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獵
-
2 # 育鄰人
“實事求是”是化解高學歷、低能力的根本
如果把學以致用比作蓋樓房,學習就相對於收集了一堆建築材料,而高文憑能夠證明的就是誰準備的材料報表更多;能力則是將建築材料建造成樓房的能力,它是一項綜合型的能力,需要對建築材料進行匹配、組合、搭接,最後還要經過無數道工序才能轉換為可用的房子。
動手才能習得繪畫高學歷、低工作能力的根源
學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一個人完成學業的情況,對學校教授知識的理解與完成考試內容的情況,而工作能力則是需要能夠實實在在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建築行業中的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很多擁有建造師資格證書的人並不會現場管理,而擁有現場管理經驗的人卻很難透過認證考試。因此,才會出現眾多施工企業或者小開發單位實際資質備案的人員並不完全與實際管理人員對應。
高學歷、低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統一的素質教育,對知識內容高度“精煉”了,與很多生活實踐活動並沒有完整的契合起來,最為直接的例子就是現在很多學生已經很難分清地裡面長的是麥苗、韭菜還是水稻,又或者根本不知道玉米到底結在底部、中部還是頂部......城市化、大規模統編教學,與生活正面臨“相見難”。再者,幾乎所有的孩子對於動物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布娃娃、繪本和動物園裡,對其他動物的認知幾乎不會與自然練習起來了。
高學歷、低工作能力的最終誘因還在於教學考評體系和社會現實的用人體系,教學體系以學生完成卷面試題分數高低決定優先錄取誰,而企業選人、用人的第一標準就是看學歷,沒有學歷的人根本就不會被絕大多數HR看上眼,也就是說很多HR寧願錄用一個高學歷但可能能力確實很差的人,也不願意給一個沒有學歷的人機會。因為,學歷被視為了獲得好工作的“通行證”。
學習的核心原本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生活,然而個人所獲得的任何成長榮譽都是被其他人授予的,也就是個人的好壞、善惡、美醜都是被評定的。為了獲得更好的評價,每個人都在努力、努力成為他人認可的物件。所以,家長和學校合力讓孩子多學課本知識,爭取考得高分,而那些喜歡動手實踐的孩子往往被視為“調皮搗蛋”。
示範效率最高提升工作能力必需從實踐入手
知識是人類總結生產、生活經驗的結晶,是指導社會和諧進步的根源。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工程中總結了大量的經驗,為後輩的成長進步節省了摸索時間。但是,生活必定需要面對實踐,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並且只有在正是的工作環境中才能檢驗所學知識的價值,不如就會學成只會“紙上談兵”。而今,教學活動中為了追求組織高效,往往採用新媒體技術,也就是將真實的事物以影片或者圖片代替,這就從根本上讓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脫節。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學習活動需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學習應與實踐結合起來,做到正真的“學以致用”、學能有所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任何理論的基礎都源自於生活經驗的總結,也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人們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練又說真把式。”獲取素質與生活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孩子開始學步到能夠自由行走,必定經過無數次的跌倒再爬起來;從孩子開始會講出第一個字音,也必定經歷了無數個犯錯被糾正,而後才能完成自如交流。而今很多教育已經與實際生活相去甚遠,比如德育幾乎停留在了教材上、自然課停留在了圖片上.......以至於孩子們對於小麥、玉米、韭菜、水稻等食物的苗完全沒有區分它們的概念。
素質的意義在於求知,現在很多教育活動的第一目標是要求孩子記住,而不是理解、更不是知識與內容能夠相互結合起來。生活中時常有人說:“授人魚不如受人以漁”,但是實際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樂於“授魚”而不是“授漁”給孩子,人們側重於要求孩子背誦課文、完成試卷得高分,卻少有引導孩子們掌握記憶與的高分的學習方法。因此,素質教學課堂教學應透過有限的知識學習上升到方法論和價值觀的探討,引導孩子由此及彼能夠聯想學習到新的事物。
人們常說:“學習要學會舉一反三、融匯貫通”,現行教學體制分科明顯,各科目之間缺乏有機的銜接點,而各科老師在各自的教學活動中也少有引導學生融通。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高效學習的根本在於實踐,從做中學、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去。提升工作能力必經深入實踐,教學需要讓孩子“身臨其境”的體驗求知、交往過程,不是背誦、模擬、旁觀,用真實的碰撞和交流體會生命的真諦、吸納文明的精髓。生活的體驗才能將知識的根深深的扎進突然裡,兩片森林的故事:
有兩個退休的老人,他們各自種了一片樹林,其中的一位老人每天都給樹苗澆水;另一位老人則是每天在林間散步,發現有樹苗確實需要“關照”了才澆水。
若干年過去了,兩片樹林都長成了茂密的山林。一天晚上,狂風大作、大雨傾盆,經歷了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第二天,天放晴了,兩位老人都不約而同的來看望他們種下的樹苗。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被細心照料的那邊樹林很多都傾倒了,而很少澆水的那片樹林雖然枝丫被吹斷了不少,但是卻幾乎沒有傾倒的。經過細心觀察,兩位老人驚奇的發現,那些傾倒樹木的根系無一例外都是橫向生長、只生長在土壤表面的。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工作是幹出來的,期望教學能夠“學以致用”、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就必定要注重學習活動中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源於生活,想要提升在校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顯然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學育優制度、社會人才選拔標準等諸多方面......最好的學習是與生活相依的“實事求是”,也就是教學活動必須有與之相應的實踐環境做背景,才能培養出高學歷、高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
3 # 風雨同舟質量人
確實存在這種情況。原因也有很多,拿我遇到的一些實際例子來講吧。
A君,本科一批工科院校畢業,雖算不上頂級學校畢業,但勝任製造業的品質管理應當是足夠。而實際上呢,A君的工作勝任情況卻比較差,主要表現為抓不到任務的重點,交上來的結果和預期相差了很多。深究其原因,是有一些學生思維再作怪。我們的大學應試教育裡,你雖然只得了60分,但是也算透過。職場裡邊,一件任務,如果你還是認為得60分就OK了,那就糟糕了。這裡邊的區別是,你得多少分,對別人考試是否透過沒有絲毫影響,但工作就不是了,工作都是Teamwork的,你沒有按時完成你的任務,別人的工作就無法按時展開,可謂牽一髮動全身。
總起來講,我見到的部分大學生因為缺少"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由於學生思維和一些惰性作怪,給人造成高分低能的印象。
但我還是要多說一句,總起來講,我見到的高分低能還是少數,絕大部分同學還是高分高能的。
-
4 # 厚德外貿人—趙貴恆
學歷高意味著,他通過了我們現有教育體制的“考核”,至於說是否很水不能一概而論。
追求高學歷者大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太務實的特徵。因為他們花費大量精力學習的東西在實際工作中用處不大的佔比不少,但是為了所謂高學歷確非學不可。
還有現在大學本科包括研究生博士生所學課程一是課程安排脫離實際,二是每門可所學內容“乾貨”很少,三是幾乎沒有一個老師能夠說清各門課程相互之間的關係。缺乏多元思維框架,所學難以發揮實際作用,特別是文科。
大腦裡裝了太多沒用的東西,思維方式不夠靈活務實,當然在現實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可能較差。(高科技除外)
而一些文憑不高但善於在工作中持續學習,只學有用實用的東西;善於運用多元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會更加務實,他們的大腦裝了更多實用的東西更加靈活,創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更強。
巴菲特、芒格、比爾蓋茨鄧都是這樣的例子。他們的大智慧是靠工作中持續自學得來的,他們不太注重高文憑,但確是世界上難得的大學問家!
-
5 # 半份天空
因為現在的應試教育是錯的。學以致用,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如果耗費生命,資源,學了一個書呆子,那是民族的悲哀。
回覆列表
高學歷和高能力是不能劃上等號的。中國的高校自從擴招以來,大學生的質量就已經一言難盡了。再加上嚴進寬出的現狀,很多人在大學4年裡不止沒有學好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渾渾噩噩地過了4年大學時光,最後畢業即失業。一般的大學就不說了,就算是985/211,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名不副實的。
我是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面試過無數的候選人,真的有相當部分學生的認知是令人擔憂的。面試JAVA工程師的,面試題中很簡單的程式碼也能寫錯幾行,面試財務的,稅改政策也完全說不上來,面試個文員吧,office完全用不來,做出來的表格、ppt完全能不能看。但是談到工資時,很敢開口要錢,一開始我還會覺得驚奇,到後來見怪不怪了。我一直跟同事說,現在量產的某一些大學生,本科也好碩士也好,坐在公司格子間裡,就是5.60年代工廠裡的女工,流水線上工作,坐等時間到下班,你也不要指望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什麼不平凡的事蹟來,說起來就是一句話:你給我這麼點工資,還希望我賣身給你啊?!但是現實情況是老闆都是要先看到你的成績再跟你談其他,這就是現實。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年輕人,坦白說,他們追求的是平庸,而不是他們認知當中的成功。
再說說我看到很多學歷不高的,但是腦子靈活的人,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自己適合的謀生之路,不管是收垃圾的,還是貼瓷磚的,又或者是二胎全職媽媽自己辦小飯桌的,總之這些人好像學歷不高,但是普遍有一個特徵:務實不拿喬,熱愛生活懂得變通。比很多無所謂學歷高的大學生不知道高明多少。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得風生水起。
學歷對很多大單位是敲門磚,但是你要知道,敲開了門,後面到底能混成什麼樣,完全是憑本事吃飯。難道預備跟老闆說:我是研究生,我刷題考試第一名,你得多付我工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