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月黑風高103517303
這個看怎麼比,古人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張居正強,立言方面王安石強,立德方面差距不大,王安石略好,張居正生活方面比較奢侈!
首先是張居正無論是政治地位及權力還是歷史成就都遠超王安石。張居正因皇帝年幼,太后非常信任,所以幾乎是代行皇權,改革措施暢通無阻,在張居正的努力下明王朝扭轉了不斷衰敗的勢頭實現了短暫的中興,延續了明王朝的壽命。而王安石變法時間短,困難重重,且許多措施並不合理,用人方面也不如張居正,變法成果不大!但是文學方面的成就王安石又遠超張居正,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文寫得好!
-
3 # 盡英
都是在朝代末期實行變法的改革家,從改革效果上來說,還是張居正更厲害。巧合的是,他們分別在宋神宗和明神宗的時候當政,可見後世對於改革家頗多偏見。唯一成功的當推商鞅,人死法存,秦國終於一統天下。
-
4 # 無雙戰神
這二個人應該不是一種型別,也不是一個級別的。
張居正天生就是做好內閣首輔的料,泩定是千古名相,張居正才華橫溢,滿腹都是實用的治世之材,剛毅有強力手腕,十分會運用權謀達到辦大事的目的,懂進退,不浮華,實用至上,打擊一切不利於國家發展的懶政不作為無能行為,用人看主流看優點不拘一格,張居正變法以實用為目的,他的一鞭法很好的解決各地各行上繳稅收的問題,張居正治世之材千古難尋。
王安石大才子,文學才華上應高於張居正,王安石有理想,有報負,一心想變法富國強兵,應該說変法取得了眀顯效果,但王安石變法中有不少不切合實際的法令,具體實行中會出現傷民害民現象,當然皇帝態度反覆,舊黨勢力強大,變法終歸失敗了。
這二人張居正是實用主義者是實幹家,王安石是理想家,張居正型別較為皇帝,國家所接收,而王安石很難溶於社會,就治世方面能力張居正遠高於王安石。
-
5 # 和者運昌
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結果,不能簡單的憑說誰比誰厲害。
王安石養望三十年才當上宰輔,從才華上來講他付出的更多,有更大的成就。正是憑藉的他的民望他才能主導改革。可他改革面對的環境也更惡劣,固有的體制,固有的利益集團,都是他要面對的。來至後宮的非議,同僚的反對,皇帝的動搖。可他可以借用的力量又太小。所以在改革的發起和過程結果中他都是全程主導。其他盟友的幫助太少,敵人太多。在這種環境下能取得歷史上這樣的成果對當時的大宋,還是非常有利。從文學歷史地位上來講還是王在上。
個人能力上來說我給4星⭐⭐⭐⭐
改革環境我給4星⭐⭐⭐⭐
改革成果我給3星⭐⭐⭐
歷史地位我給4星⭐⭐⭐⭐
成果貢獻我給5星⭐⭐⭐⭐⭐
從結果上來說,他的改革是向上的是有利的。他的改革成果很大一部分是靠他個人努力得來的。跟張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張居正這人我認為他有個好老師,運氣不是一般的好。在嘉靖朝科考碰到徐玠,認做恩師。一切就像被安排好似的。先是留京,後來又弄到裕王那做講師。等到把嚴閣老送回家,又把張居正送進館閣有了做宰輔的資格。從環境上來說張比王好太多了。
等到裕王做皇帝,高拱做首輔,才拉開了改革的巨幕。很多人不知道要重點說下,萬曆新政的開端應該是高拱和張居正兩個一起主持的,在隆慶朝高拱開了改革的頭,由他主導。政治上徐玠下課就沒人壓制的住他,皇帝拿他當父親。可以說改革的開始很成功。這之間張居正主要是副領導。
等到萬曆上臺張居正把高拱弄下去,萬曆新政才由張居正主導。
個人能力上4課星⭐⭐⭐⭐
改革環境2課星⭐⭐
改革成果4課星⭐⭐⭐⭐
歷史地位3課星⭐⭐⭐
成果貢獻3課星⭐⭐⭐
-
6 # 1284368140435
張居正和王安石這兩個人同為大改革家,大政治家,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兩人都是有名的神童,才子。至於說兩個人誰更厲害,就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了,畢竟兩個人差了好幾百年,生活的時代背景有了很大的改變。如果非要比個高低的話,我們只能說張居正與王安石各有千秋。張居正這個人是很會做官的大政治家,他活著得時候可以說是大權在握,風光無限了,這一點王安石怕是也趕不上張居正,如果從這一點看張居正的確比王安石厲害。但是王安石是詞壇泰斗,直到今天我們還對王安石的作品耳熟能詳,而張居正的作品怕是早已嫣然無聞,更何況王安石比張居正會做人,下場也不算差。
所以我們只能說張居正和王安石兩個人各有千秋,這就看你從哪個方面比較兩個人了,但是兩個人都很厲害倒是不假。
-
7 # 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子
厲不厲害要從不同的方面來看。
立功:張居正更厲害一些。在他做內閣首輔十多年間,國家煥然一新,邊疆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軍事方面,任用李成梁,戚繼光等鎮疆平倭,政治方面,頒佈考成法,一條鞭法,提高政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緩解了經濟危機,緩和了政治危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王安石當時國內相對穩定,變法內容就比較廣,有均輸法,立青苗法,農田水利條約,改革科舉制度,募役法,保甲法,免行法等,達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
立德立言:王安石更勝一籌。張居正想要是要實現報效國家的理想,也算是能屈能伸,和嚴嵩,徐階,高供等亦師亦友,和太監馮保也是合作無間。家人聚斂錢財,奢侈無度,也沒去約束,打擊異己,朋友,學生也算是心狠手辣。另外父親過世,為了受眾權利,為了國家平穩,沒有回去守孝。在這方面,王安石就做的比較好了,他一生質樸簡潔,不圖名利,為國家也是鞠躬精粹,另外文學著作《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
8 # 大司衛
王安石熙寧八年罷相,退居江寧,元豐八年,神宗駕崩,宣仁太后臨朝執政,任命司馬光為門下侍郎,新法隨即全部廢除,並且流放驅逐神宗朝的舊臣,王安石因此鬱然病逝於鐘山。張居正逝後不久,即被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且險遭開棺鞭屍。這就是歷史上兩位著名改革家最後的結局,當然在對他們的結局表示感慨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改革”這一陪伴他們一生的東西,也是他們一生所追求的理想。
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幾乎都是國家被倒逼到死角時,不得不改時,才實行大刀闊斧式改革。北宋與大明也幾乎是在國困民窮時,才湧現了有志之士的改革決心。王安石與張居正改革的目標幾乎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實現“國強民富”。不一定都是為民之士,但卻都是為國之士,然而反觀兩個人最終的結局,卻不得不為人惋惜。
王安石改革的失敗也許大多數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認為和王安石用人有很大的關係,而讀過樑啟超的《王安石傳》的人,也都知道梁啟超不太贊成這個觀點,還為此專門為王安石所用之人考據,我們都不知道真實性有多大,但若考慮王安石的品行,也許小人可能有,但不算多。
在這裡我想王安石的失敗多多少少與宋朝的行政制度及用人與考核制度有不小的關係,宋朝在行政方面推行“分化事權”,制度的建設以分化和制衡為中心。就以宰相職權為例:中書門下是宋朝的行政機構,行駛宰相職權,並且另設“參知政事”為副手,用以分化宰相職權。這分權也許也是宋朝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這些方法在前期可以作為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後期會逐漸形成冗官,懶政及庸政。另外,宋朝還有“臺諫”制度,即臺官與諫官的總稱。這個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監督百官,但在後期卻異化為人生攻擊,王安石變法時最為甚,這種攻擊只對人不對事,但卻嚴重影響了好的政策的實施。正如費正清在《觀察中國》一書中寫道“中國的傳統思想:行為表現性格,言必表現於行,一經成立,人們就不能像西方那樣把政策和道德區分開來”。這句話可以充分用在王安石變法的時期,雖然有些大臣是為了指出新法的缺點,但大多數都是人生攻擊,以至於在後期的《宋史》中,支援新法的大多數大臣被寫為小人。再加上分權的形成使王安石缺乏像張居正那樣“專權”的能力。在執行中會出現許多問題。並且王安石在變法時沒有想過行政效率的問題,也就沒有像張居正改革那樣有“考成法”的保障。只是單純依靠人的能力。王安石在變法時堅決反對北宋舊有的恩蔭制度及科舉制度,極力推崇推薦制度,不得不說是一個特別大的錯誤。相比於張居正的“考成法”,是有很大差距的。明朝在張居正改革時,張居正在初期是就認識到官員的辦事效率及積極性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可以說是考績官員和督促官員的重要性,因此在改革之時就頒佈“考成法”這條新法實施後,內閣的實權擴大,並且形成了“撫、按延遲則部臣糾之,六部隱蔽則科臣糾之,六科隱蔽則內閣糾之,當然這個也只適應在內閣為賢臣之時。但卻給張居正變法帶來十分有利的條件,再加上皇上的支援,肯定會成功的。
然而兩個人最終的結局卻產生了差距,只能說王安石變法時遇到了對的人,張居正改革時遇到了對的時代,也可以說是皇權專權者不同造成的。王安石變法時,當政者為宋神宗,一個與王安石有共同夢想的皇帝,《宋史》記載“神宗天性孝順友善,尊重宰相大臣,詔求直言勸諫”可以看出神宗勵志恢復漢唐盛世的君主。但最終由於宋開國對臣子的仁厚傳統及神宗無法專權,容易受到其他人影響,最終沒有堅持支援變法的實行。也造成了王安石兩度罷相,最終抑鬱而死。而張居正在當政時,明神宗才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再加上太后與馮保對張居正改革表示支援。所以張居正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而自己也一直擔當作為神宗老師的責任。所以神宗對他的改革也無法予以否認,然而,當一個皇帝慢慢長大就不一樣了,張居正長期行駛的權利其實就是明神宗的權利,張居正行駛神宗的權利,必然會導致明神宗在後期會站立在自己的對立面。明神宗與宋神宗不一樣。雖然也有抱負,但自己的權利在十年中一直掌握在大臣手上,會造成心裡的嚴重障礙。簡單的說,宋神宗是與王安石有共同理想才站到一起的,而明神宗只是迫於張居正的威力,才一直生活在張居正的教導下,只是沒有主見的支援。所以最終張居正會有如此結局!
歷史給了兩個人改革同樣的機會,只是王安石遇到了對的人,張居正遇到了對的時期。所以最終改革與個人命運均有所不同。
-
9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張居正和王安石都是非常睿智的政治家,他們有理想有情懷,有著一腔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在明朝,宋朝土地兼併,貪汙腐敗中搖搖欲墜中,他們挺身而出不懼危險,堅定信念要改革。
張居正變法改革主要是,一,考成法。二,一條鞭法。三,軍事上與蒙古互市,和平休戰。結果是延長了明朝50年壽命。張居正被反對派反攻倒算,被抄家。王安石的變法改革是: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結果是改革失敗,王安石鬱鬱而終。
一,肅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整合資源,增加國稅。
張居正變法的考成法,主要就是抑制腐敗,提升行政效率。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施政情況,要求定期向中央彙報工作。使中央內閣實權集中。嚴厲懲處因循守舊,施政不力,得過且過混日子官員。考成法的實施,使明朝吏治風氣好轉,達到強公室,杜絕私門的效果。
一條鞭法是張居正針對疲憊的經濟良藥。主要是解除了老百姓的苦役,讓勞役可以用交錢方式抵扣,從而解放了生產力。而不種地工商業者又可以不服勞役,不扣繳稅銀,讓商業發展有了活力。一條鞭法實施,讓明朝財政大大緩解,從而國庫有銀子,糧庫有糧食。為後來的萬曆三大徵,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二,發展生產,富財,強兵為核心。抑制土地兼併。
王安石針對時敝,積極開創了很多改革設想。但是因為北宋的保守反對派強大,王安石的變法,因為他自己權力所限,而不能象張居正變法可以貫徹落實執行。變法措施落實到地方,真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事與願違。
其中執行最失敗的是青苗法和保馬法。成為各級官吏盤剝百姓又一工具,成為惡政。均輸法本來就是為了增加國家財稅,可惜違背了市場規律,反成了對人民百姓財富掠奪,結果是富國窮民,最終也成了無疾而終。
王安石變法只有軍事上成功了一些,順利在陝甘讓北宋西軍改制,成為職業軍人,西軍戰鬥力增強。
最後總結:
張居正變法基本改革成功,萬曆時期仍然執行了張居正的變法內容,沒有人亡政消,而是延長了大明壽命五十年。而王安石變法全面失敗,王安石死後全部廢除,沒有對北宋政治生命延長做出改善。所以,張居正變法完勝王安石變法。
-
10 # 普渡閒人
張居正更厲害一點,他的變法確實充盈了國庫,而且啟用了一批棟樑之才,雖說被清算了,但也替明朝續了幾十年的命;
王安石變法,政策是好的,可是他太剛愎自用了,聽不進不同意見,不斷打擊傾軋政敵,而且變法過程不能因地制宜,暴露了大量問題,最後被神宗罷免,改革失敗了!
回覆列表
王安石更有思想,更有才華,如果北宋堅持王安石變法,絕對能夠來一波中興。
張居正更懂謀事,在明朝能把官做到那個水平,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基本給張居正自由發揮的空間了,但是張居正一死,國家馬上陷入停滯階段,說明改革沒有深入到制度層面。
所以,給王安石的權力如果有張居正那麼大,估計宋朝就不得了了。
當然,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遇到明君,在中國古代人治的權力中,明君才是改革推行必不可少的條件。
所以,中國古代改革變法集大成者,只有商鞅一人,從根本上制度上奠定了中央集權的基礎,以後秦國想要統一六國,必須依靠嚴格公平全面的法律,所以,秦國以偏隅之地,而成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