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L000YG
-
2 # yuonever
中國歷史上君主集權制度的弊端主要有:1,宦官專權,導致君權旁落,朝廷有名無實,政治漸為腐敗,民不聊生。2,外戚擅權,一般導致君權旁落,有時可以制衡宦官專權,但總體上來講,容易擾亂正常國家政治,因為專權外戚的獨裁導致政府更加閉塞。3,朋黨之爭,輕則導致政府效率低下,讓君權削弱,重則延誤國是敗壞民心,影響國家穩定,危害之大比以上兩個還要大。4,藩鎮割據,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穩定,造成社會長期動盪不安,塗炭黎民。5,君主個人政治素養和道德素養很容易決定國家命運,歷史上能夠專制獨裁的皇帝沒有幾個,這個技術工種比科學發明還難操作,不然歷史為什麼總是在黃宗羲定律中一直徘徊。弄清了這個,再說唐朝並不是只有其中一個因素影響,除了外戚專權,其他都有,當然本來在各個外有潘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兼有朋黨之爭的情況下,唐朝後期出了一些稍有作為的皇帝,所以在國是彌艱的形勢下,唐朝依然可以堅持上百年,自從出了唐懿宗唐僖宗這兩個混賬後,國家日益敗壞,奸臣輩出,腐敗縱橫,唐朝氣數真的盡了,加上黃巢起義徹底瓦解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基層權力構成,自此地方自立一方,不聽朝廷政令,基本上跟東周沒什麼兩樣了!所以說藩鎮割據只是外部形勢,唐朝宦官權力很大,不僅內挾天子外掌禁軍,皇帝基本成了擺設,很難有所作為,作為帝國掌門人都難以脫離魔魘,何論其他,唐朝敗局已定,但宦官利益跟皇帝已經捆綁在一起,唐昭宗看不明白這一層,非要剿除奄宦,結果整得自己無所依靠,只好利用李克用和朱溫這些軍閥來保障唐朝政府的表面維持,等於是玩火自焚,最後朱溫力壓李克用,奉命剿除奄宦,唐昭宗淪為傀儡,這時唐朝已經完全被軍閥控制了,滅亡只是時機的問題,總之一句話,唐朝滅亡主要原因在於唐朝皇帝,沒有認真對待藩鎮問題,沒有處理好宦官專權問題,沒有處理複雜局勢的能力,即使昭宗再努力,也無法挽回!作為君主集權政治制度,皇帝本身出了問題,國家就不可能好,唐朝的隕落唐玄宗要負首要責任,後期不作為導致安史之亂,唐肅宗和唐德宗要負次要責任,他們沒有很好的解決藩鎮問題,導致藩鎮問題擴大化,唐懿宗和唐僖宗典型的敗家子,應該為唐朝滅亡負最終責任,唐昭宗前期為宦官挾持,後期為朱溫的傀儡,除了皇帝名號,基本沒有權力,無所謂責任,至於利用軍閥消滅閹黨,也是無奈之舉,不管其多努力也無法挽救唐朝!
-
3 # 侃侃君Er
一、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叛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後的唐朝由鼎盛進入了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二、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權的虛弱,這點主要體現在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 1、藩鎮割據。唐朝後期,由於藩鎮自雄,中央政權變得
虛弱無力
,幾次企圖削弱藩鎮的努力,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致使國家再沒有能力與藩鎮較量。與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藩鎮的力量卻越來越強,藩鎮割據更加無法控制。 2、宦官專權。唐朝的宦官掌控禁軍,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壓制文臣。 三、唐朝滅亡的其它幾點原因如下: 1、朋黨之爭。在南牙北司之爭中本就處於弱勢的文官系統,內部同時也出現了朋黨之爭。牛李黨爭的結果加速了士人階層的分化,削弱了文臣與宦官鬥爭的能力,使得文官轉向地方藩鎮,朝政更加不穩定。 2、掠奪性的賦稅政策。安史之亂之後,中央財政緊缺,不得不逐漸加重賦稅。由於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兩稅法取代租庸調,以及錢貴物輕,導致農民負擔越來越重,賦稅名目愈加繁多。 3、農民起義。唐朝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朝廷向百姓增加賦稅和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佔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加上連年發生的天災,使得糧食產量銳減,人民苦不堪言。於是,以王仙芝與黃巢為代表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
4 # 昭明離行
藩鎮割據只是唐朝滅亡的其中一個原因。唐朝的滅亡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
一、宦官專權唐初的皇帝大多都是比較賢明有能力的,基本上都是親自處理國家的政事,這個時候的宦官只是負責伺候皇帝的日常生活,無權干涉政治。但是到了唐玄宗後期,也就是開元盛世之後,唐玄宗沉迷享樂,自然就沒有那麼多精力管理國家事務,可這些事務也不能不做,也不能完全交給大臣去做,因此就將一部分的政治權利轉交給宦官高力士。從此之後開啟唐朝宦官干涉國家政務的先河,也為後來唐王朝的覆滅埋下隱患。
到唐朝後期,宦官集團已經發展到能威脅皇權的地步,甚至能夠直接影響皇帝的廢立。比如在唐順宗時期,唐順宗想動手清理宦官,但是他竟然被宦官集團給反擊了,被迫傳位於太子。
二、朋黨之爭朋黨之爭不是明朝特有的,唐朝也是存在的。唐朝後期的朋黨之爭是指以以牛僧儒為首的官僚集團和以李德裕為首的官僚集團之間的鬥爭,所以又稱為“牛李黨爭”。官員不去為百姓為國家做事,反而把精力放在攻擊敵對的官僚集團上,因此國家政務可以說是處理的一塌糊塗,“牛李黨政”嚴重了國家行政機關的正常運轉,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三、藩鎮割據唐朝的藩鎮割據是在安史之亂之後才逐漸形成的,安史之亂使中央的權威大幅下降,並且大幅打擊了中央的實力。但是在唐朝的藩鎮不是立刻就和中央分庭對立的。在黃巢起義之前,藩鎮是延續了唐朝的統治的。在唐代,藩鎮最初是唐王朝為拱衛邊疆而在北方邊境建立的軍事政治於一體的機關,最高行政長官是節度使,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除邊疆外於各地新設了眾多藩鎮,這些強藩鎮除河朔三鎮外,基本上都聽命於唐中央。唐末黃巢起義後,在全國才普遍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代中後期的財政問題。唐王朝在平定“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及其後,財源主要仰丈於東南。東南型的藩鎮向朝廷上貢,中原型和邊疆型的少上貢,這些藩鎮數量多且在維繫唐王朝的統治中發揮重要作用,不上貢且割據的主要是河朔三鎮。但是在黃巢起義後,相對獨立的藩鎮變成了割據勢力,加劇了唐朝內亂,最終唐朝解體。
四、農民起義但凡到了一個王朝的末期,農民起義就會不斷。但是若能安居樂業,有哪些農民會去造反呢?
唐末皇帝沉迷享樂,賦稅繁重、吏治腐敗、宦官專權、朝臣黨政、藩鎮割據,使得農民沒有了活路,忍受不下去,最終起義。唐末農民起義戰爭從公元859年的浙東裘甫起義開始,到公元884年黃巢起義的失敗結束,歷時25年,起義軍席捲了現在的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兩廣、兩湖、陝西等12省,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唐朝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最後在唐哀帝的在位期間,朱溫,即朱全忠,逼唐哀帝退位,建立後梁,唐朝滅亡。
-
5 # 好片兩部半
藩鎮割據是壓垮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出現於唐代安史之亂之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 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中國唐代中葉後,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與唐廷抗衡的政治局面。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為控制和防禦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邊兵,並創設節度使制,節度使以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之權。這些節度使統掌的軍鎮有藩衛(即保衛)唐廷之責,故又稱藩鎮。安史之亂後,為了抵禦叛軍,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內地。唐代後期,藩鎮林立,這些藩鎮亦稱方鎮。其中一部分不受朝命,不輸貢賦;有的甚至倚仗自身實力對唐廷跋扈不馴,割據叛亂,或藩鎮相互兼併,最後唐廷被強藩朱溫所滅,演變為五代十國。
回覆列表
這方面原因還是有的
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
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
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
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