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無滯礙

    整日奔波於名利場,天天互吹“碑帖”高論。臨帖不入古,一味強調視覺衝擊。平日裡各種辦書展,卻沒心思多看書。自然去古人甚遠。

  • 2 # 南山友87322769

    一是受當前醜書書風影響,越醜越怪越好。

    二是不讀古帖,更不臨古帖,離傳統書法甚遠,所以沒古意。

  • 3 # 義務傳授格律詩詞

    因為現代書法界有人提倡創新,本來傳承的功夫還沒學全去創新,就出現了當今沒有規則的書法亂象,也是書法藝術的後退,相信不久這種現象會被規範的書法所取代!

  • 4 # 傳藝工坊

    人是時代的產物,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

    篆書規範於秦代,那個時代的人寫的篆書就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儘管篆書在清代出現起死回生的繁榮,但無論怎麼寫,都是清代的感覺,與秦代寫法就不是一個味兒。

    隸書盛行於西漢,在那個時代隸書往往是後來的人模仿的物件,所以清代的隸書永遠是清代的隸書,而成不了漢代的隸書。

    書法繼承前人的目的,是學習前人的經驗,而不是把自己做成古人。書法的古味應該是繼承前的經驗,而不是寫成古代的字。

    現代書法家的字不具備古味,或是沒有好好繼承古人的經驗,或是現代書法家浮躁導致的。其實,哪一個時代的人不是有目的生活著?不具備古味,或是必然的結果。

  • 5 # 喜上眉梢

    可能是因為不斷探討和創新過程中偏離古味,多少也和社會風氣有影響。現在的書法家都追求獨具一格的書法,不斷改進,那還有古味。

  • 6 # 梅匠

    現代的書法家,是現代的產物。

    現代書法家的作品,最多也是仿古,稱不上古味。

    現代書法家的情懷和古代的書法家情懷是不一樣的,所以,現代書法作品難以達到古味。

    現代書法家在商業氛圍的運作下,書法是為了名和利,嚴重扭曲了書法的內涵,銅臭味十足,何以談書法,更何以談古味。

    歸根到底,古代書法作品隨著年代的久遠,自然有古味了。強求現代書法是否有古味,只不過是現代人的一種臆病吧。

  • 7 # 滌園

    現代有些書法作品沒有古代書法作品那種厚重的韻味,這得從幾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從歷史角度看,古代書法作品(碑帖、古代拓片)是在經歷了歷史的滄桑鉅變承載了許多歷史痕跡和人文印記中顯現出來的,現代作品不具備;二從書家本人的研學經歷和其所追求的藝術精神來看,如果書家師承有序,從古到今,從臨帖到出貼,傳承與創新,師古不泥古,在前人的基礎上努力開創,有些難以突破止步不前,有些自成一體,這類現代書家的作品技法不錯,雖然歷史韻味不足,但也難能可貴了。三是要看書家本人除了在藝術本體上追求技法之外,其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品性修為了,個人文化素養不高技法再好,寫出來的書法也只是浮於紙表,自然就沒有那些古書法作品中的那種文化氣韻了。

  • 8 # 三悟軒

    所謂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要寫出古趣,首先就應多臨古人碑帖,近代和今人字帖可以借鑑,但不能主要學習。尤其是現在很多所謂大家的字程式化、標準化,失去了書法的韻味。其次要臨池不輟,學習一段後,把臨摹與創作有機結合,每年都要有計劃的臨習原貼。第三是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臨帖不學習的學書法,只能是在偏離古趣的路上越走越遠!

  • 9 # 麓風軒

    不只是有些,而是大部分現代書法家的字都不具備古味!

    這是為什麼呢?有這三方面的原因:

    1、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古代的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審美眼光也在變化,很多人喜歡看現代的字,但欣賞不來古代的字(有人認為歪歪扭扭);這種審美取向決定了很多人就只寫現代的字;

    2、字型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印刷體出現以後,側重於排版、印刷、列印的規範性、標準型,實用性大大增強了,但藝術性卻沒有了;

    3、古味的字難寫,如鍾繇小楷。當代很多書法家,沒有深入植根傳統,因為接觸的大部分是現代楷書印刷體,或者接近於印刷體的字,甚至很多人把美術字當成了書法,這就難怪沒有古味,沒有藝術性了。

    要把字寫出古味,就一定要深入傳統,臨摹古帖,多揣摩古帖所出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好比一個演員,要把古代人物演繹得出神入化,一定要“入戲”,好像自己就是古代的那個人,用他的思維來行事!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更接近於古人。

  • 10 # 淡雅閒章

    第一,識字率比較底,西周只有4%,後來逐漸漲到20%,文人有股子天然的牛逼感,這種feel 是現代人不具備的。

    第二,古代文人主要是為了從政而讀書識字,一旦入仕那是階層的提升,逼格就是比一般老百姓和小手工業者高。

    第三,古代文人一般不止會寫字,也就是說不僅僅會技巧,而是比較全面。首先什麼四書五經之類的就不用說了,考試必考,很多人都旁通佛老。其次,文人誰不會做個詩詞啊?這就牽扯到文學了。再次也有不少人會畫畫,比如趙孟頫文徵明等人。

    總之,古代文人是從小哲學文學,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這對於從小學數理化英語計算機的現代人來講,是一種奢求。所以這種綜合的古意現代人很難達到,無論如何總有一股子俗氣,但是也沒有辦法?

  • 11 # 千千千里馬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社會環境來看

    現代社會是一個工業化完成時代。從中國的封建帝制推翻以後,中國的文化生態發生重大的轉移,這就是從科舉取士,轉變為公學專職教育。社會需要多層次人才,特別是實用人才。

    古代的人才,實際上基本只有科舉一條路,而現代教育可以進入工商業公共領域工作掙錢。

    所以,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了。這就與古代文人士大夫,沒有工作,但是是一個讀書人,讀書人一般是不參加具體的社會勞動的。

    如果沒有人招募,只能讀書寫字,或者遊山玩水,欣賞風景。這叫賦閒生活。

    而進入官場的文人士大夫,也是宦海沉浮,大多數人,並不得意,所以,也喜歡讀書寫字為樂。

    這樣,古代文人士大夫,即使沒有任何工作,讀書就是他的全部生活。

    他們是一個特殊群體。

    由於科舉沒有年齡限制,所以,一箇中舉的讀書人,也是整個家族的希望,家族鼓勵他們讀書,哪怕一輩子沒有中舉也有讀書人的尊嚴,這是古代讀書人的特殊社會環境。

    我們今天是無法想象一個大男人,幾十年只有讀書是生活的唯一,是一種什麼情景。

    所以,古人更多得以體會書法情趣的味道。

    從文化環境來看

    古人的讀書,純粹是“國學”文化,子曰詩云。

    所以,詩書文化的薰陶,已經給他們打上深深的古典文化烙印,他們的心情、精神也無法超越這個文化圈,所以,他們也更喜歡對古代充滿理想主義的想象,因此,就會有一種超然的古意在書法作品裡面流露。

    現代社會是不太適合古意的社會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變化很快。三年五年之後,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所以,狂躁,彷徨充滿內心。

    尤其是書法家,是一種逍遙自在的生活,但是,在現代快節奏的背景下面,逍遙自在是非常奢侈的生活,根本逍遙不起來。

    所以,書法作品很難有寧靜散淡的古味了。

    那麼古味真的不可求嗎?當然不是

    儘管現代生活節奏非常快,但是,完全可以自己調節。

    這就需要高深的文化定力,才能與古人對話。如果與古人無法對話,那麼,要想有書法的“古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過,古意雖好,也不是書法的全部。

    古代人其實與我們,也沒有太大區別。

    例如王羲之就很瀟灑,張旭也很狂放。所謂的古味,我們應該多一些豐富多彩的精神層面。不要以為除了寧靜還是寧靜才是古意。

    像懷素、徐渭、傅山那樣激情澎湃,也是一種古味呢!

    如果你也有他們的情懷,當然也是古味。

  • 12 # 翰墨書道

    有兩種情況,一是具有較高的技法基礎,然後開始寫自己的字,雖然生動嫻熟而失去了高古意趣書風。二是學今不師古。學今易進,但無古之質樸渾厚自然之意韻。這種情況在部分中青年書法家的作品中較常見,但在特別突出的優秀的書法家的作品中並不鮮見,富有古趣而不乏新意的更多一些。

    不具備古代書法意趣,多是臨摹古代經典書法不足或不夠深入所致。如果經年深入古代經典法帖之中而臨摹不輟,不其然而自能見古風。如現代書法家穆棣的作品還有石城張偉的書畫作品,無不浸透盎然古意。

    (穆棣和他的作品)

    我們從他們的書畫作品中不難發現,他們的書法或繪畫意境,由於完全深入古人,一點一畫,包括結字無不透出盎然古意古風。這種古風古意的獲得自然在於他們完全深入古代經典作品而獲得。值得一提還有如林糊糊的畫風,雖然一派新面貌但仍然不是古意精神。

    林糊糊作品

    張偉作品欣賞

    楊芸熙和她的作品

  • 13 # 可食中國

    一是、書法上的傳承問題,或者說碑帖的底蘊問題。所謂的傳和承,傳的是哪一家或哪幾家的筆法,結體, 承的是誰的美學思想,誰的書法源流,誰的法度。筆法有出處,章法有傳承,思想有源流,以古為基,與古為新,長期沉澱,細緻打磨,最後充乎其內而溢乎其外,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古味才能出來。沒有這個基礎,那便都是新,所謂古味不可求而得,但可以養而至。

    二是、紙張筆墨歲月沉澱的問題。宣紙嗎,墨水,殘碑舊帖,竹簡帛書,經過歲月沉澱,自會呈現出一種質感,這種質感或殘缺,或泛黃,或汙濁,或渾然。這是歲月賦予的第二重生命,是時間參與了創作。就像是我們看到敦煌的壁畫,路邊的斷碑,一種滄桑的古意撲面而來。這是無可複製的存在。

    三是,書寫者的素養和心境的問題。書寫者的審美格調的高低,書寫時的心境靜躁不同,都會深深的影響書法本身的氣息,靜者下筆如山,骨力內充,有雄渾有逸動,有激盪有溫潤。躁著火氣過盛或心不在焉,下筆輕浮,跳脫,無法度。其中的古味就猶如天壤之別了。觀者一目瞭然。

  • 14 # 書法影響力

    近500年書法古意盡去。當代更是如此,這個問題值得警惕。但是仍舊沒有人可以說出為什麼。我就這個問題談一下個人看法,如有不當,請大家指正,僅供參考。

    文化環境的各異

    文化環境的優劣自然也會帶來書法藝術的繁榮與衰敗。比如魏晉時期,尤其是西晉和東晉時期,文人不願意涉及政治漩渦,都寄情于山水田園,以文章為生活的主要樂趣。當然書法也在其中。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氣”就是書法的魂,更是古意的來源。文化是民族自信的根源,有了自信,才有了文化的可延展性,也就是創新文化。

    如果文化環境惡劣,文人受到打壓的社會,無論文化還是書法都會受到嚴重的制約。而形成只注重外在的偽善文化。外表華麗,內在骯髒,這類現實的偽善文化自南宋滅亡後就開始大興起來。這也是為什麼趙孟頫書法復古風潮不成功的原因之一,之一而已。

    學習方法的誤區

    學習方法的誤區也很重要。古代書論裡確實有提到臨摹這些方法,但是臨摹被誇大了,這裡有真有假。比如臨寫,只臨寫外形,不注重筆意內涵的臨寫是無用的,古人書法的古味是應時代而生,要想具備古意,即使沒有環境,也要透徹的揣摩古人的書寫環境和意圖,所以,玄幻的筆意是唯一途徑。

    只臨摹外形沒什麼大的用途,這就如你長的跟王羲之一模一樣,並不見得你能寫出蘭亭序。拋開原帖就無從下筆,這是現代書法的最大弊病。能拋開的,基本都是亂寫一氣,毫無融入古味。如果是書法純玩教學,那也無可厚非。但是對於書法研究,我們過於教學化了。這些問題書協的不作為,不引導,直接導致了現代書法的全面淪陷。注重技法,注重外表和法度規則的標準,讓書法徹底失去了古味。

    書法迴歸理性與古味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也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還是那句話,我們需要文人風騷的年代,有了這些,書法興起不難。

  • 15 # 張弦舍

    所謂古味,即是神韻,亦是下筆如有神。現在很多人的書法就像是櫥窗裡的塑膠模特,空有一個漂亮外殼,沒有靈魂,最典型的就是二田的書法,豔俗惡俗了無生氣,你把二田的字和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或者顏家廟碑放在一起一比對就理解什麼是豔俗惡俗。

  • 16 # 張偉評論

    古味是傳統,是繼承,是審美,是技法,寫出古味是高階追求,達到這個高度,需要耐得住寂寞,付的出精力,花的起金錢,拼的起時間,而且要棄功利、抗干擾,達到這些要求的,什麼幹不好啊?

  • 17 # 神韻軒書法

    什麼是書法的古味?怎樣寫出古味?能舉例說明嗎?

    書法的古味包含有:古老質樸、古老雅緻、古老有拙趣、古韻、古意、古香古色等的古典美。

    要寫出有古味有古典美的書法作品,只有在古代經典碑帖中汲取豐厚的營養,即廣博又專精,學習古典文學的精華,把國學思想滲透融入書法作品中。才能寫出有古味的高雅的書法作品。特別是篆書、隸書,古意盎然。篆書不僅能增加作品古味,還能使作品具有篆籀氣。

    翁方綱(1733一1818),字正三,號覃溪,河北大興人,文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書宗歐陽詢、虞世南,在漢隸方面下過功夫。講究筆筆有出處,筆筆有古人。他的漢隸厚重樸拙,端莊優雅,有古味。與當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並稱為"清四家″。

    (下圖為翁方綱漢隸書法作品,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騰與寶馬3系,哪個空間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