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滿樓書坊
-
2 # 史不知味
現代醫學透過史料記載推斷慈安暴斃的原因?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畢竟史料也是人為撰寫,總有為尊者諱之處。
慈安是尊者,慈禧也是尊者。
倘若慈安還活著,慈禧或許不敢亂寫,可是那時候慈安已死,慈禧幾乎能夠為所欲為了,如果慈安暴斃的原因真和慈禧有所關聯的話,慈禧會讓人如實記載?
當然不會。
歷史不可更改,但是史書卻得服從於當權者的意志。
慈安是咸豐皇帝的正牌皇后,也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慈禧只是一個貴妃,論身份地位和權力,慈禧顯然不如慈安。
咸豐皇帝臨死之前,讓慈安掌管的是“御賞”印章,慈禧手中的則是“同道堂”印章,但是她只是代替年幼的同治皇帝掌管而已。
咸豐之所以會在臨死之前留下這個後手,是因為他知道慈安生性不好爭,反觀慈禧卻是野心勃勃,對政治和權力充滿了慾望,所以試圖讓慈禧牽制朝臣,再透過慈安來壓制慈禧。
不過,慈禧的心機則又非慈安所能比,這也是“辛酉政變”的時候是由慈禧主導而非慈安主導的原因。
雖然說慈禧更有心機,對權力也更為痴迷,但是慈安這個正牌皇太后活著的時候,慈禧再怎麼樣也會有所顧忌。
慈安對付慈禧,要比慈禧對付慈安更容易,也更致命。
慈禧雖說透過辛酉政變達到了自己控制朝政的目的,但她當時卻還需要提放兩個人,一個是恭親王奕訢,另一個則是慈安。
奕訢自不用說,他本身便是所謂的“帝胤集團”的領袖,位高權重,配合慈禧發動政變之後,慈禧為了拉攏他,還任命他為議政王。
奕訢在辛酉政變之後也是頗為得意,乃至於一度想要繼續擴充自己的實力而壓制慈禧,結果和慈禧鬥了幾個回合之後,反倒被慈禧給打趴下了,從此之後對慈禧幾乎是俯首帖耳,唯慈禧馬首是瞻,
奕訢認輸了之後,慈禧這才又重用他。
除了奕訢這個威脅和隱患之外,慈禧的另一個威脅則來自慈安。
她想要徹底地將清政府變成自己的“一言堂”的話,慈安則是擋在她前面的絆腳石,只有搬開了慈安這塊絆腳石,慈禧才能真正地登頂權力的巔峰。
從這一點來說,貪戀權力的慈禧確實有足夠的理由暗算慈安,因為她不可能擺明車馬和慈安作對。
慈安因為沒有慈禧那麼強勢,也沒慈禧那麼貪權,所以對慈禧的壓制並不是很明顯,但慈禧卻不得不顧及慈安的想法。
如此一來,即便慈安沒有主動出手壓制或者對付慈禧,慈禧卻已經在實際上收到了慈安的掣肘。
拿修建陵墓一事來說,慈安陵和慈禧陵是在1873年選定吉地並動工修建,兩座陵墓的規制看似一樣,但實際上因為慈安是正牌皇太后,身份地位高於慈禧,所以慈安陵在規制上是略高於慈禧陵的。
慈禧對此便很不高興,憑什麼呢?憑的便是慈安的身份高於慈禧的身份。
但也正是因為身份的緣故,慈禧心中雖然很不爽,但嘴上卻什麼也不能說,只能接受這個事實。
後來慈安一死,慈禧徹底一個人掌控了清政府之後,她才不顧自己的身份而打著“年久失修”的旗號重修陵墓,規制上不僅超過了慈安,哪怕是比起帝陵來也不遑多讓,至少慈禧陵所耗費的錢財珠寶絕對非帝陵所能比。
貪權又貪圖享樂的慈禧,能不能容得下慈安這尊佛?恐怕不能。
慈安在1881年的時候突然暴斃於鍾粹宮,對於慈安的死因,歷來便讓人猜測不斷,她究竟是病死還是死於慈禧之手?
對於慈安的死,《清德宗實錄》如是記載:“初九日偶染微痾,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
雖然清朝官方史料言之鑿鑿地說慈安是病死,但是卻也頗讓人懷疑這個記載的真實性,初九還說只是不小心生了小病,第二天便突然病情加重,然後一命嗚呼?這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這也難怪左宗棠在聽說了慈安的死訊之後會忍不住說:“昨早對時,上邊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老左我昨天去向慈安彙報工作的時候,她還精神很好,思慮也很周密,一點也不像生病的樣子,怎麼這才過了一晚就說死了呢?
曾經為光緒帝寫起居注的惲毓鼎,更是在《崇陵傳信錄》直截了當地說慈安死於慈禧之手。
由此可見,慈安的死確實充滿了蹊蹺。
從慈禧發動辛酉政變之後的所作所為來看,尤其是臨死之前毒死光緒這件事,她絕對是一個行事果決而狠辣的人,為了徹底搬開慈安這塊絆腳石或者說拔除慈安這個威脅,慈禧確實很有可能對慈安下毒手。
不過,這終究是建立在誰獲益誰有嫌疑和陰謀論之上所推論出來的結果,想透過“微痾”便推斷出慈安究竟是病死還是被人毒死,顯然是不可能的事。
想要知道慈安的真正死因,也只能像研究光緒帝的死因那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慈安進行驗屍了。
只要慈安一日未驗屍,慈禧就一日不能洗脫不了嫌疑,可能她的棺材裡養著一隻“薛定諤的貓”。
-
3 # 苦作舟85263928
慈安是被毒害的,以慈禧的狠毒,用這種方式是可能的!光緒死時也有因病和毒害兩種說法,根據用現代刑偵技術已經肯定,光緒皇帝死於鳩殺!所以,相似的一幕早在20多年前就出現過一次,這不是野史,應該列入正史,以正視聽,別瞎操操!
-
4 # djan666
當今不少人對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抱著強烈獵奇的心理,試問,探究這些問題有何實際的意義?如果我們真的有強烈的好奇心,何不探究自己,把自己搞得明明白白?一個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又如何能理解世界所發生的紛紛擾擾的事?又如何能平息這種種悲傷?
-
5 # 亙儱鳯皇
東太后 慈安 春秋45歲而薨!光緒皇帝 春秋30多歲而崩!史家歷來存疑!只能等待 考古 研究!而下結論了!然 夜臥晨起,飲 果醋蜜水 一盞!大黃冰糖飲 一盅!…… 日間 不妨多飲,以翼百歲!以防不虞!多食 銀耳,木芝,松茸,以及 花生 火棗 交梨 煮!…… 常食之 ,以擋 中風 心悸!…… 其 善攝生者,善德長夀!恆恆乎!其然哉!莫 不由斯!
-
6 # 香茗史館
慈安太后的暴斃之謎,是清廷的又一樁謎案,由於慈安太后的去世太過突然,導致朝野上下一片譁然,再加上其去世之後慈禧獲利最大,故而大量野史將慈安之死的矛頭指向了慈禧。而根據史料記載的慈安發病症狀推論,慈安很有可能死於心血管疾病,而且是發病極為迅速的腦中風或腦出血。
△慈安太后
慈禧害死慈安之說大多見於野史根據《清碑類鈔》的記載,對於慈安的暴斃,朝野上下完全沒有準備,就連當時的軍機大臣左宗棠聽說之後,也不禁生疑的說道,“昨早對時,上邊(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也就是說,昨天慈安太后還好好的,根本不像是生病的樣子,如果是因疾病而死,怎麼會這麼快呢?
△左宗棠對慈安的突然去世也很疑惑
於是,朝野上下對於慈安太后的死因產生了各種猜測,人們憑藉著少之又少的“線索”,想象力猶如脫韁的Mustang一般,“還原”出了各種版本的事件“真相”,而大多故事都將矛頭指向了慈禧。而其中最為吃香的觀點有兩個,一個是慈禧逼死了慈安,另一個則是慈禧毒死了慈安。
1、慈禧逼死慈安之說。這種說法記載於《清碑類鈔》,按照其中所載,咸豐帝死後,慈安與慈禧共同執掌朝政,不過慈禧權力慾極重,而慈安卻很少直接參與政事,並不與慈禧爭權,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都是相安無事。直到光緒七年(1881年),慈禧由於身患重病而臥床不起,不能管理政事,於是這段時期內朝政大事主要由慈安負責,這令慈禧大為不悅。病癒之後,為了重掌朝政,慈禧便“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慈安對此異常氣憤,但因木訥不能與之辯,憤恨之下,逐“吞鼻菸壺自盡”。
△慈安、慈禧兩宮太后
2、慈禧毒死慈安之說。這種說法記載於《崇陵傳信錄》,按照其中所載,當年咸豐帝彌留之際, 由於深知慈禧權力慾望極重,於是給慈安留下一份遺詔,要其監視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但老實的慈安卻將此事告知了慈禧,慈禧自然懼怕無比,於是謹小慎微,百般討好慈安,最終導致慈安當著慈禧的面將這份遺詔燒燬,而陰險毒辣的慈禧雖然表面對慈安感激不盡,卻實際上已經起了殺機,不久後便趁著向慈安進獻點心的機會,將其毒死。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雖然各種版本對此事記載都極為詳細,似乎如親歷者一般,然而這恰恰成為了最大的疑點,這種宮中秘聞外人是根本無法如此詳細探知的,例如遺詔內容、燒燬遺詔、暗中下毒這種事情,外人如何知道如此詳細?再加上這些多為民間傳言或野史記載,可信度實在不敢恭維。
慈安很有可能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如果慈安不是被人所害死,而是真的死於疾病,那麼無論是何種重病,總會事先有徵兆才對,那麼慈安有沒有患病的徵兆呢?答案是有的,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慈安發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
△翁同龢
更難能可貴的是,《翁同龢日記》中記載了慈安太后的脈案、藥方和病發情形,“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如此詳細的記載,給我們分析其病因提供了極大便利。
現代醫學專家從這段記載分析出,慈安的病情特點表現為“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發展多見於心腦血管疾病;而慈安病症的臨床表現則為“神識不清、牙緊”,“有遺尿情形”,可見已經產生了意識障礙、牙關緊閉和尿失禁。
△慈安太后
根據病情特點和臨床表現,醫學專家認為這是典型的心腦血管疾病,且應該是“腦中風”,這與《翁同龢日記》中記載的“類風癇甚重”相吻合。
而且,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慈安的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是舊疾,之前便已經出現過兩次病史:
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慈安二十六歲時,“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此次犯病共計二十四天,而根據有類肝厥,不能言語”的表現,依據現代醫學解釋,應當屬於中風前兆,不過病症較輕,加之慈安年輕,因此恢復較快。
△慈安太后曾有兩次病史
第二次則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時慈安三十三歲,“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菔子”,這其中說的“厥逆”依然是由於腦供血不足引發,不過由於及時治療,因此沒有造成後遺症。
從《翁同龢日記》的記載來看,慈安太后應當有腦血管疾病的病史,而根據《述庵秘錄》記載,慈安太后發病前一天“兩頰微赤”,已經是高血壓的表現,再加上病發突然且迅疾,最終誘發腦中風,甚至是腦出血而亡。
-
7 # 一貳一橙
慈安太后的死,死得突然,導致了各種野史秘聞都把矛頭指向慈禧太后。
據《清史稿》記載:光緒七年三月辛未(1881年三月初九),慈安太后不豫,壬申(初十日),崩與鍾粹宮。
野史秘聞傳說咸豐帝臨死之時,留下了一道手諭給慈安太后,寫著“如果慈禧跋扈,就用賜諭諸之”。後面心地善良的慈安把手諭拿給了慈禧看,並當著她的面把手諭燒了。
數日之後,慈禧請慈安到長春宮,並用點心招待,結果慈安吃了點心之後,腹痛惡心,當晚即在鍾粹宮暴斃。也有說法是慈安被慈禧欺辱,一氣之下,“吞鼻菸壺而死”。
但這些就如民間傳說一樣,不可全信,畢竟深宮秘聞,平常人如何得知?而且還能惟妙惟肖地把當事人的表情、語言全部記錄下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正史記載現在研究慈安太后死因的人員,多半是從光緒帝師翁同龢的日記中研究的。裡面寫道:“雲神識不清、牙緊。有遺尿情形”等等。
現代研究人員諮詢了一些中醫專家之後,從“牙緊,遺尿”兩方面,初步估計慈安太后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而且是傾向於腦血管方面的疾病。
當然啦!翁同龢的日記也未必就是正確,畢竟他也不是醫生,不能只看一眼就全部描述出來。特別是翁同龢也記載過同治皇帝的病情,但卻有點自相矛盾。
據翁同龢日記所記,同治皇帝有“發疹、治疹、氣色皆盛”等疑似天花的病情,可同樣出自於他的日記裡,也有“脈息無力、流膿、流腥水、色白氣腥”等接近梅毒的說法。導致同治皇帝究竟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都無法說清。
值得注意的是,翁同龢日記還有一句“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也就是說他自己也不敢肯定。至於同治和慈安究竟因何而死,大概也是一個難解之謎了。
-
8 # 龍雲思鄉
提”慈安暴斃”可有啥依據?
其原因至今不明!
古今中外,凡是權力人物猝死暴亡,
其原因大都非同尋常!撲朔離迷!
僅憑歷史資料和用現代醫學理論對此解釋其存在可能性,仍屬於隔空猜想或推測的性質範疇,不能以此確定!
必須對其屍體等或身體遺留物做直接的檢測化驗,憑準確可靠的~結果,形成確鑿證據,才能下定論!
參照舉例:搜尋到光緒皇帝遺留頭髮,經過現代醫學化驗之後,發現其含有大量化學毒素~,
由此有力證實,他直接死於-汞中毒,屬於非正常死亡!
憑此也可推斷慈禧有重大嫌疑
如果搜尋不到慈安遺體或其身體遺留物~即搞不到檢測物件物,
就無法出定論!
-
9 # 小姐姐講史
公元1881年(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暴斃於鍾粹宮,從此兩宮垂簾聽政變為慈禧的一宮獨裁,對於慈安太后的死因,成為138年來的疑案,種種懷疑與猜測,流傳最廣的說法,當屬慈安被慈禧毒殺。
慈安太后受咸豐帝寵愛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她雍容華貴,容貌俊美,溫柔善良,對人比較隨和,一生無子女。她比慈禧年輕兩歲,無論長相還是人品都勝慈禧一籌,史書記載,“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停……”在咸豐帝對嬪妃發脾氣時,慈安總能以溫柔通情達理化解。咸豐帝對她非常信任和寵愛,她16歲進宮,被咸豐帝直接封為貞嬪,短短几天后就封為貴妃,一個月後被擬為皇后,四個月後被隆重立為皇后母儀天下。晉升皇后的速度如此之快,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咸豐帝對她恩愛有加,未曾冷淡過。
慈禧母憑子貴登上聖母皇太后之位慈禧和慈安都是1852年同時進宮,慈禧只是被封為貴人,比慈安初封時低一級。慈禧當時長啥樣,大家可參考她近70歲時的真人照片。
從照片上看,晚年的慈禧根本談不上美,這長相在眾老太太中也就一般以下,如果根據照片猜測的話,她年輕時也美不哪去。那麼她怎麼會受寵呢?根據史書記載慈禧擅長魅惑,會勾引咸豐,嗓子好會唱小曲,她勾引咸豐成功後,生了咸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母憑子貴,逐步高升,後來被咸豐封為貴妃。無論權勢和地位都在慈安之下。
1861年咸豐帝病死,慈禧的親兒子6歲的載淳繼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因嫡庶有別,簡單來說她倆一個是正室一個是小妾。所以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聖母皇太后,慈禧無論身份還是權勢仍然在慈安之下。慈禧對於年紀比自己小兩歲的慈安輕聲稱呼“姐姐”。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慈安對慈禧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慈安和慈禧多次衝突,慈禧有殺慈安的動機慈禧對慈安一向是面和心不和。慈禧自從懷孕就一來就多次挑釁慈安,二人衝突不斷直到慈安去世。
一,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東陵祭拜咸豐,因為次序禮節的事二人撕破臉大吵,慈安警告慈禧,咸豐活著時自己是皇后,慈禧只是貴妃!你慈禧全靠兒子爬到太后之位。這戳到慈禧痛處,犯了慈禧忌諱。
二,特別是最厲害的一次衝突,慈安誅殺慈禧的心肝寶貝大紅人安德海。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后歡”,並贏得慈禧的器重,當上了總管太監,成為慈禧的特別內侍。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培植黨羽,干政擅權,勢焰熏天,不把朝臣和皇帝放在眼裡。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清朝有“太監出都門處死”的規定。1869年無法無天的安德海向慈禧申請去江南購買龍衣,獲慈禧批准,他一路招搖,禍害地方,當他來到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地牌被捉,丁寶楨上報朝廷,慈禧屢屢袒護請求慈安,慈安“立命誅之”。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對慈安的決斷力深表佩服,唯有慈禧惱羞成怒,顏面盡失,卻無計可施。
三,1872年,在同治帝的立後一事上,慈安看中品貌皆佳的阿魯特氏,慈禧看中俏麗聰明富察氏。二人爭執不下讓同治決定,同治卻選了慈安看中的女孩,慈禧心中不快,自己親生兒子竟然和對手聯合,作為母親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慈安和恭親王是一個團體,慈禧要想獨攬朝政必須走打壓恭親王這個路子,如果不除去慈安,打壓恭親王也就是個笑話。所以慈禧有殺慈安的動機而且很大。
五,慈禧爭奪地位的野心太大。慈安死後她都沒有放手,在慈安喪事上她下令減殺禮儀,不以正宮之禮厚葬慈安,慈安的棺材雖然用了楠木,但厚度和歷代皇后相比相差甚遠。慈禧命人用厚度不過一寸七八的多塊木頭拼成,這與慈安的正宮地位根本不符。她還違背祖制亂改降低慈安的諡號,否認慈安的正宮之位,在遭到大臣極力反對的情況下,慈禧只好作罷。
對於慈安的死有幾種說法1,第一個版本被慈禧刺激、逼死。
有一次慈禧大病,慈安一人掌握全部的權利,《清稗類鈔》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力慾極大,慈安基本不怎麼處理朝政,不和慈禧爭權,二人相安無事。光緒七年初,慈禧病倒在床一年多,眼睜睜看慈安獨攬朝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慈安老實,言語笨拙,氣不過就“吞鼻菸壺自盡”。“鼻菸壺”一般有玉石、琺琅、水晶、瑪瑙、瓷、等製造,裡面放一些磨碎的菸草,樟腦、冰片等有的配兌上香料和名貴的麝香等藥材。慈安被逼“吞鼻菸壺”自盡這種說法被大多數人不認可。
2,第二個版本病死及現代醫學解密死因
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的發病情況,包括脈案、藥方。在《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一共病了三次:
第一次,慈安26歲時發病,病症“有類肝厥,不能言語”。醫學醫學判斷,慈安此時有輕微中風先兆,恢復快。
第二次發病是1870年,慈安33歲時,她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腦中風,及時醫治病好。醫學上根據記錄判斷,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
第三次犯病是1881,據史載,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見軍機大臣,處理軍國大事,未見慈安身體異常,只是“兩頰微赤”。次日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晚間即暴病身亡。
“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
從以上記載現代醫學專家診斷出,慈安死因多半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導致。臨床表現:“神識不清”慈安有意識障礙;“牙緊”、“有遺尿情形”醫學上的牙關緊閉和尿失禁。
在《宮女談往錄》中,描述慈禧精通養生之術懂藥理,對於食物之間的相剋,慈禧瞭如指掌。如果慈禧引誘慈安吃肝陽上亢的食物或者將慢性毒藥放進食物,天長日久“自然病死”這也很有可能。
3,第三個版本慈安被慈禧毒死
據《崇陵傳信錄》載,在咸豐帝死前,他深知嗜權如命的慈禧會對與世無爭的慈安不利,他留下密詔保護慈安,密詔中給慈安隨時處死慈禧的權利。慈安看到慈禧驕橫跋扈時,忍無可忍就把密詔拿給慈禧看,以示警告。從此密詔成了慈禧的催命符和緊箍咒,讓她日夜難安。有一天,慈安生病了,慈禧實施“苦肉計”,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掉給慈安當藥引子,慈安感激涕零,毀掉了密詔,慈禧的催命符被毀,慈禧可以任意妄為了,她命人在慈安的點心裡下毒,毒死了慈安。
毒死慈安後,慈禧召集大臣入宮,翁同龢的住處到皇宮至少得3個小時左右,這個時間段老謀深算的慈禧早做好了準備,給慈安化妝整理遺容,清理現場。
慈安暴斃時,軍機大臣左宗棠剛到北京不久,他昨天才得到慈安召見,他聽到慈安病逝的訊息直跺腳,公開宣稱:“昨天太后召見我時,她還好好的,和往常沒有什麼不同,言語有力,我不相信她是壽終天年的。”這一句話已經明說,慈安應該是被害死的!這讓大家更加認為慈安死的蹊蹺。
對於慈安太后的死亡,以上是根據多方面的史料記載推測出來的,也有部分人認為慈安是正常死亡有所爭論,想知道慈安之死的真相,開棺驗屍也許是最準確的方法。
參考《清史稿·孝貞顯皇后傳》《清宮遺聞·安德海》等
-
10 # 歷史伶俜者
很大可能是慈禧害死的,為的就是獨攬大權,掃清障礙。
慈安和慈禧雖然同名為太后,但是慈安是正宮,屬於第一太后,慈禧只是一個第二太后。雖然慈安清心寡慾,不怎麼摻和政事,但是她的聲音在當時是要比慈禧大的,朝中大臣更願意聽從慈安的話。所以慈安的存在對慈禧的奪權是一種威脅。
關於慈安死亡的猜測,有下面幾種:一是慈安吃了慈禧的糕餅後,中毒而死;一是慈禧給慈安的湯中下了藥,導致慈安暴斃。這是現在主流的說法,就是慈禧害死說,不過慈禧連自己兒子都能毒死,還有什麼做不出來。
還有一種說法,慈安是中風而死,主要依據是《翁同龢日記》,裡面記載的慈安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可以從中瞭解慈安發病過程,這個根據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很大可能是腦血管疾病急發所致。
-
11 # 方圓讀書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光緒七年農曆三月初十,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猝然崩逝於“鍾粹宮”,隨著這位比慈禧還要小兩歲的仁愛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斃身亡,清廷也有原來的兩宮並列垂簾聽政變成了慈禧太后一人獨裁。因此,朝野上下對於慈安的純然離世也都議論紛紛,而他們議論的也並不是別人,就是慈禧太后。那麼,人們為何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將慈安的死和慈禧聯絡起來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即東太后,是咸豐皇帝的正宮皇后,其地位和聲譽要比慈禧要大得多。慈安姓鈕鈷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咸豐登基後與咸豐二年六月冊封為皇后,時年十六歲。咸豐十年的時候,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帶著皇后一干人人等以“木蘭行獵”的理由,逃往熱河避難。同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因為慈安沒有兒子,所以便立慈禧的兒子載淳繼承皇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此時的同治也才六歲。
咸豐帝臨終前將大業交出去以後,便安然的走了。
載淳繼位之後,母以子貴的慈禧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徽號為慈禧,稱為“慈禧太后”;而慈安,則尊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慈安”,稱為“慈安太后”。因為兩人的住所不同,慈禧住在西路的“儲秀宮”,因此被稱為“西太后”,而慈安居住在東路的“鍾粹宮”,所以被稱為“東太后”。
同治、光緒兩朝初年的時候,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先後兩次垂簾聽政。慈安為人比較老實,溫文爾雅,但是遇事也果斷,並且在眾妃嬪中也從不爭寵,因此很受咸豐帝的尊重。同治八年的時候,慈禧派自己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出去置辦龍衣,但是安德海也並非就老老實實的就照辦了,他沿途收刮民財,激起了民憤,最後山東巡撫丁寶楨將此事報於宮中,慈安聯合同治帝秘密讓丁寶楨將安德海處死。
最後慈禧得知這件事,已經是好幾天之後了,但是她也沒敢說什麼,畢竟是安德海的錯。不過,在她心裡已經對慈禧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表面上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以姐妹相稱,共同垂簾聽政,執掌國家最該權力。可到了1881年農曆3月的時候,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宮中,同年9月入葬清東陵地宮,對於慈安太后的突然死亡,流傳著種種的猜測和傳說,這也成為了二百多年清宮史上的又一大疑案。
那麼,慈安太后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筆者總結下來一共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正常病死說這種說法是清朝官方的記載。在朱壽民的《光緒朝東華錄》中記載有慈安的遺詔,說她:
“在1881年農曆三月初九偶然微寒,初十日病逝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但是因事發突然,所以自然使得人們大為懷疑。根據《清碑類鈔》記載:
“在慈安初感身體不適時,御醫神速辰為她診脈,認為微疾不須服藥。”可令神速辰沒想到的是,當天晚上就聽說“東後上賓”,不由得大為詫異。他也自然不相信東太后是死於疾病。即便是當時的軍機大臣左宗棠也不相信。因為在聽到這個訊息是,他說道:
“昨早朝時,慈安太后還清明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若至若是之速耶!”所以總結下來,自然病死說似乎不太可靠。
第二種:被迫自殺說這種說法也似乎要靠譜一些,因為慈安和慈禧本就交惡,所以被慈禧逼自殺也沒有什麼不可能!這在《清碑類鈔》中也有著相應的記載:
“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怠少聞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不能視事,慈安有一段時間獨攬朝政,致使慈禧太后極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爭辯,惱恨之下,吞鼻菸壺自盡。”這樣看來,慈安的死是被慈禧所逼的。
第三:慈禧進藥毒死說慈禧進藥毒死慈禧的原因,是因為有一次慈安撞見慈禧和別人私通,慈禧感到很羞愧也十分惱怒。但後來還是被慈禧給糊弄過去了,慈安也沒有再計較什麼。但是在慈禧心中,這件事已經深深紮根了,她對慈安的恨一直沒有減少。於是趁著慈安生病,便故意進藥將其毒死。
以上便是慈安突然離世的三個原因,但是綜合下來,還是慈禧的嫌疑最大。那麼,是不是慈禧就是罪魁禍首呢?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根據《翁同龢日記》和《述庵秘錄》中的記載中我們發現:
慈安兩頰微赤,雖然自己無感覺上的大礙,但從這一面看來,此時的她已經是肝陽上亢,可能血壓已經很高,直接誘發腦中風甚至是腦出血,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對於掌握現代醫學的專家們來說也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況是100年前的醫學條件呢?
所以,總結下來,較為接近事實的結論是:慈安太后死於腦血管疾病。
你們覺得呢?
資料參考:《慈禧太后秘史》、《清碑類鈔》、《翁同龢日記》、《清史稿》、《述庵秘錄》;
-
12 # 白這個顏色
慈安一生賢惠善良,美豔高雅,一身華貴氣質是大清有史以來未曾出現過的天生麗質。比慈禧小兩歲的慈安,和慈禧同時入宮,咸豐皇帝一見鍾情,後宮佳麗之中,慈安的大氣厚重,宛如鳳舞九天,很快被咸豐冊封為皇后,是咸豐一生尊重和寵愛的皇后,慈安成為咸豐的最愛。
慈禧與慈安比較大,也只是土雞與鳳凰的距離。咸豐皇帝一生唯愛慈安,也許天意弄人,咸豐一生無i子。1861年,咸豐帝駕崩之前,透過朝中大園,寫下聖旨,【大清朝廷與後宮,凡不敬慈安者,格殺勿論。慈安母儀天下,重如大清江山】。
咸豐帝之死 ,讓慈安心灰意冷,痛哭七夜,欲殉情咸豐,朝中大員,長跪不起,願皇后安康。慈安看到大臣如此執著,為了大清江山,慈安以淚洗面,強忍悲痛,支撐著大清山河。
在咸豐帝的執政過程中,每當咸豐情緒不穩,施罰大臣,慈安總是好言勸阻。根據【清宮秘史】記載,慈安曾在刀下救出19名朝中重臣,為大清的發展,可謂盡心盡力。當咸豐聽到大臣齊贊慈安是史上最賢德的皇后時,咸豐為有這樣的妻子而幸福。
慈禧早年的宮中生活,並沒有她的後半生風生水起。慈禧貌不驚人,心計惡毒,雖然挖空心思,咸豐仍然視若無睹。為能見到咸豐,對慈安極盡巴結。慈安看到可憐的慈禧,常常勸咸豐接受她。咸豐實在無法改變對慈禧的惡感。
慈禧人宮十年,始終沒能與咸豐上手。慈禧覺得自己再無出頭之日,咬牙心生一計,背水一戰。慈禧透過心腹太監李蓮英的牽線,把當時京城第一美男孫殿傑引進宮內,孫殿傑是京城名角,代表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飾演白骨精。根據清宮記載,孫殿傑乃孫殿英的親爺爺。
孫殿傑身高180cm,美如楚留香,溫情儒雅,慈禧一見,牡丹花開,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初夜,3小時23分鐘內,直接從初夜給到十八夜。李蓮英把孫殿傑偷偷帶出宮時,孫殿傑說【慈禧猛於虎也】。
也許天助慈禧,慈禧懷孕了。慈禧完成了第一步計劃,每天去慈安宮中,終於慈禧有了機會,咸豐醉眠於慈安宮中。慈禧瞬間裸身咸豐身邊,慈安走進來,看到如此情景,以為是咸豐旨意,轉身離開。
酒醉醒來的咸豐,並不知道做過什麼,就這樣慈禧移花接木,讓咸豐百口莫辯。一個月後,慈禧宣佈了自己的懷孕,居然生下一子。後來成了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
慈禧讓李蓮英秘密派人殺了孫殿傑,那年,孫殿傑的兒子剛剛兩歲。長大後,生子孫殿英。孫殿英盜慈禧墓,也是為了報仇。載淳作為咸豐唯一的兒子,六歲上位 。咸豐對載淳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明明沒有碰慈禧,卻被慈禧碰瓷,只能啞巴吃黃連,知道有可能被綠了。
剛開始慈安反對垂簾聽政 ,朝中大臣一定讓慈安聽政,慈安覺得載淳是慈禧所生,給了慈禧面子,讓慈禧也參與垂簾聽政。野心勃勃的慈禧,在1882年3月10日夜,慈禧在李蓮英配合下,買通慈安身邊宮女,在慈安的茶中投下鶴頂紅劇毒,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被慈禧害死。
慈禧害死慈安的第七天夜裡,天降暴雨,慈禧如鬼使神差,自脫衣裙,自批其頰,裸跪雨中,自言自語【我乃娼婦,不守婦道,私孕皇子,綠死咸豐,天將降雷於斯人也,必先作惡,然後禍國。蒼天諸神,公平無私,天若有雷雷應劈,別留慈禧禍害人……】。慈禧至此,夜夜在宮中披髮奔跑,鬼哭狼嚎,御醫無藥可救,確診為【良心被狗吃子夜瘋】。不過現在神經科專家看了史料記載,認為慈禧是【神經衰弱】,屬於喪盡天良害人害己。
-
13 # 一半秋色
慈安太后死的非常突然,也非常蹊蹺,成為了清朝一大謎案。關於慈安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下毒說,有腦梗說,還有自殺說。慈安到底因何而死呢?
慈安死後,誰受益最大?慈禧太后無疑。所以,先來看慈禧和慈安關係如何吧。
慈安是正宗鑲黃旗人,姓鈕鈷祿氏。鑲黃旗是大清最為親近的族系,居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之首;鈕鈷祿氏也是非常了得的姓氏,這個姓氏出了很多皇后,最為大家熟知的便是甄嬛娘娘了。
慈安相貌出眾,才思敏捷,性格溫柔,她十五歲選秀入宮,一年之內,獲得火箭般的冊封,二月入宮,五月冊封為嬪,十月冊封皇后。可見,咸豐對其寵愛非同一般。
可惜的是慈安天生不育,始終未能留下子嗣。而咸豐皇帝三十一歲就駕崩了,他只有一個兒子,即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生母是慈禧太后。
咸豐皇帝為了讓同治獲得更好的照顧,臨終前同時立了兩個太后。一個是東太后慈安,一個是西太后慈禧。古代以東為尊,慈安太后地位是高於慈禧的。
按理說,母子連心,同治應該與親媽更近才對,但同治不然,他更喜歡慈安太后,因為慈安溫柔體貼,不像慈禧那般嚴厲。
慈禧雖然比慈安大兩歲,但慈禧還得叫慈安一聲姐姐。據說,咸豐皇帝臨死前,給了慈安一道密諭,如果慈禧胡作非為,可以把她交給宗人府處置。慈禧知道密諭後,自是誠惶誠恐,不敢造次。
慈安為了敲打慈禧,還曾誅殺安德海。這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倚仗慈禧的寵信,張揚跋扈,無法無天。後來,安德海在慈禧的默許下,私自下江南購買龍衣。安德海倚仗特殊身份,一路招搖,吃拿卡要,結果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了。
按照大清律例,太監是不許出宮的,一旦出宮,殺無赦。丁寶楨將此事迅速上報,慈禧顧及面子一再袒護,但慈安主張殺掉安德海以儆效尤。結果是,慈禧主動服軟。
所以說,慈禧太后表面上對慈安恭恭敬敬,客客氣氣,但內心還是頗為不滿的,而且慈禧權力慾望極強,慈安是她專權路上的絆腳石。慈安不死,她難以大權獨攬。
那麼說,慈安之死,慈禧懸疑最大了?也不盡然。慈安家族勢力龐大,根基深厚。在慈安之前,鈕鈷祿氏光皇后就出了五位,分別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雍正的孝聖憲皇后、嘉慶的孝和睿皇后、道光的孝穆成皇后和孝全成皇后。
反觀慈禧,在慈禧之前,葉赫那拉氏皇后就出了一位,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后。
所以說,慈禧的家族勢力根本比不上慈安家族,慈禧更是不敢動慈安。
那慈安太后怎麼死的呢?死於腦梗塞。《翁同酥日記》中有關於慈安三次病史的記載。第一次,慈安二十六歲時:
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這是典型的腦供血不足的症狀,屬於中風先兆。
第二次,慈安三十三歲:
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服子。這是腦供血不足的再次發作。
第三次,慈安四十四歲:
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這次沒能搶救過來,慈安死了。
慈禧因與慈安來往甚密,為了擺脫嫌疑,她第一時間召大臣入宮,安排後事。同時,令人摘掉慈安臉上的“面冪”,令大臣一一瞻仰遺容,絲毫沒有遮遮掩掩。
可見,慈禧內心是坦蕩的!同時還是竊喜的!
-
14 # 大國布衣
慈安是咸豐帝的正宮皇后,咸豐駕崩後,同治帝繼位。慈安聯合慈禧、恭親王奕訴發動辛酉政變絆倒以肅順、端華為首的顧命八臣,政變成功後,慈安與慈禧“兩宮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去世,年僅45歲。
慈安,鈕鈷祿氏,屬滿洲鑲黃旗人,她是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咸豐二年(1852年)15歲的慈安以秀女入宮,封貞嬪,同年6月被立為皇后。慈安作為咸豐的皇后,地位是非常穩固的,雖然她並沒有為咸豐留下子嗣。咸豐死後,太子載淳繼位,慈安被尊為“母后皇太后”,慈禧雖然“母以子貴”,但也只是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地位依然在慈安之下。辛酉政變成功後,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並改年號為“同治”,慈安是個寬柔沒有什麼野心和權利慾望的老好人,她不管是當皇后還是當“母后皇太后”,都保持了身為一國之母所該有的“母儀天下”的國母風度。慈安死的非常突然毫無預兆,45歲正當盛年,卻不明不白的死去,在當時,因為兩宮太后並立,慈安之死不免讓人浮想聯翩,矛頭也是直指慈禧。
與慈安的恪守國母職責不同,慈禧是一個權利慾望非常強的人,咸豐駕崩,臨終前指定端華、載垣、肅順等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君,慈禧不安於現狀,不想受這些人擺佈,於是聯合恭親王奕訴發動政變,逮捕顧命八大臣,將統治權利牢牢掌握在手上,慈禧有政治手腕,但是她畢竟不是正宮皇后出身,論地位根本無法跟慈安比,慈安的存在正好可以抑制慈禧權利慾望的膨脹,慈安在世時,慈禧始終不敢公開染指皇權,慈安,成了慈禧走向政治舞臺的最大障礙。慈安之死,最大的受益人實際上是慈禧。那慈安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是真的像野史、筆記所影射的是慈禧所害死的嗎?
時任光緒帝師傅,毓慶宮行走的翁同龢是當時清朝的重臣,他親自參與了慈安的葬禮儀式。在他自己寫的《翁同龢日記》裡,對慈安之死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記載,可信度和權威性都非常高。
慈安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戈什愛班等皆請安,餘等稍遲入未及也……夜眠不安,子初(23時許)忽聞呼門,蘇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雲聞東聖(慈安)上賓,急起檢點衣服,查閱舊案,倉猝中悲與驚並。從這一段記錄可以看出,慈安發病非常突然,初十日,慈安身體略感不適,所以沒有召見軍機大臣,但是慈安當夜即猝然而逝,在這中間,太醫搶救了整整6個多小時依然是迴天無力。慈安逝後,慈禧大大方方的率領所有在京王公大臣前往鍾粹宮瞻仰慈安遺容,如果心中有鬼,慈禧如何還能表現的如此落落大方?更何況慈安慈禧二人從未有過不睦傳聞,兩人近乎姐妹的感情,更何況慈安無心政治一昧退讓,對慈禧根本構不成威脅,慈禧又何必加害於慈安呢?
那麼慈安到底是死於何因呢?根據《翁同龢日記》所載,慈安患有比較嚴重的慢性病,病勢發作時“不能言語”,“厥逆半時許”。翁同龢懷疑慈安得的是“肝厥”之病,厥症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症。輕者昏厥時間較短,自會逐漸甦醒。重者則會一厥不醒而導致死亡。但是慈安這次發病非常突然毫無預兆,可以被認定為“猝死”。從當時御醫所開五個藥方看,慈安的病十分嚴重,“風癇甚重”、“神識不清”、“遺尿情形”、“痰壅氣閉”,等等。這些症狀說明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氣粗的典型的氣厥症。據專家對這三次發病的綜合分析,他們認為,慈安患的是心腦血管疾病,很可能是腦出血。腦出血即使現在,也是不治之症,何況100多年前呢!
-
15 # 夏目歷史君
關於慈安太后的死因,主要有“正常病死說”和“慈禧毒死說”兩種說法。
我們看看“正常病死說”的分析過程。根據時任禮部尚書翁同穌的《翁同穌日記》記載,慈安發病當天因為感染了風寒,所以並未如往常一樣代慈禧理政。
此外,《翁同穌日記》除了全程記載有慈安的病情進展和發病過程,還記載了慈安的兩次病史,有關專家學者由此認定慈安是因為中風或腦溢血而死。
但事後慈禧的快速反應還是不免讓人懷疑慈安“正常病死說”的合理性與真實性。
慈安死後,慈禧立即召集有關大臣進宮,商議後事安排事儀,並隨後安排大臣瞻仰慈安遺容。時任禮部尚書翁同穌因為全程負責為慈安辦喪,所以他是考究慈安真實死因的一個關鍵人物。
據有關史料記載,從當時翁同穌的住宅到宮中的距離一般需要耗費兩小時,而在這兩小時中,慈禧完全有時間將死後的慈安及現場裝扮得如正常死亡一樣,何況依慈禧的心機,其前期肯定會將一切準備妥當。
另外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在飲食上也有誘發的可能,而慈禧一向以精通養生之道為名,故慈禧又多加了一層嫌疑。
殺人肯定離不開殺人動機,那麼慈禧殺害慈安的動機何在? 首先“東陵事件”的發生,讓慈禧與慈安開始產生不和。
依照祖制,光緒六年兩宮太后一同拜謁咸豐帝陵,但在跪拜咸豐帝時,慈安和慈禧卻因為跪拜次序的先後而發生了爭執。慈安認為自己才是咸豐帝的正位皇后,慈禧只是貴妃而已,所以理應由自己先跪拜。
爭強好勝的慈禧當然不服了,不過當時形勢不比人強,所以雖然慈禧最後妥協了,但也憋了一口惡氣。
其次,當時的慈禧非常忌憚慈安的權力。慈安除了擁有咸豐帝留下的“密詔”,還與當時的權臣恭親王互為表裡,是慈禧上位的最大障礙。
野心越來越大的慈禧要想除掉恭親王,就避免不了得對慈安下手, 但以上對慈禧動機的分析也只是筆者的揣測之言,史料上也並無確切可考之處。
另外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慈安一向就不熱衷於權力(死前慈安也只是暫代染病的慈禧理政),況且慈禧對慈安患有心腦血管病是知情的,所以她完全沒有必要冒風險除掉慈安。
此外,前面筆者說到在《翁同穌日記》的記載中,慈安先前就有過兩次中風的經歷,所以在代替慈禧理政的壓力和疲憊下,不排除慈安第三次中風甚至至死的可能性。
而且根據當時英國報館格雷醫生的分析,慈安病死的可能性更大。
綜上,慈安正常病死的可能性更大,但僅僅根據史料分析,真實性和可信度還是不足的。所以要想對慈安死因得出進一步的結論或啟發,最好的方法還是在開棺驗屍後再利用現代醫學技術進行考究。
-
16 # 壹壹之間
不怎麼了解清朝的歷史,回答可能有些差錯,望諒。
咸豐帝死後,立下遺詔,詔令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輔助慈安慈禧兩後處理國事。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在與慈安慈禧兩宮之間的權力鬥爭中表演的優柔寡斷,好久不能夠達成一致的目標,最後在慈安慈禧面前敗下陣。落得個午時三刻問斬!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變”。
慈安慈禧兩宮,慈安貴為正皇后。名份雖然在慈禧之上,但是才智一般。膝下無兒無女,更重要的是慈安太后對於權力並不怎麼感興趣?如果在民間,她就是一個標準的婦道人家。
慈禧太后就不同了,無論智商情商以及決斷力均高於慈安太后以及眾人之上。清朝後期,太平天國、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最重要的是親生兒子先於她而死”。但是慈禧並沒有在重重困難中就此消沉,面對這些磨難慈禧都挺住了。這證明了慈禧太后不是浪得虛名。慈禧太后意志堅定,政冶手腕老到果斷,正是因為慈禧擁有這些特別的品質,曾國潘,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一些老臣都能夠聽命於她。
慈禧太后在清朝後期,可以說是用一己之力?維護了江湖日下風雨漂零的大清朝繼命達50年之久。
發達的現代社會,全天候猝死者比比皆是,更不要說一百餘年前。那個時候的醫療技術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和現代社會相比的。
透過現代醫學手段解釋慈安死因,筆者認為不太可能。肯尼迪、阿拉法特等一些大人物的死因直至今日也沒有給出答案。況且一百多年前的慈安太后。
題外話:
慈禧太后沒有必要害死慈安太后。一、慈禧太后有兒子當皇帝而且因同治而貴!二、慈禧有智慧有能力做穩大清朝第一把交椅。何必多此一舉呢!
宣告:上述言論,並不是為葉赫那拉氏正名。無論如何,在老佛爺執政時期,中國老百姓受到列強太多的傷害。
怪問何其多,
硬著頭皮答。
-
17 #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昨日早朝時,太后(指慈安)打理朝政清朗周密,哪似有病模樣?即便是暴疾,又何至於如此快速薨逝呢?”,時任軍機大臣左宗棠聽聞慈安太后突然暴斃於鍾粹宮,不禁頓足大喊。
清光緒帝繼位後,東西兩宮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但慈安無心從政,遂朝政多由慈禧打理。只是自光緒六年(1880年)起,因慈禧大病纏綿病榻,慈安不得不親自打理朝政。
光緒七年(1881年)農曆三月初九,因慈禧臥床已一年有餘,慈安還如往常那般獨自上朝,那天慈安除了面色略顯微紅,並無其他異樣。
可初十清晨即傳出慈安偶感不適停朝一日,大臣們對此皆未太在意,誰料晚間宮中卻突然傳出慈安已薨逝訊息。慈安驟逝真如平地驚雷震驚朝野。
慈安比慈禧小兩歲,是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出身鈕祜祿氏,屬滿洲上三旗首鑲黃旗,地位尊貴,又因其貌美嫻靜遂頗得咸豐喜愛。
1852年,慈安一入宮就人生開掛,僅僅6個月時間,一路由貞貴人、貞嬪、貞貴妃升至皇后,堪稱大清晉封最快的皇后,只可惜一直未得子嗣。
與之相比,與慈安同年入宮的慈禧就沒有那麼幸運,對慈安只有望其項背的份。慈禧入宮後被冊封蘭貴人,轉年才進位懿嬪。慈禧心思縝密頗具野心,遂憑藉其婉轉歌喉吸引咸豐,並於1856年誕下咸豐長子愛新覺羅.載淳,隨後母以子貴晉封懿妃,轉年升為懿貴妃,成為清宮僅次於慈安的女人。
慈禧由貴人升至貴妃前後花了近6年時間,與慈安6個月的開掛速度不可同日而語,可見慈禧在咸豐心中地位遜於慈安。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駕崩,據《清史稿》記載,咸豐臨終前,因同治年幼,雖將朝政交由兩宮太后以及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共同執掌輔佐同治,但其獨賜給慈安“御賞”印章,並遺命所有奏摺只有慈安親自蓋章方能生效。而慈禧手握的“同道堂”印章,只是暫時代替兒子同治掌管執行蓋章之權罷了,只待同治成年親政後,慈禧再無蓋章之權,足見咸豐賦予慈安權柄明顯高過慈禧。
雖說後來兩宮太后聯手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除去八大臣,得以共同垂簾聽政。可不管從位分、權利地位以及威望,慈安皆壓慈禧一頭,真正權力中心還是慈安太后。即便慈禧再陰險狡詐,再視權力如生命,也翻不出慈安可控範圍。
隨著慈禧權欲野心日盛,慈安突然神秘猝逝。雖說清廷訃告官宣慈安正常生病而亡,但也不由得世人懷疑慈禧為獨攬大權害死慈安,而訃告不過是慈禧為遮掩陰謀造假而成,遂有關慈安之死的各種版本傳言甚囂塵上。
時至今日,有關慈安死亡之謎的各種說法,主要以史學家金梁以及徐徹的“正常病死說”、《崇陵傳言錄》的“慈禧毒殺說”、以及《清稗類鈔》的“慈禧逼死說”等三種說法為主流。下面我們逐一探討一下。
慈禧逼死說據《清稗類鈔》記載,兩宮太后同時垂簾聽政,慈禧權欲心盛,而慈安生性淡泊無心與之爭權,兩人倒也相安無事。只是慈禧臥床後,眼睜睜看著慈安獨理朝政遂心生不悅,不僅對慈安執政水平頗為不滿,甚至還咄咄逼人的直斥慈安無能。而慈安偏又性情柔弱訥於言,心中苦楚無法言出,遭慈禧搶白一時轉不過彎來,竟吞鼻菸壺自盡。
眾所周知,鼻菸壺多為玉石、琺琅、水晶、瑪瑙、瓷等材質,並將磨碎的菸草、樟腦、冰片等放入其中,有的還會將香料和名貴麝香等藥材配兌其中。
我們先不說鼻菸壺這類大型異物不易吞嚥,即便慈安強忍痛苦將其吞下,那麼其胃部或食道等部位就應有明顯鼓脹,而不應沒有明顯症狀。
更何況慈安雖然性情柔弱,可自咸豐駕崩,她努力苦撐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的清廷,數次生死存亡較量早應練就慈安大心臟,其胸懷氣度非常人堪比,豈能因慈禧幾句過激之言就失智輕生呢?故慈禧逼死說不足信。
慈禧毒殺說據《樂齋漫筆.崇陵傳信錄》以及《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咸豐臨終前曾秘密留給慈安一封遺詔,如慈禧安分守己則罷,如慈禧有越位不軌之行,慈安可以依詔命處置。後來慈安將此事告知慈禧,又被慈禧施計打動,竟當面燒燬遺詔,再無控制慈禧的殺手鐧。於是慈禧欲獨攬大權,就從宮外尋到有毒點心送給慈安,致其食後中毒身亡。
不僅當時部分清朝學者,就連現代史學家金梁都懷疑這皆是野史作家以訛傳訛,畢竟只有慈安才能知曉內容的遺詔既已燒燬,別人又如何知道如此詳細呢?又有誰親見實錘慈禧送過有毒食盒呢?
更何況兩宮太后不僅各有各的宮女太監班底,就連御膳房都各自分開。慈安暴斃之急,如是毒殺非巨量毒藥無法達到如此效果。
清宮規定飲食檢測制度相當嚴格,遂想一次性大劑量投毒並不容易。慈禧如想做到必須收買慈安身邊多名宮女太監協作方可。
雖說慈禧是慈安死後最大受益者,可她有又何理由殺慈安呢?
咸豐生前慈安與慈禧位分相差懸殊,兩人並未有太多恩怨交集。而咸豐駕崩後,據《清宮遺聞》記載,慈安溫良恭儉讓威望甚高,慈禧則聰慧幹練精於朝政,遂慈安靠威望為慈禧掌舵撐腰把控大局,而慈禧衝鋒在前與朝臣鬥智鬥勇打理朝政。
兩人動靜互補合作默契,慈安看似懦弱,可在關鍵節點卻如慈禧的定海神針起到穩定軍心作用。兩人經歷二十多年風雨磨合,慈禧對慈安還是比較敬重。
當然有人會質疑,慈安因慈禧權欲難填而亮出正室身份多次打壓慈禧,還有同治擇後,以及慈安誅殺慈禧心腹大太監安德海等問題得罪了慈禧。
我們就從慈安誅殺安德海事件分析,安德海自恃慈禧心腹太監大總管,借同治大婚採買新衣名義違祖製出宮,一路招搖過市甚至還違制使用龍鳳旗。別人懾於慈禧淫威不敢聲張,獨有山東巡撫丁寶楨敢逆龍顏,只等安德海踏入山東地界即將其抓捕並上報朝廷。
當時慈禧臥床,慈安聞訊即急招恭親王奕訢入宮商量對策。慈安早看不得安德海張狂樣,遂與奕訢一商量決定當機立斷,未告知慈禧直接下令就地處決安德海。等慈禧得到訊息早為時已晚。
也許有人懷疑慈禧因顏面受損睚眥必報,可慈安誅殺安德海有理有據,慈禧無可辯之理。我們再看誅殺安德海始作俑者丁寶楨,不僅未受到懲罰,反而青雲直上最終官拜四川總督,後病死於任上。
可見慈禧別看陰險狠辣,可在朝政上比較拎得清,絕不會為安德海因小失大以致亂了朝綱。既然慈禧連丁寶楨都能寬容,又豈會毒殺慈安落人把柄呢?
慈禧心思縝密自知慈安暴斃難脫嫌疑,遂行動迅捷以洗白自己。慈安死後短短兩個小時內,大臣們就已被慈禧召到宮中商議喪葬事宜,而且轉日清晨慈禧又命眾臣瞻仰慈安遺容。
慈安如果被毒殺,應有皮膚髮黑或七竅流血等異樣。而慈禧如此迅速外傳慈安死訊,並公開慈安遺容,意在用問心無愧的態度洗白自己的嫌疑。
也許有人還會質疑,難道慈禧不可以透過整理慈安遺容掩蓋真相嗎?可按當時醫學技術水平,估計慈禧想掩蓋中毒後異樣相當難。總之慈禧毒殺說的可信度不太高。
慈安正常病死說《清德宗實錄》以及慈安《遺誥》,都記載了慈安初九日微恙,初十病情惡化,延至戊時神志不清遂至彌留。有人懷疑這皆是慈禧為掩蓋某種陰謀授意偽造的,可是時任禮部尚書翁同龢日記應可證明一切。
當夜翁同龢第一時間趕至宮中,不僅查閱當日慈安診脈的太醫記錄與藥方,並將其全部記錄在日記中。《翁同龢日記》本屬私人隱私並非公開傳閱,根本無需作假應該可信。
據《翁同龢日記》記載: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而從翁同龢記錄的慈安脈案與藥方,可以瞭解慈安發病過程:晨方使用天麻、膽星,類似風癇狀甚重。午刻未用藥已出現牙緊神志不清狀態。未刻雖灌了兩種方藥,但終究不妥,已出現小便失禁之症。酉刻已六脈將脫,無法進藥。戊刻(晚八點前後)去世。
如果利用現代醫學分析翁同龢所記錄的五張醫方,再結合慈安臨床病情呈逐漸加重之態,判斷慈安應是突發腦血管疾病。而且這並非慈安首次發病,《翁同龢日記》曾記載,慈安於同治二年(1863年),以及同治八年(1870年)兩次出現腦供血不足的中風先兆,只不過當時病情較輕,治療及時未留下後遺症罷了。
即便現代醫學技術如此發達,醫生對突發心腦血管疾病有時仍束手無策。更別說清代中醫關於此類疾病知識寥寥,其迴天乏力只能再添一“更”字,遂慈安正常死於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機率最高。
心腦血管疾病一般是鹽類食用過多,或高血糖、高血脂造成。於是有人根據葉赫那拉.根正所著《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孫口述實錄》,以及《宮女談往錄》記載慈禧精通食物相剋養生之道,並略通醫理藥理,推測慈禧知道慈安有中風舊疾,遂攛掇慈安使用一些類似油炸多鹽之類食物,慢慢誘發慈安心腦血管病發。
當然這對於慈禧來說也並非不可能,只是時至今日慈安死亡之謎仍無定論,一切皆是推測,只不過慈安正常病死說認可度比較高,也許只有開棺驗屍才能徹底查明真相。
回覆列表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後,慈禧、慈安兩位太后隨後與恭親王奕訢聯手搞了個大動作,史稱“辛酉政變”。
客觀的說,當時慈安太后雖然地位最尊,但她卻不是一個喜歡生事的人,對政治也毫無興趣,只是被慈禧太后說八大臣篡位奪權,這才被後者拖下水。
事畢,兩宮太后實行垂簾聽政,但慈安太后大多隻是坐著聽事,真正管事、負責到底的人只是慈禧太后一人,慈安太后更接近於禮儀性的存在。
就這麼著,兩位太后也算是合作愉快,慈禧太后既然喜歡政治、喜歡管事,那就能者多勞,讓她前臺折騰去,慈安太后樂得輕鬆。
話說光緒六年時,一直忙於政事的慈禧太后卻忽然病倒了,而且病勢還不輕。正當大家為此感到擔憂時,宮中突然傳出噩耗——太后去世了!
可千萬別以為是慈禧太后去了,去的是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
據說,剛剛受到慈安太后接見的左宗棠聽說後驚詫莫名,其拍腿質問說:“昨天早上,我見太后還神志清醒,不像是生大病的樣子啊?就算是暴疾,怎麼會這麼快呢?”
不過說來也是奇怪,得病的太后沒死,怎麼會沒得病的太后反而死了呢?由此,慈安太后之死也成為清宮一大疑案,甚至有人說:嘿嘿,其實就是慈禧太后謀害了慈安太后!
有野史是這麼說的:咸豐駕崩前,他擔心慈禧太后擅權不法,於是授予慈安太后密旨以家法處置。事後,慈禧果然跋扈,目中無人,於是慈安便將密旨拿出,慈禧為之懾服。
然而,慈禧太后的敬畏只是表面,其背後卻是想方設法要除掉慈安太后,以去後患。後來,慈禧太后的孃家往宮裡送吃的,於是慈禧太后假意給慈安太后送去讓她一起嚐嚐。
孰料,這些吃食中其實早已下毒,於是乎,慈禧太后毒死了慈安太后的說法在民間不脛而走。
當然,如果歷史真是如此的話,未免把歷史想得太簡單了,這種傳說更接近民間的尋常俗事,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會聽信類似傳聞。
事實上,慈安太后的死雖然有些意外,但其實也不難判斷。她的突然去世,很可能就是所謂的“中風”,或者說,即現代醫學中說的腦血管之類疾病。
據宮中的檔案記載,在其去世前一天時,慈安太后雖然照常召對,但事後卻有“兩頰微赤”的記載。從這個可以清楚的看出,這很可能就是中風的前兆了。
另外,根據光緒師傅翁同龢的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慈安太后發病後的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其中雲:
慈安太后發病後,其症狀包括神識不清、牙關緊閉、尿失禁和痰壅氣閉等,這些情況和中風的症狀都是十分接近的。
而更為重要的線索是,同樣在翁同龢的日記中,他記載了慈安太后之前曾經發過兩次類似的病症:
其中一次,是同治二年也就是慈安太后才26歲時,當時出現過“有類肝厥,不能言語”的症狀。換言之,這可能就是中風的先兆,只是因為這次她年紀輕,未成大礙;
接下來的一次是同治九年時,慈安太后再次突然“厥逆半時許”,這次所幸治療及時,也沒有產生嚴重後果。
然而,在光緒六年這次,45歲的慈安太后終於沒有那麼幸運了。(事實上,在一次中風後,第二次中風的風險極大)
那麼,慈安太后去世的年齡應該說不算大,她為何會有中風的症狀呢?一方面,這很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
據宮中菜譜和滿人習慣,他們多重肉食比如鴨子等等,而蔬菜水果吃得較少,因而得心腦血管病猝然去世的案例並不少,如皇太極、雍正、嘉慶等,都可能是這個死因。
而另一方面,慈安太后的突然去世確實與慈禧有關,因為後者久病不愈,原本清閒的慈安不得不親自理政,而這又不是她的興趣和強項,由此心力憔悴、病發而亡也不奇怪了。
以歷史事實論,在實行垂簾聽政後,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兩人合作比較愉快,並不存在什麼尖銳矛盾。
畢竟,當時的慈安太后貴為中宮之首,但她本人對政治並無興趣,因而對慈禧太后也沒有什麼威脅可言。
事實上,即便是慈禧太后,也不是什麼貪戀權位的人,只是在這個位置上,不得已罷了。如民間說慈禧太后為何權力而除掉慈安太后,就未免有些無厘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