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蕭何曹參都不願意當頭,目的說,怕舉大事失敗後,秦朝“種族其家”,簡單地說就是害怕秦二世皇帝把他們和他們的三族都殺了,一個不留,從此斷子絕孫。

    當時起義潮流風起雲湧,秦帝國內到處都是反秦武裝。期規模達到長什麼程度呢?,連秦朝的縣一級的基礎官吏都起來反秦了。蕭何是秦朝優秀的基礎官吏,被推薦到咸陽去做大官的。但是,蕭何不去。原因不知道是為什麼。曹操與蕭何一樣,也是沛縣的法制官員。

    有一天,沛縣的縣令——可能就是劉邦的情敵 ——他們都爭過呂后,呂婆婆要把女兒呂雉給沛縣縣令做老婆,呂公蕭何劉邦。呂公給了劉邦。沛縣縣令一定不滿意。後來,劉邦犯事,呂后輩牽連,受了沛縣官吏都侮辱。是蕭何曹參等等人營救才消停了。所以,沛縣縣令要造反,讓蕭何曹參做帶頭大哥。蕭何曹參”自愛”,不願意出頭,就推薦了劉邦,因為劉邦自從放了去酈山做苦力的人後,他也下崗辭職了。跑到江湖做了大哥 而且已經有幾百人跟隨左右了。

    沛縣縣令說行,於是樊噲就去找劉邦,劉邦一來,聲勢浩大,把沛縣縣令嚇得反悔了。縣令要殺蕭何曹參,蕭何曹參就半夜跑到劉邦身邊,再也不走了。沛縣子弟殺了縣令,擁護劉邦入城,劉邦就成了沛公。開始帶領群眾反秦了。

    蕭何曹參不願意出頭,是他們“事成可以封侯,事敗也可以亡”。這樣他們都責任就小了。明哲保身就是他們都特點。造反的風險大,誰知道成功與否。這是沒有把握的事情,所以,蕭何曹參們在一開始就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他們實在是聰明。

  • 2 # 一定惠贏的

    因為蕭何是一個聰明人。具體原因嘛可以看以下幾點:

    1、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能做什麼。如果真的要論才能,劉邦確實比不過蕭何,但同樣的蕭何也有不如劉邦的地方。那就是魄力!蕭何正因為自己是一個聰明人知道什麼樣才能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他選擇支援劉邦。除了因為劉邦有魄力以為,更多的也是因為蕭何不想當出頭鳥。尤其是在秦末的時候,各路起義軍多如牛毛,比起作為一個朝不保夕的領袖,當一個後勤人員不僅安全,也能保全自己。

    2、社會條件不允許,政治體制受限。如果當時不是諸侯分封制,那麼蕭何絕對會想要拼一把那個位置。然而因為是諸侯分封制,那麼所謂的中央頂多就是個話語權稍微大一點的勢力團伙罷了。與其當一個容易惹禍上身的頭頭還不如當一個臣子安穩。

    3、謹慎多疑,明哲保身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未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能讓蕭何比韓信活的更久一些。同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不願意冒這樣一個風險去做老大,而是跟在劉邦的身後幫他處理事情。

  • 3 # 申先生6

      秦朝末年,繁重的徭役和嚴酷的刑律,加劇了民眾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國破家亡的六國貴族,特別是楚人的舊部,對秦朝原本就心懷不滿,秦二世的昏庸讓他們愈發激憤難忍,於是便藉助沸騰的民怨加入了反抗的洪流。隨著大澤鄉首義的烽火漸趨燎原之勢,錯過押送徭役期限的劉邦,也在芒碭山起義。佔據沛縣後,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者,推舉賢能公道的蕭何當頭,蕭何婉言謝絕,一力舉薦劉邦做沛公。那麼,蕭何為何不願當頭呢?

    謹慎自省

      蕭何不願當頭,是發自真心的,並非出於謙讓。關於蕭何的身世,《史記》只是承襲《漢書》的描述,寥寥數筆帶過。他從政前的經歷,正史中能夠查到的資料不多。從零散記載中大致可以看出,年輕時的蕭何,儘管是縣令手下的刀筆吏,卻不像是貧民出身。他熟諳史籍、文書、律法,既能駕馭行政事務,又能恪守職業道德。照此推斷,蕭何出身雖非豪門,也算中等水平的小康之家,抑或書香門第。劉邦稱帝后,以蕭何功最高,封萬戶侯,父母兄弟十餘人均獲封賞。可見,蕭何一族並非小戶人家。清代修纂的《江南通志》裡說,蕭何舊宅在豐縣城東門一處最偏僻的地方;豐縣博物館現存的蕭何故宅記事碑也是這樣記載的。這處所謂的故宅,當是他為官之初所建。及至他做相國期間,“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這樣做,用他的話說:“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兩相對照,雖然看不出蕭何的家世淵源,但也足以說明,蕭何崇尚節儉,以求自愛自保。這種恪守淡泊、不事奢華、甘為人梯、秉持公允的心性,貫穿於蕭何一生,念茲在茲,無時或忘,從中也可以讓我們照見蕭何所以不願當頭的內在動機。

      蕭何不願當頭,首先是因為他沒有野心。從蕭何在各種場合的言行舉止看,不論情勢對他有利還是不利,他都能權衡利弊,從不作非分之想。蕭何一心想做個太平官,但拿下沛縣後,太平官做不成了,而且也沒退路了,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拉起隊伍保家守土。按理說,不論從資歷上還是從能力上,蕭何都有資格當頭。由他來做首領,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當之無愧。不僅父老鄉親們看好他、信賴他,就連劉邦也服氣。但就蕭何的資質和秉性而言,骨子裡就沒有當出頭鳥的念頭,不願冒著滅族的風險主事。於是便剖明心跡,一 力推舉劉邦當頭,並竭誠協助他穩定民心,徐圖大業。他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不貪戀富貴,不越權爭功,留給世人的更多的是納賢、薦賢、讓賢的佳話。

      蕭何不願當頭,更多的是出於審慎。當時的蕭何,是家人中唯一吃皇糧的,自然要考慮後路。儘管我們不能說蕭何膽小怕事,但他待人處事周到細密,有時甚至還趨於保守,卻是不爭的事實。劉邦的隊伍草創初期,勢單力薄,立足未穩,至少同秦軍遭遇過兩場生死對決。每到瀕臨絕境,蕭何都主張儲存實力,以圖後計。可劉邦卻絕不退縮,硬著頭皮死磕。當然,蕭何的規勸不是沒有道理,這兩場惡戰幾無勝算,即便險勝,也是重創之下死裡逃生。劉邦問大家怕不怕死,幾位鐵哥們都說不怕死。劉邦見蕭何沒有表態,就直言不諱地說,我怕死。可怕死有用嗎?既然怕也是死,不怕也是死,不如拼死一搏,說不定還能活下來。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膽魄,蕭何是不具備的。及至坐到相國的位子上,蕭何就更是如履薄冰,謹小慎微。

    慧眼識人

      蕭何不願當頭,還因為他心裡沒底。芒碭山上下來的這幫人,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連綠林響馬都不如。即便後來打了幾場勝仗,也還不是一支像樣的隊伍,比起朝廷正規軍和嚴整的項家軍,差了不止一兩個檔次。從以往的結交中,蕭何深知劉邦重交情,講義氣,不怕事,能成事,號召力強。儘管如此,他對於這樣一個草臺班子,究竟能夠走多遠,心裡是沒底的。有人說蕭何有預見,有遠見,料定劉邦能得天下,就言過其實、倒因為果了。蕭何最初看好劉邦,力推劉邦,的確有眼光,但也並非神機妙算,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漸次看準的。就當時情勢而言,他只是覺得劉邦更適合領軍打頭,凝心聚力,卻未必料到他將來必能定鼎天下。

      蕭何不願當頭,同他心理上的自我定位有很大關係。蕭何是個識時務的智者,很清楚自己的斤兩,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能夠發揮多大作用。秦監郡御史來當地督查公務,發現蕭何的辦事能力和考核成績均佳,打算入朝進言徵調蕭何,經他再三辭謝,才沒被調走。蕭何為何不願入朝做官,司馬遷沒說。縱覽蕭何的一生,通讀蕭何的為人,原因可以給出多種,可以說,蕭何眷戀故土,想一直在家鄉為父老盡綿薄之力,也可以說,他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大官,到上面去應對不過來,反招其禍。有人說他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預見到秦王朝氣數已盡,才放棄進京做官的。這樣的推斷,無異於美化加神化,誇大了蕭何的眼力。那他後來為何又躋身廟堂,做了漢朝的相國呢?應該說,蕭何的人生之旅乃情勢使然,是一步一步走向高位的。《史記·蕭相國世家》的文尾,循例以“太史公曰”作結語。大意是說,蕭何原為秦朝的刀筆吏,平淡無奇。及至漢朝興起,藉助帝王的餘光,謹守關中要地,利用民眾對秦法的不滿,順應社會潮流,推行新政。韓信、黥布等皆被誅滅,而蕭何的功勳愈顯燦爛。司馬遷的評述說明,蕭何的輝光更多的是後期展露出來的。

    貴在自知

      作為能力的自我定位,自知之明尤為重要。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有規模的團隊,要維持正常有序的運轉,通常離不開主事、謀事、執事、督事等幾大類人員。史上包括英雄豪傑在內的人才很多,但不是什麼人都適合當頭,有人適合做輔臣,有人適合做御史,有人適合做將帥,有人適合做軍師。這樣的分野,與外在的氣概關係不大,區別在於內在氣質與涵養。領袖群倫者,不見得是全才,但必須是敢想敢幹敢擔當,有勇有謀有魄力。知兵如韓信者,怯於當頭;善謀如張良者,請辭主帥。蕭何的角色更像是“後勤部長”兼“人力總監”。

      其實,歷史上類似蕭何這樣的明智之士很多,如姜尚、管仲、諸葛亮、劉伯溫以及與蕭何同期的張良、范增等。他們足智多謀,卻又不願當頭,而是以識珠的慧眼相中一位明主,然後為其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們之所以不自立為王,甘願輔佐他人,同蕭何的心性相差無幾,結局也無非是:功成身退者或許得以善終,戀棧權勢者難免招致禍端,僥倖無殃者必須尋求自保。作為開國元勳,蕭何鞠躬盡瘁,善始善終,其人生結局應該說是很不錯了。

  • 4 # 人生百味苦亦甜

    槍打出頭鳥,蕭何是個非常圓滑的聰明人,當看到韓信盧綰彭越英布等人個個為大漢王朝陪葬,心裡再清楚不過自己的處境,只有委曲才能求全,出人頭地最易引起皇家注意,伴君如伴虎,雖然他當時地位已是十分尊貴顯赫,但他不是韓信,他是詭計多端的蕭何,他時時要為項上人頭權衡,所以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做出頭鳥。

  • 5 # 老夥計162720415

    君臣之分不是才和能力,是心胸和魅力,更是號召力。在這一點,張良、蕭何、韓信都不如劉邦,史書小說和評書將歷代文臣武將神化了,其實劉邦這樣的人是一般人不可比的。

  • 6 # 星岑雨

    蕭何是最早追隨劉邦擁護他造反的一批人,他勤奮好學,性格隨和善於與人交往,和劉邦,曹參,夏侯嬰等人是好友,尤其是對劉邦,他看劉邦氣度不凡與他人不一樣是大富大貴之相,於是對他非常敬佩經常暗中幫助他。後來劉邦因為放跑了囚犯畏罪潛逃,蕭何等人一直密切與他聯絡。隨著陳勝吳廣起義的發生,大家知道秦的暴政無法持續多久紛紛反叛朝廷保全自己。

    合夥殺掉縣令後,沛城父老商議推舉劉邦為新縣令不過被劉邦拒絕。百姓們看劉邦出言謙遜更加信服他,但是在眾人的勸說下,劉邦就是不答應擔任縣令。大家沒有辦法提出選舉全縣有聲望的十個人抓鬮決定,蕭何見狀提出由他來做鬮,因為他辦事仔細大家就同意了。蕭何把十個鬮都寫了劉邦的名字讓他先抓,劉邦看到自己的名字後又要推辭,蕭何上前將剩下的鬮放口中嚼碎嚥下,告訴大家天命所歸,在大家的歡呼下劉邦只能答應。由此可見蕭何一開始就決定輔助劉邦,他的目標很明確。

    所以有了劉邦當頭,蕭何也心甘情願輔佐劉邦,所以他也就不會去當頭。

  • 7 # 路遙lgy

    秦朝末年,蕭何是沛縣掾,主吏。是沛縣縣令的重要下屬。

    陳勝吳廣起義時得到了多地的響應。沛縣的縣令眼看到處都是起義隊伍,自己命保不住。找來蕭何曹參商議,與其讓義軍殺頭,不如反秦。蕭何說,你是秦朝縣令,又是外地人,沛縣人不會跟著你的。不如找劉邦來,保沛縣的安危。

    劉邦當時已經帶頭起兵,縣令讓樊噲幫忙去找劉邦來保護沛縣。劉邦帶義軍來沛縣,不料縣令反悔了,將蕭何,曹參抓了起來。幸好夏侯嬰將他們救出城迎接劉邦。

    劉邦帶義軍攻下沛縣,大家一起推舉劉邦當首領,史稱“沛公”。

    《史記》記載,“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巫之,莫如劉季最吉”。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蕭何不當頭,主要是擔心起義不成功,會被滅族。再說,當時民間已有劉邦斬蛇等神奇傳說了,大家一起推舉的劉邦。

  • 8 # Jerry講故事

    首先這個問題提的好,蕭何為什麼不願意當頭領?其實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另外一種思路,劉邦為什麼能做頭領?因為我覺得只要弄明白了劉邦依靠哪些能力做頭領以後,我們基本上也就清楚了蕭何為什麼做不了頭領。

    一、劉邦這個人有抱負,向來有野心,怎麼說呢,劉邦的日常生活就是跟酒肉朋友一起喝酒吹牛。有一次,一位朋友從遠方遊歷回來,大家就問他在外面長了什麼見識,當今天下有哪些英雄人物。這位朋友就說,他跑遍各國,途徑魏國,逗留了許久,知道魏國公子魏無忌,也就是我們說的信陵君,是當世英雄,門客三千,個個身懷絕技。然後又把信陵君吹的天花亂墜的。

    眾人聽了,一通叫好。接著就是喝酒,忘掉。只有劉邦,幾天後悄無聲息地獨自去了大梁,想在信陵君門下做個門客。但是到了之後才發現,信陵君死了,他的門客張耳在招門客。於是他就投在張耳門下。後來張耳被通緝,劉邦才回到故里,透過這個事情我們不難發展劉邦不但有遠大的抱負,還有一流的執行力,確定目標立即行動,這都是成大事的先決條件。當然後面他見到秦始皇時候那句‘大丈夫聖生當如是也’

    二、

    劉邦當上亭長後,有一次,縣令的朋友呂公來沛縣定居。沛縣的豪強們知道了,紛紛上門慶賀。縣委辦公室主任蕭何主持宴席,命令賀錢一千的坐堂上,不到一千的坐堂下。劉邦來了,一分錢不帶,就高喊”劉季賀錢一萬“。把呂公驚得親自來迎接他,吃完飯還把女兒送給他當媳婦。這個在陳道明的楚漢傳奇裡有還原,他還裝英雄處理了來找呂家麻煩的人,這件事情上他的流氓處世之道也發揮的淋漓盡致。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不難看出劉邦不僅有遠大的抱負和一流的執行力外,劉邦更是一個冒險家,更是一個懂的自我營銷的頂級人才,在當時他們縣裡成功的給自己營造了一個非同一般的人設。

    三、劉邦最後一次押解犯人到驪山,路上跑了很多,劉邦心想,再往前走,就跑光了,不如把大家都放了,我也逃亡去吧。這就是所謂的斬白蛇起義。但其實當時並沒有起義,而是逃到了芒碭山裡。

    但是因為他講義氣,敢放朝廷犯人,所以被放的諸位,就跟了他一起逃亡,成了他的手下兄弟。

    這是義舉。能夠捨己為人,才有人願意跟隨,在古代義舉能夠聚攏人心

    四 、這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紛紛響應。沛縣的人把縣令殺了,讓蕭何曹參來主持起義。這倆老油條都推辭不幹,他們為什麼不幹呢?一再讓劉邦來幹。雖然劉邦此時手下有個幾百人,但是秦軍要真的來了,都不夠看的。此時義軍勢頭還不行,萬一鎮壓下去,追究起來,那就是滅族的罪過。說到底蕭何根本就不具備那種捨生忘死的精神,給自己留了一手,怎麼說呢?看起來是對的,但是最大事這樣是不行的,這裡讓我想到了著名投資家索羅斯的一個助理說過,索羅斯百分之90以上的投資決策都是他做出來的,但是因為有風險不敢放手一做,所以世人只知道索羅斯。回過來看劉邦

    劉邦毫不猶豫地挑起了擔,沒有像蕭何等人瞻前顧後。

    這是什麼?這是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啊。流氓,能有這樣的血氣和眼光?這樣的人不成事天理不容啊。

    最後蕭何欠缺的是什麼呢

    蕭何不願當頭,同他心理上的自我定位有很大關係。蕭何是個識時務的智者,很清楚自己的斤兩,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能夠發揮多大作用。秦監郡御史來當地督查公務,發現蕭何的辦事能力和考核成績均佳,打算入朝進言徵調蕭何,經他再三辭謝,才沒被調走。蕭何為何不願入朝做官,司馬遷沒說。縱覽蕭何的一生,通讀蕭何的為人,原因可以給出多種,可以說,蕭何眷戀故土,想一直在家鄉為父老盡綿薄之力,也可以說,他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大官,到上面去應對不過來,反招其禍。有人說他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預見到秦王朝氣數已盡,才放棄進京做官的。這樣的推斷,無異於美化加神化,誇大了蕭何的眼力。那他後來為何又躋身廟堂,做了漢朝的相國呢?應該說,蕭何的人生之旅乃情勢使然,是一步一步走向高位的。《史記·蕭相國世家》的文尾,循例以“太史公曰”作結語。大意是說,蕭何原為秦朝的刀筆吏,平淡無奇。及至漢朝興起,藉助帝王的餘光,謹守關中要地,利用民眾對秦法的不滿,順應社會潮流,推行新政。韓信、黥布等皆被誅滅,而蕭何的功勳愈顯燦爛。司馬遷的評述說明,蕭何的輝光更多的是後期展露出來的。

    貴在自知

      作為能力的自我定位,自知之明尤為重要。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有規模的團隊,要維持正常有序的運轉,通常離不開主事、謀事、執事、督事等幾大類人員。史上包括英雄豪傑在內的人才很多,但不是什麼人都適合當頭,有人適合做輔臣,有人適合做御史,有人適合做將帥,有人適合做軍師。這樣的分野,與外在的氣概關係不大,區別在於內在氣質與涵養。領袖群倫者,不見得是全才,但必須是敢想敢幹敢擔當,有勇有謀有魄力。知兵如韓信者,怯於當頭;善謀如張良者,請辭主帥。蕭何的角色更像是“後勤部長”兼“人力總監”。

  • 9 # 蟈蟈的文史原創

    蕭何,沛豐邑人,即今天江蘇徐州豐縣人,西漢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漢初三傑之一。其最初為秦沛縣獄吏,其平時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歷代律令頗有研究,而且善於識人,結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泗水亭長劉邦、捕役樊噲、書吏曹參、劊子手夏侯嬰,還有鼓吹手周勃,由於他們年齡相仿,脾氣相投,所以便成為莫逆之交。而且他對劉邦的感情更不一般,他見劉邦器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與眾不同,是大貴之相,所以對他格外佩服,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

    蕭何如此之才華,為何在起義中不願意當頭呢,也就是為什麼不願意當起義軍的領袖呢?

    【一】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避責。造反起義在任何朝代都是重罪,尤其在秦朝刑罰是非常嚴酷的。蕭何以他的聰明才智會比別人多想很多,也就是未勝之前先想敗,一旦起義失敗,被朝廷鎮壓,那麼作為起義的領導人勢必要會受到最殘酷的刑罰,而且還要連累整個家族,所以,出於這樣的考慮,在選擇誰當頭領的時候,蕭何故意以抓鬮的方式,將十個鬮都寫上劉邦的名字,以確保劉邦當上起義軍的領導。同時,具有這種想法的不僅僅是蕭何,其他和劉邦一起起義的好兄弟也基本上是這麼想的。

    【二】其次是當時的實際發展形勢所決定的。在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的時代,縣令怕農民起義戰火燒到沛縣,自己小命不保,才找到蕭何商談對策,蕭何藉機勸說縣令招劉邦回來謀士,待劉邦兵到城下後,縣令又突然反悔,將蕭何、曹參抓了起來,後逃出城外,幫助劉邦攻下沛縣,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劉邦已經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雖然蕭何有才能,但是此時劉邦在起義軍中已經樹立了權威,而蕭何也看清了這種狀況,所以,在推選領導時,蕭何才錦上添花幫助劉邦獲取領導地位。

    【三】第三是蕭何自身的脾氣秉性所決定的。這從蕭何幫助劉邦打下江山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採取自毀其名的辦法,讓劉邦對自己放心。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蕭何是一位行事謹慎、思密周全的人,而對於這種性格的人,他對待一些事情會在自己的內心中有一個綜合的評估,對於事情的厲害有一個全面的把握。

    所以說,蕭何是參照當時的實際發展形勢所作出的非常恰當的決定,最終幫助劉邦奪得天下,被劉邦評為功勞第一人,被劉邦稱為“功人”,其他功臣被稱為“功狗”,但是花無百日紅,最終還是被劉邦猜疑,為了保命自毀名聲才得以安全落地。

  • 10 # 大美自然

    他是文人出謀劃策還行,真要是帶兵衝鋒陷陣就不行了,所以當不了頭,只能在後面做後勤工作,當個傑出的文官也挺好。

  • 11 # 歷史笑春風

    蕭何為什麼不願意當頭,這個問題在《史記》裡面已經說到過了。大家都害怕萬一起義不能成功,失敗以後被滅族,因而互相推辭。

    而劉邦本身就是逃犯,沒有那麼多顧忌,因此大家一致推舉劉邦,劉邦也就順水推舟的擔當下來。

    這也說明蕭何這些人的鬥爭意志不堅強,首鼠兩端,這樣的人也不能擔任起義軍的領袖,大家也不會信服他。

    而且歷史上的蕭何也是個有識人之明的人。蕭何月下追韓信就是明證。他清楚自己和劉邦之間的差距,為了起義事業的成功,他也心甘情願的擁護劉邦當領袖。自己甘當後勤保障的角色。

    歷史也證明了蕭何的選擇正確,劉邦統一了天下,蕭何也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名垂青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繁忙的上班族如何高效讀書,快速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