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捌柒兒說

    多讀書,多掙錢,讓自己思想獨立,經濟獨立。

    理智的分析,清晰的認識到原生家庭的優缺點。傳承或者升級其精華。

    多感恩,存在即合理。

  • 2 # XI楠小生

    只有當我們足夠了解了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的內心強大,以及擁有平和幸福從容的心理狀態,而不是在外人面前假裝堅強。

    個性心理學鼻祖阿德勒曾在《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一書中寫到“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必接受命運支配”,遺傳和成長環境只是單純的“材料”,只有你能決定如何使用材料,來打造真正舒適的家,原生家庭的創傷帶給你的傷痛可能需要你一生去療愈,人確實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改變別人,只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才能改變未來,我們都應該向未來看不是嗎,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改變未來的力量。

    人生百態,痛苦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不止是你,芸芸眾生中的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程度的傷痛在前進,嘗試去接納這些痛苦,它們讓你對幸福和美好有了更強的感受,也磨練了你的心性,你接納了放下了原諒了,你就走出來了,有比你更慘痛經歷的人,他們同樣擁有了幸福,再想想正在經歷非洲蝗災的人們,我們生在中國又比他們幸福多少了

    想想你現在擁有的。不幸福的根源:擁有的總忘記,得不到的總抱怨。

    以上,祝你平安喜樂。

     

  • 3 # 郭老師數字能量學

    有的人問我,為什麼有的人那麼需要成功,需要展示自己,那麼需要索取關注、關愛呢?

    我說,這是因為補償心態。

    還有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我明明不喜歡父親那樣的男人,但我的老公卻還是這樣了?

    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像剛才講的, 你模仿了母親,所以更容易吸引來相匹配的男性;你自我認同受損,所以自卑心態讓你難以遇到好男人。

    當然,更重要的是,你的補償心態。

    很多人在家庭裡對父母不滿,內心都會想,我長了一定,要比父母做得更好。

    然而,作為一個小孩,無論原生家庭再差,有家總比沒家好,所以這些家庭都會給你帶來安慰。那麼長大了你依然會尋找與原生家庭一樣熟悉的關係。

  • 4 # 侯小猴子

    看到問題"怎麼跳出原生家庭?"如果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跳不出,我們永遠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但如果讓我認真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說"接納自己,敢愛敢恨,我們終究會獲得幸福。"

    前段時間我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個許久沒聯絡過的初中男同學在微信上聯絡我,寒暄一會後他步入正題,原來是跟我借錢的。我其實沒什麼錢,但念在初中那會我們關係還挺好的就把錢借給了他。但之後他就消失了,到了說好的還錢時間也聯絡不上,又過了一個月還是聯絡不上。我想了很久,做了一件很魯莽的決定,我找到初中同學的微信群向他喊話,我說:"錢可以不還,我也不要了,但你一直逃避讓人覺得很噁心。"緊接著好幾個初中同學來問我情況,他也終於出現了,把錢轉給了我,還說"沒想到你能幹出這樣的事來,可能是你的單親家庭讓你變成這樣的吧,但我敢說就你這種性格在北京也混不出什麼名堂來。"

    我突然間大腦一片空白,彷彿當頭一棒把我帶到了小時候,看著小夥伴們如何可憐我成為了一個沒有媽媽的孩子。有一句話說的是"好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好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癒"。是的,我們永遠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收穫幸福。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學會敢愛敢恨,用力去愛自己,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現在的我很幸福,就像在迷失的森林中找到了方向,新認識的朋友會說"你性格那麼好,小時候肯定特別幸福",我笑笑,不說什麼,有時只要自己懂得自己就好了,不是嗎?

  • 5 # 蘭方成長筆記

    原生家庭共處之道

    我曾經無比相信自我能量的強大,認為原生家庭不必背所有的坑。直到成年以後和父母共住多年,我才猛然驚覺,我繼承了多少惡習,而這些惡習又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和孩子。

    我不想把這篇文字變成批判文,沒有任何意義,事實上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沒有辦法擺脫原生家庭的,父母是一輩子的捆綁和牽掛,我們得感恩父母對我們的付出,他們在他們的能力範圍盡力了,他們只是平凡人,受限於經歷,學識,思維和格局。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只能和他共處,也不必放大原生家庭傷害,作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有強大的修復能力,我們有信念,我們有知識,從覺知原生家庭帶來傷害的那一天起,就是修復的開始。

    一,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審視自己的目標,我的人生是屬於自己的,現在的我是5年前我選擇的結果,我對我的言行負責,我是我的問題,我是我的動力,我是我的障礙。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只有數十年,我還有更長的人生可以努力和選擇。

    二,一旦察覺到原生家庭散發的負面能量,比如抱怨,控制慾,讓人不愉快的行為,不要接話,不要干預,立刻物理遠離,自己該幹嘛就幹嘛,儘量不要影響自己的計劃和情緒。這個階段的我只能做到不受負面情緒影響,沒有能量去幹預,去和解。父母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選擇什麼樣的態度,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三,真正愛自己,撫育自己內心的小孩,像陪一個孩子一樣的去陪你的負面的內在小孩,並告訴自己:你是值得被很好的對待,不要害怕失去,我還有我自己!

    四,以身作則,情緒穩定,積極樂觀,從正面引導孩子,用愛與自由去養育他,做好孩子的榜樣。

    五,把精力花費在提升自己和賺錢的事情上。經濟獨立,精神獨立,賺錢治矯情,一個人的幸福指數越高,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越小。

  • 6 # 達夢教育

    1.面對原生家庭只能是接納,無法跳出

    2.持續進行自我覺察、接受父母等練習

    3.如有必要,可以做一次家庭系統排列

  • 7 # 十三動漫

    參悟 事實求是 這四個字,當明白這四個字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現實是多麼的殘酷,你根本無力去改變他,到最後只能改變自己,如果你到了這一步,恭喜你,你即將邁入 建立獨立人格這一步,等你獨立人格建立好,你就會發現,這世上人人都有一坨狗屎要吃,不必羨慕他人,等你把自己的那坨狗屎吃完,你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是看別人吃狗屎還是朝未來繼續前進,這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

  • 8 # 胖仔影集

    很多問題是由於我們在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造成的,但這個並沒有給我們提供更多的辦法,沒有意義,好像解釋了一切,但其實只是一個標籤。

    而事實上,一個人跟不同的人在一起,表現會不一樣,而不是我是迴避型,而應該是對方激發了我的什麼模式。一個人的表現會隨著關係而改變。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從關係的角度認識這個問題。看看和異性之間發生了什麼?他做了什麼?或者他有什麼特點?或是我有什麼目的?迴避型依戀是一個過程,而且是在關係中發生的過程。看到具體的過程,以及怎樣互動,才會有改變的可能。

    先認識,然後才是改變。認識的前提就是要提出真正的疑問,而不是用一個標籤。貼標籤有時會影響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

    只有去掉標籤,我們才可以看到這只是我們在這段關係中的表現,我在這個人面前會變成這個樣子。

    改變的過程,從看見開始。看見從去掉標籤開始。

  • 9 # 陽光小房子

    這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真的太熱了,不過經過這兩年,我對自己的觀察來看,原生家庭的確是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想要跳出原生家庭,

    首先,要對原生家庭有所認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有所覺察。

    覺察是發現問題最重要的環節,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當然包括我們和父母、孩子、伴侶之間的關係,其實對方是鏡子,你從對方的反應可以看出你的問題。

    比如說我,我特別不喜歡我老公冷言冷語的對我,我們因此吵過很多次,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媽最愛用這種方式對我,並且小時候,我從來都不知道該怎麼反擊,等到我的丈夫對我這樣時,我隱藏在內心的傷痛被觸碰到了,所以我會非常生氣,並不全是因為他的反應,更多是因為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傷。

    類似的覺察,在我走入婚姻之後,有很多,每一次我去童年找原型,真的多半都能找到原因。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其次,不要全盤否定原生家庭,那樣只會讓人痛苦

    父母再不好,都養育過我們,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們的父母也是人,所以不能過度苛求他們。

    這個過程中人要學會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看哪些是從父母身上繼承過來的,是優點的,我們要感謝父母;是缺點的,我們也要正視起來,看如何能把這種缺點的危害降到最低。

    我父親幽默勤勞,於是我也有一點幽默細胞,也非常的踏實。

    我媽媽乾脆利落,我也不是磨磨唧唧的人。

    我承認我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但這和我愛他們並不矛盾,我採取的方式是孝而不順。我沒有聽媽媽的,必須在他們身邊,我也沒有橫眉冷對的待他們。

    承認原生家庭不完美,但同時我們曾經在這個家庭裡汲取過能量,這一點非常重要。

    說真的,不容易,訴說過程中態度非常重要。不是去控訴,而是冷靜的去說事實。

    有些父母會不承認自己曾經的做為,有些甚至認為自己這樣做也沒什麼錯,可是我們要告訴他們,而不是將傷痛隱藏在內心。

    我小時候,最怕做錯事,因為媽媽永遠都是一頓臭罵,不問原因。

    過年時候,我侄子不小心碎了我哥一個水杯,我媽當場就說了一句話:你看,你可鬧到頭了吧。

    我當時就反應過來了,原來我媽這麼多年沒有變,她對待孩子犯錯永遠都是這樣的態度。

    我冷靜的說:杯子已經碎了,他不是故意的,你不管怎樣抱怨他,杯子都不會好。你可以告訴他下次小心點,但剛才那句話,以後不要再用了,太傷人。

    我媽沒說話,靜靜的走出了屋子。

    當然我也懂,讓我媽改變不容易,但我就要告訴她,她的說話方式是不對的。

    最後,過好自己的生活,凡事先照顧自己。

    要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才不會輕易去責怪別人,你不善待自己,離家再遠都沒用。

    在一本《超越原生家庭》裡有自我分化這樣的應對方法,其實講的在和別人相處時,有一個清晰的自我界限,不去越界,也不讓別人輕易越界。

    一個人能夠獨立的做自己,才是走向幸福的最好方法。

  • 10 # 清風哥哥

    原生家庭,會影響孩子的童年,少年,青年時期,隨隨便便的一件小事,便可影響孩子的性格,思考,看待事物的角度。但是,當孩子成長為成年人,脫離了原生家庭以後,會形成新的三觀,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分辨出是非,形成了全新的人格,即使收到了原生家庭不好一面的影響,當意識到問題的時候,應該嘗試著去改變自己,與世界和解。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再拿原生家庭說事,便是給自己的藉口。應該將這種影響,藏在心底,化為勇敢前行的力量,不管原生家庭怎樣,都是你的襁褓,你前行路上最堅固的後盾!

  • 11 # 金錢豹影評

    自立 自強 自信!

    當你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那一刻,就要首先學會靠自己獨立生存,生活,不要總想著父母是我的後路,你要有一技之長,在自己的領域成為行家,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行動,外人無法動搖的主見,慢慢在社會上立足;長期的汲取,沉澱,思考,回爐,實踐再拿出務實,實幹的精神一步步成為該領域的大家你會越來越自信,對原生家庭的依賴越來越少!

  • 12 # 柚子說教育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且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性格,世界觀和價值觀。

    那如何逃離給你帶來壞影響的原生家庭呢?

    1.你要做到經濟獨立,因為你只有經濟獨立,你才可以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自己不依靠父母。如果你都沒有一定的收入,那你仍然擺脫不了原生家庭。

    2.你必須要擁有獨立的人格,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能夠獨立思考和做出判斷。如果你的家庭是控制性關係,你處於被動一方,做什麼事都被限制,那你只能不斷提醒自己不被父母所影響。

    3.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家庭的影響,因為這是他們人生第一個停靠點。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心性產生影響。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有過多的主導權,不會視孩子為自由人,應該儘量少參與孩子的生活。

  • 13 # 麓巍

    俗話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要跳出“有毒”的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首先要審視一下有哪些型別“有毒” 的原生家庭,搞清楚自己所在的原生家庭是不是真的“有毒”。

    四種“有毒”的原生家庭

    第一種是幼稚型的父母。身為父母,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情感需求,保護他們的安全。而幼稚型的父母會反過來要求孩子照顧他,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在乎孩子的需求。

    常見的案例:比如“扶弟魔”。這樣的父母有兒有女,懷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對兒子非常溺愛,忽視了對兒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反而對於兒子不正當的需求也一味迎合,把身為父母的管教及扶助的責任推給女兒,造成對女兒無度的索取。

    幼稚型的父母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失去自我,甚至忽略自己的正當需求。他們不瞭解一味的付出只能被人輕視,想要人愛你,首先你得學會自愛。

    第二種是操控型的父母。這種父母,害怕被孩子不再需要。他們會威脅孩子,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做,我就不理你,就不給你錢花。他們會不停地嘮叨,磨得你整個人沒脾氣,然後擺出一副受害者的樣子。

    常見的案例:2019年上映了一部電視劇《小歡喜》,陶虹在裡邊演的那個角色就經常這麼對付她女兒:“寶貝,你可是媽的一切啊!”她就是典型的操控型的父母。把女兒臥室和客廳之間的牆改成透明玻璃,只是方便她可以隨時監視孩子學習。還有,參加冬令營,報高考志願,什麼事都要替孩子拿主意。

    操控型的父母致力於挫敗子女的每一個決定。如此一來,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很不成熟,他們就能永遠地主宰孩子的人生。

    第三種是言語虐待型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孩子的自我評價是不是積極、正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對他的評價是怎樣的。偏偏就有些父母,喜歡用言語來虐待孩子。

    常見表現:什麼樣的話夠得上是虐待的程度呢?有的父母經常侮辱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甚至是作為人的價值,說什麼“笨成這樣,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不知道我生下來你幹什麼玩意兒!”這就有虐待的嫌疑。再就是要看發生的頻率。把一件小事翻過來覆過去地念叨,即便你說得都對,孩子也承受不了一天到晚地批評。

    言語虐待型的父母有這麼幾種心理。有的是對孩子的教育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孩子達不到他的要求,他就感到極其挫敗,然後把怒火發洩到孩子身上。有的呢,是把孩子視為競爭物件,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就無法忍受,透過嘲弄和羞辱維護自己的優越感。還有的是因為孩子的某些缺陷跟他很類似,讓他想起來童年不好的回憶,不由得遷怒於孩子。

    第四種是身體虐待型的父母。面對孩子不停地哭、叛逆地挑戰父母權威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都會有把孩子打一頓的衝動。有些家長能剋制住這種衝動,而有些家長經常剋制不了。但身體虐待型的父母通常不是被孩子拱火拱得沒忍住,這種父母往往是主動找茬。透過對對孩子拳腳相加,來發洩他們在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的矛盾和對社會的不滿。

    這樣的人有很多是自己成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他們既痛恨自己的父母,又把自己父母的做法作為榜樣,將暴力視作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唯一手段。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信任別人,對身邊的人充滿戒備,無法和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凡事往壞裡想,一生都活在恐懼之中。

    “有毒”原生家庭的四種策略

    以上四種類型的父母,共同的特點是他們會努力維護那種“有毒的”家庭體系的運轉。一旦家裡誰無法忍受想要破壞這個體系,或者出現了來自於家庭外部的某種力量,他們有一套完整的應對策略。

    策略一是矢口否認,“沒這回事”,或者對已經發生的事實輕描淡寫,“他只是對孩子嚴厲了點而已”,“他做那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而已”。

    策略二是推諉指責,把責任推到孩子頭上,彷彿是孩子逼他們這麼做的。

    策略三是強行阻撓,用武力讓每個人都回到既定的角色裡。

    所以,把社會聯絡視若猛虎的家庭,通常都處於有毒的父母掌握之中。

    應對“有毒”原生家庭的四個步驟

    如果你的父母有以上四種類型父母的表現,以及相對應的維護自身體系的四種策略,那麼就屬於“有毒”的原生家庭。面對這樣的原生家庭的傷害,該如何補救呢?

    第一步,自我評估。這一步的目的是瞭解父母對你的影響程度有多大,可以分為評估個人的生活狀態和與父母的互動關係兩個方面。

    首先是評估你個人的生活狀態。比如是不是不敢和別人過於親密,是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是不是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倒黴蛋?總的來說,“有毒的家庭”傷害得最多的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認同感和價值感。這方面有問題,多半和父母脫不了干係。

    其次是評估當下和父母的互動關係。好的父母是園丁,他教會孩子自立,然後適時地放手。“有毒的”父母呢,是一根藤,從小樹苗那會兒就死死地纏上去。等樹苗長大了,這根藤只會希望繼續保持這種緊密的糾纏。你可能像小時候一樣聽從他們的擺佈,也有可能奮起反抗。但這種反抗有沒有抵消父母的影響呢?很可能並沒有。

    案例分析:有一家大型軟體公司的老闆,有房有車有事業。他的問題是直到四五十歲了還單身一人,想到以後要孤獨終老,心裡特別不是滋味。他說:就是特別反感我母親張羅我的愛情,不停地教我該這樣該那樣,誰願意整天和她談論這種事!每當我接近一個女人,想到接下來可能要跟她結婚,我就感到十分恐慌,好像我媽就站在我旁邊指指點點。哎,你不是想要我結婚嗎?那我就偏不結。 他恨不得拒絕做他母親要求他做的一切事情。他過於執著地反抗他的母親,以至於忽略了他內心真正的需求。因此,過於叛逆和過於順從一樣,本質上都沒有擺脫父母為你設定的互動模式,父母仍然在變相地控制著你的感受和行為。

    所以,要判斷你和父母的互動是不是健康,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問你自己——假設你接下來需要跟父母在一起待上一個月,你有沒有立刻覺得心裡彆扭、不舒服?如果你對父母總是有很強烈的消極情緒,頻繁地感到內疚、害怕、憤怒、難過,那麼基本可以肯定,他們仍然擁有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權力

    第二步,跳出陷阱。

    案例分析:有一個姑娘說自己已經徹底原諒了小時候傷害她的繼父和她冷漠的母親,因為她的孝心要求她這麼做。但不知道為什麼,她的生活仍然過得很苦澀。後來經過心理醫生的建議,她參加了一個互助小組。這個小組的成員全都是和她一樣的受害者,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經歷。聽了其他人的遭遇,她開始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幾周之後,她再一次找到心理醫生,長期壓抑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尖叫著咒罵她的父母毀了她的童年,毀了她的整個人生。之後,她默默地哭了好一陣子,對心理醫生說:“你說得對,我不該就這麼原諒他們。我認為上天是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想讓我原諒。”這次情緒發洩成了她的轉折點,過去的傷口開始逐漸地癒合。

    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子女都草率地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甚至認為兒時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他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然而過早原諒是一個可怕的誤區,它讓你無法堅定地實現自我拯救。你要搞清楚,即便你的父母過去生活得多麼不如意,也輪不到你來為兒時的不幸負責。父母才是那個應當承擔責任的人。所以,你必須跳出過早原諒的陷阱,先想辦法從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只有到那時,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第三步,建立界限。

    建立界限的目的不是說你要和父母徹底斷絕聯絡,而是要明確地告訴他們“你既是家裡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要捍衛你生而為人的尊嚴和權利。”

    要建立界限,首先你需要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少一點反應,多一點回應。反應和迴應有什麼區別呢?既不辯解、也不防守就是迴應。就像對方想跟你打乒乓球,他把球打過來你不接,“啪”掉地上。對方的遊戲還有辦法繼續進行下去嗎?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始終保持了平靜,避免了讓自己陷入強烈的負面情緒中。

    做好迴應能讓你在日常的互動中多爭取一些空間,面對父母多一些自信和沉穩。但這還不夠,它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你和父母之間的力量對比。你需要找機會和父母進行一次正式的對質。所謂的“對質”是一次總的清算。在對質中,你要告訴父母,你已經完全明白了他們過去對待你的方式。你還要告訴他們,對此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的做法怎樣影響了你的生活,以及今後你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總之,這次正式的對質既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新規則的制定。

    到了真正對質的時候,很少有父母會幡然醒悟。絕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會跟過去一樣,矢口否認,大發雷霆,倒打一耙。不重要。對質成功的標準,並不在於父母是不是給出了積極的迴應。事實上,只要你邁出了這一步,並且面對面對父母的狡辯時堅守立場,這就是一次成功的對質。它代表你克服了內心的恐懼,你已經不再是那個軟弱可欺的、無助的孩子。所以,對質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的治癒。

    第四步,打破迴圈。

    建立界限之後,你基本已經完成了自我的救贖。但是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有毒的行為模式會在連續幾代人之間傳遞。曾經的子女變成父母,再去傷害自己的下一代。俗話講“媳婦熬成婆”,暗示的不就是受害者有一天會變成害人者嘛!所以自我拯救不是這一切的結束。最後一步,你還需要打破受害者和害人者的角色迴圈。

    要打破迴圈,首先你要孩子遠離傷害的源頭。如果你是那個傷害孩子的人,像你的父親一樣,動不動就毆打、體罰孩子,你需要找醫生練習如何控制你的怒氣。如果傷害孩子的人是你的配偶,比方說他有酗酒的習慣,你要堅定地告訴他,你的孩子不能由一個酒鬼養大,他必須得接受專業的酗酒治療。

    其次,你可以參加家長互助小組,尋求外部支援。請互助小組中那些已經打破迴圈的人作為你的導師,給你經驗上的指導和精神上的鼓勵。

    再就是,你可以在家庭中公開承諾,和你父母相比,你要更加愛護自己的子女。作為一個受害者,你可能從來沒有了解過那些好的父母是什麼樣的。那就試著把《正面管教》這樣經典的教養方式帶到你的家庭裡,看看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會塑造出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還有,倘若你偶爾做出了不良的行為,你要勇於向子女道歉。可能你會感到難堪,把道歉看成是軟弱的表現,有損你在孩子心中的權威。但事實證明,主動、誠懇的道歉會讓孩子更加尊重你,也是最能顯著打破迴圈的行動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階段的孩子,對父母不尊重,家長該怎樣建立親子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