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月色飛舞2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王嬴政殲滅六國,一統天下,自稱皇帝,他擊匈奴戰百越,建萬里長城被後人所讚許,他又好女人,設宮殿勞民傷財,焚書坑儒又被天下唾罵,其實每個皇帝都是個神經質,從小在權利和慾望害怕與絕望的交織的環境中,在好的人也會不正常變的極端,無論他做的好事壞事都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個人的奢華淫意也是一種變相的發洩,每個皇帝都逃不掉這些,就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也逃不掉,晚年貪圖享樂,所以我們不要太過於評價好與壞,只要記得他是一代王者,千古一帝,為我們留下財富就夠了。

  • 2 # 匆匆過客85776467

    個人一孔之見,簡說:歷史上對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評價,稍有偏頗,個人感覺是不是被坑的儒生報仇?故意放大其負面?借用偉人題郭沫若十批文結尾:百代多行秦政治。

  • 3 # danyboy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沒有標準答案。秦始皇是貨真價實的“始皇帝”,他在開疆拓土、統一海內、統一文字、建立郡縣制等許多方面的功績,是不消說的了。我們可以說,今天中國的許多基本的東西,都是秦始皇奠定的基礎。但是,為什麼對這樣一位帝王,自古以來一直有激烈的反對聲音呢?

    這主要是因為秦始皇的政治體制,對後世的負面影響太大。

    譚嗣同在《仁學》裡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這一觀點,將秦代以來至晚清的歷史全部歸結為秦政,雖然過於激進,且有著特定歷史背景。但是,卻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因為,無論從儒家的角度看,還是從現代政治的角度看,以“秦政”來概括中國古代專制王朝的特點,是比較準確的。

    從儒家的角度看。儒家所尊崇的帝王,是堯舜禹,是周文武王,這些帝王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有什麼根本的區別呢?是個人德行、個體道德上的區別嗎?非也。這些上古和夏商周的所謂的“先王”,都是天下的“共主”,對天下的統治是一種道義上、名義上的統治,這些先王,既不會分兵把守,而是令諸侯各自守土;對天下的人民,也不會去“料民”(人口統計,以便於徵稅徵兵)。儒家所尊崇的統治,在西周“周禮”的宗法制、封建制下達到了頂峰。

    而東周以來的法家改革,徹底終結了這種封建制度,法家的改革結成的果實,就是秦始皇建立的統一天下、郡縣制、中央派駐官僚統治的“帝王專制——官僚統治”的王朝統治。儘管後來在隋唐有過一變,在元明又有一變,但總體格局並沒有超出秦始皇的範疇。在儒家看來,這種統治肯定是不完善、不理想的統治,因為帝王的一人專制是不人道的。

    因此,秦始皇勢必是儒家的敵人。

    從現代政治的角度,秦始皇開創的法家制度,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現代意義的法治,首要指的是憲法,而古代哪有憲法?只有儒家的五經略帶有一些憲法的性質而已。因此,譚嗣同要講維新,講君主立憲,就一定會反對秦政。

    因此,秦始皇也是現代政治的敵人。

    毛在《讀〈封建論〉呈郭老》裡說:“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作為第二共和國的奠基人或者說“國父”,毛為什麼對秦始皇又如此推崇呢?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原因很複雜,用最簡要的話來說,就是第二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而非別的什麼,這恰恰與秦皇所建立的法家制度,尊崇“后王”具有一致性。

  • 4 # 天下漫遊客

    凡對歷史人物,應一分為二,秦王贏政統一六國,為奠定中華帝國的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統一度量衡是一個傑出的貢獻。修築長城雖勞民傷財,作為國主,為穩定江山,這樣的宏偉工程沒有非凡的氣魄和勇氣是辦不成的。秦王朝結束奴隸制,開拓封建制是社會的進步。當然,由奴隸制過渡到封建法制,給現實的不適應性在所難免,所以就有了大澤鄉陳吳揭竿而後之楚漢之爭,但漢承秦制,肯定了秦始皇法治郡縣制的正確。謝謝邀請。

  • 5 # 揮弓探賾

    中國歷史上以來,能夠得以善終的功臣、名將太少了。春秋末年,幫助越王勾踐成就霸業的范蠡,曾留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句話,發人深思。王翦擁有六十萬大軍,與兒子王賁一起幫助嬴政獨立剿滅了六國中的五國。像王翦這樣的功臣,功勞早已大的無法封賞,放在後世任何一位皇帝的手上,都是要夷滅三族的大禍。

    王翦卻是四朝元老,朝廷重臣,威望既高,人緣又好。李斯一條奇計,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後進取燕、楚、齊,安定了天下,秦始皇給他封侯拜相,賜予最尊貴的待遇,一直寵信到他自己去世。

    李信伐楚失敗,葬送了二十萬人馬,秦始皇不但沒有治他罪,還信任其如故,讓他戴罪立功。王翦的孫子王離,還在秦始皇的手下,當統兵大將。

    有人會問,那為什麼商鞅被車裂而死,呂不韋飲毒酒而亡,白起被賜利劍自裁,范雎最後在兢兢業業中度過了餘生?這些可是都是秦國的大功臣啊!其實,這源於攻守道高手的王翦對人性的瞭解:有功則已,不壓群臣;惟王命是聽,不議論王非;常思退而善知足,不過分計較名譽與地位。

    秦始皇親政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治機構,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功績不可泯滅。

    “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顏立於天下!”

  • 6 # 山青河003

    如何正確客觀的評價秦始皇?

    首先,我想先說結論,秦始皇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作為歷史上最重要歷史人物之一的秦始皇,在歷史長河的舞臺上領銜主演了中華民族統一以來最關鍵的序幕,在廣闊壯觀的歷史背景下,他所演繹的大秦經典劇目將被永遠載入史冊的重要位置,經典不朽。

    所以要正確客觀的評價秦始皇,必須要讓這位舞臺的璀璨之星暫時謝幕下來,以一個平凡的歷史人物的角度客觀地去評價,否則他身上的光環太過耀眼,高山仰止。

    恩格斯說:“主要人物是一定階級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慾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出來的。”

    所以要正確客觀的評價秦始皇,一定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雖然是個人的觀點,但也必須符合事實。

    一、秦始皇是不是暴君?

    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是影響評價秦始皇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先從兩個事例說說吧:

    1、車裂嫪毐

    秦始皇嬴政的母親趙姬是他的父親秦昭襄王在趙國當質子的時候認識的,當時趙姬是呂不韋的姬妾,所以莊襄王去世後,秦始皇才13歲,國政就由呂不韋把持。呂不韋專擅朝政的時候繼續和趙姬偷情,等到嬴政21歲即將親政的時候,呂不韋擔心嬴政知道他和趙姬的醜事後自己遭遇不測,就把自己的門客嫪毐經過偽裝成太監後送給了趙姬。

    但是嫪毐仗著和趙姬的關係,不但和趙姬偷偷生了兩個孩子,還建立了龐大的政治勢力。嬴政知道了,非常生氣,嫪毐害怕了,就準備叛亂。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趁機盜用秦王和太后玉璽發動叛亂,向蘄年宮進攻。但嬴政早在蘄年宮佈置好了三千精兵,一舉消滅了叛亂,逮捕了嫪毐。並將嫪毐車裂示眾;接著摔死了嫪毐與趙姬所生的兩個私生子。然後,嬴政明示與太后趙姬斷絕母子關係,明令有敢為太后進諫者“戮而殺之”,結果又有二十七位為太后進諫的大臣被殘酷處死。

    秦始皇車裂嫪毐事件既有個人因素,也有國家因素。

    從個人來說,趙姬作為太后,“正位宮闈,同體天王”,應該成為後宮內治的典範,使天下內和而家理。但是趙姬卻和嫪毐私通,有違後宮禮儀,為天下人恥笑,給兒子嬴政的皇帝形象帶來不利,而嬴政又是一國之君,影響巨大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在處理嫪毐的問題上,雖然手段狠辣,卻並不為過。

    從國家來看,嫪毐當時的政治勢力已經快和呂不韋並駕齊驅,而且嫪毐曾經和趙姬私下密謀殺死嬴政,可使他們的孩子繼位,發動叛亂,有違國法,給社會造成動盪不安,屬於大逆不道之罪,所以在平息嫪毐叛亂後,從國家大的層面看,車裂嫪毐,也是以正國法,為社稷江山著想,也不為過。

    2、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宮廷大宴,本來秦始皇已經取消了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可是,在宴會上,博士淳于越卻引經據典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丞相李斯完全不贊成淳于越的觀點,而且為了樹立皇帝君權的絕對權威,就向秦始皇提出了焚燬部分古書的建議,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於是在一個月之內,秦代以前的古代書籍全部化為灰燼。

    在焚書的第二年,由於秦始皇在獲取了皇帝的最大權利之後,擔心怕死,就常常讓一些方士給他尋找長生不老藥,很多人獻來的藥不管用,就要除以死刑。其中的方士侯生和盧生因為弄不到長生不老藥,就逃之夭夭,逃了就逃了,他們卻還誹謗秦始皇剛戾自用,貪於權勢等等。秦始皇聽了,怒不可止,以妖言以亂黔首的罪名,下令追查,最後抓住了460多人,挖了個坑,全部活埋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有人說焚書坑儒事件是秦始皇殘暴的體現,不過話說回來,國家的統治必須有一個國家的核心思想,而這時候的秦朝剛剛實現了大統一,統一思想才是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關鍵,雖然秦始皇的手段暴虐,但取得的效果很明顯。

    所以這裡的結論就是,秦始皇不能算是暴君。

    二、秦始皇的主要成就

    秦始皇的主要成就在史書上的記載頗多,這裡就簡單羅列一下:

    1、政治上主要成就,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實行了郡縣制。

    2、軍事上,最主要的是統一六國,猶可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前214年的秦平嶺南戰爭,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把嶺南納入了中國版圖。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就下令開始修築長城,長城的修築,保護了北部邊疆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

    3、經濟上,度同制,貨幣也進行了改制,車同軌等等。

    三、秦始皇在歷史中的作用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如何正確客觀評價秦始皇的關鍵。

    首先,根據秦始皇的主要成就,無疑秦始皇對歷史的貢獻非常巨大,秦始皇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歷史發展程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秦始皇在統一大業前,由於個人不同尋常的命運,把他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上,所以他順應形勢,在歷史舞臺上基本完成了自己祖先賦予他的歷史任務,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統一。但是晚年的時候,秦始皇登上權力頂峰,榮華富貴信手拈來,所以他開始迷戀長生不老之術,一國之君,如果迷上妖道邪術,勢必引起迷信荒唐迭生,所以他最終不但沒有長生不老,還在公元前210年,死在了五次東巡途中,年僅49歲。

    由於相信這些旁門左道,致使一國之君的他在這上面花費精力過多,以至於荒廢了對接班人的培養和教育,最後兒子胡亥篡改詔書,矯昭賜死了太子扶蘇,使得統一的大秦王朝只僅僅持續了三代,就草草收場結束了統治,這不能不說是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最失敗的地方。

    但是瑕不掩瑜,縱觀秦始皇輝煌燦爛的一生,無疑稱得上是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 7 # 慶哥說

    秦始皇贏姓,全名嬴政,後人對他的評價很多,相比之下聽得最多的就是秦始皇殘暴好戰,特別是修建萬里長城以及歷史上焚書坑儒,讓人們對秦始皇的印象更加不好了。

    史書是後人所寫,是史官所記載,更是勝利者所寫,所以難免會有失公允,因為記載的時候肯定會有情緒在裡面,而勝利者為了讓後人覺得造反有理,必然會寫出諸多對秦始皇不好的評價。

    從歷史的種種記載來看,其實秦始皇絕對配得上山秦始皇這個稱呼,他統一六國“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全國形成了集權的大一統,就這些偉大的功績而言,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以至於後人都把秦始皇神化了。

    而秦始皇在完成這些事情後,也變得比較膨脹,野心甚至比之前更甚,不僅想做皇帝還想子孫後代世世代代為皇帝,所以給自己取了一個秦始皇的稱呼,想著子孫就是秦一世、秦二世、秦三世……,但最終這個願望並沒實現,也就是在他死後不久,造反的苗頭就出來了,他打下的江山,萬世基業被毀在子孫後代手中,當然其中也有臣子的“功勞”,比如說:趙高。

  • 8 # 唐人聊歷史

    春秋戰國經歷五百年動亂時期,混亂不堪,百姓流離失所,諸侯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大動干戈,最後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山河。功蓋三皇五帝,名傳千秋,秦始皇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皇帝。

    秦始皇可以說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歷史學家們對這位皇帝的評價也是有褒有貶。不過要我來說,綜合而言,秦始皇還是好的,一代明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對中國有利的影響遠遠高於他的弊端。

    我是這麼認為的,有些人評價他是暴君,無非是因為刑法嚴苛,勞民傷民,修建長城,修建皇陵,累死的民夫不計其數。這點確實是弊端,導致天下苦秦久矣,秦朝沒存在多少年就滅亡與這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他先是結束亂世,一統天下,華夏領土在他的帶領下擴大了不少,後面又派蒙恬抗擊匈奴,邊境百姓得以安穩過日子,修建長城和皇陵,這些現在都是世界奇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所以我就綜合來說,秦始皇還是功大於過。

  • 9 # 灰太狼44967765

    毫無疑問,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因為他,才有了今天的中國。有時候在國內旅行,會有種奇怪的感覺~這些地方的民情風俗,不同的方言,飲食,與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不同的世界。而唯一讓人覺得自己還是在中國的原因,就是隨處可見的漢字。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中差異巨大,聯結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我們共同的文字。

    這是秦始皇最偉大的功績。

    掃六合,一統天下,始皇帝結束了中原幾百年的分裂和戰亂。沒有他,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

    中國歷史上,沒有誰對中華文明有如此偉大的貢獻。

    說到秦始皇,自然就會想到被人詬病和批判的“焚書坑儒”。且不論真假,“要奮鬥就會有犧牲”,人類歷史上任何重大的進步,很多時候都伴隨著巨大的犧牲。不說遙遠的古代,法國大革命,二次世界大戰,近現代文明的開啟,也都伴著血腥風雨。

    秦統一六國,剝奪了各方諸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並嚴重衝擊了各個地方的文化傳統,必然遭到地方勢力的強烈反撲。亂世用重典,否則國將不國,這很殘酷,但能理解。

    不能用現代文明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判兩千多年前的古人。

    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的不朽偉人。

  • 10 # 目送歲月

    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46年繼位為王。當時的秦國自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已過去100餘年,歷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世六位國君,已成為威震山東六國的超級霸主。

    秦王政承襲祖業、勵精圖治,在除掉呂不韋以後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王翦、王賁、蒙恬、蒙毅等能臣良將,經過25年的時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並始稱皇帝。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500餘年亂世,使華夏重歸一統,並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和我們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相媲美的,因為畢竟始皇帝是信史中出現的人物,而且他的功績影響至今。

    個人認為秦始皇的主要功績如下:

    第一,華夏族人重新凝聚。

    秦統一六國前,周天子權威蕩然無存,各國百姓都有各自的歸屬,不在以周人自稱(除了“成周”族人),比如趙華人自稱趙人、楚華人自稱楚人等,同種同源卻不再同名。但公元前221年以後,大家只有一個名字——華夏,這個統一的名字產生了極大的向心力,在之後的兩千多年再未被抹去過,深深的烙印在千萬華人的骨血中,成為我們民族長盛不衰的神秘基因。

    第二,政治體制革故鼎新。

    在始皇帝統一之前,大興分封,雖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但本質是裂土封侯,華夏版圖之上是一個個的獨立王國,猶如當今的歐洲,雖同種同源,但各行其是,這使得國力難以凝聚,且容易造成相互攻伐、戰火連年、民不聊生。始皇帝在統一六國以後,吸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政體改革的長處,完成了劃時代的頂層設計——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郡縣制促使中央集權的出現,地方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使行政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必要保障。中國在此之後的兩千多年再也沒有跳出過這個政治體制,直到今天的政治結構還可以看到當年的影子。

    第三,文明進步文化傳承。

    眾所周知,始皇帝統一六國以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政令,並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是始皇帝推動華夏文明進步的傑出貢獻,其積極作用無以言表。尤其是對於文字的統一,使得秦帝國的政令上傳下答、暢通無阻,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飛速向前。秦以及承其衣缽的西漢,文明開化程度遠遠高於四周的鄰國,就是與同時期的羅馬、馬其頓王國、孔雀帝國等強盛王朝相比,我們的文明也是極為先進的。而且自秦以後,不管時局如何混亂動盪,我們的文化代代相傳、從未中斷,這全要得益於我們擁有統一的文字。

  • 11 # 利劍擱

    秦始皇了不起的一位帝王,是歷朝歷代君主的楷模,封建帝王之中能與之並駕者寥寥無幾。

    秦始皇所做之業,屬“破天荒”。統一六國就算不足以讚譽,但統一六國之後所為,應大書特書。“郡縣制”的開創,至今不減他的威力,後來者皆是照搬套用,無一人超越。文字、度量衡……至今仍在傳承,即使改動仍見其雛形……。

    肈創一朝,史無前例,初始艱辛,百廢待興,綜合創新,並駕推進,僅用十五年,泱泱大國,崛起東方。北疆築萬里長城,明則防禦匈奴,實則標明國界。征服南越,開疆拓土,實施移民,確立完整海岸,超前國防觀念。

    注重軍工,研發先進弓弩,射程近則一二百米,遠著則六七百米。修築弛道、直道,戰事可迅急出兵,和平亦便於交通。倘若始皇再活三百年,青藏公里何必等到如今修乎。建設軍隊,全國500萬人口,軍人佔五分之一。戰時能武,農忙為民,以農養軍,軍民互兼。

    重視農業,水利為本。碣石刻辭雲:‘’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所安。‘’此便是嬴政治下的三農。大興水利,至今仍被世界認可的有三:一曰都江堰(始皇之前修建,始皇改造加固),二是鄭國渠,三乃靈渠。尤其靈渠,不僅溝通三江,還拓疆嶺南,成為世界“明珠”。

    論及個人品格,始皇為事陽謀見天,不為苟且之事。內心大仁襟懷,淡化家族利益,三親六故,不與分封,親生子嗣,長城戍邊。成就大業,非但不殺功臣,反而褒獎有加,不拘一格,施用各業人才……。

    後代人,每每論及嬴政,暴君、焚書坑儒、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盤點歷朝歷代之君主,始皇帝不為暴,陽謀殺幾個人不足為奇。焚書可謂罪過,坑儒不過幾百,比起漢武帝,僅巫蠱一禍就斬殺數萬人,可算“望塵莫及”。至於阿房宮,驪山陵就算是勞民傷財,比及一千後的乾隆六次下江南,黃土鋪道,淨水潑街,沿途幾十座行宮,建造數百艘遊船,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綜上:嬴政以十幾年的有限時間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國防各項事業,進行史無前例的改革與肇創,勾勒了中華最基本的國家輪廓。後來人踩著嬴政的腳印,模仿著他的治國方略,用著他修的直道,喝著他開鑿的渠水……。能力抵不過人家,功績比不過人家,魄力不如人家……卻筆下抹黑人家,口裡罵著人家,這對秦始皇來說是何等的不公平……

  • 12 # 博史通今

    我認為秦始皇整體上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當然也有過錯。

    功績方面

    1.政治上,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並制定了一整套的皇帝禮法和中央集權制度,給以後的封建王朝打下基礎。

    2.軍事上,統一六國,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修築長城。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基礎。

    3.經濟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打通了阻礙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4.社會上,端正風俗,行同倫;車同軌,並且修築驛道和棧道。

    5.文化上,統一文字,為中國未來幾千年文明打下基礎。

    過錯方面:

    1.大興土木,萬里長城、阿房宮等,令百姓苦不堪言。

    2.焚書坑儒,對中化文明和文化造成極大的打擊。

    3.殘暴不仁,為秦末農民起義埋下隱患。

  • 13 # 蔡哥談

    秦始皇的在歷史上的主要功績。如下,

    一,秦始皇領導秦國滅了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等六個諸候國,一舉統一中國,成為始皇帝,為千古第一帝。可以說沒有秦始皇,就沒有現在領土幅員遼闊的大中國。

    二,秦始皇當皇帝后,取消了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這個制度意義非常重大。這個制度中歷朝歷代都在用。就是現在還在用,如中央領導下的省,地區,或叫市,下面就是縣政府。

    三,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這個意義也很大,使戰國時七國民眾加強交流,各民族加快混合,為華夏族和後代漢族形成打下了基礎。

    四,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抵抗匈奴,防止北方農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衝擊。他當時還在全國修到首都的國道,還修了靈渠。

    當然,秦始皇有功必然還是有過,人無完人,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秦始皇過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秦始皇時人民賦稅非常重。秦始皇為了龐大軍事開支和工程建設,不斷向民眾加稅,民眾生活十分堅難。

    二,秦始皇好大喜功,不恤民情,四處征戰不說,還為滿足個個私慾,為他的妃子,宮女修阿房宮,還修他死位葬身處驪山墓,徵用民工七十多萬。加上服兵役二百多萬,大量浪費人力物力滿足自己私慾。

    三,使用酷刑,對付民眾,秦自商鞅變法後製定了秦律,即一個人犯死罪,殺其三族近親。一家犯法,鄰里都坐牢。因此,百姓被罰充苦役和遭酷刑不計其數。

    四為了統一百姓思想,他焚書坑儒,把中國上古文明全部燒了,只留對他有用的秦文化。對他有妄義的人全部殺光,即一次活埋過幾百儒生即坑儒,可見秦始皇之殘暴。

  • 14 # 嚴家慶

    秦始皇在古代早有定論:暴君。為什麼到現在還有這麼大的爭議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文革的影響。

    中國二十四史對秦始皇的評價基本傾向西漢博士賈誼的《過秦論》《治安策》和司馬遷的《史記》。《過秦論》被列入教科書,大家比較熟悉。而《治安策》對秦始皇評價更為犀利深刻。

    他說:“《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敵,六親殃戳,奸人並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這裡說的是秦朝下場。而對秦始皇:“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信併兼之法,遂進取亡業,天下大敗。”

    從這兩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是個病態的皇帝,既不懂統一六國的社會意義,又不懂治國方略。一味墜名城,殺豪士,鞭笞天下。抓女姦淫,抓男奴隸。所以,司馬遷在總結秦始皇叛離的行徑之後,一言以概之:“秦乃西戎”。說秦人是西方馬背民族,哪裡懂得中原華夏文明呢?

    秦始皇被釘在暴君恥辱柱上持續了兩千多年,直到文化大革命運動突然得到了翻案。1973年批林批孔,社會上突然出現“秦始皇好,孔丘壞”的大幅標語。人們錯愕不及時,報紙上,電臺裡出現歌頌秦始皇偉大功績的文章:書同文,車同軌。於是,暴君變成千古一帝,黑變白,鬼變人。

  • 15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如果用功過幾分開來評價秦始皇的話,我想九一開是沒有問題的,即功九過一。百代皆行秦政法,祖龍魂死秦猶在,就是對秦始皇以及秦朝的評價。

    千古一帝秦始皇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建立的不世之功,什麼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推行郡縣制等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功勞,千百年來在後世王朝中都能找到蹤影,可以說中華民族所認同的統一感就是秦始皇給予我們的,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形體。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版圖就是由秦朝為原型,也即秦朝奠定了中國疆域之基礎,這些都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留給後世的財富。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在一統天下、建立不世之功的時候,沒有節省民力,刑罰過於嚴苛也是人們詬病他的缺點之一,不過竊以為有得必有舍,如果秦始皇過於仁政也許就不能一統天下了。至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就仁者見仁智者了。

    還有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秦朝建國日短,後世王朝為了自己的合法性,有意無意的抹黑。但千百年過去,人們越來越正視秦始皇的功勞,這一點會越辯越明。

  • 16 # 閒看秋風999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其功勞遠遠超過他的過失。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後來強大而統一的漢朝。沒有秦始皇掃平六國打下的基礎,就沒有後來“接盤”的劉邦。

    歷史是講究傳承的。沒有秦始皇的“三個統一”,即“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雖然是《禮記》所載,但秦始皇是實踐者),也不會有四百年漢朝的基業。

    秦始皇的“書同文”一條,就足以使他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的驕傲。 試想一下,如果任由當時六國(其實遠遠不止)自由自在發展下去,各國的文字就會各闢蹊徑,到最後恐怕就不是現在人們使用的統一的文字——漢字了。

    而是“百花齊放”似的“楚字”、“齊字”、“燕字”、“趙字”、“魏字”、“韓字”和“衛字”。

    當然,文化也可能是五花八門,在中原地區的民族也就不僅僅是“漢民族”了,什麼“楚族”、“韓族”等等,應有盡有。

    文字的統一,首先是文字書寫的統一,確保了文化的統一,確保了文化的傳承,也為日後漢朝的興盛創造了文化的準備。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最大的罪孽。不過仔細想想,就會看出來其中的破綻。

    果真殺光了“儒生”,焚燬了“儒家經典”,漢朝那個叫董仲舒的拿什麼去“獨尊儒術”?

    文字書寫的統一,在當時來說,就是“大功”一件。

    統一的文字確保了語言不通(方言)的各地官員、老百姓、商人之間的交流。更可以方便秦始皇向臣民發號施令。

    說話聽不懂,而書寫出來的字彼此都認識,這種奇特的現象能夠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那個年代出現,本身就是奇蹟。恐怕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毋庸質疑, 秦始皇,功大於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烤箱怎麼烤雞翅比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