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歪史

    貨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銅幣,銅不足的時候甚至用鐵來代替,但是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美洲的金銀大量的湧入全世界,銀子一下子成為很多國家的流通幣,在晚清時期,銀幣代替幾千年的銅幣成為通行貨幣。俗話說,真金白銀,在成為主流貨幣之前,金銀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一個詞,他們平時接觸的都是銅幣,電視劇中吃個飯動輒10兩20兩銀子,活著闊少爺扔塊大元寶、金錠子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因為歐洲、美洲的機制銀元的湧入國內,清朝末年也引入機器,和世界接軌,將近有30年的時間都是發行銀元來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直到上世紀30年代為了防止金銀流失,正式發行紙幣,取代銀元。在銀元流通期間,發行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莫過於原大頭,因為錢幣正面印有袁世凱的頭像,和孫中山頭像的銀幣分別被稱為大頭、小頭。全國都有鑄造,所以現在存世最多。沒準很多人家中就有老人留下的袁大頭。常見的一元袁大頭從1914年至1929年發行,總髮行量超過7億枚。該系列幣分別重26.6克,其中含銀比重為89.1%,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部分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另外,還有中圓和貳角、一角的袁大頭髮行。由於現在網路熱炒和部分文物販子的推波助瀾,本來比較少見的銀幣都被有意無意地推上天價,而比較常見的袁大頭也瘋漲,很多人不明就裡,手中握一個袁大頭就覺得是傳家之寶。其實,收藏品中,能夠上天價的銀幣不多,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價格,尤其發行量最多的袁大頭,因為版別不同,價格也不一樣,參照現在銀價7塊左右一克的價格,即使等值來換,一枚袁大頭大概180塊。但是,因為錢幣的特殊意義,物以稀為貴,即使普通袁大頭非常的,平時也難得一見,他的價格自然比普通的銀價要高,涉及到品相、成色等各方面的因素,現在市面上袁大頭的價格大概在320以上。品相好、版別稀有的部分則則都上500。而且,這一些銀幣現在只能在藏家手中流通,在普通人跟前基本上沒辦法收集到,所以未來價格肯定越來越貴。遇見喜歡的可以及時下手,家中有的話也別為了幾百塊錢出手!

  • 2 # 南京發現

    一塊大洋,相當於現代的1000塊錢人民幣,甚至更多。畢竟是時代不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同,這樣的對比計算,還是比較粗略的。具體數目,還得靠相關專家來研究。在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出現了另一種大洋,比“袁大頭”稍微小一點,當然,上面的人物,換成了孫中山。相比較“袁大頭”,孫中山的頭,小了很多,人物也縮小了很多。所以,民間稱之為“孫小頭”。

  • 3 # 有鹽讀書

    相當於現在的100元左右。

    推理過程如下:

    1912年,一個袁大頭能買30斤大米,8斤豬肉。

    說明當時3.75斤大米能換1斤豬肉,那麼現在這個折算率有沒有變化呢?

    看圖,以今天早上淘寶賣的普通大米和豬肉算,

    大米:65.8元買10公斤福臨門東北米,相當於3.29元一斤。

    豬肉:290元買20斤新鮮豬肉,相當於14.5元一斤。

    14.5/3.29=4.4,

    即現在4.4斤大米能換1斤豬肉,

    4.4和3.75放到百年的歷史變遷中,應該說這兩個數字是差不多的。

    另外要考慮的因素是,當時的一斤是596.82克,現在的一斤的500克,即當時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1.2斤。

    那麼一個袁大頭在1912年買30斤大米,相當於買了現在的36斤大米,按照淘寶價3.29元/斤,相當於118元。

    這就是大部分學者認為的現在袁大頭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00元左右的原因。

  • 4 # 看不見的角落

    如果拿大洋的購買力來換算的話,誤差會相當的大。因為大部分東西,在民國時期和今天並不能等價。

    古玩、字畫、房產自然不用多說,亂世和太平盛世的價格根本沒法比。在日用生活品上,同樣如此。生活物資的豐富程度不能比,所體現的價值也不一樣。

    在農村貧困地區,一塊大洋所體現的價值就不一樣了。瓜果蔬菜根本就不值錢,生活成本低,省著點花用上一整年也不是難事。

    那有沒有一樣東西,不論在亂世還是盛世,富裕地區還是貧困地區所體現的價值是一樣的呢?

    還真有,比如說黃金。

    大洋和黃金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貴金屬。但他並不是純白銀,還加入了其他的材料,還存在著貨幣的附加值。為此我們把它換算成黃金。

    貴金屬作為貨幣的好處就是穩定,再怎麼樣,它作為貴金屬的價值在那裡。1945年佈雷頓森林體系規定,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31.10克)。放到今天,35美元恐怕只能在金價低的時候買一克。

    民國時期,一條小黃魚的重量是31.25克,等於31塊大洋。換算下來,一塊大洋,約等於一克黃金。我去網上看了一下,今天的金價是310。也就是說,一塊大洋在民國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310塊錢(用大米算只值100塊左右)。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5 # 西府趙王爺

    袁大頭即民國貨幣的一種,是銀元,即咱們的俗稱的“大洋”,發行於1914年,發行量達7.5億枚,是民國時期流通的主要貨幣。收藏價值很高,被稱為銀元之寶!

    現在一塊民國三年的普通袁大頭,隨隨便便就能價值幾千塊!

    當然了,在民國時期,這玩意兒就是一種貨幣,其價值比較固定。

    袁大頭在民國時期的經濟價值要從“購買力”方面來分析,而“購買力”要對照當時社會的“安定環境”來判斷。

    依我之淺見,在1914年至1918期間,袁大頭相當於人民幣一百元至二百元左右。

    理由:1914年,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併發行“袁大頭”為民國貨幣。

    “袁大頭”在1914年的發行量大約在2億枚左右,由於“袁大頭”剛剛發行,銀行、商行需要儲備大量“袁大頭”作為流動資金,而政府也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袁大頭”作為部隊的軍餉以及政府人員的工資,因此“袁大頭”的其價值在1914年—1918年應該處在巔峰期。

    舉個例子,北大教授吳虞老先生曾在1914年6月20日,在北京王府井飯店宴請胡適、錢稻孫等北大教授吃了一桌魚翅、鮑魚、燕窩應有盡有的高等酒席,一頓飯下來花了25枚袁大頭。

    以現在的價格來分析,這樣一場宴席少說要在3000—5000千元人民幣左右,但是考慮到民國時期的物價並不算高,魚翅燕窩這種食品的價格也沒有現在炒的那麼過分,所以一枚“袁大頭”等於100~200元人民幣的判斷並不荒唐,

    另外,1921—1930期間,北京普通軍人的月工資是七塊半袁大頭、保姆老媽子的月工資是兩塊袁大頭、巡警8塊袁大頭。

    知識分子的工資要比工人高的多,小學校長的月工資有80塊袁大頭,而北大教授的月工資有300塊袁大頭。(參考《民國房地產戰爭》)

    1914年,一塊袁大頭可以買到約30斤大米,現在超市中的普通大米大約5元一斤,30斤就是150元人民幣。

    由此可見,1914年至1918期間,一枚袁大頭在當時的價值等於人民幣100元以上,是非常值錢的。

    但是袁大頭的價值和購買力並不是永恆的,它隨著時間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1919年、1920年、1921年,中央政府連續三年發行袁大頭,共發行了5.5億枚,這樣一來便導致了袁大頭的貶值。

    1921年——1936年,一枚袁大頭的價值相當於人民幣60—80左右,其購買力嚴重縮水。

    魯迅先生在1920之前,僅花費了500塊袁大頭便在在北京西三條衚衕買了一處四合院,1930年之後在北京隨便租一個房子卻要30塊袁大頭一個月, 360塊袁大頭住一年,可見袁大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處在貶值的狀態。

    1930—1936年,日本在中國搞貨物壟斷,導致物價飛漲,袁大頭再一次貶值。

    1937年之後,全國上下在戰火中動盪不安,日本人為了儲備軍糧,在中國大肆搶奪糧食,老百姓們拿著袁大頭,卻買不到糧食,只能靠吃粗糧、野菜飽腹,國軍的政府高官眼裡只有金條和美元,袁大頭的價值轉而下降至冰點,直到抗日戰爭後期才有所好轉。

    袁大頭在當時社會的價值,要根據時間和社會背景去判斷,價值最高時一塊袁大頭能買30斤米相當於人民幣150元以上,價值最低時十塊袁大頭可能連一斤米都買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慈禧太后都幹了什麼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