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4
回覆列表
  • 1 # 考古系秦漢逢鍇

    古人信奉人死後“靈魂不滅”,喪葬活動中“事死如事生”,兵馬俑陪葬坑所塑造的是秦始皇帝陵的地下衛戍部隊,相當於秦始皇生前為他保衛首都咸陽的京師宿衛軍。

    兵馬俑陪葬坑實景圖(自東北向西南拍攝)

    一、兵馬俑的位置在哪?基本情況是啥?

    兵馬俑出土於秦始皇帝陵的一處大型陪葬坑中,陪葬坑的位置在秦始皇帝陵封土東邊大概1500米的位置,處於帝陵陵園的外城垣以外。該陪葬坑共3座,呈“品”字形分佈,考古人員按發現的先後順序把它們命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總面積2萬餘平方米,出土有陶俑、陶馬2000多件,全部發掘預計可出土陶俑陶馬約8000件。另外還出土了木車殘跡、銅兵器。

    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表明,秦始皇帝陵總共有180多座陪葬坑,兵馬俑陪葬坑只是這180多座陪葬坑中規模最大的之一。眾多的陪葬坑形制不一,分佈在陵園內外。劃重點: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總達到180多座,兵馬俑陪葬坑只是其中之一!

    兵馬俑陪葬坑在帝陵中的位置示意圖

    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的位置示意圖

    二、為啥建了180多座陪葬坑,數量這麼多是為了啥?

    事實上,考古研究已經表明,秦始皇帝陵的眾多陪葬坑其實象徵了秦朝政府的組織,即秦朝“百官”等官署機構在地下的反映,是秦代新確立的皇帝專制下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在地下的模擬,再現了中央集權政體下中央政府的管理機構。正因為如此,秦始皇帝陵的建設理念其實並不僅僅是簡單地滿足衣食住行等一類生活內容的願望,而是對秦帝國中央集權、對皇帝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模仿追求,是以新建的帝國為藍本,把整個帝國的構成要素都模擬在了陵墓之中。

    三、為啥要建兵馬俑陪葬坑?

    兵馬俑陪葬坑反映的是秦始皇帝陵的地下衛戍部隊,相當於首都咸陽的京師宿衛軍。他們都頭向東,可能還和秦始皇征服東方六國、一統天下後,希望天下始終太平一統,帝國秩序不被破壞的期望有關。

    除了兵馬俑陪葬坑外,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中還有兩處較為有名,而且已經對公眾開放。其中之一是帝陵封土西側的文官俑陪葬坑,反映的是秦帝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中掌管司法的廷尉這麼一個機構。另一處是百戲俑陪葬坑,位於帝陵陵園的內外城之間,反映了秦代宮廷娛樂生活中的百戲,為秦始皇提供娛樂表演服務。

    文官俑

    百戲俑

  • 2 # 悟空說史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實現“大一統”與“中央集權”的帝王,不僅結束長達兩千多年的邦國時代,更是為後來封建王朝立下了“標杆”

    秦始皇的功勳在那個時代是無人能及的,幾乎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第一人,自然在墓葬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秦始皇也是第一個從登基就開始修墓葬,直到駕崩都沒有修好的帝王。

    秦始皇為自己修建的墓葬也有極高的規格,《史記》上就有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

    三十九年,即使是長城都修好了,可秦始皇陵還沒有修好,並且在現代發掘出來的幾個秦始皇陪葬坑中的物品也讓現代人為之驚歎那時候的工藝。

    這其中兵馬俑也給了世人震撼,也不由得想知道為什麼秦始皇那時候要鑄造那麼多的兵馬俑呢?這些兵馬俑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呢?

    稱帝之後的秦始皇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皆為皇土,功績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秦始皇一心求得長生,可帝王又怎麼會“孤注一擲”呢?

    在秦始皇求長生的時候,也在為自己的墓葬做著準備。

    秦滅六國而稱帝國,並且古人們也認為陰間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在那時候如何讓秦始皇進入陰間也能“稱皇”就成為了一個難題。

    在那個時期,殉葬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普通的富貴家庭也有可能會有殉葬的丫鬟,可秦始皇如果使用真人殉葬那麼對國家的傷害也太大了。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個官員提出了用與真人大小相同的陶俑來進行陪葬,建立起秦始皇在冥界的一批陰兵,讓秦始皇繼續在陰間稱帝。

    這樣一來也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麼秦兵馬俑全部都是以秦軍的形象來製作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秦始皇陵才有了那麼多的“兵馬俑”

  • 3 # 太興真人

    秦始皇命令李斯監督製造兵馬俑是時代的進步,春秋以前的貴族曾經用活人殉葬,秦始皇用兵馬俑給他殉葬是了不起啊。

  • 4 # 信仰幻想流代表東旭鷹

    首先,兵馬俑的起源是“人殉”,也就是商周時代貴族中流行的“活人殉葬”,這個野蠻陋習在中國正式有法令制止,是戰國秦獻公頒佈的“止從死”。所以秦國是較早正式廢除“人殉”的諸侯國。

    其次,在人殉被廢除後,隨著陶器工藝的發展,俑葬逐漸興起,秦國在這方面也達到一個較高水平。

    而秦始皇造兵馬俑,主要是以這種方式來記錄他所進行的軍事改革,以及以武力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

    當然,也有一種傳說,就是說秦始皇不僅要統一地上世界,也要在死後推行他的法治武功,去與陰間他的政敵們繼續爭鬥,在陰間也建立秦法天下。所以,才會創建出龐大成編制的秦軍兵馬俑。

    不過,這只是傳說,沒有佐證。

  • 5 # 歷史公元

    秦始皇,可稱作是“千古一帝”,從夏商周都是奴隸制社會,到了秦始皇才廢除奴隸制,成為封建社會大一統王朝。

    先從奴隸制“人殉”說起

    奴隸制社會時期,凡君王或貴族都有大量的奴隸,當時奴隸制建立了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這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行為,每次殉多少人,並無具體執行標準,但有一個大概。墨子曾說過,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也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的,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

    兵馬俑的由來

    秦始皇時期廢除了奴隸制度,相應的殘忍的“人殉”也被廢除。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

    秦始皇生前就準備為自己建造皇陵,《史記》中有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

    現今為止發掘而出的秦始皇兵馬俑坑一共有四個,其中三個坑中發掘出兵俑和戰車,第四個坑則無,據傳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遭破壞。

    兵馬俑製作過程

    當時宰相李斯主抓皇陵修築,招募了一大批民間陶工,當時陶器已經很成熟,現今兵馬俑身上發現當時陶工刻上的名字就要80多個。

    兵馬俑大部分是採用陶冶燒製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

    當初的兵馬俑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區域性還保留著鮮豔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有人說兵馬俑使用真人澆築而成,根據現代科技所掌握,這純粹是無稽之談了。

    秦始皇製作兵馬俑,其實也是一種殉葬的方式,他廢除了“人殉”就只得用兵馬俑這種方式製作一大批的兵俑和戰車來給自己殉葬,希望死後依舊為帝。

  • 6 # 終南高揚

    我說你肯定不信,秦始皇是將傳統的活人殉葬改革為用冥器陪葬。這是始皇帝要做與之前的秦王不一樣的感覺。

    有人會拿各種理由罵,你看一下秦國的大墓就知道了,之前一直是活人,現在用陶俑,數量多一點也是對活人的關愛。至於網上說的最後將幾十萬工人埋在墓裡出不去……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應該是後世人詆譭秦始皇,等哪天秦皇陵挖開,看看裡面到底有沒有被困在裡面的工匠。如果說幾十萬工匠有人工傷或者被虐待這有可能,而全部給悶死在墓穴裡,對於始皇帝,反正我不信這種事。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很簡單,死亡在古人的眼中不是毀滅無痕 ,也不是煙消雲散,而是去另一個極樂世界裡生活。

    秦始皇是什麼人?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實現大一統的帝王,結束了中國歷史近兩千多年的邦國時代,建立了第一個真正統一的帝國。

    秦始皇開創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自稱皇帝,第一個實行全面的郡縣制,第一個實行統一的度量衡,第一個實行統一的書、軌,第一個開疆拓土的皇帝,第一個從登基之日就開始修陵墓直到死亡還沒有修好的皇帝。。。

    秦始皇是從他剛開始登基為秦王時,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就開始修他自已的陵墓,那一年,秦始皇只有13歲,實在是想不明白一個13歲的少年,怎麼就決定開始為自已修陵墓了呢?而且一修就是39年,直到秦始皇在沙丘病死,這陵墓也沒有修好。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秦始皇修陵墓的目的是什麼?

    因為秦始皇認為人死了之後,是去了另一個世界生活,並不是真的消失了,而秦始皇在生前已經是秦王,後來又統一了天下,成為秦始皇,全天下唯一的皇帝,所以在自已死了以後,還要像活的時候一樣稱王為帝,享受活著的時候的待遇,所以修建了陵墓。

    為了儲存活著時候的輝煌和氣派,秦始皇的陵墓修建得非常豪華,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發掘出秦始皇的陵墓,但透過現有發掘來看,非常氣派。

    兵馬俑是什麼?就是另一個世界計程車兵。

    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馬俑,就是另一個世界中秦始皇用來統一天下計程車兵,開疆拓土的軍隊,守護邊疆的部隊,秦始皇要想在死後享受生前一樣的待遇,怎麼能沒有士兵呢,而這些士兵就是兵馬俑。

    秦始皇想享受活著時候的一切待遇,除了兵馬俑外,還遠遠不夠,秦始皇還給自已修建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宏大的宮殿,氣派的城市、龐大的後宮,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和書籍,遊不完的山山水水,只要秦始皇活著時候能想到的東西,都必須出現在陵墓中,以供秦始皇死了之後,仍然能夠繼續帝王夢。

    雖然從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上去是多麼可笑,但兩千多前的古人,就是這樣的想法,秦始皇也不例外 ,雖然秦始皇比大多數人都站得高,看得遠,但秦始皇無法避免生老病死,而長生不老則是另一個神話故事。

  • 8 # 丫丫說史

    現今為止,秦始皇陵中最著名的建築物就是兵馬俑,由1974年7月考古學者發掘兵馬俑,到1978年,兵馬俑與秦始皇陵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興建這麼大規模的兵馬俑?

    眾所周知,自兼併天下,周國一統後的秦始皇,便開始尋求長生不老之術,期間不斷派遣能人異士去全國各地尋找長生不老的丹藥,但是一直碰壁的秦始皇后來慢慢明白,凡人妄想長生確實是痴人說夢,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秦始皇便開始著手興建自己的驪山上的陵墓,便命令工匠將自己的陵墓建的富麗堂皇,甚至比生前的宮殿都高貴無比,同時,但凡帝王,在世時都大權在手,掌握千軍萬馬,所以在其死後也想要千軍萬馬在身邊,陪自己到異界去征戰,成為另一個世界的霸主。

    於是在眾臣的建議以及他自己的考慮下,便決定在陵墓中要大批的軍隊,戰馬等為自己陪葬。

    但是同時又有能人異士向他覲見,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陪葬士兵人員必須要規模大,數量多,如果直接用活人,那如此多的活人陪葬一是怕引起民怨,有損始皇帝您的名聲,給秦朝帶來禍端,二是大批的活人陪葬,他們其中必然有不少將領心不甘情不願,而且充滿怨恨,那時到了冥界之中,他們可能也不會聽您的指令。秦始皇一聽後覺得確實有理。

    後來在他人的建議下,秦始皇便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以土陶為原料,派專人前往各個軍隊進行考察,仿製與真人大小比例相同的陶俑製成將士,戰馬,各種武器來為秦始皇陪葬,一是能夠保持秦國國力,不損傷一絲一毫的軍隊實力,二是也能夠滿足秦始皇的要求,並且石俑守陵更有壓迫感威武感。

    這就是秦始皇陵中會有數量如此之多,規模如此直達的兵馬俑的原因。

  • 9 # 送歷史個救生圈

    揭秘秦始皇造兵馬俑陪葬之謎:竟和這4000童男童女有關!

    提起秦始皇兵馬俑,就連小學生都知道,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文化。不過,如果要是問起,秦始皇兵馬俑是怎麼被發現的,想必很多人回答不出來吧。實際上,當初挖到這些兵馬俑的時候,它們還被當地農民視為了不祥之物,那麼,秦始皇兵馬俑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它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今天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974年3月,在陝西省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東面3裡的西楊村,幾位農民為了解決農田的水源問題,此時正在奮力打井。不過十分晦氣的是,挖了半天之後,不但沒有挖到水,卻發現了一個陶製的人頭,這使得當地農民十分洩氣,因為據說挖井挖到人頭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

    於是,他們悄悄把人頭埋好,又換了個地方繼續挖井。可是,沒想到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這次他們挖出許多陶製的身體和手。農民們感覺事情十分蹊蹺,於是他們迅速地報告了當地政府的有關部門,很快,有關部門立即派遣考古工作者在當地展開鑽探和發掘工作。當地表層被掘開時,神話般的奇蹟頓時展現在了人們面前:在5米多深的深坑內站滿了身披鎧甲、手持兵器威武健壯的武士俑和拖拉木製馬車的陶馬俑,原來,這就是舉世震驚的秦始皇一號兵馬俑坑。

    很快,陝西臨潼發現秦兵馬俑的訊息一夜間傳遍世界各地,而第一個提出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說法的是當時的法國前總統,1978年他參觀秦兵馬俑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那麼,這些威武雄壯、栩栩如生的兵馬俑究竟為什麼會被秦始皇造出來作為陪葬品呢?原來,在秦始皇修好皇陵之後,他向丞相李斯降旨,讓李斯徵集4000對童男童女準備為他殉葬。李斯這時心中十分焦急,於是想來想去,他趕緊上奏秦始皇說:“啟奏皇帝陛下,臣李斯冒死直言,徵人殉葬,必將引起騷動,不如以陶人陶馬殉葬,以壯皇帝聲威。”秦始皇在聽到這句話之後十分高興,於是立刻讓李斯立即徵集能工巧匠到咸陽燒製陶俑,而丞相李斯以一己之言就挽救了近萬人的性命,可謂是功德無量。

  • 10 # 西府趙王爺

    這個問題其實挺尷尬的,因為目前著兵馬俑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都還不確定。目前史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都認為,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宣太后羋月。

    其依據有很多,比如兵馬俑剛剛出土時,是彩色的,而且髮髻風格偏向楚國。秦國尚黑,且羋月正是楚華人。還有兵馬俑兵器乃是青銅材質,從時代上來講,更符合羋月時期。秦始皇的時代鐵器已經普及。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秦始皇可能也沒法兒回答,因為可能這兵馬俑就不是他的。

    當然,如果我們假設這個兵馬俑就是秦始皇的,那麼這個問題就好回答了。

    因為兵馬俑象徵著向死而生的大秦鐵軍,象徵著秦始皇“額的、額的、都是額的”的征服慾望。

    所以兵馬俑不僅僅是“陪葬品”那麼簡單,兵馬俑的型別包括士兵、戰馬、戰車三種,戰車威風凜凜,戰馬栩栩如生,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士兵。

    士兵分為“軍卒”、“軍吏、“軍官””。

    軍卒不戴冠,髮髻盤於腦後,是最低階計程車兵,士兵又分為弓兵、車兵、騎兵; 軍吏戴冠,兩鬢的髮辮盤於腦後,腰間佩刀,屬於中級士兵;軍官戴長冠,髮髻位於頭頂壓以布冠,腰間佩劍,屬於高階將領;

    透過兵馬俑嚴格、分明的等級劃分和功能劃分來看,兵馬俑更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它的功能完全是按照軍隊去設計的,因此,兵馬俑在秦始皇的心中,所象徵的並不是由陶土燒製而成的“死物”,而是那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秦鐵軍。

    霸主思維:身前統一華夏,身後征服九霄

    兵馬俑的形成和秦始皇的各人意志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兵馬俑的設計之精巧,兵種之複雜,建築之宏偉,無不體現了大秦帝王君臨天下,征服世界的偉大宏願,使後人不僅讚歎大秦王朝繁榮富強、嘯傲群雄的盛世榮光。 兵馬俑是秦始皇展現實力的資本,亦是秦始皇征服一切的意志。

    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他的信仰唯有“權力”二字,他的思想唯有“征服”一種,透過深度探究隱藏在兵馬俑背後的秘密,我們將會發現秦始皇那顆渴望著世代為君的野心。

    兵馬俑出土後,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隱藏在兵馬俑身上的特殊符——“申”。兵馬俑的臉型、髮髻、頭部輪廓恰好和“申”字相似。

    申字泛指“延續”、“延伸”、“重複”,特指“鬼申”,在十二地支中代表“九”。

    在我看來,“申”字在兵馬俑身上象徵著生命的延伸,和霸業的延續,而“鬼神”則說明了秦始皇製造兵馬俑的原因,那便是打造一支“鬼神”軍團。

    “九”是中華文化中最尊貴的數字,象徵著九五至尊和秦始皇的最高統治。依照古代文化中“陰間”、“陽間”的設定,和古人們“視死而生”的原則來看,秦始皇打造兵馬俑的原因是為了給“陰間”的自己建立一支無比強大的軍隊。

    兵馬俑的身材、相貌各種各樣,大概是按照秦國軍隊中戰功赫赫的將軍,或英勇善戰計程車兵為模型打造的,展現了秦國將士們誓死保衛大秦帝國的熱血豪情。 兵馬俑是秦始皇的戰士,同時也是他征服天堂,一統三界的本錢。 綜上所述,秦始皇打造兵馬俑的原因是為了在陰間延續自己的霸業,

    或許在我們眼中,兵馬俑只不過一尊尊不會動的藝術品,但在秦始皇的眼中,兵馬俑是霸權,是野心,是征服,是勇猛無畏的戰士,是雄霸天下的,不死的野心。

  • 11 # 長安視界

    秦始皇,可稱作是“千古一帝”,從夏商周都是奴隸制社會,到了秦始皇才廢除奴隸制,成為封建社會大一統王朝。

    先從奴隸制“人殉”說起

    期,凡君王或貴族都有大量的奴隸,當時奴隸制建立了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這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行為,每次殉多少人,並無具體執行標準,但有一個大概。墨子曾說過,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也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的,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

    兵馬俑的由來

    秦始皇時期廢除了奴隸制度,相應的殘忍的“人殉”也被廢除。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

    秦始皇生前就準備為自己建造皇陵,《史記》中有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

    現今為止發掘而出的秦始皇兵馬俑坑一共有四個,其中三個坑中發掘出兵俑和戰車,第四個坑則無,據傳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遭破壞。

    兵馬俑製作過程

    當時宰相李斯主抓皇陵修築,招募了一大批民間陶工,當時陶器已經很成熟,現今兵馬俑身上發現當時陶工刻上的名字就要80多個。

    兵馬俑大部分是採用陶冶燒製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

    當初的兵馬俑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區域性還保留著鮮豔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有人說兵馬俑使用真人澆築而成,根據現代科技所掌握,這純粹是無稽之談了。

    秦始皇製作兵馬俑,其實也是一種殉葬的方式,他廢除了“人殉”就只得用兵馬俑這種方式製作一大批的兵俑和戰車來給自己殉葬,希望死後依舊為帝。

  • 12 # 玄坤文史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了“世界第八大奇蹟”,也一直被視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1974年,兵馬俑在西安市臨潼縣驪山鎮被發現,1987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兵馬俑具有很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單是一號兵馬俑坑,就埋葬有各類陶俑六千餘件,也足可以看出當時秦國國力強大,但是秦始皇為何要大費周章,來做兵馬俑呢?

    兵馬俑士是因何而出現的

    在中國古代,對禮制非常重視,喪葬制度就是禮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商朝時期,還在處於較為原始的社會,最為明顯的就是奴隸制度的存在,商朝貴族就常會用奴隸來進行活人殉葬,幻想這些奴隸死後,繼續來伺候這些奴隸主,這種活人殉葬的喪葬方式被一直延續了下來。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亂不斷,每年都有無數的百姓死於非命,在一些諸侯國仍然繼續延續了活人殉葬的喪葬方式,但是這個時期奴隸制度逐漸瓦解了,大量進行活人殉葬,也逐漸沒有那麼多貴族能承擔得起,所以在這個時期,逐漸的出現了用木俑,陶俑取代活人進行殉葬的方式。

    到了戰國時期,用陶俑殉葬,陶俑的形式也出現了多樣的發展,有奴僕,武士,舞樂等形式的陶俑出現,陶俑的造型也不再只侷限於人,出現了牛,馬等家畜,馬車,廚房用具等生活用品,從這個方面來看,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這也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而秦始皇的兵馬俑,也是殉葬使用,裡面就有軍士俑,武士俑,取樂用的百戲俑,銅製戰車等等,這些和貴族使用的陶俑,木俑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希望這些陶俑在死後的世界繼續為主人服務。

    兵馬俑,秦始皇統治天下虛無的幻想

    秦始皇兵馬俑的規模是超體量的,這其實也並不奇怪,畢竟秦始皇自認為功績遠超三皇五帝,更何況秦始皇開創了千古帝制,就規規矩矩的下葬了,反而還不正常。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廢分封制,施行郡縣制後,大秦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

    據說秦始皇派人去找長身不老藥,雖然最後他沒能如願,但是卻希望死後也能繼續統治天下,但是他不能真的找一隻軍隊為自己殉葬,或是強迫百姓為他殉葬,這樣搞不好就會導致民變,畢竟秦二世還要繼續統治秦帝國,所以秦始皇才讓李斯,章邯召集天下工匠,為自己打造一支強大的陶俑軍隊,讓自己死後還能繼續統治國家。

    如果秦始皇沒有突然死亡,秦末也沒有爆發農民起義,或許秦始皇兵馬俑的規模,可能比我們今天看到的還要大很多,就比如兵馬俑中的四號坑,有坑無俑,秦朝沒有走向滅亡,那麼秦始皇兵馬俑也許還會繼續建造下去,打造成和秦國軍隊一樣強大的陶俑軍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明星其實很醜,但是還有好多人說人家長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