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
2 # 開新說事
散曲是宋詞以後出現的一種新的文體。宋以後,散曲以新鮮的曲調和歌詞,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新的抒情詩樣式。 散曲博興於13世紀前夕,到了14世紀中葉和末期逐漸走向低潮,古典戲曲包括雜劇戲文以及傳奇中的歌詞部分,由於音樂上存在地域性的區別,有北曲和南曲之分,在散曲方面也同樣是如此,從1234年到1367年,由於蒙古政權在北中國和南中國的相繼建立,其音樂歌詞是以北曲為主的,以難取來寫作和歌唱的散曲,直到明代即散曲創作的高潮已經過去之後才開始流行,以北曲為主的元人的作品最有代表性。 在體制上,散曲大體上可以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絕大多數是以一篇歌詞即一篇抒情詩為一個獨立的單位,間或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功調相同而曲調不同的歌詞組合起來,寫成一篇詩的帶過曲,如無名氏的,<中呂12月帶堯民歌>,或以若干個相同的曲調寫成一篇詩的重頭曲,如西<雍熙樂府>。 套路則是同一個公調中的多個曲調連線起來,由長短不等的各段構成由起頭由尾聲,首尾一運的篇幅較長的詩,從詩史上看散曲中的小令禁於此,而套數則近於賺此或朱公調兒。散曲特別是套數,常被應用到戲曲中,就成為他的歌唱部分,雜劇美易折中的唱詞,多數使用一套散工構成的。 散曲是即宋詞之後發展起來的歌詞。它的音樂成分相當的複雜。散曲,包括當時來源不同的各種可唱的樂曲,就有的或新創的,本土的或外來的,宮廷的或民間的。 其中舊有的曲調並不是很多,主要的來源是當時民間流行的里巷歌曲以及異域傳來的胡夷之聲。從12世紀初期開始,北中國先後處於女真族和蒙古族的統治之下,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民族的影響,正如<南曲敘錄>中所說,“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 宋詞既不可被弦管,男人遂亦尚此”。這一方面說明了北曲的來源之一是胡夷之曲,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的統一過程,而散曲就是根據這些音樂寫作的新體詩。
回覆列表
散曲在元明兩代的文壇上,雖曾光焰萬丈、大放異彩,但到了清代,一般文士多致力於考據和詩詞,對散曲卻視為雕蟲小技,非莊人雅士所為,所以,《四庫全書》提要說:“厥品頗卑,作者弗貴。”從此,許多很有價值的作品在這種歧視下湮沒無聞。
後來,經過王國維先生治以考證之法,以及吳梅先生的極力提倡,研究散曲的風氣,於焉大盛。同時把數百年來,埋藏在灰塵蠧朽之間的寶貴資料,也先後不斷髮現;而且有任中敏、盧前、趙萬里、梁乙真及吾師鄭因百(騫)先生的努力搜輯、整理、編選、校注,把散曲在文學園地中所佔的地位,重新予以估價,這不能不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因為在中國韻文的發展上,大家都是以詩詞為其正統,千百年來,陳陳相因。專門講究含蓄蘊藉、凝重靜雅的手法,所尚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寫的句子,愈是撲朔迷離得令人不解,愈會引起一般人體會、玩味的興趣,於是什麼詩箋、詞證之作,汗牛充棟;同樣的一首詩或一闋詞,經過兩個人的註釋後,非但不相近似,而且還根本相反。
但是散曲卻沒有這些困難,因為它是一種比較奔放的文字,心裡有什麼,筆下便寫什麼,不用典,不避俗,難過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地哭,得意的時候,便高高興興地唱,絕沒有含蓄隱藏的餘地,這便是它不同於詩詞的地方。
方今白話文學隆盛之際,散曲的提倡,大有必要;我之所以寫《中國散曲史》,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整個散曲的發展情形給大家做一個概括的介紹。所恨讀書不多,自然還有好多材料不曾為我發現,疏陋之處,知所難免,尚祈海內外方家有以教之!
是書之作,承因百師不憚煩勞,時加指導。寫成後,蒙於院長右任先生詳為審閱,並賜題詞。復蒙張部長曉峰先生介紹出版,陳恩綺同學代為繕校。感激之餘,謹此一併致謝。
1956年端陽節羅錦堂序於臺灣大學文科研究所
本書全面細緻地梳理介紹了中國散曲的來龍去脈和發展情形,包括散曲起源、形式及特質,元人散曲,明人散曲及清人散曲四部分。明散曲獨特地以崑曲流行為前後期分界,清散曲以清麗、豪放派分別闡述,並專論清小曲與道情。全書資料廣博全面,論點獨特、勾勒清晰,在研究中國散曲諸家之中獨樹一幟,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都極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