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搞笑滴
-
2 # 冷兵器研究所
僅僅從喜歡角度的話自然是長劍。不提本身的實戰能力,劍從來就是身份的象徵。無論是古今中外,我們聽說的有名有姓的武器往往都是劍。在材質上來說,刀劍類的武器使用的金屬要比槍棒之類更多,這意味著更為昂貴,放古代是妥妥的身份象徵。
【近代以前長劍往往只有特定的階層才能夠佩戴得起】
如果從美觀角度來說的話,長劍作為“百兵君子”也是獨領風騷的。無論是西洋的長劍還是東亞的單刀在大部分審美當中都是完爆了其他武器。所以如果要選一個最喜歡的武器的話無疑是長劍了。
可能會有人說長劍做得再長也無法和長矛匹敵。畢竟哪怕是great sword也撐死兩米了,畢竟金屬材質決定不可能做得太大不然沒人吃得消。而長矛則可以輕鬆超過三米,在對戰當中可以說虐著長劍玩了。但是我們現在只說喜歡什麼武器,而不是什麼武器實用。更何況劍類武器也並非沒有一點自己的優勢,比如可以更好地和盾牌搭配。歷史上的羅馬軍團就是以劍盾打法把整個地中海沿岸都囊括了進去,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作為武器劍其實真的不弱】
所以既能當裝飾品,作為武器使用也不算弱,喜歡它有錯嗎!
-
3 # 葦說歷史
刀叔觀點:如果按照社會推演來講,斧子應該是兵器之祖了。
斧頭這玩意,最早使用者應該是盤古。
盤古此人,記載倒是很多,形象大抵是“龍首蛇身”。在眾多神話故事裡,我們的盤古“自是神力,右手持斧,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沌開矣”。看的出來,從開天闢地的傳說走出,斧頭成為人間第一兵器,應該是無可厚非的。
回到現實,武器的發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石器時代石頭磨製的斧子是主力武器,奴隸社會時期青銅短劍是主力武器,封建王朝時代(漢到清)鐵刀、鋼刀是主力武器。到了近現代,斧子則成了身份的象徵。
斧子的優勢,還在重量上。金屬出現後也有金屬的斧子,直到明清,斧子還有在用,但是斧子已經不是戰場的主力了。刀劍由於重量輕,擊中後會有卡在骨頭上的問題,戰場上武器被卡住後果是很嚴重的,斧子由於重一般不會被卡住。
斧、鉞是中國古代用作劈砍的弧形闊刃格鬥兵器。
兩者的構造相似,區別在於鉞是一種大斧,刃部寬闊,斧頭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禮兵器;斧則是一種用途極廣的實用工具。根據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鉞還是有所區別的,凡在斧背上有鉤或斧上有槍刺者,即為鉞。
有據可考的,歷史上第一位用斧子當武器的武將,卻是一位女將——婦好。
婦好是商朝武丁王之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據可查的女將,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了關於婦好女將的很多事蹟。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邊二十多個小國。
婦好的武器是青銅大鉞,大鉞呈斧形,刃口為弧形,平肩,肩部有對稱的兩個長方形穿,肩下兩側有小槽六對,鉞身兩面靠肩處均飾虎撲人頭紋,人頭居於兩虎之間,圓臉尖下巴,大鼻小嘴,雙眼微凹,兩耳向前;虎作側面形,大口對準人頭,作吞噬狀,以雷紋為底地,虎後有一夔。鉞身正面中部有銘文“婦好”二字,重達8.5公斤。
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
到了明代時,大斧的種類有日華斧,開山斧,無敵斧,靜燕斧,長柯斧等,其樣式與宋斧相似。清代斧被編進十大類軍器中,八騎前鋒營裝備了圓刃斧和直刃斧。而綠營裝備的是柄長四尺的長柄斧和柄長壹尺六寸的短斧。另有每把僅壹斤重的雙斧,雙斧柄長僅尺餘,斧刃很小,攜帶方便,使用靈活,很受將士的的鐘愛。
然而,將斧子放到國外又進行了一次改良——可投擲,比如維京手斧。
斧頭實際上是最窮困的維京人的武器,在古代北歐茂密的寒帶森林中,一把手斧是家家必備的生活工具。所以即便是最窮的維京戰士也能配上一把兼具伐木與殺人的小手斧。早期戰斧的刃約在7-15釐米之間,而後期維京人的斧刃越來越寬,新月形的寬斧,斧刃長22-45釐米。
其製造工藝也越加精湛,有些戰斧由含碳量較高而硬的鐵打造斧刃,然後與含碳較低的鐵斧身融焊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很多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出現拿著雙刃斧的維京人,但事實上目前並無考古證據證明維京人制造或使用雙刃斧。事實上雙刃斧屬於奇型兵器,製作工藝更復雜,殺人效率也不比單刃高。
回覆列表
馬上還是長槍厲害了。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劍是兵器之神,古代俠劍客經常使用的兵器。這口刀,真奧妙!老君爐,把它造。刀頭尖,刀把牢,刀背厚,刀韌薄。推出去賽雲片,撤回來放光豪。有人遇到這把刀,十有八九命難逃!~~~評書人經常用的貫口,來展現寶刀的鋒利!
刀作為鎮宅之寶,是最喜歡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