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郎廷方

    儒道兩家最大區別就是。

    儒家講求入世,道家講求出世,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2 # 鵬學天下

    中國思想方面主要是儒、釋、道、佛幾大家,今天我們主要聊聊儒家和道家。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值得商榷)。

    互敬互信: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

    仁而有序: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在國際政治方面,儒家主張“華夷之辨”。華夷之辨在古代促進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在近代則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障礙。

    微言大義:儒家有一個重視編修歷史的悠久傳統。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述而》)。但是孔子編修《春秋》,不單純記載史事,而且也透過遣詞用字的方法,藉此以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稱之為“微言大義”。由於歷代儒家學者的努力,中國的編年史從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開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沒有中斷過。

    重義輕利:儒家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與現代商品經濟不相適應。儒家典籍《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格物致知: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專門從事科領域專業知識的研究,此學派已失佚,後來成為儒家認識論的重要問題。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讀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這是儒家輕視專門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寫《天工開物》的宋應星,也是六次科舉不中,才轉而研究科技專業知識的。

    道家思想: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髮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而道家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

    人之所好,不過有、得、是、居上、樂。而道家不載於此,以自然而為,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樂。“人皆知持物之樂而不知不持物之樂。”正是說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極致,則似嬰兒,無識無是,不受物性。可謂之自然之至。能做到這個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有人說道家的思想很消極,咱們再看看道家的思想消極嗎?

    道家是否消極,歷代以來眾說紛紜,而如今較大的誤解主要有三處

    (1)認為道家求於無用,居於下垢,消極避世。

    翻開《老子》《莊子》書中隨處可見守弱、無用、居下之詞。然而,道家之意卻並不求於此,正如一個人面對其上司時低眉順眼說是謙禮與面對其下屬時低眉順眼說是謙禮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與弗居,生而不有的不為物累的超然狀態,而不是用這些去甚求於委身保命,載於生,懶的人的藉口。此外還常有人認為道家避世,卻也並非如此,“道存則隱,道廢則現。”這句話一直出現在諸多道家典籍中,而真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為外殼不敢面對現實的“類道人”而已

    (2)認為道家聽任自然,無為便是無所作為。

    道家常見的“無為”兩字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為。其實無為正是有為的極致,讓人變得淳樸自然,不做惡事,讓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似自己本應得到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並非聽任自然,萬事聽天由命,而是自然而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為物累。

    (3)認為道家過於玄幻

    道家並不是陰陽家,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謂的陰陽生變,五行相生的,多是掛羊頭賣狗肉,本意只為了賺錢。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樹的,不會如此。

    況且道家追求的是純粹素樸,追求的只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算陰陽,賺錢財,求得一時的快樂。

    咱們一般是受到的思想教育首先是儒家思想,之後才有道家思想,儒家和道家都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對於普通百姓來講,儒家影響更大。對於想做思想的,想探求人的本性的,要儒家的基礎上再吸取道家的精華,而不應該非儒即道。

    做事要學儒家,做人要學道家,這是現代學者的想法,你是這樣想的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八節”收到丈夫“一角錢紅包”,告訴別人卻引來丈夫一頓暴打,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