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說

    眾所周知,防彈衣可以吸收和耗散破片、彈頭的動能,阻止其穿透人體,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早在一戰時期,就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和鋼板混合而成的防彈衣,不過這種防彈衣防彈能力有限,造價高,一直未得到推廣。

    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蘇聯總結一戰時期的經驗,研製出了大量計程車兵防護裝具,SN-42型防彈胸甲就是其研究成果之一。這款胸甲重3.5公斤,鋼板厚約2毫米,在實戰中能抵擋小口徑手槍彈的攻擊。蘇德兩國的交戰中,德國使用的MP40衝鋒槍用的是9毫米口徑子彈,身穿防彈胸甲的蘇軍可謂是佔盡優勢,不過這SN系列防彈衣,對步槍彈的防護卻很糟糕,換句話說,這種防彈衣無法抵擋口徑稍大的子彈的攻擊,所以它對於一些蘇聯士兵來說可有可無,在殘酷的戰鬥中穿上它也只是圖個心理安慰。

    事實上,蘇軍也只把SN-42型防彈胸甲裝備到突擊隊、坦克步兵等兵種中,而普通士兵根本就不屑於穿戴這種防護具,對於他們來說,這種“防彈衣”是一件沉重的鐵甲,穿上它必然使自身行動遲緩,特別是當衝鋒計程車兵穿上胸甲時,會因步伐緩慢或者做戰術動作遲疑而成為對手的活靶子,這也是士兵們不願穿戴的原因之一。

    即使在現代戰爭中,防彈衣也並不是步兵必備的裝備之一,雖然現代的防彈衣製造技術提高了不少,也輕便了許多,但它並不是萬能的,面對爆炸類傷害,質量再好的防彈衣也沒用。不過防彈衣在巷戰中還是挺有優勢的。

  • 2 # 資訊所長

    二戰時期的防彈衣,說白了就是整一塊鋼鐵板披在身上,然後就是把鋼鐵板和身體進行整形貼合,這就是二戰時期的防彈衣。要是披著這樣的防彈衣,行動肯定非常不方便,增加了士兵的累贅,所以蘇聯士兵們不願意穿也是正常的,下面就是二戰時期的防彈衣,一看就知道非常重!

    從圖片當中也可以看出來,二戰時期的防彈衣,保護的身體部位也是非常的有限,基本上就是身體正面部分,主要還是保護胸口的心臟部位,畢竟這個身體部位一旦被擊中,士兵不亡也是徹底沒有了戰鬥力,所以一般就只是保護胸口部分,保護能力也是有限的!

    二戰時期,材料技術還不成熟,尤其是防彈材料,不像現在是人工合成複合材料,還是由最簡單的鋼鐵來完成,可能為了提高強度和減輕重量,進行了一些改進,但是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它們非常重的問題。

    我們知道,在戰爭當中,有時候身體活動的敏捷性是非常重要的,能夠決定士兵的生命,二戰時候的防彈衣,雖然能夠擋住敵人的子彈,但是同時也增加了自己被命中的機率,穿著那麼笨重的鋼鐵防彈衣,就是一個活靶子了。

    其實不光是二戰時期防彈衣,就連二戰時期的防彈頭盔,有些士兵也不願意佩戴,其實也是因為重,士兵活動不方便,有時候行動的敏捷性,在士兵眼裡是最重要的,輕裝上陣比防彈衣來的更實在。另外一旦出現情況,士兵如果穿戴笨重的防彈衣和防彈頭盔,士兵撤退和逃跑也是一個大問題,這些裝備降低了士兵撤退成功的機率。

    而且還有一點,就是穿著鋼鐵防彈衣,一旦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尤其是步槍子彈擊中,就算是沒有擊穿防彈衣,但是鋼鐵產生的振盪也能讓穿的人受傷嚴重,失去戰鬥能力。要知道二戰時候,還是以步槍為主,威力比較大。

    其實防彈衣的重量問題,不只是在二戰,就是現在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防彈效能和重量是成正比的,想要更好的防彈效能,就需要更多的材料來完成。雖然目前的材料,比如凱夫拉材料,重要也還是有的,而且還是非常僵硬,穿起來還是比較不方便,我覺得未來可能會有一種又輕又硬的材料會被研製出來,使得防彈衣穿戴起來,士兵行動很方便。

  • 3 # 虎頭徹

    這個問題我從兩個角度來回答:

    1.戰場上人員使用防護裝具的邊際效益隨著裝具的累贅程度增加而遞減;

    2.在不能確保完全阻擋彈丸和破片侵徹的情況下,由於防彈衣的存在,彈丸和破片對人體的傷害程度反而更大。

    以下是我的具體論述:

    首先,在二戰中,前蘇聯軍隊裝備的防彈衣主要材質是鋼。這種防彈衣由一整片鋼材鍛壓而成,形制上類似於18世紀的騎兵胸甲,重量通常在4公斤左右,且主要防護部位是軀幹正面,這就造成其圍繞著使用者身體的質量分佈極不均勻,加之其腰腹部位的粗放設計(早期胸甲防彈衣沒有腹部龍蝦節設計)和尺碼不匹配問題,給士兵們的行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趴不下,跑不動,戰術動作扭曲變形,反而成了活靶子。其實在戰場上,士兵對自身防護的追求並非越高越好,如果不顧及其他成本,只是一味追加硬防護,那最後戰場上將不再有機動靈活的步兵,而只剩下一坨坨行動遲緩的鐵疙瘩。因此,防護必須在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之間尋求平衡。

    其次,我們知道,蘇德兩軍的機械化程度都很高,大口徑火器的使用也很頻繁,而蘇聯士兵身上披掛的2mm均質鋼板,最多隻能在中遠上距離抵擋住一些零散的彈片或者非直射的手槍、衝鋒槍火力,而一旦遇到德軍7.92mm步機槍彈火力以上的直射,那這種防彈衣穿了還不如不穿,因為子彈一旦擊穿防彈衣,其在終點彈道上的穩定性就被破壞了,彈頭的尖銳外形也會變得鈍化扭曲,進而變成恐怖的“達姆彈”。當這樣的彈丸進入人體後,會發生更加嚴重的翻滾,造成更加劇烈的空腔效應,對人體的毀傷作用是極其恐怖的。也就是說,防彈衣的存在,讓原本可能只受貫通傷計程車兵,承受了更加致命的擴腔傷,得不償失!

    戰場上,士兵最好的防護不是厚重累贅的裝具,而是警覺的意識、靈敏的反應和迅速的行動。

  • 4 # 河東三叔

    現代防彈衣的雛形就是古代的甲冑,古代甲冑以阻擋刀槍劍戟等物理攻擊為主,所以造出了形狀各異的凱甲,畢竟以鋼、鐵材質為主,雖然美觀但有個問題就是重。進入一戰後,各國陸續出現了原始的現代防彈衣,二戰期間就出現了接近現代版防彈衣,不過使用範圍都不大。

    古代凱甲

    一戰期間的笨重防彈衣,其實和古代的板甲差不多。

    進入二戰研製的國家也多了,在用料和設計上比較符合人體要求,其中以美國裝備防彈衣設計更合理。蘇聯版本整體看起來和一戰的相差不大,要說是板甲、胸甲也差不多。

    M1破片背心和M3頭盔,這種科幻感很強吧。

    而主角蘇聯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就進行了防彈護具的研究,按順序有以下幾種原型:SN-38、SN-39、SN-40、SN-40A、SN-42和SN-46。而真正裝備入役並投入戰場使用的則是SN-42型防彈衣。

    左邊為SN-42,右邊為SN-38

    N-42屬於鋼製型防彈衣,由兩塊軋製鋼板組合,可以防護胸口和腹部位。防彈衣厚度2毫米,重達3.5千克,可以抵禦MP-40衝鋒槍100距離9毫米子彈,或者彈開7.92毫米毛瑟步槍彈。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野戰步兵來說,SN-42防彈衣重量太大,不利於機動作戰,雖然有裝備入役,但是數量並不多。
  • 5 # 那年那月那兵說

    防彈衣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防彈的,其主要功能既包括能抵禦子彈的射擊,也能防手榴彈或炮彈破片的打擊,可以在戰場上顯著降低士兵負傷或死亡的機率,既然防彈衣是用來保命的,那麼二戰時的蘇聯士兵為什麼會嫌棄甚至拒絕穿防彈衣呢?先來看看蘇聯的防彈衣是個什麼貨色,二戰時蘇聯研製的防彈衣其實就是兩塊2毫米厚的鋼板,用牛皮帶綁在前胸和後背上,就成了防彈衣,鑑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這種防彈衣重達3.5公斤,不但重量大,而且防彈效果不佳,而只是這兩個原因導致了蘇聯士兵不願意穿戴這種防彈衣。這種名為SN42的防彈衣雖然可以抵禦普通9毫米手槍彈的近距離射擊,也能抵擋德軍MP40衝鋒槍在110米之外的射擊,但對當時德軍普遍裝備的毛瑟98K步槍卻毫無免疫力,毛瑟98K不但可以在中遠距離上輕鬆擊穿SN42防彈衣的2毫米鋼板,而且子彈在擊穿鋼板後進入人體會造成翻滾,形成巨大的空腔效應,被擊中計程車兵即便僥倖不死也基本廢了,所造成的傷害遠比不穿防彈衣要嚴重的多,而這是蘇聯士兵嫌棄防彈衣的根本原因。其次這種防彈衣就是單純的鋼板,重量大,穿著極不舒服,並且影響士兵的機動能力,在衝鋒或跨越等動作幅度大的時候極為不便,因此也廣受詬病,所以在裝備了僅僅一兩年後蘇聯軍方就將這種防彈衣撤裝了。

  • 6 # A佳哥哥a

    蘇聯發明了一款名為SN-42的防彈胸甲。這款防彈胸甲雖然也是以鋼材為原料,但是重量很輕,只有7斤。而且這款防彈胸甲能夠抵擋當時戰場上主流的手槍和衝鋒槍的射擊,因此裝備了大批蘇軍。但是到了戰場上,它的效果卻差的離譜。因為它抵擋不了步槍的射擊,而且當步槍子彈穿過它後還會對人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因此,這款防彈胸甲在裝備到蘇軍部隊後不久,就因為糟糕的效果被很快淘汰掉了。當然,後來的防彈衣效果是越來越好,畢竟現在科技水平越來越高。

  • 7 # 戰略論

    二戰中的地面戰爭可不同於我們現在所見的那些反恐戰爭和反游擊戰爭,這些非對稱戰爭中,對手一般都是裝備輕武器的輕步兵單位,所以己方步兵在裝備防彈衣後可以有效的降低傷亡。二戰中,不只是有步槍衝鋒槍等輕武器,更多的是重機槍、火炮等重武器,大部分的傷亡都是由這些重武器造成的,防彈衣面對這些武器毫無用處,除了降低士兵的反應能力。事實上,除了巷戰等某些特定的作戰任務外,士兵都不會選擇穿戴防彈衣。

    東線戰場絕大部分的作戰都是野戰,大概的作戰模式是這樣的,進攻一方首先以強大的炮火打擊對敵方的防禦陣地進行覆蓋打擊,然後火炮開始延伸,打擊後方的敵軍預備隊和火炮陣地,此時己方步兵開始發起衝擊。而幾乎是在己方炮火開始延伸的同時,敵方陣地上倖存的所有機槍火力點和火炮陣地開始向發起衝擊的步兵射擊,士兵能否倖存將取決於他們能否快速的透過敵軍的火力封鎖區,衝入敵軍的步兵防線展開白刃戰。速度將決定他們的生死,試想下這些穿戴著重大10幾斤的防彈衣做這種衝鋒,幾乎相當於是在自殺,因為這些防彈衣在炮彈和機槍子彈面前沒有任何作用,反而讓士兵失去了快速機動能力,多承受幾輪敵軍的重火力打擊,徒增傷亡而已。

    在巷戰和一些夜間戰鬥偵查行動中,防彈衣的作用還是比較大的,這種近距離突然的遭遇戰,作戰雙方的主要武器就是衝鋒槍和手榴彈,甚至連輕機槍都來不及介入作戰。蘇軍的鋼板防彈衣對於衝鋒槍彈和手榴彈破片的防護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而且這種戰鬥持續的時間非常短,往往幾分鐘就能決出勝負,防彈衣對於士兵的反應能力影響還是很小的,所以這種防彈衣廣泛裝備於蘇軍的戰鬥工兵和突擊單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大規模的野戰中,能夠有效保護士兵的並不是防彈衣,而是裝甲運輸車和步兵戰車,這些裝甲車輛在為步兵提供一定的裝甲防護的同時,也顯著提高了其機動能力,使其可以快速透過敵方的重火力打擊區,降低傷亡。所以到了戰後,各國都普遍大力發展搭載步兵作戰的裝甲車輛,而不是單兵防彈衣,只不過後來隨著防彈衣材料的發展,防彈衣的重量越來越輕,防護效果也大大提升,不再過於影響士兵的作戰時,才開始大規模列裝軍隊。

  • 8 # 不正經的軍棍

    看了其他幾個作者講的,感覺有一些其實是在捏造,順著這個士兵不穿就爬上來了。實際上,大多數蘇聯兵不穿,是因為沒有,而不是那些人介紹的缺點。

    那個還沒命名為防彈衣呢,蘇聯人的稱呼是防彈胸甲,和本質上的防彈衣還有一些區別,算是防彈衣的一個雛形。這命題本身就是不對的,並不是士兵們不穿,這個東西僅僅是配發給有需要的人,別和我說都需要,有一些士兵執行特殊任務的時候才會用到,不是所有吃瓜步兵都有,哪來這麼多啊。

    當年蘇軍的這些胸甲,都是配發給戰鬥工兵和偵察兵或者突擊隊使用的,常規部隊只配發一小部分。這些部隊危險性較大,所以胸甲才會配發給他們。至於那些吃瓜步兵,直接上戰場就得了。

    蘇聯當年有SN36、SN38、SN40、SN42、SN44等胸甲,二戰時期使用數量最多的是SN42,厚度為2mm,重量有3.5公斤。一百米外可以擋一下MP40的子彈,但是對於德軍的步槍彈來說基本沒用了。

    這東西簡單看一下,其實就是幾塊大鐵皮割的一個形狀,然後連一起了,影響其實不小。但是有一定保護作用,而不能夠完全適應所有士兵作戰。所以,這些防彈胸甲只配發給個別部隊,而不是全軍列裝。當然,全軍列裝也沒那麼多,按照毛子的一貫思維,有這時間不如去造坦克衝鋒槍去了。

    我的意思就是,士兵不穿,是因為沒有,而不是不喜歡,也不是因為那一堆缺點,畢竟他們都上過戰場,也知道,能打死人的不光子彈頭,還有其他的,但是多一些保護也是很好的,但是很無奈,自己並沒有。

  • 9 # 風雪二頭

    戰場上,真正的好裝備都是很受戰士喜歡的,裝備好不好都取決於士兵自己的判斷。例如:“防彈衣”最早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由於技術上出現缺陷,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使用,只有少數人才使用,種類也有限,不像如今擁有各種各樣的種類。二戰期間蘇聯就已經擁有防彈衣了,在當時可以算是戰場上先進的裝備,但是蘇聯計程車兵就是不願意使用,跟著小編來看看原因吧!

    首先,眾所周知“防彈衣”是為了保護戰士受到傷害,但是防彈衣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起到保護作用的,二戰時的防彈衣,是有一定防彈距離的,超過這個距離是防不住子彈的,例如近距離防禦子彈,就算防住了子彈也防不住子彈高速運動帶來的衝擊,這股力量會造成內臟出血,同樣傷害是致命的。(這都不是最厲害的)

    其次,有時候不使用防彈衣情況反而會更好,二戰時期,蘇德雖然都裝備有衝鋒槍,但是大多數士兵都在使用步槍,該步槍威力穿透力都極強,不穿防彈衣情況下會造成貫穿傷,穿了防彈衣被擊中可能會使子彈偏移,可能因為偏移對內臟造成致命損傷,傷害反而更大,這就是當時士兵不喜歡穿防彈衣原因之一。

    再者,防彈衣主要用途用於城市反恐與近距離作戰,穿十幾斤的防彈衣在戰場上廝殺,缺少靈活度,要知道戰場上遲疑一秒,對於士兵來說就可能面臨死亡或者負傷,戰死倒是一了百了,負傷只能為魚肉,任人宰割。

    二戰時期,蘇聯的防彈衣在重量和防彈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士兵還是不喜歡穿,這可能是對“防彈衣”的本身性質定位有點問題,適用於近距離作戰,但是不能防禦子彈帶來衝擊力,大家不要相信“電影大片裡”出現被槍擊中咬下牙就沒事了,全是瞎編,近距離擊中,就算聖體素質好的人,也會躺下幾分鐘才能起來,所以不要相信劇情,純粹只是好看。就算是如今,防彈衣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士兵不喜歡穿防彈衣,是因為不能防禦子彈帶來的衝擊力,還會影響身體的靈活,這兩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防彈衣也不會得到大量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狗狗的尾巴“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