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希望大神們回答能夠更系統邏輯一些,不必僅僅盯著事論事;因為題主同樣很疑惑古今中外一些很小的勢力是怎麼短時間征服一個大帝國甚至多個國家的。
4
回覆列表
  • 1 # 長島男爵

    這一點,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做了很好的解釋。

    《君主論》認為封建國家易打敗,難以征服,反之君主專制國家難打敗易征服。

    原因在於封建國家權力不集中,無法充分調配全國資源進行戰爭。

    正因為權力不集中,封建國家的社會威望不集中在君主一個人身上,甚至不集中在王族上,打敗他們的主力,甚至殺死他們的君主,剩餘的人仍然有足夠的威望組織區域抵抗,要徹底征服一個封建國家是很難的。

    而君主專制國家,權力集中在王(或皇帝)一人身上,只要把皇帝和少數幾個近親幹掉,其餘的都不具備足夠的威望去領導抵抗,所以一旦被打敗,征服君主專制國家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所以夏商周可以持續600以上,而之後的朝代很難堅持300年。

    山東六國雖然在進入戰國時期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上君主專制的改革,但仍保留大量封建殘餘,要征服封建國家,要麼需要遠遠超過對方的國力才能辦到,不是超過一點點,而是遠遠超過對方才行。

    所以秦國用了幾百年積攢了壓倒性的實力,達成了這個地獄難度的攻略,之後要統一中國相對就容易多了。

    由於王權集中,流官代替了世襲的貴族,他們對於守土並沒有非常大的決心,同時吖百姓也不是很親附,朝廷也不放心他們給他們製造各種掣肘,這些因素也降低了統一的難度。

    始皇帝統一中國後,盤根錯節的六國貴族被打擊了一波,六國復國滅秦戰爭又帶走一波,漢朝統一戰爭又死一批,三次打擊六國貴族已經沒有實力去抗衡漢朝皇帝。

  • 2 # 贏圖歷史

    劉邦為什麼能3年滅秦4年滅楚,7年大一統,因為你根本不懂歷史的真相!

    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的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版圖。當年七國紛爭就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華夏。秦為了統一華夏,死了何止上百萬!24代秦軍的將領和秦王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懈的努力。為了統一南中國,秦始皇派自己的大將王翦率40萬大軍打下了今天的廣東、廣西、雲南,海南,打下以後要班師回朝,秦始皇發了一封書信給王翦說,不能回來,因為這裡全是蠻族,這裡全是少數民族,只要我們的部隊回去了,這個地方不在是我們秦國的領土。

    王翦問,我們百萬雄師,60萬在守匈奴,40萬在守南中國,國內空虛。如果將來秦國有難,應當如何?

    秦始皇說,他日如果秦國有難,你不準班師回朝。

    王翦問,皇帝陛下,如果秦國有臣不回國,我會變成千古罪人!

    秦始皇說,不!秦國可以滅,華夏族群不能滅,今天秦國滅了,華夏族群依然還在。但是如果你40萬人班師回朝,南中國再也不屬於中國!這個地方再也不屬於我們這個族群!所以為了整個華夏族群為了整個民族,犧牲我又算得了什麼?

    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劉邦項羽率2萬人馬攻破咸陽,秦軍主力根本就沒有出現在現場。

    那麼當年的百萬雄師,讓六國聞風喪膽的秦軍去哪兒啦?

    40萬在守邊疆,60萬在築長城守匈奴,他們有將令不得辦事回朝!

    在整個楚漢爭雄的是時候,100萬秦軍根本沒有出現在歷史裡。與之抗衡的是刑徒軍(給皇帝修秦墓的犯人)去抵抗。

    直到劉邦戰勝項羽,建立大漢王朝。漢武帝給南越國的國王,也就是王翦的舊部發了一封書信“我可以封你為南越王,但是你必須承認我大漢政權!”

    換句話講,我不想跟你打,但是必須得讓我大漢的國土來統治到這個地方。

    南越王說,我曾經受過一個老人的囑託,中國不能分裂,為了華夏族群我不跟你打,我也不當什麼南越王,我願降!

    而他嘴裡面的那個老人就是秦始皇

  • 3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觀看歷史我們其實不難發現,在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其實已經日益衰落,天下諸侯並起,從一開始還顧忌周朝臉面只能明爭暗鬥,到後來毫不顧忌,只為征服而逐鹿中原,前後春秋戰國亂了數百年,才由秦重新一統,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在秦之後的劉邦卻可以在起兵短短不到十年便一統天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凡事開頭難

    事實上,秦始皇的統一與周天子的統一是不一樣的,在秦朝之前,天下一統的狀態更多的是類似於一個共主的形式,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十分有限,地方諸侯擁有很大的自主權,而秦朝的統一則是運用郡縣制管理,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一統,地方長官的自主權少了很多並且都同樣聽命於同一個“老闆”秦朝皇帝。這種統一方式在當時可以說是完全改變了原有人們的統治思維,打破了人們對天下一統的理解,因此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讓這個制度讓人們接受,讓郡縣制在合適的時間出現,而在劉邦時候,這種統一方式已經讓人們沒有那麼接受困難了,自然實行起來也順利很多,而且實際上在漢朝統一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漢依舊是採用郡國並行制來進行這種過渡。

    權力者的變化

    周朝分封多國,每個諸侯王在其封地內於其人民而言都是正統,因而人民時長會懷念自己原來的君主而反抗現行君主,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時常會有復國行為,但是在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等普通人的起義,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讓百姓知道,這天下當王的也不一定是要原先的貴族們了,由此便讓劉邦更容易讓人接受。

    陣營的劃分

    秦統一天下,是一邊攻城略地一邊將土地歸於秦,而漢則不一樣,劉邦選擇的是一種郡國並行制建國,所以他在漢一開始只是說掌握了自己國家的一部分土地而已,包括其他將領如韓信,英布,彭越等都在其封國有著很強實力,當然,這些諸侯王的土地最終也在漢王朝的建立後通過後人的努力歸於了大漢,所以說,漢朝一開始的統一,更多隻是陣營裡面以漢王為皇帝。

    過程不一樣

    秦一開始不過是替周王在西邊養馬的部落,後因抗敵有功而獲封,而當時的其他諸侯國已經十分強盛了,所以秦在那個時候更多時間只是在壯大自己,在西邊爭得發展的機會。而劉邦則是在一個天下衰微之際起兵,並且隨後跟隨項氏家族打天下,後受封漢王,所以與秦相比,劉邦的起家還是屬於有項羽陣營的幫助和協助的。

  • 4 # 史學筆記

    秦國經營500年統一天下,劉邦用了七年從鄉長變為皇帝。根本原因是,劉邦的統一天下,實質上僅僅是“秦”國再次滅楚國,統一的程度比秦國差的很遠。

    漢王成為新“秦王”

    漢元年五月,膠東國將軍田榮叛亂,先是趕跑了項羽分封的齊王,後又殺膠東王田市,自立為齊王,最後殺濟北王田安。率先打響了武裝反抗西楚霸王項羽的第一槍。

    漢元年七月,漢中王劉邦,趁著齊國和楚國開戰的時機,命令韓信率軍北伐。八月,韓信指揮漢軍迅速攻佔關中大多數地區,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雍王司馬欣被包圍在廢丘。

    這時候的劉邦,擁有的勢力範圍是巴蜀地區,漢中地區和關中地區,領土範圍基本與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國的領土相當,所以說劉邦在地緣上,已經成為新“秦王”。

    (漢元年九月,劉邦領土)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秦國領土)

    秦攻楚與劉邦攻楚

    仔細對比秦始皇時期滅楚和漢高祖滅楚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兩者驚人的相似之處,即都是先定三晉,拉攏齊國,然後攻楚。

    秦始皇先後滅掉韓、趙、魏,在齊國中立,燕國無力南下的情況下,開始攻擊楚國。

    劉邦在漢元年九月攻佔關中之後,在接下來的八個月之內,逼降河南王申陽、滅韓王鄭昌(項羽將舊南韓分裂為河南國和南韓),之後又收服西魏王趙豹,策反殷王司馬卬(項羽將舊魏國西部分裂為西魏國和殷國,東部歸楚國)。漢二年四月,劉邦在代王陳餘、趙王趙歇(項羽將舊趙國分裂為代國和趙國),齊王田榮的配合響應下,開始進攻楚國。

    稍有不同的是,秦始皇攻打楚國時後方已經安定,所以雖然有李信的滅楚失敗,但王翦緊接著攻滅楚國。劉邦攻打楚國時,後方這些諸侯僅僅是投降和歸附,保留有比較大的權力,所以一旦遭遇挫折就會反叛,但好在有韓信,這些叛亂都被平定,未能影響大局。

    所以劉邦的攻楚幾乎就是秦攻楚的歷史重現

    秦自統一戰爭開始到滅楚用時九年(前230年到前222年),劉邦滅楚用時四年(前205年到前202年),秦用時稍長,但所攻佔的地方都施行郡縣制,沒有封王。漢用時短,但封了七位異姓王。

    漢朝大一統的歷程

    漢五年,劉邦在陶稱帝,這標誌著劉邦再度統一天下。但此時漢帝國內部存在七位異姓王,他們都有自己獨立的封地,以及軍事和行政系統,所以劉邦的統一,僅僅是形式上的統一。

    (秦朝全盛圖)

    (漢五年地圖)

    對比地圖,可以發現,劉邦所能直接控制的區域,不及秦朝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從漢五年一直到劉邦逝世的漢十二年,劉邦一直在積極推進的,就是藉機誅滅異姓王。到其逝世時,僅餘長沙王吳芮尚存,其餘幾個異姓王,全部被同姓王所代替

    後來同姓王勢力漸漸強大,一直到西漢第四任皇帝漢景帝時,西漢平定七國之亂,才基本解決了同姓王威脅中央政權的問題

    漢武帝時期,透過推行削藩政策和推恩令,漢朝才徹底解決同姓王問題,做到真正的大一統,這時已經是公元前127年,距離劉邦稱帝過去了75年

    秦朝自從秦惠文王稱王算起,到統一天下,用時114年

    秦朝大一統的歷程是由諸侯王直接到郡縣制的過程,手段太過激進,間接導致天下不穩,二世而亡。

    漢朝大一統的歷程是 諸侯王——異姓王——同姓王——削藩、弱化同姓王,手段比較溫和,而且有很長時期的過渡期,所以漢朝比較穩定。

    回到答主的問題,秦國統一天下並未用時五百年,其中的最初四百多年,天下不具備統一的前提條件秦國只能作為一方諸侯存在,最後的114年,才是統一天下所用的時間

    劉邦並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他做到了滅楚和剪除異姓王這兩件事情,但還是分封了同姓王,從稱帝到真正一統,用時75年

    而且,劉邦滅楚也是依靠秦國治理關中,漢中,巴蜀三地的成就,這三地實施商鞅變法一百多年,經濟優勢,兵員優勢和底層動員能力,都不是項羽的西楚能比的。

  • 5 # 抒史先生

    在古代,朝代的更迭是非常常見的,就像如秦朝建朝不過十幾年,但是統一天下的果實接著就被漢高祖劉邦竊走。這份果實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也是始皇祖輩經過五百年打拼的勞動成果,結果付之一炬成為了他人的嫁衣!

    那麼秦國作為諸侯國經營積累500年才統一天下,為什麼劉邦幾年就做到了。這其中原因錯綜複雜,本人認為有三點最為重要!

    其一:秦國與劉邦所面對的敵人不同,使命不同!

    秦國所面對的敵人是其他六大諸侯國,而且還有很多小勢力摻在其中,這六大諸侯國,每一個都非常強盛。而秦國本來是偏於一隅的小國家,開始時其他諸侯國都根本不把秦國放在眼裡,之後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發展軍隊,一步步吞併周圍勢力,才不斷壯大,最終成為七大諸侯國之一秦國。

    面對同樣強盛的其他國家,秦國當然是想吞併它們。這才是秦國強起來之後的終極使命,但是每一個諸侯國都有很多人才和兵力,而且他們也可以透過合縱的方式來牽制秦國的前進,秦國要想短時間內同時對付兩個或者三個諸侯國根本不可能,只能用遠交近攻的方法與各種手段逐一擊破,然後全面收割。500年的時間能夠治服六個能隨時抱團的國家是非常不容易了!

    而劉邦的使命要簡單的多,那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朝廷,建立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國度。劉邦要面對兩個敵人,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不得人心的秦朝,項羽精於打仗而謀智不高不足為懼。而秦朝人們反抗的勢頭強勁,在多方勢力聯合下,秦朝難遇抵抗,所以很快潰敗,而項羽鴻門宴放虎歸山,劉邦最終大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其二:秦國與劉邦相比,劉邦的外部優勢多於秦國

    如果把秦國比作一個人的話,可以說秦國白手起家,秦國初期沒有太多的領土,也沒有能夠拿的出的軍隊,只能變革,但很幸運秦國成功了,最終不斷壯大,統一六國!但是時間已然過了500年,秦國在外部優勢極差的情況下能有如此成績,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吧!

    而劉邦外部環境則非常好,劉邦正好趕上了時機,陳勝吳廣起義,各地紛紛響應,劉邦也因為有一定的勢力積累,一躍而起隊伍不斷擴大,先是投靠項梁,項梁死後,後來跟了楚懷王。然後與項羽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 劉邦因為身有良才,一路軟硬兼施先入關中,完成了第一步的任務。當時還有一點比較重要,雖然秦朝兵精將多,但是秦的兩大主力駐紮南北兩段,支援難到。這也是劉邦成功的外部因素之一!

    其三:劉邦識人如炬,用人如神,而且還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

    劉邦旗下有很多人才,張良、樊噲、韓信等,而且劉邦雖然出身低微,但是為了成就大業,能夠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是劉邦能夠短時間內成功的重要原因!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嬴政自稱“朕”,號“皇帝”,表達了他自認為功勳卓著,已經超過三皇五帝,所以普通的尊號已經無法表達他的驕傲,只好把“皇”、“帝”都給用起來。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權威,他還將他在封禪泰山時躲避暴雨的那棵樹為五大夫。透過這種極端的做法,宣示他是天上地下人間萬物的主宰,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哲學演繹的淋漓盡致。

    嬴政還是有這個資本驕傲的,畢竟三代以來,至於秦朝終於華夏一統,而且他還做出了設郡縣、開馳道、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等開天闢地的偉大功績,創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的圭臬制度,史稱“百代皆承秦制”。

    (秦始皇像)

    那麼,在秦朝大一統之前,為什麼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呢?

    這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不足以形成大一統的帝國。

    在商鞅制定的秦朝律法裡,有一條特別苛刻,就是攔路搶劫者要被斬首。而且,商鞅鼓勵人們見義勇為,捉拿攔路搶劫的人,只要送官核實,就能得爵一等,成為有爵位的人,不會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黔首了。

    商鞅為啥對攔路搶劫的人這麼痛恨呢?

    因為攔路搶劫,會造成社會恐慌,同時會使得國家各個地理單元因為缺乏經濟、文化交流而形成地區隔閡。久而久之,地區文化發展越來越差異,與中央的離心力越來越強,國家也就形同分裂了。

    商鞅當時能制定這樣的法令,那是因為當時的華夏諸國得土地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開發,人口逐漸增多,各個諸侯國能夠控制的領土面積不再侷限在各個城堡,而是征服了城堡周圍的土地的“野人”。人們積極開墾荒地,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地主階級。同時,商業交流增多,出現了很多鉅商富賈。政府要確保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通暢,就必須要對那些攔路搶劫的施以重刑。直到今天,持刀搶劫也是重罪。

    可是,在秦朝之前可不是這樣。以當時的交通條件,諸侯國能夠有效控制的領土面積是十分有限的。周王朝分封71國,那些封出去的王公子弟,往往是帶著幾百幾千個“華人”去到一個地方,建設城鎮和開墾荒地,教化、同化城外的“野人”,同時也要跟那些野人作戰。所以,諸侯國就需要仰仗周天子的十四師來狐假虎威,震懾當地的野人,才能在當地站穩腳跟。當時周朝時的疆域圖,只能說是勢力範圍,因為殖民據點之外,都不在諸侯國掌控之中。

    (周王朝分封)

    當後來宗族人口漸漸增多,各個分支需要建設更多的城池。一座城池接著一座城池出現在華夏大地上,諸侯王其實就是是宗主,他們透過宗法制,將那些別立一城的宗室成員們緊緊團結在一起。

    殖民速度逐漸加快,原來的一個點一個點的城堡就逐漸連成了一片,將這些城堡之間的野蠻人驅趕走,在那些空出來的土地上,就出現了地主階級。於是,穩固的疆域版圖也開始出現了。

    當這些版圖逐漸擴大,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空餘土地沒有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決定了對外擴張的戰爭慾望,在諸侯國之間頻繁爆發。這些戰爭一開始還有些貴族風流,什麼不擒二毛、不能追出五十步、不更射、見到敵國君主要下馬致禮等禮節。到後來也不知道是誰打破了規矩,戰爭越來越往“兵不厭詐”的方向去發展了,規模也越來越大,宋襄公的“仁義道德”就成了蠢豬了。

    (秦朝疆域圖)

    當時代發展到秦朝一統六國時,各地理單元之間因為戰爭早已連成一片了。頻繁的戰爭也使得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快,各地的山川地理也在戰爭中被繪製成冊,成為軍事家的案頭書本。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成了這樣的偉業,他廓清了天下的土地、人口、錢糧,第一次知道華夏國家的真實家底。所有這些文治武功,都帶給了後來者極大的經驗、借鑑及教訓。可以說,秦始皇就是劉邦的精神導師。當劉邦看到秦始皇的車駕時,心生羨慕,說:“大丈夫生當如是也!”

    (劉邦劇照)

    當秦始皇完成了第一次統一之後,後來者都會認為統一華夏不再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劉邦也是循著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路線,完成了再次一統。不過,秦始皇去世的早,沒來得及完成二次征服,使得六國貴族一夜之間都復辟了。劉邦建立的大一統,已經是折衷的政治方案了:不僅有郡縣,還有分封。這是因為劉邦不是諸侯世家,他沒有那麼多的宗族勢力支援,只好把自己的子侄派駐地方,屏藩中央。當然,劉邦這麼做,也是出於政治上的制衡,以免出現秦朝趙高弄權而宗室無力勤王的結果。

    總之,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了那個階段,不管是戰爭藝術還是交通條件,都已經為劉邦還有接下來有志於一統全國的封建帝王們提供了可以成功樣板。所以,劉邦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短短數年時間滅秦平楚,再開一統。

  • 7 # 良人說史

    秦二世而亡,留給後人很多疑問,思想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紛紛給出自己的解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說法。賈誼在《過秦論》中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杜甫在《阿房宮賦》中說:“亡秦者秦也。”歸結為驕奢淫逸。

    劉邦在一統天下之後也有同樣的疑問,相比於秦國祖輩的努力,自己是很容易的了。

    劉邦覺得秦滅亡的原因是宗室積弱。吸取秦亡的教訓,於是他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王,誅殺異姓王,更是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有違此者,天下共誅之。

    秦國宗室積弱,外戚更是沒有

    秦國宗室與六國相比的的確確非常弱。

    山東六國基本上還處於貴族時代,子弟依靠家族蒙蔭,動輒就是高官厚祿,最著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了,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都是各國君王之後,秦國沒有這樣的人物。

    在嬴政滅六國的戰爭中鮮有宗室子弟出現,更別說拜將封君了。

    而且這是一個傳統,對秦國來說更是個硬傷,歷代都是這樣,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秦獻公時期。

    秦獻公因為同室操戈,宗親奪權流亡在外。因此對氏族一直懷有戒心。長子贏虔,次子嬴渠梁。在繼位之爭中,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老氏族支援贏虔。結果嬴渠梁繼位,是秦孝公。

    也就是說秦孝公對老氏族並沒有多大的感情,政治上都是敵人,更別說重用了。

    秦孝公這個人很有意思,他覺得一個人有多大能力並不是看出身怎麼樣,而且還頒佈了《求賢令》這就觸及了貴族政治,在春秋戰國簡直是個異類。商鞅呢,更是個瘋子,《史記》記載:“變法修刑,內務耕織,外勸戰死之賞罰。”華人封爵不以出身而以軍功。

    貴族人多還是平民人多呢?貴族惜命,平民拼命,因此氏族勢力進一步縮水。

    秦惠文王繼位車裂商鞅,老氏族以為翻身的時候到了,要求廢除惡法。但是惠文王看的很清楚,這些貴族才是國家的蛀蟲。老氏族見翻身無望,因此發動叛亂。秦惠文王能對氏族手軟嗎?

    因此老氏族這時候就成了“殘花敗柳”,沒多少能耐了。

    叫得出名字的宗親,也只有惠文王胞弟贏疾,堂弟贏華,也就是公子疾,公子華。

    到了秦昭襄王的時候,秦君與宗親的關係更加微妙。

    秦昭襄王曾做質子,原因就是不受秦宗室喜歡。

    做了秦君之後,由於年幼母系宗親當權了,人稱三貴。天下只知三貴而不知秦王,秦昭襄王內心是極度不願的,對他來說外戚是障礙。

    以魏冉為首的外戚顯赫一時,但是秦昭襄王當權之後,立馬收拾三貴,把外戚清理出朝堂。

    至此秦宗室已經沒多少力量了。

    穰侯魏冉

    到秦始皇的時候更是“舉目無親”的狀態,他有多少兄弟姐妹,幾個兒子,妻子是誰,史書語焉不詳,後人竟然一概不知。

    雖然保證了君王大權獨攬,但是弊端也很明顯,一旦出了問題很無力。

    對臣子而言,跟誰混都一樣。但是宗室成員不同,國滅身份一落千丈還有生命威脅,自然不惜餘力的保衛王朝。

    秦國宗室弱小,孤立無援,這也是秦帝國土崩瓦解的一個原因。

    與此相對的例子是“田氏代齊”,重要原因就是人多。《史記》記載:“田常乃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以上為後宮,後宮以百數,而使賓客舍人出入後宮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餘男。”他的兒子田襄子代替他做了齊國的國相,並將兄弟和宗人親屬分封到齊國的各個都邑做一把手。田氏代齊已經查不到完成了。

    實際上自從秦國之後,統一天下變得容易了,長的耗費十幾年,短的幾年而已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六代人的努力統一全國,簡直不可思議。

    後世就沒有這麼困難了,劉邦建立漢朝,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君臨天下前後七年;劉秀建立東漢,22年起兵,36年一統漢朝江山,前後不過十四年;楊堅建立隋朝,581年篡權,589年收復江南,前後七年;李淵建立唐,617-624年,前後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52年投軍,1368年收復燕雲十六州,前後十六年。

    這比起嬴政家族用時百年短的多,是什麼原因?

    個人覺得這跟“封國還是郡縣”有很大關係。

    封國與郡縣

    周武王分封諸侯,最早的時候估計有數百個國家。齊、晉、宋、楚、鄭等國,這些個國家雖然面積狹小,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國家內政,外交,財政皆獨立自主,想跟誰玩跟誰玩。國土都是國君的私有財產,可以說是寸土不讓。君主在國內繼續分封,分封的的土地也就成為家族的私有財產,因此打仗的時候都格外賣力。戰爭失利,失去土地誰不肉疼啊?

    即便是到了戰國後期的時候,依然有七個大國,和一些小國存在。

    這也導致政治上非常複雜,又是合縱又是連橫的,無形中增加了統一的難度。

    《燭之武退秦師》中有精彩的描寫: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這一句話解了鄭國之圍。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燕趙聯軍進攻齊國攻下來七十餘城,齊王也在戰亂中死了。但是因為君臣不和,受燕惠王猜忌逃亡趙國,齊國順勢復國。

    公元前258年,秦軍圍困趙都邯鄲,因為趙人英勇,這一困就是三年。趙王向魏王求救,魏公子無忌打敗秦軍,解了趙國之圍。

    有時候兩國之間的事情,他國就橫加干涉,讓問題更加複雜起來。其實秦昭襄王的時候,秦國已經甩開六國幾條街了,擁有逐一滅六國的實力,但是六國不是傻子,一旦發動滅國戰爭各國就合縱抗秦,一個打六個秦國沒這樣的勇氣。

    但是郡縣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郡縣長官中央直接委派,沒有軍權財權,即便是有心保衛疆土,也無能為力。

    說白了在誰手下做官不是做官?因此郡守們都不會太拼命!

    地方是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怎麼反抗?

    朱元璋等農民起義,地方長官望風而逃;太平天國攪得清,十幾年沒有寧日。

    都是這個道理。

  • 8 # 歪史

    關於秦國幾百年才掩有天下而僅僅幾年就葬送出去這個問題,其實賈宜在過秦論中就已經很明確的總結了,根本原因就是攻守之勢改變。

    秦國的統一是自秦孝公變法以來超過關東六國,積累百年的優勢逐漸蠶食六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口氣吃太多最後六國相繼復國,反秦勢力遍地開花。使得秦軍支離破碎疲於奔命,鉅鹿一戰項羽消滅了秦國能調動的最後武裝力量。南征的秦軍拒絕返回北方平叛。

    此後天下底定。項羽分封諸侯王。似乎又回到了戰國格局。被封於漢中的劉邦不滿意,隨即發動叛亂進攻三秦奪取秦國故地。進而合縱連環孤立項羽。於是幾年間就統一天下。

    為什麼願意這麼短就能建成不世之業?有三個原因。

    首先他其實是撿了大漏。滅秦是項羽的工作,滅楚是韓信彭越的工作。

    第一個由於項羽的分封使得各國間各自為政,給漢軍提供各個擊破的便利。

    第二,外交政策得當,成功的孤立了項羽,正是因為成功的外交策略,使得聯盟不斷擴大,最後韓信、彭越等重要的反項同盟替劉邦擔負了前線作戰任務。

    第三,在關中的作為收攬了秦國舊人,由於原來秦國刑法嚴苛,而劉邦寬仁,再取得關中後成為劉邦的後勤基地,無論如何失敗,劉邦總能起死回生。

    這一些都是他最後短時間內統一天下的基礎。正是因為秦朝覆滅前後的大規模長期征戰,使得大量勞動力死亡,在他殲滅各路軍隊之後,其他的反對者很難組織大規模的反叛。

  • 9 # 南宮外史

    秦國苦心經營500年才統一天下,而劉邦作為一個鄉長,幾年就統一了天下,這是為何?

    一、這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二、為什麼秦國能滅掉六國?

    是因為六國六條心,一盤散沙,各懷鬼胎,被秦國各個擊破。

    三、為什麼能滅六國的強大秦國,被一個鄉長劉邦所滅?

    是因為秦國推行暴政,對人民實行白色恐怖,所以,人人都有反秦之心。只是沒有遇到造反機會和沒有人挑頭而已。從人民的角度而言,秦國統治者已經被包圍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已經是獨夫民賊,已經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四、人民對秦朝統治者的不滿、反抗情緒在不斷增長,已經達到了燃燒點,一遇火星就會暴發熊熊大火,形成燎原之勢。

    而這個點燃大火的火星就是貧民陳勝和吳廣!

    陳勝、吳廣帶領900名窮苦農民,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而起,伐無道,誅暴秦;天下郡縣,群起響應,反秦怒火,迅速燃遍全國。這就是人民的意願和意志。民心不可違。

    五、六國貴族和劉邦、項羽等順應民意,順勢而起。

    劉邦等起義領袖,順應人民意志,起兵反秦,立下戰功,成為人民領袖。這就叫:時勢造英雄。在這裡所謂時勢,就是廣大人民的反秦意願。

    六、在人民還沒有反秦意願的情況下,傑出的英雄人物也創造不了歷史。

    張良曾經為家族復仇,收買殺手,要刺殺秦始皇,終以失敗告終。即使刺殺了秦始皇,還會有秦二世、秦三世繼立,秦朝也不會滅亡。

    項羽曾經遇到秦始皇巡視天下,也只能在道旁觀看。他如想刺殺秦始皇,以項羽的勇猛,萬人敵,很有可能刺殺成功,但秦朝依然不會滅亡。

    劉邦在秦始皇巡視天下時,他可能帶領手下百姓在道旁當差,幫助秦始皇維持當地秩序。他如果當時反秦,失敗的可能性極大。

    也就是說,反秦英雄劉邦和項羽在人民還沒有意願反抗暴秦時,他們去反秦,必然不會成功,因為得不到人民的支援和擁護,他們也不過是孤家寡人,沒有什麼力量可言。

    當時劉邦、項羽並沒有反秦,這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時務?就是廣大人民還沒有形成反抗暴秦的態勢。

    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全國絕大多數人民反抗極少數秦朝統治者,自然快速勝利。

    自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起義,到劉邦前206年10月進軍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把強大的秦朝滅亡了。

    秦朝的快速滅亡,詮釋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性;同時也展示了,當英雄人物與人民的意志完美統一的時候,就能發揮出最大能動力,快速取得勝利。

  • 10 # 阿慶還是阿慶

    讀《三國演義》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就是說,中國過去的幾千年歷史,始終是圍繞著分和合進行著的。

    而在周王朝逐漸衰落過程中,其實也就是一次走向“分”的過程。整個春秋和戰國,歷時近550年。不過在這550年中,又不完全是分裂的,春秋時期被春秋五霸所牽引,王朝雖然衰落,但是王室依然被尊奉。從春秋後期開始中原大地才正式進入分裂,其起始點也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

    之所以從三家分晉開始,其實是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晉國不論是分裂前還是剛分裂,其國力依然是非常強大的,秦國就是因為始終難以威脅到晉國而轉頭向西發展。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晉國這個諸侯是東周王室的最近的本家,還被東周王室認可為方伯,成為王室的重要支撐力量。

    看起來晉國更有統一的優勢。可惜最終被偏居西北的秦國統一了天下。這中間又已經經過了戰國時期大概180年的分裂。

    而曾經強大的晉國因為分裂成三個國家而優勢不在,最終才被吞併。可惜秦國的吞併雖然符合大的歷史趨勢,卻從文化上不被東方六國所認可和接受,尤其嚮往自由生活悠閒的楚華人滿滿的不服氣。

    而秦國消滅六國的程序雖然看起來迅速,卻也因為太過於迅速最終難以完成文化和民族的融合。雖然秦始皇也在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成立了個專門機構,把六國的知識分子養起來,安上博士的頭銜卻不用,比如全國性的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可惜的是秦國統一之後沒有安靜下來讓國家讓人民緩一口氣,不停的南征北戰不說,還不斷髮動勞役修路、修墓、戍邊。他的兒子更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大殺特殺,造成整個政府隊伍內部力量的分散,最終統治力下降嚴重,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揭竿而起。

    由此可見,秦國的統一為秦朝,是一次失敗的統一,從其政策措施就蘊藏著短命的氣味。

    劉邦最終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完成真正的統一,可謂集中了眾多的優勢與歷史的偶然於一體。首先秦本身的力量消耗比較大。其次,眾多北方諸侯力量也被消耗很多。第三,劉邦很能得人心,形成人才的富集。第四,戰爭已久,人們盼望和平。第五,劉邦的權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屬於他的個人能力的一部分。

    最終,秦始皇沒有實現的真正統一,在劉邦手上完成了。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去沐足、按摩時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