇到事情不是透過動怒、發脾氣來解決,而是擁有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想法,我很欣慰。如果你只會發火、發脾氣去對待,孩子從你這裡能學會什麼呢?除了發火、實施暴力外,沒有任何受益。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愛的教育
記得有次喊孩子吃飯,她沒理我。而後又把畫好的畫展示給我看,我故作生氣狀扭頭沒看,她卻劈臉給我一巴掌雖然不疼,但這個行為讓我震驚。當時我雙目圓瞪,氣的想把她打回去,可是我忍住了。而孩子卻忍不住了,她立馬就知道自己做錯了,三番兩次跑到我跟前道歉說:媽媽對不起,我沒有過來吃飯是不對的,那是因為我的畫還沒有畫完,我是想畫一幅漂亮的畫送給媽媽作為禮物。是的,如果我選擇對孩子發脾氣、打罵的話,就永遠也不會知道孩子心裡的想法和滿滿的愛,給母女交流設定嚴重障礙。
有時候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頂嘴,要看到本質原因。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麵對問題的勇氣,總比像個木頭人一樣,沒主見和靈魂,唯唯諾諾聽命大人要好。
人們常說“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這一切都是以好的情緒為基礎,良好情緒控制的養成離不開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引導。為孩子營造和諧健康環境的同時,自己也備受滋潤。
-
10 # 會助攻才是好爸爸
父母易怒對孩子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從小給孩子了一個錯誤的情緒管理示範,讓孩子認為,發怒時隨時可以的,不需要在乎任何人的情緒感受。
2.父母的一諾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消磨掉孩子的安全感,因為父母是孩子最信賴和最依賴的人,但是年幼的時候,所有的安全感來源都源自於父母,如果父母隨時可以對孩子進行打罵,我們孩子就開始了安全軟體,你就會喪失。最終,我們將完整收穫一個極度懦弱膽小的孩子,或者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暴力傾向,其實暴力傾向也是提前保衛自己的一種選擇,其本質還是因為害怕。
3.等這個孩子長大之後,他建立家庭大機率的會把這種親子或者是親人相處模式帶到新家庭裡面,這種情緒管理能力的低下會傷害到親人,讓這種不幸延續下去
-
11 # 上善李老師
脾氣暴躁易怒的家長,孩子以後也會暴躁或者有暴力傾向。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另一面體現,什麼樣的家庭氛圍養出的孩子脾氣秉性肯定是相仿的,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孩子玩手機、亂丟垃圾、熬夜、亂丟東西等等習慣,都是對映的這個家長的生活態度。我有一個朋友真正能談上是“低頭族”了,每天除了工作,手機是絕對不離手的,充電器都是隨身攜帶,他家孩子今年七歲,每天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是感覺寫作業,會用最快的時間應付完作業,然後給媽媽要手機玩。
朋友一直說孩子玩手機成癮,這麼小就佩戴眼鏡300多度的,也很是焦慮。我給這個朋友說過N遍了,你自己都手機不離手,要求孩子不玩手機,這可能嗎?假如您隨地丟垃圾,反而讓孩子養成垃圾分類歸置的習慣,這可能嗎?又或者家長不以身作則,說話“滿嘴跑火車”,卻要求孩子誠信待人,這也不現實啊!
怎樣控制自己的脾氣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父母必須營造一種和諧的家庭環境。首先夫妻二人要相敬如賓,互敬互愛,不能因為一點點小事大吵大罵,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內心會慢慢滋生“暴躁暴力”傾向的,因為他沒有在父母身上學到寬容尊重平等的好習慣,看到的只是大吼大叫、拳腳相加。孩子是家庭氛圍的產物。
家長遇到事情後,要耐心的解決家庭孩子工作中的問題,心平氣和的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到問題的結點,耐心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一句俗語說得好“如果吼能解決問題,那驢子早就統治世界了”,大吼大叫和武力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要想培養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孩子,父母必須創造平等愉悅的家庭氛圍。父母相愛對方,孩子才能學到責任心;父母平等尊重,孩子才能學到理解寬容;父母傳播正能量,孩子才能勇敢面對生活和困難。
脾氣易怒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必然也是脾氣暴躁的孩子。請不要做一個只會“吼”的家長。
-
12 # 荔枝老師教書法
急性子和易怒在大多情況會被認為是近義詞,其實不然。
家庭教育在絕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為耳濡目染,就會根深蒂固。易怒的父母,很容易產生共鳴,我的父母性格脾氣上有點暴躁,這也是促使我個人存在急性子的原因。基因上可能也有,但更多的還是環境的帶動。一般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性格上會出現兩種極端情況。一個是個人主義,非常暴躁,顯得沒耐心也會自以為是;一個是自卑,因為經常捱罵,什麼都是錯的,只能委屈道歉服從。最好的情況,就是能夠在後半段的自主學習成長中進行心理上、性格上的蛻變,變得明事理,變得有使命緊迫感也會懂得寬恕他人。
總而言之,好的父母更能成就一位好的孩子。希望大家在為人父母之時,多給孩子一些空間,也學會自己學著反思,陪著孩子一起明辨是非、塑造溫文儒雅能屈能伸的性格。
-
13 # 襪婆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會有哪些特點?顯而易見,父母易怒的原生家庭對後代有很大的遺傳性傳導性,想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非常難。
所以一定要下決心——絕對不和脾氣暴躁的人交朋友,更不要和他們談戀愛!孟母三遷的例子告訴我們,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之大,近墨者黑。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有以下特點:
1.因為父母情緒脆弱會小心翼翼,不斷的道歉。
2.想得太多,細緻到焦慮。
3.控制慾強。
4.很難做出決定,容易崩潰。
5.想取悅別人,忽略自己。
6.沒有安全感,拒人千里之外,有一顆玻璃心。
7.害怕讓別人失望。
8.喜歡照顧別人。
-
14 # 陶子心理
首先分析一下父母易怒的原因:一方面是生理原因;另一方面是心理問題;主要還是心理原因,這樣的人內心脆弱敏感,處事不冷靜,不寬容,易較真,不成熟。長此以往,容易形成焦慮症。另一種情況是與生活經歷有關,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由於長期受壓抑和其它因素的影響,以致於心理閉塞,情緒不穩定,易激動,生氣,做事不理性,衝動。易形成暴躁症。總感覺生活不舒心,心態失衡。這樣的人應堅持多運動,多與人交流,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如下特點:①嚴重受原生家庭的壓制,迷失自我,生活沒有幸福感,壓抑,沒有主見,唯唯諾諾,不善於表達自己的訴求,聽天由命,極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和內向的性;
②形成與父母一樣的性格和脾氣,成了固步自封的一員;
-
15 # 姚家小妖
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一個課室。父母的任何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第一堂課,易怒的父母,孩子會有兩個極端,會有變得懦弱膽小的會有自閉傾向,會有變得更加暴躁不安的。
-
16 # 大米飯先生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會在生活中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包括父母的性格,生活態度,為人處世等等。
易怒的父母,會給孩子身心造成極大消極影響。
具體影響包括:孩子也易怒暴躁,叛逆,或者是自閉,不願與外界接觸交流,在同齡人中不合群,產生自卑心理等等。
對待孩子,要多些耐心;調整好情緒,合理引導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怒氣沖天,面紅耳赤的施加壓力。
-
17 # 淡定dd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易怒的父母養出的孩子性格以下兩種相對較多:
第一種是孩子的性格容易暴躁易怒,因為在父母的影響下,小孩是很容易模仿大人的,有一句老話叫近墨者黑,近誅者白,在這樣一個不好的環境下成長,小孩會潛移默化的吸收到父母的性格,進而變得暴躁。
第二種是孩子會逐漸變得膽卻跟自卑,因為父母易怒的話,相信在跟孩子的相處或者處理問題上多數會用大吼的方式,這嚴重影響小孩心理健康,經常吼小孩的話不管在心理還是精神上都給孩子帶來不少壓力。
所以為了小孩能夠健康成長,有好的成長環境很重要,各位爸爸媽媽們記住了嗎。
回覆列表
劉爸爸在網上Po了一個影片:
輔導孩子寫數學作業,“老師組織春遊,班上共有30名學生,10個想去水上樂園,計算佔比。”
孩子列的算式裡面“11個孩子想去水上樂園”,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我也想去。
遇上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熊孩子,真的分分鐘氣死你。
除了輔導作業外,現在我們每天都和熊孩子360度無死角、24小時不關機親密接觸,孩子隨時可能惹怒你。
輕則,父母會大聲吼孩子;重則,甚至有人會動手。
然而,發火一時爽,事後悔斷腸。
01、父母的易怒,問題根源不是孩子
網上流行一句話:“當代人的一個特質就是,大事越來越寬容,小事越來越易怒。”
這句話放在父母身上也合適。
一個易怒的父母,不是孩子本身太難教,而是父母出了問題。
想一想,平時你為什麼發怒?
孩子看電視,作業不願意做,家務活也不幫忙?
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說都不聽?
看電視、挑食,說到底這些問題又有多嚴重,值得你去發火呢?
其實,父母很多時候衝孩子發火,並不是因為孩子行為有多過分。
只是因為自己那一刻心情、狀態欠佳,而孩子正好撞上來,變成了“受氣包”。
工作上遇到無法發洩的委屈,看到家裡雞飛狗跳當然忍不住想著:“工作不順心,家裡也一團糟,這日子還怎麼過?”
面對孩子屢次不聽你話,一意孤行,那種媽媽對孩子的失控感和無能為力在作祟,於是藉由怒氣“我是你媽,你必須聽我的!”
易怒的父母,只是因為心中有怒氣的火種,才那麼容易點燃。
02、父母易怒的原生家庭,會怎樣影響孩子?
你有想過,隨意發脾氣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嗎?
前段時間,一位心理醫生諮詢了很多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總結了15個特點:
不停為正常的事情給別人道歉;
想得太多,很容易焦慮;
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
想要控制一切,脾氣暴躁;
很難做出決定,或者發表任何意見;
……
一方面,易怒的父母深深傷害了孩子心理,造成難以填補的親子隔閡。
另一方面,孩子長大後為人處世也會受到影響,更敏感、更焦慮,也更容易受傷。
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呢?但父母的易怒,會剝奪掉孩子的快樂。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03、如何儘可能減少發火
父母能做到永遠不對孩子發火嗎?不太可能。
我們不可能不會產生壞情緒,也不可能次次都能有效控制。
我們要探討的問題,不是如何不發脾氣,而是如何控制頻繁且沒必要的怒火?
✓ 控制好發火前的12秒
美國心理學家羅納德的研究表明: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不超過12秒。
因此,即將發火的那一刻,你絕對無法冷靜思考,不要在這種時候教育孩子。
把自己關到另一個房間,仔細想清楚:我為什麼想發火?原因僅僅是孩子嗎?還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
✓ 平視孩子,客觀表達自己感受
如果你生氣,請直接向孩子說出來,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
我們經常在美國的家庭劇中聽到一句話:“we need to talk”(我們需要談談)。這句話經常用在親子產生隔閡的時候,不是“你必須聽我說!”而是“我們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聊聊彼此感受”。
✓ 忍不住發了火,事後要修復親子關係
道歉並不丟人。
不過,中國家長往往舍不下面子。
如果你不好意思當面說,就找個安靜的地方跟孩子誠懇地說一句“對不起”,不管你是因為什麼原因發火,但發在孩子身上終究也是你的不對。
不要讓孩子為你的壞情緒買單。
一句話,可以讓孩子心如刀割,也可以讓孩子有用期抵禦人生未知之艱險。
一雙手,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滿滿愛意,也可以讓孩子記住父母巴掌無情揮來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