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鐵軍158
-
2 # 塔布里斯
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無需置疑——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理想主義士人的傑出代表。而一個理想主義者最大的特點就是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他都會百折不撓的克服困難去實現理想,即使是失敗也要倒在奔向理想的道路上。就如同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夸父和精衛。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就像是《老人與海》中的那句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的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
眾所周知,諸葛亮一生的理想已經在《出師表》中表述的很清楚:“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就是諸葛亮區別於三國絕大多數謀士最特殊的地方——他有崇高的政治理想。這個理想貫穿諸葛亮的整個人生,他一刻也沒有忘記。
可是他的理想在當時有實現的條件嗎?沒有。雖然諸葛亮數次北伐,在涼州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斬殺了張郃、王雙等魏國大將,但是並沒有任何改變三國局勢的實質性進展。離他興復漢室的理想也還有很大距離。這樣的結果是由於當時的三國形勢決定的。
首先曹魏的力量依然是三國中最強,孫劉聯軍即使兩路出兵也只是自守有餘。而且曹魏在諸葛亮口中的“漢賊”的性質也已經發生了實質性改變。在曹丕篡漢之後,為了籠絡士族地主階級鞏固自己的政權安全,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可以壟斷選官的權利,這就導致士人的人心已經向魏不向漢,也就不會再出現《隆中對》中“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的景象。如果曹魏在道義上已經不再是有罪的反派,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實際上已經師出無名了。
第二,益州在諸葛亮時期已然疲敝不堪,人才凋零。在三國的勢力中蜀國無論是佔地面積還是人口和經濟實力都是最弱小的。而觀察兩川地區,東有三峽,西有劍閣,北有秦嶺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寶地。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要從四川出發進取中原也同樣是“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再加上蜀國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劉備時代遺留下來的老將:馬超、趙雲等先後去世,剩下的魏延等人也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子午谷奇謀)。可以說諸葛北伐既沒有天時,也失去了地利人和。
第三,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人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但卻並不是一個善於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將領。他好比是漢初的蕭何,“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三國志·諸葛亮傳》,而不像張良和韓信。同時代他的死敵司馬懿也評價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但是,儘管諸葛亮內心十分清楚實現理想有以上諸多困難,他卻還是義無反顧的去做了,為什麼?
我們知道劉備集團是靠巧取豪奪才,將同族兄弟劉璋趕下臺才得以佔領益州的。劉璋的舊部自然不會和劉備集團同心同德。而看到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後,土生土長的益州計程車人更加是看著眼紅,怎麼會甘心屈居與荊州集團之下呢?再看後來鄧艾偷渡陰平直驅成都城下時,譙周等人力勸劉禪投降的表現,我們不難看出蜀漢集團最大的威脅不在於曹魏和東吳的外部壓力而在於內部不能同心同德的潛在危險。
所以無論是要緩解內部集團的分裂壓力還是要轉移國內的注意力,發動有限度的對外戰爭都是最好的選擇。為什麼是有限度的?就是在調動國內力量的同時,最大化的保住他們,不做冒險,使他們不會損失,畢竟益州當時的十餘萬兵力是蜀漢的最後家底,如果進取中原失敗還要指望他們保家衛國,這也解釋了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問題——即使魏延拿下了長安,蜀漢也守不住,反倒是有被反攻滅國的危險。除了因為諸葛亮是理想主義者之外,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現實原因。
-
3 # 囧的小對局
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你慢慢就會發現,有些事情,即使你知道結果,但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去做。這就是人類勇氣的讚歌。
-
4 # 拔龍手
諸葛亮明知天命不可違,為什麼要逆天而為,不在其政,不為其謀作為一國軍師,理應盡責才對,諸葛亮同司馬懿的對陣,展現心中才華,驚天地,泣鬼神的謀略而不能如願,司馬懿運比諸葛亮好,雖然才不及也,但是一帝之命,早以定局。
-
5 # 生生相關
諸葛亮為什麼北伐?其實從一些歷史的蛛絲馬跡中可以清楚的分析出來,報答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本身屬於孔雀型,這種人的最大缺點是缺乏目標性。而劉備的三顧茅廬,用天下大事來諮詢諸葛亮,讓諸葛亮產生了知遇之恩。從此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以劉備的興復漢室為目標。自劉備去世後,更是委以身後事,使得諸葛亮更覺得身上擔子沉重,時時刻刻不敢放鬆。而北伐作為最終統一全國的核心目標,更是在他的周密計劃之中。
蜀漢集團內部矛盾的存在,需要藉助向外的發洩轉移矛盾,劉備雖然帶領荊州集團統一併建立了蜀漢政權。但是還沒有等到他正兒八經的穩定住自己的地盤,就因為征討吳國而染病去世了。給諸葛亮留下的,是一個“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蜀國。蜀國內部存在著劉備從荊州帶來的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荊州氏族集團,還有益州本土所有的益州氏族集團,還有剛剛佔據的漢中氏族集團,還有雖然納入統治,但是還沒有臣服的孟獲部落集團。前三個集團的氏族各自有著各自的首領,都希望在新興的蜀國內部分一杯政治之羹。而孟獲更是不服蜀漢的統治,一而再再而三的發動反抗。諸葛亮在完成對孟獲的平定後,便緊鑼密鼓的安排北伐,也是讓日益疲弊的蜀漢內部能夠建立統一的利益目標,讓這個國家機器更有效的執行起來,之後能更好的平衡利益,選賢任能。透過向外的擴張,不只是從諸葛亮才開始的。秦始皇先後派遣五十萬大軍進軍南越,派遣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並且移民邊疆,屯邊務農,也不失為一種向外發洩內部矛盾的方法。可惜秦始皇時期律法苛刻最終逼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魏國日益強盛,而蜀和吳實力變弱,劉備入成都,攻漢中,關羽更是帥軍北伐,一時之間新興的蜀國成為最強盛的一方,於是被魏國和吳國聯手攻擊,最終以關羽兵敗身死結束。而劉備以報仇為名,想要重新奪取荊襄為目的的攻吳之戰也最終損兵折將,以劉備病逝未結束。一時之間,本來興盛的蜀國一下子變成了最為衰弱的國家。而期間魏國不斷髮展,變成最強大的國家,並且不斷攻打沒有支援的吳國,消耗吳國元氣。而劉備以報仇為名,想要重新奪取荊襄為目的的攻吳之戰也最終損兵折將,以劉備病逝未結束。一時之間,本來興盛的蜀國一下子變成了最為衰弱的國家。而期間魏國不斷髮展,變成最強大的國家,並且不斷攻打沒有支援的吳國,消耗吳國元氣。而北伐,絕對是最有效的方式了。當時魏國大軍以及主力戰將都集中在吳國北部,對於與蜀國接壤的地區相對而言防守薄弱。綜上所述,北伐勢在必行,而北伐方略也嚴格按照諸葛亮的思路,步步為營,逐漸吞食。可惜諸葛武侯長期拼身體,最終染病去世。
-
6 # 風舞煜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身體力行,我心光明!
-
7 # 胖哥扯史
諸葛亮是非常值得佩服的,他輔佐劉備,成就了三分天下。後來劉備遭遇了夷陵之敗,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此時,諸葛亮面對的,是一個地獄級難度的副本。季漢偏安益州,夷陵之戰又報銷了大部分中青代人才。在這種情況下,自保尚且不足,更別提興復漢室了,可謂大勢已去。
但是,哪怕只有1%的成功率,也要一試。所以,諸葛亮修復和東吳的關係,平定南蠻,又五次北伐曹魏,為季漢流盡最後一滴血。在很多人眼裡,諸葛亮這是逆天行事,在我看來,諸葛亮這麼做,一是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二是以攻代守、爭取更多的機會。
一、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人才出山,一般是主動投靠明主,或者是由其他人引薦。但是諸葛亮是劉備主動三顧茅廬聘請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並且,劉備對諸葛亮十分信任,委以重任,所以,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那麼,本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態度,諸葛亮自然要繼承劉備的遺志,堅定地走下去。
二、以攻代守如果死守國門,和平發展,這其實是曹魏最希望看到的。因為季漢偏安一隅,發展潛力遠低於曹魏,要是能和平發展三十年,曹魏能直接碾壓掉對手,那時候再交戰,也不用走什麼陰平小路了,直接正面粉碎。
所以,諸葛亮要以攻代守,不斷蠶食對手,透過消滅對方有生力量、擄掠人口等方式,讓曹魏不能安心發展,儘量縮小雙方的差距。
並且這個時間段,季漢還有趙雲、魏延等一批老將,這都是劉備留下的寶貴人才,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人才年紀大了會慢慢凋零,而光憑益州補充的人才,肯定沒法和中原抗衡。
所以,基於以上想法,諸葛亮才選擇了逆天而行,想要依靠自己及這幫老臣的能力,儘可能地為季漢建立優勢,爭取更多的機會。
-
8 # 知涯說史
要說諸葛亮明知天命不可為,卻逆天而行,應該只有兩次。一次是明知北伐曹魏沒有勝算,依然五次北伐;第二次就是在五丈原病重之時,設七星壇續命一事。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不是諸葛亮想做,而是不得不這樣做。
一、艱難的北伐劉備病逝後,將蜀漢的江山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掌權後,分析天下局勢,決定北上伐魏。諸葛亮在明知雙方實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北伐的原因,我認為有一下三點:
(1)、為報先帝,完成劉備的遺願
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寫了《出師表》給劉禪,講明其中的利害關係,徵求他的同意。在其中寫道: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可見諸葛亮北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
(2)、不攻魏,蜀必亡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聽從了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拒守要塞,不主動進攻,大力發展恢復實力的策略。曹魏佔據九州之地,蜀國只有不到兩州的地方,兩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那時,蜀國根本沒有抵抗之力,只能坐以待斃。
若是主動出擊,只要佔據一城,便可將城中百姓遷回蜀地。古代,人口就是決定國力強弱的根本。若是不敵,有山峻之險,也可退回拒守。
(3)、轉移內部矛盾
蜀漢政權內部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第二部分是以李嚴為首的東州集團;第三部分就是本土勢力。隨著關羽丟失了荊州,三個勢力矛盾越發衝突。北伐曹魏,若攻下領地正好可以將內部矛盾轉移到曹魏身上。增加蜀漢政權的穩固。
小結:
諸葛亮發動五次北伐,雖然沒有動搖曹魏的根基,但也沒有消耗蜀國的國力。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次北伐,蜀國前期佔盡優勢,馬謖失守街亭後只是丟了優勢,所以才撤軍,而且撤軍前諸葛亮還將一千多戶人口遷回蜀漢。中間三次均是小規模的戰役,更加不會有損失。只有第五次北伐的損失最大,那就是諸葛亮的病逝。因此,諸葛亮五次北伐並沒有消耗蜀國國力,反而保衛了蜀漢政權的穩固。因此,諸葛亮北伐是迫不得已,如果任由曹魏發展壯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
二、“七星燈”續命諸葛亮五次北伐事無鉅細都事必躬親,第五次北伐在五丈原時積勞成疾,病倒了。諸葛亮把姜維叫到身邊說,我將設“七星燈”續命,如果七天內燈不滅,我可以再活12年,如果燈滅了,我也將命不久矣。
於是諸葛亮在大帳內設七星燈,披頭散髮,步罡踏斗,為防外人打擾,諸葛亮命親信姜維率百名精甲將士在帳外護衛,任何人不得入內。
雖然已經嚴加防範,還是出現了意外。魏延收到司馬懿派人來攻的訊息後,貿然闖進大帳彙報情況,哪知他走得太快,竟然帶滅了帳內的主燈。主燈一滅,七星續命法宣告失敗,氣得姜維拔刀就要砍了魏延。
諸葛亮阻止了姜維,他發出了8個字的長嘆:嘆息道:“生死有命,不可挽也。”當時就口吐鮮血,臥倒在床上。不久便病逝五丈原。
小結: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一事,在今天看來完全是無稽之談,根本不會有人相信。而在三國時期,鬼神之說,幾乎人人敬重。張角三兄弟就是用鬼神之說蠱惑民眾發動了黃巾之亂。所以,諸葛亮說自己有續命之法,可以穩定軍心。至於是不是真的能續命,估計諸葛亮自己也不知道,畢竟他做法失敗了。但是將“七星燈”可以續命的訊息,散播出去肯定是能穩定軍心的。
結語:諸葛亮所學涉獵很廣,行軍打仗,天文地理,奇門八卦無所不精。而且做事謹慎,不會做沒有準備的事。無論是北上伐魏,還是“七星燈續命”均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北伐曹魏,雙方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待曹魏發展壯大,蜀漢只能坐以待斃;而“七星燈”續命,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諸葛亮不能以常人的眼光來看他,或許他真能成功呢?而且,能續命的訊息傳入軍中,能夠穩定軍心。百利而無一害。所以,不是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是不得不為之。
回覆列表
愚蠢!利令智昏!
出餿主意荊益分兵而使關羽人死地失,實職而使夷陵之戰敗在糧草不濟,害劉封、李嚴、魏延、廖立,自領益州牧篡國,六出祁山絕無勝算而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