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包大夫

    拖延症的治療方法如下:1、自我調節:如接納自己,接納自身不完美的部分,降低對自己過高的追求和要求,適當減壓,還需增加自信心,充分認可自我的價值感,自我鼓勵,提高做事情的動力;2、環境因素調節:學會不斷自我減壓,努力完成自身可做的;學會適當放棄自身無法完成的事情,接受自己雖無法做到最好,但已到足夠好的狀態,打斷消極怠工和負性迴圈。

  • 2 # 希顏之士

    拖延症分好幾種,我是那種事太多了就宕機那種,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學會放手,其實人這輩子很有限,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並且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是最大的悲哀。認識到這些就開始慢慢改變,集中注意力一件一件的去做。去遇見那個內心強大的自己。

  • 3 # 逍遙小魚

    我自己也有很嚴重的拖延症,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對自己太寬容。對自己下點狠心就好了。比如:不寫完作業、不完成任務就是不睡覺。首先思想上就沒在乎,沒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其次實踐時自制力又差,最後後果又不嚴重,如果真的懲罰很嚴重,早就不拖延了。所以拖延症基本只能是:明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

  • 4 # 生活來點心理學

    拖延症現在越來越多的被大家提及,的確拖延症很影響工作生活的效率

    所以克服拖延症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分享一些想法:

    怎樣解決拖延問題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瑟夫·費拉里曾經提出一條“拖延公式”,用於描述造成拖延症的原因:U=EV/ID,其中,U 代表效率,E 是對任務取得成功的信心,V 是對整個任務感到愉快的程度,I 代表參與者對外界影響的敏感度,D 是獲得回報的時間。由公式可知,參與者的自信心越足,對任務的愉悅程度越高,越有利於戰勝拖延症。此外,參與者還要學會減少外界干擾,同時透過制訂合理的激勵方案來增加積極性。

    由此展開,我們可以採用下面這幾種方法來緩解甚至解決拖延症問題:

    1.制訂具體的、可執行的方案。

    造成拖延的一大原因是計劃太過空泛。很多人會定下這樣的目標:上半年讀完五本原版書,或者是:本學期透過六級考試。類似這樣的計劃會出現因太過模糊而無法執行的問題。我們需要對此補充更多的細節。“上半年讀完五本原版書”這樣的計劃雖然美好,但卻讓人感覺無從下手。解決方法是讓計劃更加具體可執行。比如可以問自己:應該選擇哪幾本原版書?是電子版的還是紙質版的?每天應該讀幾頁?應該怎麼讀?……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自然就知道怎麼開始了。

    2.強加限制,減少選擇

    美國專欄作家 James Surowiecki 在給《紐約客》寫的一篇關於拖延症的文章裡面指出,克服拖延症的手段是“強加限制和減少選擇,自願放棄自由”(imposing limits and narrowing options—a voluntary abnegation of freedom)。舉個例子,維克多·雨果在寫作時會脫掉衣服,並讓管家代為保管,這樣他就無法外出,能集中精力在寫作上。這一原理同樣可以應用到學習中。找出身邊干擾學習的因素,儘量遠離它們,比如手機、電腦和電視。需要在電腦上學習的同學可以嘗試斷開網路,等任務完成後再開啟。

    如果擔心自制力不足,還可以藉助他人或群體的力量。比如讓其他人監督你學習,去圖書館和教室等學習氛圍較強的地方,利用好環境讓自己更加專注。

    3.將創造性活動進行分解

    心理學家在進行調研時發現了一個現象:從事創造性活動的人(比如設計師、廣告策劃、作家等)往往比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更容易拖延,因為從事創造性活動需要消耗更多腦力,這比單純的體力勞動更加辛苦。

    關於這一點可以找到不少例證,比如在準備英語考試時很多人熱衷於做閱讀、練聽力,而對於需要動腦的口語和寫作練習,大多數人則選擇了迴避和拖延,直到考試前才匆忙準備。這是因為口語和寫作練習也屬於創造性活動,需要大量的思考,是一種執行難度很高的活動。

    怎樣更好地解決創造性活動中的拖延問題呢?

    一個方法是,將創造性活動分解為機械的可量化的勞動,減少執行難度。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將寫作過程細分為素材收集、大綱羅列、行文、修改完善這幾個環節。如果你面對一篇文章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可以先從收集素材開始(相對簡單的機械勞動),根據收集到的素材組織觀點,羅列大綱,然後再行文充實大綱內容,最後是檢查修改。

    寫作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下定決心開始寫”這個環節,而一旦開始動筆寫作,思路就會逐漸開啟,後面會越寫越順。對寫作過程進行細分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能讓我們快速進入狀態,避免在前期的猶豫和拖延中浪費太多時間。

    這一思路同樣可以應用到其他創造性活動上,想辦法將複雜的任務細分為機械的,容易執行的部分,然後開始行動,逐項突破。

    4.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

    克服拖延需要決心和毅力,需要專注與思考——這些都會大量消耗體力和精力。人在疲憊狀態下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排斥任何消耗腦力的活動(比如寫作和學習),也更容易出現拖延問題。強大的精神力量,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克服拖延問題——而這兩者是以健康的身體作為保證的。

    如果你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一直感到疲憊不堪,難以堅持,很可能的一個原因是身體和精神狀態不佳。保證睡眠,多進行有氧運動,身體和精神狀態自然會慢慢提升,應對挑戰才能更加堅定有力。

    就如同任何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時間一樣,克服拖延症同樣也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這個過程不可能僅僅透過讀幾篇文章或幾本書就能解決。它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反思,在和拖延症的一次次交鋒中認識自己,在克服拖延的同時讓自己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

  • 5 # 豬小亂

    你好,疫情期間,好多人發現不是我們平時沒時間,即使有時間,以前想的事在這個假期也沒做。

    1那麼我們應該做個目標和計劃,計劃安排的越詳細越好,小到每天,乃至每天的時間段。

    2光有計劃沒有用,要在每天的時間段裡設定任務,然後再根據自己完成能力及時修改。

    3作息要有規律,不能貪玩手機,刷影片或其他不在計劃內的娛樂,忘記時間。

    4找個同伴或者對手。有比較,有競爭,有爭取心理,就會觸發你努力。

    5把工作生活計劃便條貼在自己醒目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

  • 6 # 瘋娃子物語

    1把要做的事寫下來,分成:重要,不重要,緊迫,不緊迫。

    2將最重要的和最緊迫的寫在最顯眼的位子,讓你一眼能看到。

    3完成之後給自己獎勵。

    4在執行過程中可以找朋友督促自己,沒完成可以幫對方小忙來作為督促自己的酬勞。

    5將核心工作一定要記錄下來 ,時間,任務,阻礙等因素分析。

    6除了一條條的總結外,周總結,月總結,年總結也是很重要的,找到自己分心的因素,並記錄,徵集克服。

    7玩手機而拖延的,把手機放到你自己都懶得拿的地方吧,或者存在朋友那裡,在規定時間內取回就請對方吃放,或者直接鈔票吧。[呲牙]

  • 7 # 悅慢小院

    不知道你具體的懶的表現是什麼樣的?

    想去見朋友,上週推到這周,這周推到下週;

    想去泡溫泉,想想還要收拾,好麻煩,要不算了;

    想去看車展,好遠,不去了……

    這樣類似的事件你有過嗎?從一天的安排到一件具體的事情,每件事情都在拖延。

    拖延症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心理學現象,背後的原因也是錯綜複雜,比較常見的,有這麼四個原因。

    一、這件事,並不是我真正想做的,只是我覺得“應該”去做的。

    我們覺得,做一件事是對的,是“應該”要做的,但是,卻不是發自我們真實的想法,我們沒有真正的心理動力。比如,上班。很多人對上班並沒有熱情,也談不上實現什麼個人價值,這些只是面試時說給面試官聽的。自己真正的想法其實是:為了養家餬口,我必須要賺錢,所以必須上班。因此,每天早上,在床上多賴一分鐘都是好的。

    二、拖延,因為糾結。

    我們的頭腦中,經常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這個一句,那個一句,想這樣,又想那樣,不知道聽誰的。

    從心理學角度說,糾結源於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權威”出現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並且提出過各種要求,時間長了,每一個“權威”都成了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小人”。也許你一直以來,在致力於滿足不同的要求,長此以往,所有這些權威的想法,逐漸內化成你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我們沉淪在這種不斷拉鋸的心理戰當中,這種拉扯,消耗的不僅僅是時間,同時,也消耗掉我們很多能量,讓我們動彈不得。

    三、固化的某種模式,不想輕易改變。

    一旦形成一個固化的習慣或者模式,我們就習慣於依著這個軌跡運轉,不想輕易改變。任何打破模式的行為,都要耗費巨大的能量。

    比如,工作日,我們每天都是兩點一線,上班、下班回家。今天,忽然你被告知,週三晚上一個老同學要到你所在的城市出差,我們很可能就覺得好像“很麻煩”,而不想去。因為,這打亂了你本來固定的時間安排。

    四、如果我不做,我就不會失敗。

    朋友找工作,一拖再拖。家人說他太懶了,其實,並非他懶,他只是怕失敗。

    為什麼做一件事情會拖延,背後的動因之一就是懼怕失敗。潛意識裡的臺詞是:如果我不做,那麼失敗就不會發生,那麼在我心理,我還是那個成功的人。不去做,就不會打碎自己全能的夢想。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則需要引起重視。

    1.正視自己的拖延症

    首先,我們要明確拖延症存在的普遍性,這是生活在當下這個快節奏時代的你我無法避免的現象。其次,要正視自己的拖延行為並正確認識到拖延症的危害。拖延症往往使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難以提高效率和集中精力,將今天的事情留待明天完成,明天留待週末,從而影響我們既有能力和潛在實力的發揮。

    2.從設立目標做起

    把要做的事情列一個“to do list”清單,把未來一個月要做的事情都寫到清單上去。大事項可以具體註明計劃完成所需要的步驟,包括每一步怎麼做,每一步要在什麼時間完成,都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要求。如果不能完成,要給自己定一個相應的懲罰措施;相反,如期完成或提前完成要給自己一個獎勵,比如吃一頓大餐。

    3.將重要工作安排在效率最高的時間

    一天之中最高效的時間因人而異,有的人高效時間集中在上午9點-11點,有的人高效時間則在晚上。不過這些都沒有關係,只要按作息規律找準自己的高效時間,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這段時間內完成,你會發現自己的效率超乎想象。

    4.學會集中注意力

    確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段,最佳時長為1-2小時,專注於做自己計劃完成的任務,可以是閱讀複習一個課文的章節,或者撰寫一份工作報告,但必須注意的是要專注於這段時間以是閱讀複習一個課文的章節,或者撰寫一份工作報告,但必須注意的是要專注於這段時間內完成任務的質量和效率,儘量心無旁騖。

    5.學會總結

    根據當天的事件完成情況總結自己的優缺點,找出出現低效率的潛在因素也相當有必要。

    最後,祝願你能夠走出拖延的泥潭,成為那個你想成為的自己。

  • 8 # 原來是汪巍

    第一,你說自己越來越懶,其實這個“懶”看起來是有好處的,因為懶可以讓你即刻滿足。而當你要去制定目標的時候,你反而需要去努力,不能夠及時得到很多你想要的結果,不管是虛榮心的認可還是物質上的回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寧可選擇懶一點。

    第二,當你自己懶的時候,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對未來可能會產生一些迷茫,所以有很多的無力感,不如在當下的狀態中讓自己有安全感。

    第三,可能自己潛意識裡面本身就不想去做某一件事情。意識知道“懶”是不好的,當你開始有一點行動的時候,你的思維就會冒出很多畫面,讓你去做其他事情,而那些事情就像第1點你所說的回到“即可滿足。”所以就會一直迴圈下去,你的行為都是用你的潛意識所指引的。

    第四,給你的建議:

    第一,一開始給自己設立的目標不要太難,比如你本來想看書,你不要奢求自己能在多少時間內把這本書看完,你能做到一天看三頁,然後媽媽到一天看四頁就是一個提升,因為這樣子能夠給你即刻的滿足和收穫。就是減少對目標的難度,將它分割。

    第二,目標不要設立的太多了,一天只做兩件事情。比如一天只運動一小時,看書只4頁。慢慢的,一步步的疊加。這樣就會減少心理的壓力。

    第三,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簡單做,形成“肌肉記憶”,這樣才可以迴圈。你自己才會有一絲絲的成就感,你就會愛上你想要做的事。

    第3關於心態人要學會善待自己,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能做很多事情的,一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像成熟一樣,沒有一個20歲出頭的人,就是成熟的,他一定是經歷了一些事情的。祝你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什麼行業的工作需要自己開車,我想找份可以開車跑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