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民正能量
-
2 # 歷史角落的一滴塵埃
明實錄和明史不同。歷朝歷代的實錄,一般都是當時的官員撰寫的皇帝和整個官場的歷史記載,當時人記當時事,即使有所隱晦,但是內容一般都是具體存在的。而且,實錄、起居注一般都是不會讓皇帝看到的,這樣有助於約束皇帝濫用權力,這是封建王朝傳下來的制度,很少有皇帝去主動看實錄和起居注。所以,官員記載實錄時,膽子也稍微大些,能夠記載很多真實存在的真相。
而明史是清朝人編撰的,明朝滅亡滿人入關後,為了維護自己統治,證明自己王朝的正統性,對前朝肯定大肆抹黑,讓世人知道,自己才是救苦救難的福星,推翻前朝有歷史必然性。
明實錄對於清朝抹黑明朝的作用不大,所以被篡改機率不大。
-
3 # 海浮山頑石
不說有沒有被篡改,先看看明實錄的特點、流傳、校勘、出版的情況。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實錄附於《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於《英宗實錄》中。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書,系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蹟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赦、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實錄字數1600多萬。
《明實錄》儲存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明代體制,嗣君登極後,即欽定監修、正副總裁及纂修諸臣,編輯先朝《實錄》。《實錄》正式修成後,卷首列御製序,臣下進《實錄》表,纂修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焚其草稿,將謄錄的正本藏之內府。嘉靖十三年後,轉藏於皇史宬,而將謄寫的副本藏之於文淵閣,供後代閣臣、史官修《實錄》時借閱參考。
萬曆中,大學士申時行命諸學士校讎,始轉相抄錄,各種傳抄本才得以流傳。其中也出現了卷帙有出入,內容有詳略,以及脫落、簡錯等舛誤。今海內外留下的各種傳抄本約十餘部。
1941年,梁鴻志影印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傳抄本,將建文朝史事附入《太宗實錄》,並附後人補輯的《崇禎實錄》十七卷,計五百冊,為其後通用本,但錯訛甚多。這是中國《明實錄》的第一部印刷本,在此之前所流行之本皆是鈔本。
1930年至196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原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的紅格鈔本《明實錄》進行的大規模整理和校勘。此次整理和校勘,以紅格本為底本,以廣方言館本、抱經樓本、北京大學本、禮王府本、嘉業堂本、天一閣本、明內閣精寫本、梁鴻志影印本、內閣大庫藏清初明史館鈔本等數十種本子為對校本,對《明實錄》中的錯訛 進行了長時間大規模的校勘,先後有傅斯年、王崇武、黃彰健等專家參加,凝結了幾代人的心血。此次整理和校勘的結果是影印了經過校勘的本子--臺本,和撰成了具有相當分量的《明實錄校勘記》。全書計正文一百三十三冊、校勘記二十九冊、附錄二十一冊,是為目前最善與最通行之傳本。該版本在中國大陸與臺灣皆有出版。
最善之本:紅格鈔本
明朝每修完一代皇帝實錄,都進行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後,實錄與寶訓修完後,即謄寫四份,實錄與寶訓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內閣,大本藏乾清宮,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覽。這樣,就有正副大小四種本子同時並存,但其內容完全一樣,不得有任何錯漏。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四種實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破,但一直到乾隆年間,正副大小四種實錄絕大部分都完好無損。清初為修明史,遂將正副大小四本俱移藏明史館,為便於檢閱,明史館就綜合四種本子的明實錄重新抄錄一本,力求完善,以供修史之用。乾隆年間,明史修成。由於忌諱,《明實錄》則變成了禁書,民間的傳抄本多收繳焚燬,而史館的正副大小本,以書冊寬大,需挪出以置其他檔冊。同時因欽定明史己成,而實錄又殘缺,遂從大學士三寶之請,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將庫存明實錄及皇帝寶訓,共4757本,移出史館,一併焚燬。此後,就只有明史館傳鈔的那部實錄為最善之本了。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部實錄亦日漸殘破。民國年間,實錄藏於北平圖書館中,稱為紅格鈔本,其後經過輾轉遷移,現在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
明實錄可能缺卷
近代歷史學者吳晗認為,因為《熹宗悊皇帝實錄》裡記載了馮銓的醜事,馮銓降清以後,憑藉職權方便,把記有他醜事的那一部分原本偷走了,故“明實錄”的傳抄本也缺了那一部分。
最後說幾句:
1.用來校勘紅格鈔本<<明實錄》的抱經樓本、嘉業堂本、天一閣本都屬於民間藏本。
2.《明史》修成以後,《明實錄》就成了禁書,民間不得流傳。
3.《明實錄》有缺卷情況。
故綜上所述,清朝對《明實錄》不可能也沒必要進行篡改。
-
4 # 銀湖豪宅部劉強
滿清肯定偷偷做了手腳。
雖然儒家集團從孔府以下整體投靠滿清,做了漢奸。但清廷還是不放心,出身夷狄既是他們的胎毒也是他們的驕傲。
-
5 # 人之無良
《明史》成,為防止後人得知真相,乾隆焚燬《明實錄》及明檔案。所幸民間尚存私人摘抄的《明實錄》。還是傅孟真整理的《明實錄》,稍微靠譜一些。據說朝鮮于道光年間入燕京,重金購得前明官員私抄的《明實錄》,可惜如今下落不明,但朝韓也因此自詡得到了大明真傳。
-
6 # 大山裡的幼稚鬼
被焚燬的《明實錄》官方藏本
《明實錄》曾經擁有四種明政府收藏的鈔本,它們分別是皇史宬正本、內閣副本、御覽小型本,以及彌補內府舊本之缺的大本。這四個版本的《明實錄》無疑是非常珍貴的善本。因為政府高度重視,修撰人員的層次較高,校對人員也有相當規模,但很遺憾的是,這四個善本沒有一版流傳至今!
明末戰亂,《明實錄》已損失了一些卷帙,比如《熹宗實錄》缺天啟四年及七年六月共13卷,清廷曾下詔購求,終未能得。清廷建立後,為了修《明史》,變將明政府所藏的四種善本移入明史館,作為修史的參考。等到《明史》修完,變又把它們移入內閣大庫,等到仿照武英殿諸史作《明史考證》也完成時,便將《明實錄》視為廢紙和累贅,為了騰出內閣大庫裝其他檔冊,便聽從滿族大學士三寶的意見,於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將《明實錄》的四個正規鈔本,全部移出內閣大庫焚燬!
筆者認為,乾隆焚燬《明實錄》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沒有地方收藏,而在思想文化的專制。由於《明實錄》中記載了大量明政府與清先祖的歷史關係,即自努爾哈赤起建州衛女真與明政府的隸屬關係,為了隱藏這一歷史真相,便將《明實錄》付之一炬、值得注意的是,焚燬《明實錄》的時間與《四庫全書》纂成的時間大抵一致。眾所周知,清修《四庫全書》除了粉飾盛世氣象外,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藉機焚燬不利於滿清的書籍,據統計,為修《四庫全書》而銷燬的書籍共達十萬部。《明實錄》焚燬於《四庫全書》修完之際,絕不是偶然,它是清朝文化專制思潮及禁書逆流的犧牲品,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
明政府收藏的四部《明實錄》被焚燬了,但明代私人傳抄的《明實錄》及清初明史館官員抄的《明實錄》卻僥倖留存了下來,不過,這些《明實錄》沒有一種本子是完整的,直到民國時期梁本及臺本的出現,才結束了這種局面。
現存《明實錄》的重要版本現存《明實錄》版本中,主要有明代私人抄本及清初明史館鈔本。
明代鈔本主要是神宗萬曆十六年開館重新謄錄太祖至穆宗各朝《實錄》、《寶訓》時,翰林院謄錄官員及校對官員私下抄出,而為民間競相傳抄者,所以今傳世各本多為穆宗以前各朝實錄。
而神宗以後的《實錄》,如神宗、廣宗、熹宗《實錄》就留存比較少。由於私人抄錄《明實錄》同樣面臨著焚燬的命運,故存留下來的也很少。清代明史館抄本,是修《明史》時為眾多史官翻檢而抄錄的一些本子。儘管當時也將明政府所藏四本移入明史館以供參考,但仍不能滿足需要,所以才另抄幾份。在明府四本被焚燬後,史館抄本又的流傳於世。而現在流傳的版本主要如下:
1、館本系統
(1)館本 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簡稱館本。起自太祖,至於熹宗。來源是清代明史館,《明史》修成後移藏內閣大庫,清末發交學部圖書館,該館後易名京師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解放戰爭時,國民黨政府將館本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寄存,後歸還臺灣,藏於臺北雙溪故宮博物院。學者認為館本就是明代內閣所藏副本,是明府四本唯一倖存的副本,但也殘缺不全。由於館本是現存最完備的本子,所以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便以此本為整理物件,將之陸續補抄完備,並據此複製成曬藍本及影印成臺本。
(2)曬藍本 這一本是民國時期中研院史語所謂整理《明實錄》而從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館本)曬藍複製而成。它幾乎完全保持了館本舊貌,成為館本系統之一員,曬藍本實際上是從館本到臺本的一個過渡體。
(3)臺本 臺本是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時開始利用館本的微縮膠捲放大影印而成。館本寄存美國時,美國國會圖書館徵得當時駐美大使胡適同意,將館本拍成微縮膠捲。史語所遷臺後,便由胡適出面請美國國會圖書館將膠捲轉增史語所。史語所於是用此微縮膠捲放大影印成今天的臺本。
2、抱本系統
(1)抱本 抱經樓本《明實錄》,簡稱抱本。該本起自太祖,止於神宗,由抱經樓藏印。抱經樓是清代學者盧址的藏書樓,地址在浙江寧波。其所藏《明實錄》,民國初年歸浙江吳興了(湖州)劉氏嘉業堂所有,所以蓋有嘉業堂的印。
抱本雖然是明鈔本,但並非所有卷都是明鈔本。這本原來是明神宗重抄時為詞臣私下傳抄出來的,後來歸李應昇所得,李應昇下獄後,被抄沒入官,等到返還時已經殘缺不全了。現存抱本是明鈔本與其他本子拼合而成的。
(2)蘇本 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傳抄《明實錄》,簡稱蘇本。蘇本是民國初年江蘇省國學圖書館傳抄嘉業堂藏抱經樓本而成,所缺部分據嘉業堂所藏其他本配補,但仍缺《熹宗實錄》,後來根據他本補入。
(3)梁本 梁鴻志影印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本《明實錄》,簡稱梁本。民國三十年(1941),長樂人梁鴻志借來蘇本,據此影印成冊,這是中國《明實錄》的一部印刷本。梁本跟蘇本一樣,從《太祖實錄》到《神宗實錄都是從嘉業堂所藏抱本及嘉業堂別本傳抄而來,但《熹宗實錄》則非來自於嘉業堂,而另有所源,有部分學者認為源自館本。
3 廣本
廣方言本《明實錄》,簡稱廣本,此本起於太祖,止於光宗,僅卻熹宗一朝。有“廣方言館藏書”印。廣本也是幾種本子拼合而成,有明鈔本也有清鈔本。廣本至民國初年為國民政府兵工署所藏,民國二十年七月兵工署將廣本曾給中研院史語所。
綜上所述,《明實錄》最權威的本子是明政府所藏的皇史宬正本、內閣副本、大本(內府舊本複製本、小本(御覽小型本)四種寫本,可惜在清初被銷燬。現存最完備的本子只有館本系列、抱本系列及廣本諸種。
作為記錄明代歷史真相的《明實錄》雖然在明朝遭到秘閉,在清代受到焚燬,但《明實錄》以其原始史料的巨大價值,而被人們傳抄開來,流傳戲曲,有明一代的歷史事實及清初隸明的事實真況,最終沒有被掩蓋。
-
7 # 遠處吹來陣風
沒有,明實錄是皇室內檔不是供大眾閱覽的讀物,有清一代為修明史有抄錄一份副本收藏明史館內稱紅格本,正本在明史修成後作為底稿焚燬了。此外流傳在外的是明末修實錄就偷帶出宮的抄本為民間收藏,諸如抱經樓嘉業堂等。篡改動機都不存在,有什麼必要造份假的讓清皇帝閱覽?
-
8 # 荒野墨客
這個太正常了!!!這樣的事,古有,今亦有之!!
但凡是改朝換代,又或是謀朝篡位,只要不是正常的父位子繼,在史書上動點手腳是很普遍的事,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也符合人性的規律!
尤其是滿清,是站在明朝的屍體上崛起的,但明朝的掘墓人卻是李自成。如果不是李自成太愚蠢,明朝殘餘太無能,多爾袞早帶著滿八旗撈足好處回盛京(就是瀋陽)了。正所謂江山來的太容易,心中有餘悸,加上還做過不少慘絕人寰的事。為了鞏固統治,穩定和收買人心,必定會修改一些記載,抹去一些事實。
回覆列表
根據我的考證,應該是被修改過得,至於是被修改了多少,則要根據清朝統治者需要來看待這個事情。
談到修改史書這個事情,首先要從唐太宗說起,唐太宗對於自己被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情,怎麼被寫進歷史是很在乎的,所以不斷暗示史官要寫好這段歷史,並且親自幹涉修改過。我想作為一個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得失,都在乎自己在歷史中的記載和後人的評價,所以首先他本人在當代就有可能修改自己的實錄。
不只是自己修改自己的實錄,就是到了同一朝代的後人也會這樣做,宋太宗、宋真宗就對宋太宗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的實錄做了反覆修改,以至於趙匡胤有《舊實錄》和《新實錄》兩種版本,後人研究那個時候的事情還要反覆對比研究。
更何況是到了下一個朝代,我想下一個朝代肯定會對上一個朝代的實錄有所修改的,尤其是涉及到本朝代的一些事情,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明朝末年涉及到清朝的那段歷史,很有可能是要修改的,因為這涉及到自己的方方面面的事情。相反明朝前期的歷史與自己關係不大的,就沒有必要修改了。
乾隆皇帝是一個明白人,到了他那個時候清朝的統治已經鞏固起來了,它本身就對明朝的一些事情非常質疑,比如史書中記載太監曹化淳開的北京城門,讓李自成部隊進城,但是根據他的考證那時候曹化淳已經回家養老了,他能不清楚?乾隆皇帝清楚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