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哥愛生活

    諸葛亮未能興復漢室,也不愧對劉備父子,不能全怪諸葛亮,主要原因是,

    (一),劉備為給弟弟報仇,發動夷陵戰爭,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損失慘重,大傷蜀國元氣。

    (二),蜀國地理環境限制,國土面積小,人口少,山路交通不便,無法與曹魏抗衡。

    (三),諸葛亮和劉禪都沒能注重培養人才,至使蜀國後期人才嚴重短缺。

    (四)東漢末年,以進尾聲,即有迴天之術,也無能為力。就象一位老人,病得不行了,吃什麼好藥也救不活了。

  • 2 # 經濟資訊速遞

    蜀國實力太弱,非諸葛亮之罪。

    .

    後諸葛

    ·

    助力劉備取四川,

    匡扶漢室立正源。

    白帝託孤輔劉禪,

    七擒孟獲定西南。

    ·

    為求一統取中原,

    六次興兵出祁山。

    整肅朝綱施鐵腕,

    淚斬馬謖罷李嚴。

    ·

    對陣司馬望長安,

    鞠躬盡瘁五丈原。

    死後妙計除魏延,

    化身智慧留世間!

  • 3 # 字耕農

    諸葛亮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他自認為是敬業過度而死。他就像一個疲勞駕駛的司機一樣認為自己努力,卻不知道自己犯了致命的錯誤。

  • 4 # 歷史評說

    諸葛亮對於蜀漢而言,他已經做得不能再好了,他在九泉之下,能夠對得起先主劉備了。反而我覺得應該覺得慚愧的是劉備,他無識人之能,用人不明,為什麼安排關羽鎮守荊州卻沒有留下一個重量級文臣制衡關羽負責對外事務?

    讓一個武將兼顧外交,一個不擅長言辭的面對對方巧舌如簧的舌辯之士,這不是開玩笑嗎?為什麼明明知道關羽這個人嫉惡如仇,但是對劉備的話言聽計從,為什麼他不事先將南和孫權的重要性剖析給關羽聽,讓他維持表面上的孫劉聯盟?導致關羽舉措失當。

    雖然取得了水淹七軍這樣輝煌的勝利,卻被呂蒙偷襲丟失了荊州跳板。荊州丟了劉備還要去和孫權拼命,孫權都已經服軟了,荊州都回來了,劉備還要強出頭。結果夷陵之戰精銳損失殆盡,諸葛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手的蜀漢。

    這個時候的蜀漢的國際形式是非常的糟糕,可謂是空前的孤立。正所謂漢賊不兩立,他們和曹魏是不可能有一點點和好的可能。而在夷陵之戰中,又和孫權徹底結下了樑子。

    不僅如此,曹魏和孫權還有進一步勾結的可能性。這兩個國家聯手發動對蜀漢的戰爭,那麼以蜀漢帝國當時的國力,是很難抵擋的。這是外憂,還有內患。

    作為一個外來政權,吞併四川,對於劉備集團來說靠的是強大的武力,在人心向背上,並沒有太大的優勢。當地的土著豪族在情感上並沒有認可劉備集團,對於所謂的蜀漢帝國,也沒有太大的認同感。他們之所以臣服,純粹是因為劉備集團強大的軍隊。

    而劉備剛剛損失了數萬精兵,這些土著豪強們所畏懼的東西一下子消失了,就產生了極大的變數。漢嘉太守黃源聽說劉備吃了大敗仗,就立即起兵反叛,而以孟獲為首的南中的蠻族也趁機發動了叛亂。

    所以此時的蜀漢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諸葛亮稍有應對失當的地方,就可能造成整個國家陷入戰亂之中。幸虧當時有諸葛亮,他憑藉高超的政治手腕,以及遠見卓識,平定了內外危機,使得蜀漢帝國能夠正常運轉。對外聯合孫權,重建孫劉聯盟,對內積極平叛,重拳打擊孟獲等蠻族勢力,使得南中地區重新安定下來。

    而且諸葛亮不忘初心,始終沒有忘記北伐中原。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在協調好內部關係之後,諸葛亮多次組織北伐。只可惜蜀漢帝國國力的限制,再加上由於劉備丟失了荊州這個橋頭堡,諸葛亮的軍事行動多有力有不逮之感。

    但是以蜀漢帝國孱弱的國力,依然能夠對強大的敵人保持攻勢,這也充分顯示出諸葛亮強大的內政功力。所以說諸葛亮沒有對不起劉備父子,歷史上已經沒有人能夠比他做的更好。

  • 5 # 胡瑞嵐298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劉備以漢室宗親身份興漢,不如曹操唯才是舉、寒門均能上報朝庭之舉!曹魏擁有天下十分之七,人才濟濟,故孔明不能興漢,證明天下人心思魏晉!

  • 6 # Shoreline

    諸葛亮出山時所作的《隆中對》,明確指出要先獲得荊州,再取益州,外結孫吳,伺機而動。三步走戰略是正確的,可行的。諸葛亮也確實帶領劉備集團走完了前兩步。但是也就在此時,關羽弄丟了荊州,劉備把家底幾乎拼光了,還把自己和張飛黃忠給搭了進去,此時再踐行隆中對策已不現實。 因為荊州被孫吳所佔,而又不能和孫吳結仇,意味著無法短期內奪回荊州。此時蜀國幾乎只有益州之地,國力又最弱,諸葛亮已經是竭盡所能,鞠躬盡瘁了,後期還遭到佞臣的陷害,最後也是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我認為,諸葛亮已經將此生都奉獻給了劉備,最後沒能統一,主要責任在於劉備父子,諸葛亮其實無愧於劉備。

  • 7 # 古典藝術品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第一,早年在南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第二,諸葛亮後封蜀漢丞相,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第三,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逝世,死後追諡忠武侯,終年54歲。

    所以說,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不愧對劉備。

  • 8 # 自信的petter

    諸葛亮的評價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對劉備集團的貢獻超過任何一個人,他的存在就是為蜀國立了一個標杆,一直到最後,於五丈原永遠的離開了他那個永遠不可能成功的北伐夢,還有他一輩子忠誠的蜀國!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去世前,已經培養好他的接班人,姜維。繼續他未盡的事業。姜維也確實在一直努力他恩師的事業,儘管也沒有成功,但這不是他一個人能做好的事,無論是歷史的趨勢還是蜀國的現實實力,都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說,諸葛亮是對得起劉備的,他已經盡力了,歷史的趨勢不是一兩個所能改變的!

  • 9 # Zh上善若水W

    近兩千年來,我們多少炎黃子孫為劉備與諸葛亮沒有能夠統一中國、興復漢室而感到遺憾和嘆息。例如,隋朝大儒王通(584年 – 617年)講“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唐朝著名詩人杜甫(712年 – 770年)在他的詩《蜀相》中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北方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無家可歸的劉備不得已投靠荊州劉表,鎮守新野,求賢若渴之際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制定了興復漢室,完成統一大業的具體規劃,憑藉這個《隆中對》 :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

    劉關張三兄弟在諸葛亮的智慧部署下,很快在赤壁大戰後佔據了荊州大部分郡縣,站穩了腳跟,緊接著奪取了西川益州五十四州,又從曹操大軍虎狼之師的口中取得了東川漢中,實現了 據有荊益的戰略目標,劉備佔有荊益兩州,自稱漢中王,三分天下佔有其一。按道理,蜀國兵多將廣,糧草充足,而且擁有曠世奇才諸葛孔明這個大謀士,統一大業安能不成?但是事實上,後世唯有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佳句,說到這裡難免讓人唏噓。。。蜀國當時在那麼好環境下,諸葛孔明為何沒能完成統一大業,並且最終走向滅亡?

    在隆中,諸葛亮策劃了以荊州為家,佔益州建立基業的初步目標,都一步步順利實現了。但是,剛剛佔領了益州和漢中,關羽關雲長卻兵敗身死丟了荊州,蜀漢頓時失去了起家的大本營,軍事優勢大減,國土侷限於益州和漢中兩個盆地中,崇山峻嶺的阻隔極大的限制了大規模軍事行動。這是諸葛亮的蜀漢大軍不能北定中原的第一個原因:失掉了荊州這個有力的臂膀,這是客觀原因之一。

    其二,魏國和蜀國的綜合實力相比,蜀國太遜了,魏國擁有東北、華北、中原、西北和南方北部地區,號稱十二州,郡縣百千計,戶數六十六萬多,人口四百四十萬,土地面積四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然而蜀國只有益州一個州的版圖,雖號稱天府之國,但土地和人口都太少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都無法和魏國抗衡。諸葛亮七出祁山,多次因糧草供應不上而功敗垂成,後期雖然屯田於五丈原,但已無力迴天了。

    其三是,孔明智慧超群,但過於謹慎,缺乏大手筆的超常打法,以致失去了絕好的戰機。一出祁山時,大將魏延獻計請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北距長安不足五十里,配合諸葛亮出陳倉的大軍,咸陽以西唾手可得,長安指日可得。但是諸葛亮否決了這條絕妙戰計,痛失快速一舉平定關中的大好機會,因為當時司馬懿父子還沒有執掌兵權。此正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算屬於一個主觀原因。

    其四是人才匱乏,算是半個客觀原因吧。諸葛孔明大星隕落五丈原後,只有姜維一人有能力北伐中原,但魏國司馬昭、鍾會和鄧艾均可獨當一面統軍征戰,最後蜀國就是被鍾會和鄧艾兩軍合力滅亡的。也許正是諸葛亮太才華橫溢、堪比姜尚張良了,蜀國忽視了文臣武將的選拔和培養,以致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危險局面,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在於蜀國忽視了人才的關鍵。

    其五呢,由於諸葛孔明的忠義,世人皆知蜀國後主劉禪的庸弱,北伐的關鍵時期,劉禪聽信李嚴讒言,召回諸葛亮,導致北伐大業數次流產。雖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試問,倘若劉備死後,諸葛亮選擇取而代之,那麼北伐大業是不是另當別論了。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愚忠,我覺得這不是“愚”,他只是忠於漢室,感恩先主,受先主託孤之重,忠君無私。

    最後一個原因呢,我想這和最根本的蜀國之王是脫不了干係的:劉備一生婦人之仁,感情用事。劉皇叔素來行走天下最擅長的就是收穫人心,萬事都以仁義道德為最基本標準。從取荊州、益州就可以看出。雖然說到底,他其實特想去佔據荊州、益州的,但是由於倫理道德的自我綁架,多次錯失良機,而且導致軍師龐統(人稱鳳雛,民間有云: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死於落鳳坡;關羽失荊州之時,感情用事,不聽勸阻,致使火燒連營七百里,實力大減;

    以上六點皆是諸葛亮不能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主要原因,至於劉禪的庸碌,我認為都不足以構成主要原因。

  • 10 # 大漠書生

    諸葛亮為光復漢室殫精竭慮不遺餘力,明知後主劉禪不足成事庸碌無為,依然竭盡全力輔佐,同時整頓軍務,積極北伐中原,先後五伐岐山,最後積勞成疾,病死軍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得起劉備父子的。至於北伐功敗垂成,非諸葛亮之過,乃因蜀漢綜合實力遠遜於曹魏實力,再加上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一怒之下興師討伐東吳,導致夷陵慘敗,蜀漢元氣大傷,北伐中原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諸葛亮勉力而為,頻繁主動北伐以延續危若累卵的蜀漢得以安然數十年之久,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 11 # 孤舟獨釣大龍蝦

    這個要從兩方面來看。

    如果要諸葛亮自己來說,他肯定覺得愧對劉備父子。因為劉備和劉禪都很看重諸葛亮,劉備託孤,劉禪喊相父,都是對自己莫大的恩寵,因為封建社會君權大過天,兩代帝王都恩寵自己,把國家的行政管理權都交到自己手上,這是莫大的信賴。但是蜀漢政權卻沒有更大的發展,國內經濟倒是有進步,可是國土面積沒有增加,國內矛盾沒有解決,北伐幾次也沒有成功,終究來說,是失敗的。所以諸葛亮自己肯定覺得愧對劉備父子。

    如果是從我們的角度看呢?諸葛亮當然是可以無愧於心的。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下了一片江山,幫助劉備發展經濟,治理蜀國,劉備去世後又南征北伐,維持蜀國政權穩定,這些方面,諸葛亮都做的足夠好,也沒有哪個人敢說比可以諸葛亮做的更好。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一統天下,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士族地主階級在掌控著主要權力,所以諸葛亮的治國理念危害了士族階級的利益,他就很難能一統,即使壽命加一倍,也很難。所以諸葛亮無愧於心!

  • 12 # 根285927616

    諸葛亮從初見劉備,就為劉備制定了後來的發展規劃,即著名的隆中對策,拿下荊州和四川,然後兩下出兵,一戰長安,二戰洛陽,則天下可定矣。諸葛亮從27歲跟著劉備,火燒博望坡,聯吳抗曹,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氣死周瑜,佔領荊州,圖謀四川,受託孤之重,安居平五路,南征孟獲,七擒七縱,六出祁山,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仗原,舉薦蔣琬,費禕,接替他的職位,培養姜維繼承其志,將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為劉式效力27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併發明孔明燈用於傳訊號,連弩可以給敵人更大的殺傷,木牛、流馬可以幫助運送糧食等物品,並使蜀錦馳名,增加政府收入。並和東吳建立外交關係,無了後顧之憂。可見方方面面都是非常操心,並且不貪財,從不居功自傲,足以對得起劉備的知遇之恩。

  • 13 # 遊弋歷史長河

    我的觀點是不愧對。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劉備死後的蜀國,發生了哪些大事,諸葛亮又是怎麼做的,

    安居平五路

    蜀漢後主建興元年秋八月,曹魏和孫吳派遣五路大軍攻蜀,這五路兵是: 一、遼西(今遼寧義縣 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取西平關; 二、南蠻王孟獲起兵10萬,攻打益州(今雲南晉寧東)、永昌(今雲南保山)等郡; 三、孫權起兵10萬,攻兩川峽口,徑取涪城(今四川三臺西北); 四、降將孟達起上庸兵10萬,西攻漢中; 五、曹軍以大將軍曹真率兵10萬,攻打陽平關。諸葛亮運籌帷幄、暗裡調動兵馬,以不同方法去震懾各路兵馬。一場氣勢洶洶的五路兵馬來犯,輕而易舉地被軍師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於無形之中了。此故事來自《三國演義》,雖有誇大成分,也能反映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南征

    還是建興元年(223年),六月前後,劉備病逝以及黃元叛亂的混亂時機,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一起反對蜀漢政權。

    開始諸葛亮採取了招撫的措施。但是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著,在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然後就發生了很有名的七擒孟獲的故事,最終孟獲心悅誠服,幫助諸葛亮安定南中,南中的安定蔬果無後顧之憂,才為之後的北伐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北伐 六出祁山

    經過了幾年的積累,從公元228年春到公元234年秋,北伐過程中,諸多遺憾,魏延的計策不被重視,馬謖失街亭,也曾將魏國主將司馬懿逼入絕境,可惜天公不作美,讓司馬懿逃出生天。雖然蜀國也佔領武都、陰平,消耗了魏國國力。但也讓魏軍得到了充足的鍛鍊,瞭解了蜀國地形。

    “股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實現了他在後出師表的誓言,面對戰局,殫盡竭慮,步步為營。而蜀國的處境就是,不北伐就會被魏國西征。

    贏得戰爭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蜀國,雖以漢室正統自居,但兵員、人口、領土在三國中處於完全劣勢。

    個人的能力或許可以左右一段時間的博弈,但歷史的車輪,誰都不能阻止。

    所以諸葛亮未能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願,也完全不愧對劉備父子。更不愧對任何人。

  • 14 # 大秦鐵鷹劍士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殫精竭慮治蜀,七徵孟獲,六伐中原,以一己之力逆天而行,最後累死五丈原。諸葛亮雖然沒有實現他匡扶漢室的理想,但是人事已盡,無愧於心,更無愧於劉備父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老師【賈平凹】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