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娥你好
-
2 # 河畔一隻鷺
孩子尚小,還不足以上升到“攀比”的高度,她甚至還不能真正理解“富有”的含義,家長的反應有些過度了!
我小兒子剛學會說話沒多久,有一天,他對著我一本正經的說:“我爸爸真是詭計多端!”小小年紀,量他如何好學也是無法理解“詭計多端”的真實含義的,仔細想想就知道了,那些天我大兒子背成語註釋,他聽的多了就記住了,如此而已!
孩子能說出她自己的判斷,和她所聽到的資訊有很大的關係,訊息來源於何處才是關鍵的問題,是做父母平時的討論中多次提及“富有”這個詞,還是幼兒園的老師們對孩子們的家庭有所議論?這個才應該引起關注,父母的對孩子的言行舉止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謹言慎行!孩子幼兒時期喜歡對成人的行為言語模仿,需要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我姐姐曾經任林業區域性門領導,告誡孩子低調,不要告訴別人媽媽是幹什麼的。孩子班上的一個小男孩特別喜歡她,總是趁她不注意時悄悄抱她一下。孩子們才上一年級,告訴老師也糾正不了男孩的行為。
有一回又遇到這種事情,我家小姑娘生氣的大聲說:“本來我不想說我媽媽是幹什麼的,我媽媽可是林業局的領導,她那裡有很多蟲子,我拿過來咬你!”
小男孩嚇哭了,下午非拉著媽媽找老師,保證以後再不“欺負”女生,只要我家孩子不能往學校帶蟲子。其實,孩子們在意的不是“領導”,僅僅是“蟲子”!
成年人總是以自己的理解去揣摩孩子的行為和語言,殊不知孩子表達的意思淺顯直白,根本就沒有深刻的含義。
是我們想多了!
所以,孩子的話不必危言聳聽,她且說,你且聽,別對內容做過多的理解!也許,在孩子眼裡,能擁有一個她沒有的芭比娃娃就是富有!再或者,孩子們交談過程中,我說我家有一個玩具屋,裡邊裝滿了玩具,他就說他家有十個玩具屋,裡邊裝的全是車!
也許,這也是富有吧!
你說呢?
-
3 # 寧靜之悅
5歲孩子的攀比行為很正常。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對他的讚揚、獎賞,都是在鼓勵他跟別人比。
家長常說,你應該這樣做,你不能退步,要向優秀的孩子學習,凡此種種,不對比怎麼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呢?
攀比心理每個人都有,一味的攀比容易導致虛榮心過盛,不利於孩子成長;反過來,如果孩子沒有攀比心,對什麼都無所謂,也就缺乏了努力的動力,所以,家長適度的引導才是根本。
“不能虧待孩子”,孩子就習慣了被滿足。許多父母認為“再苦不能苦孩子”,別說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好多家庭並不富裕,也是自己緊衣縮食,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絕不讓自己的孩子去“吃苦”。
本著“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們家孩子也要有”的原則,生怕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由被動的“比”變成主動的“比”,提的要求越來越分,稍不滿足就不依不饒。
家長愛攀比、愛顯擺,培養了孩子的攀比心理去年暑假時,一個同事帶孩子來單位,孩子腳上的耐克鞋被另一個同事認出來:這雙鞋要3000多呢,還是限量版!
引得同事們紛紛圍觀,並誇讚:貴的就是貴的,穿上就是不一樣。
孩子從媽媽眼裡看出了神氣,從阿姨們眼裡看出了羨慕,虛榮、攀比心理便在心裡發了芽。
如果遇到比自己家條件更好的,孩子就會主動去比較,並向父母提要求,滿足他的虛榮心。
金星說到:“孩子是單純的,只知道天氣冷了我要加衣服,如果大人不去說,孩子根本沒有名牌意識,孩子穿名牌只不過是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所以,孩子的虛榮心、攀比心都是大人培養出來的。
家長不唯物質論,孩子才不會把注意力都放在物質上孩子的攀比心理之所以不像大人一樣有節制,是因為他還沒有自己的價值觀。
在家長的寵溺下,孩子自然而然地覺得父母滿足自己就是愛自己,不滿足就是不愛。
所以,家長要適度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攀比心理,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讓他知道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物質的擁有上,更體現對待物質所付出的行動上。
讓孩子知道,擁有物質誠然有優勢,但是,只有靠自己能力取得物質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日本人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Sunny和空氣是大自然賦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透過勞動獲得。讓孩子懂得付出才會有收穫,對人生有更多期許,而不是坐享其成,成為金錢的奴隸。
一山更有一山高,靠攀比永遠沒有贏家。
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給予孩子的都不能僅僅是物質財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是受益一生的精神財富。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圖片來自網格。
-
4 # 才智寶貝學堂
孩子也許只是分享自己在幼兒園遇到的令她特別深刻的事情,班裡有同學特別富有,很多孩子也會有相同的反應和做法,不必過於擔心。家境富裕的孩子,往往有著豐富的物質生活、經歷,孩子只是羨慕而已,應該還沒有上升到攀比的層面。就像如果孩子班裡有位特別出名的同學,孩子也會喜歡和自己親近的人分享。
如果害怕孩子養成攀比的壞習慣,那就及時引導。告訴孩子,應該怎樣認識和理性對待金錢。雖然那位同學很富有,但是他父母可能因此而付出常人比不上你努力,就像馬雲成功之前,也走了很多曲折的路。藉此還可以跟孩子多講講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如果孩子想要以後有能力去獲得這樣的財富,那就要好好努力。另外,雖然家裡沒有他們那樣富有,可是孩子有很愛她的父母,生活也一樣可以過得快快樂樂的。相比物質,父母更希望孩子在精神上是富足的,所以,不必和他人比較,生活是自己的,擺正心態才對!
-
5 # 高樓小瓦房
我兒子他們在幼兒園比誰胖,說太胖不好看,不能多吃,和玩的最好的小男生有點胖,天天回家給我說那個小朋友要減肥,
-
6 # SS震旦1
5歲小孩眼裡,十個5毛錢的棒棒糖,比一個十五的棒棒糖好很多。
所以小孩眼裡的有錢,跟我們認知的有錢,是兩個概念。
-
7 # 老太婆越來越老
我會告訴我的孩子,別的爸爸媽媽再有錢,也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是沒有一分錢的,所有吃穿用度都是靠的父母,想要有錢就要以後自己努力,靠自己!
-
8 # lll好學好學
小孩對什麼事什麼物什麼話都好奇,所以不用太去在意。我女兒有時候也會說一下,然後我會看情況回覆她。有時候還會聽一聽就好,不回一笑而過
-
9 # 林怡
孩子談論別的同學家很有錢,其實不必用成人的價值觀去衡量的。首先,他的所謂有錢是否事實,要打個問號。這只是孩子的判斷。也許僅僅是他聽別的同學這麼說便信以為真。當然也不排除確實如他所說,是真有錢。其次,孩子談論這個事情,他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我們都沒有搞清楚的話,急於迴應是不妥當的。無論哪種情形,這都是一個教育的契機,不需要回避。有錢沒錢,那是很多因素決定的,我們不必盲目羨慕人家,更不必仇富,相反,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以更積極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事情。比如,分析人家為何很有錢----是因為很努力?有創造性思維?看問題的方式與眾不同,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遇?等等。借這機會可以引導孩子,他應該如何看待這事,如何做等等。總之,我們可以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隨機應變,看情況來調整引導的方向。沒有固定的模式套用。我們把握大原則,保證給到孩子的是更積極更Sunny的內容,能夠激勵他更好地自我發展,未來無論貧富都能活得幸福快樂才是重點。
-
10 # 歡樂成長錄
要完整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攀比心理及幼兒攀比的心理原因進行剖析,然後從家長身上找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攀比的問題。
什麼是攀比心理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徵,即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通常產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往往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誇大,虛榮動機增強,甚至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
幼兒攀比心理形成原因1、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幼兒攀比心理提供經濟基礎。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哪個做父母的會不疼愛自己的子女、不想讓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別人漂亮、時髦呢?一些家長本身也不願落後於別人,孩子想要什麼都儘量的滿足,自然會給幼兒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
2、家長的溺愛,為幼兒的攀比滋生了依賴。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壯成長。超凡脫俗,把自己的子女當作掌上明珠,兒女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以自己子女與別人相比來顯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過分的溺愛與遷就、嬌生慣養,會讓幼兒滋生攀比心理,產生依賴。
3、幼兒天真幼稚的天性為攀比提供心理基礎。
幼兒天真無瑕,心靈純潔,模仿能力、好奇心較強,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學知識學本領的時期,但幼兒未能辨別是非曲直,真善美醜,什麼都跟著學,因此,這種幼稚的天性為幼兒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常為父母所忽現。
4、家長的自卑心理,是導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些家長在某些方面感到自愧不如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怕孩子受人欺負,讓人瞧不起,當孩子說其他同學有什麼東西的時候,父母便迫不及待的為自己的孩子買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這也是導致孩子產生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確處理攀比心理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審視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家長首先要審視自己: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任何微小的行為舉止都在影響自己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審視自己是否有攀比之心,是否嫉妒別人的衣服比自己的貴。如果家長有攀比心較重,可以透過和朋友分享美好的事物來改善自己的性格,怎麼做呢?很簡單,每當自己有些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的時候,記得叫上朋友一塊分享。
二、不要答應孩子的過分要求:
我們開頭說了,孩子都是有攀比的,關鍵是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攀比之心,家長做對了,孩子自然就放棄了這種行為。家長能達到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要給孩子買超出家庭經濟負擔的任何東西,買什麼東西都要講求是否適合自己的家庭經濟水平。
三、樹立正確的優越感:
當孩子的攀比之心不滿足的時候,也就是孩子認為自己比別人差的時候,他就會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反而會激發更大的對優越感的需求。這時候家長要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將優越感建立在正確的事情上,比如成績優異是一種主要的優越感的來源,家長應當注意誇獎孩子的成績優異,而不是誇獎孩子穿的漂亮。
四、讓孩子獲得成功
幫助孩子在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獲得成功,這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需要透過攀比來滿足虛榮心,自己完全可以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獲得優越。讓孩子獲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提供一定的幫助,當然不能替孩子寫作業,而是想辦法讓孩子自己想出答案,這樣孩子就認為是自己獲得了成功。長期堅持,孩子就會放棄錯誤的攀比之心。
五、和孩子一起做義工
家長會問讓孩子幹活孩子願意嗎?其實不是孩子不願意,而是家長不願意,是家長不願意做義工,所以拿孩子當藉口。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即便是工作,他們也會當作是玩,所以,家長要從心裡把這件事當作是玩,孩子也就樂意去了。
化解兒童攀比欲的措施化解孩子攀比欲的一些小措施:
1、儘可能地安排孩子幫助弱者,從這一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擁有已經很多很多,並在無私幫人的過程中收穫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2、不要用物質滿足來代替親情的給予。要教導孩子無論從何種生活境遇下,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很幸福。
3、配合並支援孩子們穿著園服和校服,讓他們在統一著裝中體會“每個人生而平等”的要義。
4、將節約為本的環保行為描述成“時尚行為”,引導寶寶之間互相調劑服裝、圖書和玩具,反對奢侈浪費。
回覆列表
首先,千萬別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孩子回家說個別同學家境富有並非大人想像的“攀比”,孩子說的是個事實,是在外面世界的所見所聞,孩子接觸了社會,長了見識,回家和父母交流探討是很正常的事。
平常心對待境遇和遇見是人一輩子的修行,家長是否有顆強大的平常心對孩子的心胸和格局有根深蒂固的影響。
其次,對孩子負面解讀外部資訊會誤導孩子的價值觀。孩子在外面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遇到家境優越的同學是很自然的事,不管自家經濟情況如何,最沒必要的就是強化“別人家有錢、自己家沒錢”這個概念。
家長只要反應強烈,比如定義孩子“攀比”,就等於是在強化。
建議做法是和孩子聊夠這個話題,比如聊如何知道同學家富有的,這個同學日常表現是怎樣的,這個同學有什麼興趣愛好特長之類的,聊多了自然免疫,當成八卦暢聊是對好奇心最大的消弱方法。
最後,孩子需要的最好陪伴莫過於父母和孩子同步成長。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和社會有了接觸,不同家境不同性格的人會帶給孩子很多新鮮的感覺,父母願意傾聽,孩子一定會樂意分享,這是瞭解孩子、和孩子進行精神連結的最佳時機,父母一定不希望自己成為孩子的天花板,而是成為孩子的起跑線,所以父母始終不能放棄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