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樓殘卷
-
2 # 朝史暮想
從當時樂毅發起的五國伐齊之戰來看,對齊國的這場戰爭並不愚蠢。只是,因為這場戰爭,最後形成的外交態勢,影響比較深遠。
經過齊國和燕國的樑子很早就結下了。當年燕國也是搞改革變法,但是用力過猛,導致統治層內部撕裂。以老燕王為首的改革派和以燕太子為首的守舊派,那斗的一個激烈,都見血了。後來齊國兩面下注,在關鍵的時候騙取了兩方信任,齊軍進入燕國,拿下燕國都城,血洗了燕國王室。
後來燕國雖然復國,但是樑子是怎麼也解不開了。時燕昭王繼位後,銳意進取,築臺招賢,透過30年的努力,終於打造了一個史上最強燕國。這個時候,找齊國報仇就提上了日程表。同時,齊國吞併了宋國,實力大增,向西擴充套件了大片領土,一時風頭無兩,也使其他諸侯國產生了需要壓制齊國的念頭。
於是樂毅和孟嘗君牽頭,聯合趙,魏,韓,楚,攻入齊國,由於戰術得當,連下齊國72城。齊王出逃,後被殺。齊國只餘兩城,幾近滅國。後來由於樂毅收到新燕王猜忌,加上諸國對局勢的綜合考量,還有田單火牛陣打破燕軍,齊國才得以復國。
影響這就是樂毅指揮的五國伐齊之戰。題主稱此戰不利燕國,實則不然。說實話,如果沒有燕昭王,沒有這場伐齊之戰,燕國可能進不了戰國七雄的排名。哪怕被齊國滅掉的宋國,從國力來看,也是排在燕國之上的。燕國從齊國那撈了一大筆,還報了仇。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因為這場五國伐齊之戰,齊國以後對山東六國合縱伐秦心理就產生了變化,一幅坐山觀虎鬥的姿態。在秦國於長平之戰大破趙軍,發動了邯鄲戰役的時候,趙國四處求援,齊國就是坐視不理。後來三晉一個一個被秦國吞併,齊國也是看戲的心態。包括後來的楚國被滅,燕國被滅,齊國始終袖手旁觀。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齊國經過了五國伐齊之戰,國力大衰,從一個一流強國瞬間淪落為二流國家,就算是想對付秦國,也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五國伐齊之戰,大破了齊國的外交平衡,徹底和山東其餘五國決裂,為秦國統一間接地創造了外交條件。
-
3 # 林子說歷史
樂毅字永霸,河北靈壽人。他是戰國名將樂羊後人。輔佐燕昭王攻齊,打下70餘城。戰國時期,秦國是當時唯一一個超級強國。只有秦國有能力統一天下。雖然時事如此,樂毅伐齊確實不利於燕國。但我認為他做的很對,更談不上蠢。
秦國強大
秦國本是春秋五霸之一。到戰國初期,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其中魏國君主魏文候在位時勵精圖治,任用賢臣實行新政,魏國很快富強成為戰國時的第一個強國。之後對秦國開戰,將秦國大片國土收入囊中。
對此秦國上下都感到這是莫大的恥辱。畢竟曾是五霸之一的國家。現在竟被晉國分出來小國如此欺壓,國君對變法強國越來越迫切。
至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因有切膚之痛,所以秦國的變法很徹底。僅數年時間就從戰國初年的弱國,變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
燕國弱小
燕國本是弱國。然因與齊國有國仇,所以燕昭王繼位一心只想復仇。他勵精圖志任用大量賢巨為燕國出力,樂毅也是其中之一。也曾推行新政變法圖強,但變革沒有秦國徹底。
秦國因每天都有魏國帶來的切膚之痛,所以變法很徹底。有如戰爭機器一般。
燕國並無此切膚之痛。與齊雖有仇,但那是因為前燕王太過昏庸,才讓齊國佔了便宜。雖有改革,但是改革力度較秦國有限。
因燕國自身並不強大,就算是不與齊國發生衝突消耗國力,燕國依然會被秦國消滅。不同的是早一天或晚一天而已。並且齊國最後是投降秦國的,抗秦並沒出多大力。因此我認為樂毅伐齊雖不利於燕國,但遠遠稱不上蠢。
-
4 # 貓在盪鞦韆
特定的歷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
樂毅伐齊指的是戰國時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進攻齊國的戰役。
齊湣王在位期間,驕橫霸道,常常欺負弱小的國家。這樣一來,許多諸侯國對 他都不滿,特別是燕國。
燕昭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84年,燕國燕昭王為了一雪當年燕國被滅之恥辱,命令燕國昌國君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五國聯軍在樂毅的指揮下連下齊國七十餘城,直入齊國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當年齊國對燕國所施加的痛苦,最終也被燕國加倍奉還。經此一戰,齊國幾近亡國,國土淪喪大半。
樂毅伐齊是一把雙刃劍,其對燕國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地方在於:
其一,燕齊矛盾已經無法化解,伐齊可以一雪前恥;
其二,齊國濫用武力導致五國自危,伐齊壯大了燕國自身實力。
滅齊也有弊,那麼弊在於哪裡呢?最大的弊處則就是讓秦國從此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而燕國也最終因為秦國少了這麼個大敵最終被秦所滅。
-
5 # 凌煙閣論史
我們要從兩個角度看樂毅伐齊事件。
第一,從燕國角度出發,樂毅伐齊是燕國復仇並打擊齊國的戰爭,不能算蠢事。先交代一下燕齊是怎麼結仇的。
燕國與齊國之間的仇恨,起於昏庸的、被儒家禪讓傳說洗腦的燕王噲(前320-前312年在位),他竟然在前316年學著傳說中的堯、舜禪讓,把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而這位之子雖然是弄權的高手,卻是治國的蠢材,不到1年就把燕國搞得烏煙瘴氣。原來的太子攻打之子,卻兵敗被殺,國內因此大亂。
善於投機的齊國這時候來了。前315年,齊宣王(齊愍王的爸爸)派兵進攻燕國。燕國人痛恨子之,反而歡迎齊國的進攻。齊軍因此很快拿下了燕國都城,燕王噲卻在戰亂中死了。那位子之被擒後,被處以醢邢(剁成肉醬)。但是,本來像是幫助燕人復國的義師齊軍,卻在燕國燒殺搶掠了。燕國人當然不能前門拒狼而讓後門進虎,於是起來反抗齊軍,把齊軍趕出了燕國。
經過這次變亂,燕國國力大損。國王噲死、太子被殺了、國土被齊、中山攻破,燕國幾乎要亡國了。這時,那位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現身了。趙國想吞併中山國,他哪能讓燕國滅亡、讓中山國坐大呢。於是,趙武靈王把流亡在韓國的燕國公子職請到趙,立為燕王,派兵送回燕國,這就是燕昭王。
結仇背景說完,接下來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燕昭王禮賢下士,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當時局面概括起來叫“士爭趨燕”,蘇秦也在這時前往燕國。燕昭王經過28年的努力,終使燕國富庶強大起來,於是準備讓樂毅帶兵伐齊以報父仇。
樂毅很厲害,不但善於領兵,還善於搞政治外交。齊愍王在前286年滅了宋國,獨吞了宋國整個領土。如圖,宋國幾乎等於韓國面積了。這下把周邊的韓國、趙國、魏國和秦國都得罪了(秦國當時大約是宋的宗主國,秦相魏冉想用宋國的陶地作為自己的封邑呢),因此樂毅利用這些矛盾,與蘇秦內外合作,成功地組成了五國反齊聯軍。
後來就是樂毅幾乎亡了齊國,只剩下即墨、莒這兩座孤城沒有攻下。這裡還要交代一下,為什麼樂毅攻齊那麼順利呢?原來,燕昭王早已派蘇秦到齊國活動,他使齊湣王相信了燕國已經真誠地對齊國順服了,齊國因此在燕齊邊境不設防。但是,後來樂毅進攻齊國之前也沒有跟蘇秦打招呼,蘇秦沒跑掉,被齊國人抓住車裂而死。
戰事順利,形勢似乎對燕國一片大好。
但是,這時燕昭王卻去世了。繼位的燕惠王沒什麼能力,同時早就不喜歡樂毅,這使齊國人的反間計立刻奏效。燕惠王派騎刧代替樂毅,樂毅害怕被殺不敢回燕國,跑趙國避難去了。騎刧的水平太差,很快把自己報銷了;燕軍因此大亂,田單乘勝追擊,陸續收復齊國故地復國了。
第二,從客觀結果來看,樂毅伐齊把東西兩強(齊國和秦國)之一的齊國打成了二流國家,客觀上使秦國成了唯一的超強國家,有利於後來秦國統一中國的戰爭。本來樂毅可以組成六國聯軍的,但楚國更狡猾,他想坐收漁翁之利。楚國也對宋國土地垂涎三尺,對齊國獨吞宋國懷恨在心。因此,當五國聯軍攻破齊國的時候,楚國派兵來幫助齊國了,齊湣王感激涕零,任命楚軍主將淖齒為相。淖齒跟隨湣王到莒避難時,提出楚燕平分齊國,於是在莒把齊湣王殺死了。
而燕國在燕惠王的瞎指揮之下,功虧一簣,燕昭王辛苦建立的一切,幾乎被他丟光了。燕國從此在各國紛爭之中就沒啥作為了,純粹打醬油,偶爾還會被動挨打。
齊國雖然復國了,但是經過戰爭的摧殘,國力也從此大損,沒能恢復到齊宣王、齊愍王早期的強盛。從此,在秦國眼裡齊國與其他五國一樣,都成了二流國家,等待秦國宰割。
樂毅伐齊戰爭也讓秦國進一步看清了東方諸國之間複雜的政治和利益格局,便於秦國加以利用,開展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國應該還看到了反間計的巨大能量,後來長平之戰秦國施展反間計是不是得益於此也未可知。
總結一下:
樂毅伐齊主觀上是燕國向齊國復仇的戰爭,燕國最終也達到了復仇的目的,幾乎滅亡了齊國;客觀上,與秦國實力相當的齊國就此衰落,這為秦國統一中國的戰爭掃平了最大的障礙。(完)
-
6 # 古風歌歌喉如花
這麼漂亮的以弱勝強說愚蠢?要是燕國後續出了秦國這樣的幾代賢君,誰統一天下還猶未可知。樂毅能知道後面秦國能一直變強統一天下嗎?秦始皇統一六國導致秦國滅亡能不能說是一種愚蠢?
-
7 # 小楊品史
樂毅伐齊為燕國報了國恥家恨,燕國的影響力大增,怎麼能說是不利於燕國的大蠢事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樂毅為什麼要伐齊燕國要攻打齊國,主要還是齊國自己造的孽。燕王噲把國君之位禪讓給大臣,可是大臣昏庸,把國家搞的一塌糊塗,前太子不爽,齊國答應出兵幫忙。齊國大軍進入燕都,馬上翻臉,先是把燕王噲、現任國君、前太子一股腦殺掉,接著是放任士兵大肆搶劫,連燕國的祖宗祭祀用品也搬到齊國邯鄲去了。
滅國之仇、殺父之恨,是個人都要報復,何況繼任者燕昭王還是很有作為的明君。燕昭王后期,當時的齊國國王田地昏庸跋扈,惹得天怒人怨,燕昭王藉此良機派名將樂毅聯合其他國家攻擊齊國。
樂毅攻打齊國,是燕昭王做的決定,是一場復仇之戰,對燕國來說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其次,伐齊期間樂毅的所作所為無可挑剔樂毅攻齊,開始時動作很快,一口氣攻下了70多城池,在即墨、莒城停了下來,圍攻三年不下。
為什麼要在即墨這個小地方一呆就是三年呢?我認為有這幾方面的考慮:
1.燕國軍事行動過快,已經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注意。在戰國其他幾大國眼裡,燕國向來就是弱國,如果燕軍很快就攻下了齊國,其他幾個大國會怎麼想?
2.消化已經佔領的土地。齊國是大國,民風向來彪悍,現在被弱燕佔領,民眾必然反對,為了避免陷入被反包圍的窘境,燕國要逐步消化那些被佔領的城池。
3.打消耗戰,可以表現自己的仁義舉動。燕國攻齊是打著正義的旗號的,剛進入邯鄲,燕國也是燒殺搶掠,民眾反感至極。現在已經佔領了大多數城池了,沒必要再像先前那樣了,要表現出我們是來拯救你們的姿態(雖然很扯淡,但歷來有人喜歡這樣做),如果即墨百姓能夠主動開啟城池,對宣傳工作很有利,便於以後統治。
樂毅將軍事行動慢下來,做了一些便民好事,目的是為了感化齊國百姓,以便於後期統治,從長遠來說對燕國是有利的。
最後,燕兵潰敗是樂毅出走後的事遺憾的是,樂毅的行動沒有進行到底。燕昭王去世後,繼任燕王不喜歡樂毅,把樂毅換了下來。結果繼任者騎劫中了田單的圈套,燕國大敗,其他城池紛紛行動,齊心協力,將燕軍趕出了齊國。
總結:樂毅是奉燕昭王號令,聯合其他五國,為報三十年前的國恥家恨的;樂毅在即墨圍而不攻,施行減稅政策,是為了收復民心、長久的統治齊國;至於後期的兵敗,與樂毅無關。
回覆列表
不愚蠢。只能說不太明智。
先看一下樂毅伐齊的背景,齊愍王當時很厲害,南打敗楚國,關津敗魏趙,助趙滅中山,聯合韓趙魏攻打秦國等等,使齊國拓地一千多里,功績不可謂不大,後與秦相互稱帝,雖然又去了帝號,然則齊王驕橫跋扈,本來各諸侯國都打算盤秦服齊,結果眾叛親離,怨聲載道!
這個時候燕國認為攻打齊國報仇的時機已到!樂毅卻認為齊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失去民心,但是以弱小的燕國是啃不下這塊骨頭的,必須聯絡各諸侯共同伐齊,結果一致認同,伐齊拉開序幕!
最終諸侯國一路勢如破竹。連下齊國七十二城,齊國即將滅亡,由於燕昭王離世,繼位的燕慧王又中了離間計,只是樂毅離燕,田單復齊,伐齊失敗告終!
這場戰役,說他打的不愚蠢,是因為齊王暴政天怒人怨,討伐齊國名正言順,齊國應該討伐!
然則說他不明智,是因為當時列國實力尚在,燕國國力素來弱小。雖然齊燕有血海深仇,但是以燕國牽頭統帥聯軍卻有些不妥,因為燕國弱小,而齊國卻很強大,不是明智之舉!而各個諸侯國也各懷心思,都不想牽頭去惹齊國,燕國也算在火上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假如沒有齊國的暴政,各懷鬼胎的諸侯國斷然不會如此起心的伐齊!六國合縱攻秦歷來不就是不團結而失敗嗎?
結果,各個諸侯國削弱齊國的目的實現了,但是燕國卻背鍋了。為燕國埋下了隱患,可謂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