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古文人俠客夢

    在港臺最初也叫《大漠英雄傳》,但名字顯然不如《射鵰英雄傳》

    首先,小說的歷史背景是南宋時期,大宋剛遭受了靖康之恥,並最終被北方蒙古鐵騎踐踏。以此展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成長故事,以及郭靖與成吉思汗的家國情仇。射鵰二字首先就能讓人聯想到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其次,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俠之大者的英雄成長史,英雄二字緊扣主題。

  • 2 # 使用者111102239179

    郭靖在蒙古的時候,一次蒙古諸王侯在看黑雕群攻兩頭白雕,大汗說射中黑雕有賞,諸侯力捧郭靖射鵰,郭靖以威武的姿態一箭雙鵰.其實"射鵰"二字由來已久,在古代詩歌中處處可見。比較出名的是蘇軾的《密州出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首詞以"射鵰"為喻,展現了作者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慷慨之情。我們可以看到射鵰其實是一種抱負,而非實質意義上的彎弓射箭,金庸的這種筆法尤為傳神。我們回看郭靖的起伏跌宕,為何大段篇幅都是描繪中原的江湖經歷,而不是大漠之上的彎弓射箭呢?自古亂世出英雄。郭靖出生亂世,從呱呱墜地起就揹負著血海深仇,而江湖的經歷才是他真正的人生蛻變。他從中精進了武功,收穫了愛情,也逐漸在這種漂泊中確立了自己的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大俠郭靖的理想抱負。江湖恰恰是一個人生的縮影,抱負即是飛天大雕。畢力躬行,君子終日乾乾,這才是射鵰英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只識彎弓射大雕"這是對成吉思汗重武功輕文治的極大諷刺。而全書的主旨也體現在此處。比起成吉思汗,郭靖更具英雄風度,這恰恰體現在他的為國為民之上。這樣看,成吉思汗之死的情節是必然,老英雄成吉思汗倏然而去,新英雄郭靖悄然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誰贏得人民誰就是真英雄,這或許才是射鵰英雄傳中“射鵰”的真正意義吧。

  • 3 # 影咖怪

    個人理解,金先生的書,總是有個模板:

    一條由男主人公撐起來的明線劇情線,一條由某個歷史人物撐起來的暗線歷史線,還有男主人公的兩條感情線。

    《射鵰英雄傳》一書,明線無疑是郭靖,暗線則是成吉思汗,他們都是射鵰英雄。

    郭靖在整部書中,遍識真誠與譎詐,奉獻與掠奪,無慾與野心,其實就是在對成吉思汗的一生功罪進行求證。郭靖沒有見過親生父親,大汗最初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高高在上無所不能史詩般的父親形象,郭靖對他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和崇拜。可一路走過河朔中原江南,他有了自己的信念,懵懂中產生了樸素的人文主義思想,再回到蒙古,大汗的形象就不是那麼完美了,理念的不同產生激烈的矛盾,最終導致二人的決裂。

    最終,長生天要帶走草原的雄鷹,郭靖還是不遠萬里地回到草原,見成吉思汗最後一面。成吉思汗統一四海列國的雄心,與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從核心而言頗有殊途同歸之處,但是,征戰殺伐間的累累白骨,又是俠之大者無法接受的。於是,郭靖直言不諱地將霸業背後的屍山血河展示給了成吉思汗,讓心如鐵石的老英雄也不禁思考權衡。

    到此為止,整個故事已不再是傳統的武俠,而是上升到了對人文主義和英雄史觀的思考,射鵰英雄,一個帶著疑惑隕落,一個帶著迷茫南歸,都稱不上完美也說不上圓滿,卻又在一定程度上殊途同歸。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喜歡的可以點點關注哦。

  • 4 # 手機使用者詩意棲居

    一個靠寫長篇小說成名的大作家,總得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有這麼幾部作品,見證著他的成長成熟乃至被社會和文學接受的過程。一般來說,從時間順序上來分,有處女作、成名作、扛鼎之作、巔峰之作、爭議之作和封筆之作;而若從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及其意義來劃定,也就只此代表作一種。而依時序而分的這幾部作品分別代表著作家的每個創作階段,也是後世學者評家研究分析得以駕輕就熟的佳處。

    拿金庸先生來說,其處女作當然是《書劍恩仇錄》,也叫《書劍江山》;其成名作當是《雪山飛狐》,這部書才是金氏新派武俠的入門級作品;而真正奠定一代宗師武林盟主地位的扛鼎之作,就是本文著重評點的《射鵰英雄傳》;而《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兩書應是先生的巔峰之作,論者評家亦常常各取其一為上,因人之偏好不同而已;封筆之作更兼爭議之作的自然是《鹿鼎記》了,作為有武有俠卻又反武諷俠的作品,它一度被某些人定性為歷史小說。這裡不再煩述。其中,《射鵰英雄傳》一書當仁不讓,應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沒有之一。

    《射鵰英雄傳》一書,大氣磅礴,慷慨縱橫。此書一出驚為神作。自問世一甲子以來爭睹之潮洶湧澎湃未見少歇。一說金庸,人們先縈腦際、脫口而出的,便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便是郭靖黃蓉周伯通,而其他作品裡的亮角大都稍遜一二。這裡,其內容之寫法之學養之哲理不再多寫,相信粉絲們早已瞭然於胸。而能一問世就傳奇的,便是這新人耳目的書名---《射鵰英雄傳》。

    《射鵰》一書所敘故事發生在南宋末年。大家知道,自宋明以來,漢民族漢文化遭遇到其他少數民族前所未有的顛覆性危機的巨大威脅。歷史上的漢唐都能拒蠻夷於長城以北逐虜狄於河套以西。到了宋朝以後情勢逆轉,胡人竟組團南下而牧馬。兩宋時期竟先後或同期有契丹女真党項吐蕃等民族建國與宋朝並存,不止三分天下,四分五分六分都發生過。蒙古女真更是兩度一統華夷,佔了漢人的祖廷龍脈。漢民族漢文化之危殆,更是近現代所有漢族文人的千年憂患。恢復中原驅除韃虜,甚至延續到了辛亥革命。因之而產生了浩如煙海的反侵略思故土的詩文作品。《射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金庸先生因何取名《射鵰英雄傳》呢?在金庸之前,多少文人都用過射鵰這一意象。最著名的,古有唐王維的詩句: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今天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想金庸先生倚重後者的成分居多,而且的確很明顯。以至後來在臺灣出版,不得不改名《大漠英雄傳》。也正因如此,更加顯出此書巨大的文學魅力。

    金庸的作品確如人所說有兩條線,一條是歷史線一條是江湖線。他的多數作品,大都是在小說結尾處,乾淨利落地了斷江湖恩怨後,才又躊躇滿志地回到歷史中來。《射鵰》最為明顯。名曰《射鵰》,正與主角少年經歷有關,為報父仇,郭靖以哲別為師,學得射鵰神技,從而更近距離地與成吉思汗諸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相融合。這乃是金庸的高招。

    射鵰英雄,既是成吉思汗,歷史的;更是郭靖黃蓉,江湖的。顯然,作者更認同後者。通過歷史與江湖,一真實一虛構的比較,讀者更能清晰體悟到作者創作的本心,《射鵰》的高明之處便在於此。不管後來郭靖如何成長為江湖上的大英雄,都始終同射鵰這一意象所闡釋的真實的歷史風貌緊密相連。此所謂大作以“射鵰”為名之緣起也。

    一部書的書名,是這部書的心眼。其中三昧,相信有心的讀者是能夠悟得出來的。金庸這位武俠小說的聖人,取書名信手拈來,足見其學養之深厚膽識之淵巨。點滴之間,照見宏闊。

  • 5 # 嘉人小魚兒

    射鵰英雄,一是指郭靖,也是劇中的主角;另一個是指成吉思汗,該片在描述郭靖成長的同時,也間接敘述了成吉思汗的一生,他也是郭靖生命中很重要的角色,絕對是一代梟雄……

  • 6 # 翟成

    先看金庸自己的說法:

    射鵰是中國北方民族一種由來已久的武勇行為。《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李廣曾說:“是必射鵰者也!”王維有詩:“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又有詩:“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楊巨源詩:“射鵰天更碧,吹角塞仍黃。”溫庭筠詩:“塞塵牧馬去,烽火射鵰歸。”黃庭堅詩:“安得萬里沙,霜晴看射鵰。”中國描寫塞外生活的文學作品,往往提到射鵰,“一箭雙鵰”的成語更是普通得很。

    參照小說情節,射鵰地點都是發生在塞外大漠,開頭前幾回寫郭靖射鵰,結尾一回寫成吉思汗射鵰;開頭結尾都在點題,而且郭靖養的這一對白雕在小說裡一直都有發揮作用,叫這個名字不算跑題。

    金庸本人很愛讀傳統俠義小說,而《射鵰英雄傳》這個名字很有傳統舊小說的味道。比如《兒女英雄傳》,《江湖奇俠傳》,《蜀山劍俠傳》,《忠烈俠義傳》(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俠五義)。同時代的梁羽生也愛用這樣的名字,比如《草莽龍蛇傳》,《塞外奇俠傳》。

    故此,而已。

  • 7 # 阿言

    先有毛澤東詩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的詩詞很大氣,豪放。金庸應是為了表現那個時代,特取名《射鵰英雄傳》

  • 8 # 霧忱風

    《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是金庸中期武俠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品,起初在明報連載,吸引了眾多讀者和無數推崇者,從而確立了金庸“武俠至尊”的地位。這部小說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相貼合,打破之前武俠小說狹隘的江湖恩仇格局而更多更傾向於家國情懷,是一部英雄史詩般的作品。在人物創造和情節鋪陳上,更加鮮明跌宕。不僅作為主角的郭黃二人栩栩如生,就連配角人物楊康、穆念慈、五絕還有完顏洪烈鐵木真等等都是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好人也有缺點,壞人也有可愛的一面,完全打破了臉譜化格局…

    但畢竟是報紙連載,可以說在動筆之初並不具備完整的故事大綱,而是完成一部分再順著事件敘述更新下一部分。當然這在金庸小說裡也是比比皆是的…所以金庸自己也說過往往寫著寫著就會增加很多內容進去,某一特殊情節導引開去還會和最初的設定有了大的分歧。《天龍八部》就是這樣一部盤枝錯節但又混然一體的作品…至於射鵰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其最初的名字和整體恢宏的氣勢之間似有不足!

    縱觀金庸十幾部作品,射鵰的名字無疑是比較直白也可以說在名字設定上更“土氣”一些。故事全域性描述到射鵰的情節基本集中在前期,於整體來說用“射鵰英雄”事實上並不足以概括整個格局。但連載已經確立,中途換名字似乎也不太妥當…

    另外從郭靖忠厚仁義的外表下解析,一切行為也是硬橋硬馬合乎“英雄”所為,其生平經歷事件也可以稱之為“傳記”。只一樣,“射鵰”二字稍顯牽強,但大俗大雅,作為最初的大漠英雄和郭靖低調憨厚的個性也算吻合,所以這個名字不能說十分好,但也說的過去…

  • 9 # 樂天l影視

    大家好,我是樂天評影,我的回答是:

    金庸這部名著最初叫《大漠英雄傳》,後來在大陸名字改為《射鵰英雄傳》。

    首先,小說的歷史背景是南宋時期,大宋剛遭受了靖康之恥,並最終被北方蒙古鐵騎踐踏。以此展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成長故事,以及郭靖與成吉思汗的家國情仇。射鵰二字首先就能讓人聯想到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其次,《射鵰英雄傳》一書,明線無疑是郭靖,暗線則是成吉思汗,他們都是射鵰英雄。

    郭靖在整部書中,遍識真誠與譎詐,奉獻與掠奪,無慾與野心,其實就是在對成吉思汗的一生功罪進行求證。郭靖沒有見過親生父親,大汗最初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高高在上無所不能史詩般的父親形象,郭靖對他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和崇拜。可一路走過河朔中原江南,他有了自己的信念,懵懂中產生了樸素的人文主義思想,再回到蒙古,大汗的形象就不是那麼完美了,理念的不同產生激烈的矛盾,最終導致二人的決裂。

    最終,長生天要帶走草原的雄鷹,郭靖還是不遠萬里地回到草原,見成吉思汗最後一面。成吉思汗統一四海列國的雄心,與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從核心而言頗有殊途同歸之處,但是,征戰殺伐間的累累白骨,又是俠之大者無法接受的。於是,郭靖直言不諱地將霸業背後的屍山血河展示給了成吉思汗,讓心如鐵石的老英雄也不禁思考權衡。

    到此為止,整個故事已不再是傳統的武俠,而是上升到了對人文主義和英雄史觀的思考,射鵰英雄,一個帶著疑惑隕落,一個帶著迷茫南歸,都稱不上完美也說不上圓滿,卻又在一定程度上殊途同歸。

    以上這就是本人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喜歡的可以加個關注!

  • 10 # 勇哥茶坊

    在金庸的所有小說中,《射鵰英雄傳》是很特別的存在,首先這部小說1957年開始在報刊上連載後,迅速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讓金庸從所有武俠小說寫作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新派武俠小說鼻祖。其次是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在1985年全國播出後,黃日華扮演的郭靖、翁美玲扮演的黃蓉、苗僑偉扮演的楊康,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現在還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射鵰英雄傳》金庸為什麼起這麼個名字?我想可能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 《射鵰英雄傳》據說最初在報刊上連載時,名字叫《大漠英雄傳》,後來在出版單行本時,改名為《射鵰英雄傳》。我覺得,這改名非常的不錯,《射鵰英雄傳》這個名字,更加有張力,讓人聽後會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二 小說的主人公是郭靖,他出生和生長於大沙漠,一直快到十八歲時才離開大沙漠來到江南,後來隨著故事的發展,以及宋蒙戰爭的爆發,郭靖又幾次回到大沙漠,所以可以這樣說,《射鵰英雄傳》這部小說,已經深深燒錄著大沙漠的影子。而在當時的蒙古,成吉思汗已經征戰天下,如同草原上的大雕,已是百鳥之王,而郭靖身為大宋子民,面對岌岌可危的大宋政權,也挺身而出,幫助抵抗蒙古鐵騎的入侵。

    三 《射鵰英雄傳》是一部以英雄為主題的小說,在這些英雄中,有終成一代大俠的郭靖、也有武功蓋世的南帝北丐、有無人能敵的老頑童、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還有面對國難當頭許許多多為國征戰的無名英雄。而當時最危急大宋政權的就是蒙古,而大雕作為草原上最兇猛的鳥禽,也象徵著蒙古, 擊退蒙古的入侵成為所有大宋子民的願望,“射鵰”也讓這個願望更加生動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業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