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讀新史

    載灃與光緒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光緒死後,載灃的兒子溥儀繼承皇位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並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對於載灃上任統攬國政,很多人是憤憤不平的,所以載灃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各種不服,為了樹立權威,他決定對袁世凱開刀。

    載灃與袁世凱的矛盾由來已久,當時戊戌變法就是因為袁世凱的出賣而失敗,導致了光緒後半生被悽慘的囚禁在瀛臺。據說,在光緒死後,隆裕太后在收拾光緒遺物時發現其留有許多紙條,上面寫滿了“袁世凱凌遲處死,徐世昌、楊士驤斬立決”等字樣,可見光緒對袁世凱有多麼的恨之入骨了。載灃作為光緒的弟弟,為了替哥哥報仇雪恥便成了他上任後的一件大事。

    再加上為了樹立權威,鞏固統治,就必須手握兵權,而當時袁世凱統領北洋六鎮,天下半數軍隊聽命於他,所以,不除掉袁世凱,載灃就無法獨攬軍政大權,按理來說,袁世凱應該是凶多吉少。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載灃並沒有要袁世凱的命,只是把他趕回老家養病了事。

    因為這件事,人們說他“軟弱無能、放虎歸山”等等,但實際上,根據當時的情況與歷史的發展來看,載灃此舉應該是最合適的。首先,在當時皇室上下雖然都主張殺袁,但還有很多朝中大臣主張保袁,他們認為袁世凱手握幾十萬大軍,一旦遭遇不測,軍中引發叛亂,那麼局勢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其次,載灃如果是遵照光緒的遺願來殺袁世凱,那麼也就意味著是對慈禧的否定,雖然當時慈禧已經去世,但一邊給先帝翻案,一邊打老佛爺,無疑是個兩難的選擇。再加上載灃攝政王的爵位、溥儀的皇位都是慈禧授予的,如果剛剛上任就把“恩人”一棍子打倒,也太不近人情了,可能還會危及到自身的統治地位上。所以,殺袁世凱並非是明智之舉。

    辛亥革命後,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存在,愛新覺羅家族哪裡還有什麼討價還價的砝碼?

  • 2 # 滿樓書坊

    題目的意思似乎有些問題,事實上,袁世凱或許有攬權的行為,但絕沒有篡位的東西。載灃之所以將老袁一腳踢回老家,主要還是為自己的小集團上位考慮。

    由此,慈禧太后死後,袁世凱的地位不保,甚至連小命都不保,這個倒不是空穴來風。

    事實上,早在清末新政時期,因為政見的不同,或者出於對袁世凱的厭惡與忌憚,載灃和袁世凱的矛盾就不是一日兩日了。

    據袁世凱在家信中所云,某次官制改革會議上,因為軍機處是否應當廢除的問題上,因為爭執不下,載灃竟然拿出手槍要打袁世凱。

    按說,以載灃的性格本不該如此,畢竟在人們的印象中,載灃性格軟弱,竟然有拿槍打人的舉動,這個十分詭異。

    然而,袁世凱的家信提及此事,似乎也並非造謠。更何況,在張之洞去世前,載灃尚且有“有兵在,還怕什麼造反”的豪言壯語。

    以此而論,載灃當時畢竟年輕,性格可能具有兩面性,也未為可知。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雙雙去世後,作為溥儀的本生父,已是攝政王及監國的載灃想要對袁世凱動手,這個不但有可能,而且也是事實。

    據各種流言,在一些親貴的慫恿下,載灃確實有意重懲袁世凱,其目的不僅是私人意氣,同時也是為了剷除袁世凱的北洋勢力,為自己的人馬上臺掃清道路。

    由此,在袁世凱被罷黜之前,關於其逃往天津的各種謠言囂傳都下,這絕不是偶然的。

    然而,據說是在張之洞、慶親王奕劻等老臣、重臣的保護下,載灃最終未能對袁世凱痛下殺手,而只是一道詔書,稱其腳恙未愈而將其打發回老家了。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當時載灃真的對袁世凱痛下殺手,那辛亥年將會如何?

    老實不客氣的說,幸好當年沒殺袁世凱,否則清朝皇族還能不能倖存,恐怕還是一個問題。

    道理很簡單,辛亥南方各省兵變後,當時唯一能收拾局面的就是北洋軍,而北洋軍又是袁世凱一手打造,如果沒有袁世凱,誰能在辛亥年力保清廷全身而退?

    這就叫留人後路,也是給自己留後路,載灃的軟弱性格,實際上是救了他和皇族一條生路。

    當然,被載灃這樣無理打擊的袁世凱,心裡也難免有氣。

    事實上,就南方這些革軍基本都是烏合之眾,以北洋軍的實力其實是不難一鼓而定的(不服的可以參考1913年二次革命),但袁世凱卻犯了其一生最大的錯誤,那就是:

    藉著南方的要求,要求清帝退位。

    袁世凱雖然保護清帝全身而退,但推翻帝制這種事,在當時可真是極大的錯誤,最後其辦大事也是為了挽回這個錯誤,但為時晚矣。

    畢竟,中國的歷史和國情都決定了選擇共和,只能是一個更差的選擇,這個也在之後的歷史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就不必多說了。

    就這樣,原本可以達成英國式的虛君共和,這個可能是近代中國最好的機會,最終也被袁世凱的私心和私怨所埋葬。

    無論清帝和袁世凱都不足惜,但一個錯誤的選擇,卻讓老百姓遭遇了幾十年的分裂、內戰和被侵略,可謂苦不堪言。

    無論載灃還是袁世凱,還是書讀的少啊!

    如果換了曾國藩,即便他再討厭清廷,恐怕也不會作出如此選擇的。

    所以,這就是聖人和能人的區別所在。簡單說,就是其用心究竟在民,還是在己?

    至於載灃和皇族,應該說,幸好當年載灃沒有殺袁世凱,否則清末皇族能不能活下來,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 3 # 讀史得間

    (載灃與溥儀、溥傑)

    一、光緒、慈禧先後去世,載灃擬置袁世凱於死地

    1908年11月初,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身體病況加劇。13日,光緒皇帝病勢加重,眼看要龍馭上賓,慈禧命將醇親王載灃之子,年僅3歲的溥儀在宮中教養,授其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4日下午酉刻,光緒駕崩,溥儀即位,載灃監國。15日下午,慈禧去世。大權倏忽轉移到了載灃和光緒的皇后隆裕手裡。軍機大臣袁世凱,面臨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載灃一旦大權在握,就有了殺袁世凱的理由和條件。殺掉袁世凱正可以一石二鳥,一則可為其兄弟載湉報仇,一則可進一步集權於親貴。

    ① 殺袁世凱可為光緒皇帝報仇

    且說這載灃是光緒帝載湉的弟弟,他們的父親都是道光皇帝的七子道光。因袁世凱戊戌政變時,站在了慈禧一邊,背叛了光緒皇帝,從此在慈禧的羽翼之下,平步青雲。載灃一旦監國,就想著為他的兄長光緒皇帝報仇。據記載,光緒皇帝在1898年戊戌政變後,就恨袁世凱入骨,1908年時自知病將不起,心有不甘地說,“十年困辱,均由袁世凱致之。”袁世凱背叛光緒皇帝,天下皆知。載灃與載湉有兄弟之情,隆裕與光緒有夫婦之誼,兩人一旦具備處置袁世凱的條件,當然會有殺袁之心。

    ② 殺袁世凱可進一步集權於親貴

    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去世後,溥儀即位,年號宣統,尊隆裕為皇太后,大政由載灃裁決。自此開始,清廷的權力開始往親貴手中轉移。

    當是時也,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在中央和地方尚有龐大的朋黨網路江春霖參劾袁世凱的奏摺中,指名道姓地提到下列大員都是袁世凱關係網中的人:首席軍機大臣奕劻、民政部侍郎趙秉鈞、農工商部侍郎楊士琦、外務部侍郎梁敦彥、右丞梁如浩、大理院正卿定成、順天府尹凌福彭、直隸總督楊士驤、吉林巡撫陳昭常、安徽巡撫朱家寶、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兩江總督端方、江西馮汝騤為親家,山東巡撫袁世勳、河南巡撫吳重熹等等,而另一大罪名是,北洋新軍仍然受袁世凱遙制。

    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得出結論,即如不除去袁世凱,則軍政大權會繼續操於袁世凱之手。以載灃為首的親貴要將權力真正抓在自己手裡,就必須除掉袁世凱,至少讓他去位。這是載灃以及親貴載澤、載濤、載洵、善耆等人都想殺掉袁世凱的根本原因

    看上去,袁世凱在劫難逃。

    二、因性格柔弱、忌憚北洋新軍,載灃沒敢殺掉袁世凱

    攝政王載灃準備釋出上諭,擬以“跋扈不臣,包藏禍心”等罪名誅殺袁世凱,但經過權衡之後,最終將袁世凱放生。1909年1月2日,清廷釋出上諭,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令其“回籍養痾”,解除其一切職務。

    何以至此?

    (在河南老家養“足疾”的袁世凱,在湖上釣魚)

    ① 載灃猶豫柔弱,行事不堅定

    載灃優柔寡斷,已經成為定論。他在監國任上,要殺袁世凱,易如反掌。但卻猶豫不決。他去與軍機大臣張之洞商量殺袁之事。反被張之洞說服。張之洞說,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剛剛去世,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國內朝局、政局不穩,人心惶惑,當此之際,“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張之洞意在為新朝培育寬厚祥和之氣。在筆者讀到的幾乎所有近代史著作中,都會提及張之洞的意見對載灃的影響。這實際上反映出,載灃性格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因此決策易受外界影響,明明很想殺掉袁世凱,卻不敢下手。這是袁世凱的幸運,也導致他“鯉魚脫卻金鉤去,搖頭擺尾再不回。”

    ② 忌憚北洋新軍萬一造反,清廷無力抵禦

    袁世凱籍小鎮練兵起家,他在小站所練的新建陸軍,是近代中國第一支現代化部隊,受到國際國內矚目,袁世凱為此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奕劻恐嚇道:“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麼辦?”

    1906年官制改革之後,袁世凱交出北洋六鎮中的四鎮的兵權,由陸軍部統轄,落於鐵良之手,餘下第二和第四兩鎮,由袁世凱“調遣訓練”。四鎮軍權雖然交出,但六鎮將士都是由袁世凱一手拔擢起來的,大多將士,不知有清廷,只知有袁世凱。在某種程度上,北洋六鎮將領奉袁世凱若神明。載灃擔心,一旦殺了袁世凱,會變生不測,這些紅了眼的軍人萬一殺進京師,清廷無可抵禦,後果將極為可怕。思量之下,載灃選擇將袁世凱開缺,讓其回籍養他的“足疾”了。

    載灃當然有理由殺掉袁世凱,但因其猶豫性格和忌憚北洋新軍的造反,而將袁世凱放生。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再度出山,逼迫清室簽訂遜位詔書,親手終結了清朝的統治。

    曾經,在1909年初,曾經有一個殺掉袁世凱的機會擺在載灃面前,載灃沒有珍惜本。短短几年間,他眼看著大清帝國變成中華民國,心裡會不會後悔當年放生袁世凱的決定?

  • 4 # l3040111088

    無他,羽翼已豐。北洋三鎮除了袁誰也指揮不了,驟然殺之,會引起不必要的動亂。緩奪之,是正確的策略。哪知道武昌起義來得那麼快,除了北洋軍,其餘部隊不堪大用,給了袁東山再起的機會。

  • 5 # 舉知

    載灃為什麼不殺袁世凱,其實是在於載灃的性格決定的,載灃的哥哥光緒帝是袁世凱間接害死的,其實就是袁世凱出兵了,戊戌變法照樣還是失敗,只不過多拉上袁世凱一個墊背的,但是光緒不這麼想,載灃也不這麼想,光緒臨死前的遺言就是讓他的弟弟載灃給他報仇,殺掉袁世凱

    載灃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查辦袁世凱,就是他哥不說殺袁世凱,他也要找袁世凱的事,畢竟當時袁世凱是直隸總督,手握重兵,而滿人貴族卻都一個不如一個,實權都被漢人奪走了,要奪權,而此時的袁世凱,也知道禍到臨頭,天天稱病不上朝,怕一去就回不來了,雖然袁世凱不去上朝,但是他卻透過各種關係,又是送禮,又是到處找人給他說情,袁世凱透過自己的金錢打點,包括載灃他爸,袁世凱都送去了鉅額銀票,去到他兒子面前幫他說情,滿朝文武都替袁世凱求情,這時的載灃就是想殺他,也有點不好辦了,在加上載灃的性格和他哥一樣,沒有主見和軟弱,心不夠狠,臉不夠厚黑,最終沒有殺袁世凱,攝政王就下了一道聖旨,說袁世凱身體有病,腿有毛病,上朝不便,你回家養老去吧!

    這時的袁世凱才徹底的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如果十年後載灃知道是袁世凱推翻了大清王朝,我估計載灃說啥也不會放過袁世凱,必須殺了他,以絕後患?

  • 6 # 慎審古今

    載灃明明知道袁世凱有篡位的野心而不殺他,是因為載灃無能,他不想惹禍上身。我曾經聽北京的一位很有名的歷史老師講北洋三鎮除了袁世凱誰也調動不了,這個我不認同,袁世凱要是死了,這隻軍隊就解散了嗎?一定不會,地球離開誰都照樣轉。這樣的解釋無非是給無能找一塊遮羞布而已。

  • 7 # 林鹿蘋

    載灃有此心但無力耳。

    載灃這個人,兄弟因為袁世凱而始終囚於瀛臺。1908年,溥儀繼位的時候只是一個孩童,攝政王載灃掌握著一定權利。當時,袁世凱在新軍中威望頗高,雖然不喜歡袁世凱,殺他不會那麼容易,又有部分親貴(袁世凱收買)的阻力,能做的最大限度也僅僅是免官。雖然處在權利的高處,但形勢比人強,不是想殺便能夠殺的。袁世凱是百年不出的梟雄,相比載灃其政治手腕是更為靈活和強硬。角逐之中,袁世凱勝出不是那麼簡單的。

  • 8 # 阿拙哥

    袁大頭手握重兵,把持朝政,聲望如日中天,載灃這個名義上的攝政王事實上已經淪為偶象傀儡,能保全身家性命,不被袁世凱所殺,已經謝天謝地了。憑什麼殺袁?再說,既便是老袁"下野"期間,也是牢牢地抓住了新軍的掌控權,就算是清廷真想殺他,也是時勢不許,有心無力了!就連後來的孫中山革命黨,也不得不屈從於袁世凱的威權,讓出大總統之位,懦弱的載灃又能奈梟雄袁世凱何?

  • 9 #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本來已經準備動手 商量都商量好了 準備一把壞凳子 袁世凱來拜見太后和皇帝的時候賜給他坐 一坐則必然摔倒 到時候就犯了"君前失儀‘’之罪 拖出去砍了 無奈隆裕太后不願意 認為袁未必不能輔佐大清 估計是袁世凱以前巴結過她 給她洗過腦 但當時拗不過大臣們 無奈同意了殺袁 但次日隆裕反悔 命人把那把壞凳子換成了好的 當天袁來朝見 並未坐倒 大臣們也沒了理由 載灃又沒有魄力 敢當庭發作 命人砍了袁 最後將袁罷官而已 不了了之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08年11月15日,統治了清政府48年的慈禧終於闔上了眼睛,撒手人寰。

    慈禧去世後,身居高位的袁世凱惶惶不安。他明白失去慈禧的庇護,他的好日子也就到了頭。清政府追殺他的日子,很快就來到了。

    (袁世凱劇照)

    袁世凱為何會這樣想呢?

    說起來,袁世凱的仕途之路並不平坦。

    袁世凱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由於叔父袁保慶等人都在朝中為官,袁家因此在地方上很有勢力,就連官府也對他們家禮讓三分。

    袁世凱出生的時候,太平軍起義正鬧得歡。因此他年少便多見地方團練與太平軍作戰,對習武打仗有著極高的興趣,一心立志要學“萬人敵”,反而在讀書上不肯多下功夫。

    袁世凱早在6歲時被過繼給了叔父袁保慶。

    袁保慶在哪裡為官,必把他帶到哪裡。袁世凱便在輾轉各地時一邊讀書,一邊向人學習武術。同時他也對官場習氣耳濡目染,這對他以後為官的路,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袁世凱考過兩次科舉考試,皆不第,一氣之下投筆從戎。

    藉著袁保慶的關係,袁世凱投了他的盟兄弟吳長慶。

    當時,吳長慶是淮軍統領,又得直隸總督李鴻章的賞識,自然前途一片光明。

    吳長慶重感情,對袁世凱百般栽培提拔,

    很快,袁世凱就得到嶄露頭角的機會,他在北韓不光擊退了日軍,還平定了政亂,隨後他被任命留在北韓協助北韓藩王處理軍政事務,由於他辦事得力,得到了北韓上下的好評。

    (李鴻章劇照)

    袁世凱幹出了成績,李鴻章自然有面子,所以他對袁世凱非常欣賞。甲午戰敗後,他便極力保舉袁世凱負責督練新軍。

    自此,袁世凱不光訓練出了一支現代武裝軍事的北洋軍,還得到了李鴻章的大力舉薦,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

    袁世凱又是怎麼得到慈禧賞識的呢?

    這就要說到戊戌變法了。

    當時,袁世凱由於在北韓駐軍過很長一段時間,對世界形式的瞭解要比保守派清楚,所以他支援變法。

    正因如此,雖然親政,卻沒有兵權的光緒,才讓維新派去找他,希望他能兵圍頤和園,逼迫慈禧放權。

    袁世凱雖表面上把胸脯拍得嘭嘭響,轉頭卻向慈禧告了密。

    慈禧聽說光緒竟敢奪權,好生氣惱,於是囚禁了光緒並二次垂簾聽政,下旨大肆捕殺維新黨。

    這件事發生後,光緒恨透了袁世凱,朝中大臣也多為袁世凱的行徑不齒。

    慈禧卻認為袁世凱忠心,對他多有誇讚,並因山東鬧義和團被洋人抗議,乾脆把他提拔為山東巡撫,讓他去斡旋此事。

    (光緒劇照)

    不過,很快袁世凱就幹了一件讓慈禧不高興的事。

    庚子之變時,慈禧幾次下詔要各地官員進京勤王,袁世凱卻按兵不動,還和李鴻章等人搞了個他們既不打洋人,洋人也不打他們的東南互保。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後,慈禧眼見無人來救,只得帶著光緒西逃。

    袁世凱聽到訊息,一路上送錢送物送武器,為的是萬一慈禧以後還當權,不至於治他的罪,他這一招倒讓慈禧挺受用,於是冰釋前嫌。

    1901年,在李鴻章和八國聯軍簽下《辛丑條約》後,慈禧得知洋人不再找她麻煩後,這才決定起駕回鑾。

    早就得到訊息的袁世凱,為了巴結慈禧,不僅立刻調兵護駕,還紮了兩個超級豪華的綵棚,一個放在河北保定,一個放在北京城門外。除此外,袁世凱又敬獻給慈禧100萬兩白銀。待慈禧進京後,他又特意讓兩隻鸚鵡對慈禧連說:“老佛爺吉祥,老佛爺平安!”

    受到這般隆重的迎接,慈禧不禁一掃西逃路上的愁苦和氣惱,高興之餘便任命袁世凱接替已經去世的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這一來,袁世凱一躍成為清政府最有實權的大臣。

    (慈禧劇照)

    此時,就連慈禧也意識到若不實行新政,清政府只有死路一條。於是,在她的支援下,袁世凱開始推行洋務運動,他在強大軍事,創辦武備學堂的同時,不斷擴充北洋新軍。

    同時他還兼任商務大臣、鐵路大臣、電政大臣等。可以說,他的權力早已超過李鴻章和曾國藩等人。正是憑著慈禧給予的權力,他在修建鐵路、開辦學堂、創辦巡警、發展企業等方面,都很有成效。

    袁世凱手握重權,風光無限,這讓皇親貴胄頗為不安。

    要知道自滿清入主中原後,一直就是“崇滿抑漢”。想當初乾隆就多次說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現在雖然時局動盪,正需要力挽狂瀾的英雄,但他們也不願看著一個漢人輕而易舉奪去了本該屬於他們享有的權勢。所以他們極排斥袁世凱,並數次聯名上疏彈劾袁世凱。

    工於心計的慈禧,自然知道如何平衡權臣和顯貴之間的矛盾,於是她再次提拔袁世凱出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雖說這是提拔,但在無形中收回了袁世凱的兵權。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在瀛臺病逝,次日,慈禧也撒手人寰。

    遵慈禧遺詔,年幼的溥儀被醇親王載灃抱著登上了帝位,而載灃也遵遺詔成為攝政王,也就是清政府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載灃對袁世凱是相當忌恨的,一是光緒之所以被囚於瀛臺10幾年,都是拜袁世凱所賜,所以光緒之死在載灃看來,袁世凱是脫不了干係的。

    二是袁世凱勾結首席軍機大臣奕劻,在朝中大搞權錢交易,結黨營私,並打壓異己,四處安插心腹,其權勢之大,已經影響到他的地位了,

    所以,在皇親貴胄的支援下,載灃決心除掉袁世凱。

    (載灃劇照)

    載灃雖然起了心,但是他深知北洋新軍唯袁世凱馬首上瞻,朝廷和地方上又遍佈著袁世凱的勢力,因此他不敢貿然行事。他聯合隆裕太后,找來奕劻和張之洞商量該怎麼除去袁世凱。

    奕劻和張之洞這兩個人一個是滿洲大臣中的代表人物,另一個是和袁世凱不睦的政敵,按說載灃找這兩個人並沒有錯,可是讓他大吃一驚的是,這兩個人全都不贊成他殺袁世凱。

    奕劻是個極貪婪的人,袁世凱賄賂了他不少銀子,就連他府上的婚喪嫁娶等的一應費用,袁世凱都給承包了,所以他絕不願意斷了袁世凱這條財路。

    再說,他也不願意讓載灃順順當當地做清政府的掌舵手。

    所以,他就說了一句:“殺袁世凱並不難,就怕殺了他後,北洋軍造反怎麼辦?”

    奕劻這話一出口,載灃就傻了眼。

    的確,當時的八旗軍早就毫無鬥志,成天只知道貪圖享樂了。

    唯有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是一支現代化的軍事力量,而北洋新軍又只認袁世凱,萬一逼急了他們,豈不是會顛覆政權!

    張之洞是個顧全大局的人,他也連連跪在地上磕頭說:“國有大敵,不宜誅戮舊臣。”意思是慈禧和光緒才死不久,就要動朝中舊臣,恐怕會引發朝廷動盪,於社稷不利。

    載灃雖貴為攝政王,但他一向少有主見和膽識,再加上奕劻和張之洞的反對,也只好打消了誅殺袁世凱的想法。

    不過,載灃絕不肯再把袁世凱留在朝中,而袁世凱也深知他為載灃等皇親貴胄不容,便以“足疾”為由,上疏辭去職務回家養病。

    載灃思來想去,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準了袁世凱的奏,讓他回家養病去了。

    (參考史料:《袁世凱傳》《清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紫禁城可以騎馬嗎?大臣被賜在紫禁城騎馬,究竟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