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經過大清朝兩百多年重複,重複,重複,重複的宣傳黑化,朱元璋的形象在民間估計是扶不起來了。

    其實,除了對官僚階層有點“劾之過嚴”之外,朱元璋完全可以算是一個“仁慈”的君主。

    包括對蒙古人,朱元璋也是“仁慈寬大”的。

    元順帝北進大漠,慌里慌張,丟下了一個皇子“買的裡八刺,”被常遇春俘虜。

    很多人上書要求舉行“獻俘典禮,”以慶祝此“標誌性”的勝利,抓住了元朝皇帝的皇子了嘛!意義重大!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什麼是“獻俘典禮。”

    即是把俘虜千萬裡送往京師,然後用白練捆紮綁好牽於午門之前,皇帝高高上座,文武百官戰列兩旁,各種聲樂,各種頌詞,一項一項上。

    反正是冗長的一個過程,對於將死的俘虜來說,是一個煎熬,一了百了多好。

    就算最後皇帝開恩(一般不可能,因為要敬獻太廟,總要見血,)嚇也嚇死了,折磨也折磨是了。

    朱元璋沒有同意,他說;“古雖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

    然後放了,放了,放了!

    徐達大軍攻進元大都之時,朱元璋特地要求徐達,“元之宗戚,鹹俾保全。”

    朱元璋對於歸附的元朝貴族,既不沒收他的財富,也不剝奪他們的爵位,好好過你們的日子去吧,不要怕。

    有大臣在奏章為了顯示朱元璋的偉大英明,常常拿大元朝的殘虐無道做對比,把大元朝罵的是體無完膚。

    朱元璋很不高興,他在朝堂上說:

    “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至於沒有來得及,或者不願意退回草原的蒙古人百姓,朱元璋對他們更好了。

    分地給他們,借牛給他們,送種子給他們,既然準備砸內地生活了,要會種地啊,解決生活問題。

    然後,直接登記為“大明子民 ,”鼓勵他們與漢人通婚姻。

    與大元朝的民族政策是完全不一樣的。

    作為皇帝來說,朱元璋絕對是一個“懂大局,體恤百姓”的好皇帝。

    蒙古人當然也是他的百姓了。

  • 2 # 千年歷史千面遊

    明朝對於被自己打敗的蒙古人是有兩種態度的一種是死忠跟隨元順帝逃回草原的那一波,那是堅決的打壓,藍玉捕魚兒海一戰把那一波蒙古兵的戰鬥力基本打殘。而另外一撥蒙古軍,做被朱元璋收為了僱傭兵,主要的僱傭兵稱為朵顏三衛,後來被燕王朱棣滅掉,參與部隊成為為禍幾百年的朵顏呼離部,經常襲擾明朝的邊境。

  • 3 # 春秋秦炅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

    明朝統治者對元朝整體還是不錯的,我將從明朝對元朝、元朝統治者、元朝官僚、蒙古軍隊、普通蒙古人,這幾方面人員的分別舉措來分析一下:

    一、對元朝這個朝代的態度

    朱元璋詔書:“宋朝統治中國三百年,但是後來氣數已盡,天命就流轉到了大漠當中崛起的元朝。又過了一百年元朝的氣數也盡了,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大明朝獲得了天命,但明朝的天命不是從元朝,而是從群雄手中奪得的。”

    大家從詔書中明白了什麼嗎?

    1)“宋朝統治中國三百年,但是後來氣數已盡,天命就流轉到了大漠當中崛起的元朝。”

    朱元璋認為元朝是得到天命的王朝,而不是夷狄侵入中華。

    2)又過了一百年元朝的氣數也盡了,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大明朝獲得了天命

    元朝是氣數近了,而不是因為民族問題才亂的

    3)“大明朝獲得了天命,但明朝的天命不是從元朝,而是從群雄手中奪得的。”

    明朝是從群雄奪得的天命,不是元朝,所以明朝沒有叛逆。從此更能看出,明朝認為元朝有歷史的正統性和天命。

    二、對元朝統治者的態度認為元朝統治者還是天下共主

    這裡有個故事,說徐達打到北京,但還沒到北京的時候,突然放慢腳步,專門等元帝跑了,再攻打北京,故意放跑元帝。為什麼呢,當時的顧慮就是元帝是天下共主,抓回來殺了就是反叛。

    三、對元朝官僚的態度

    1、部分漢族官員認可元朝,認為是元朝遺官。

    戶部尚書-張昶

    明朝封他為副宰相,朱元璋對他有知遇之恩。但張昶說“身在江南,心思塞北”,仍然心懷元朝,並不真心輔佐朱元璋,後來被殺。

    2、大部分元朝官僚都被明朝吸納,沒有明顯的歧視或區別。

    四、對元朝蒙古族軍隊

    投降明朝的蒙古軍隊,大部收編進明朝軍隊。

    明成祖時期的朵顏三衛,就是蒙古人組成的軍隊,但這支軍隊不僅沒有被排斥,還是明成祖的精銳部隊。

    五、對元朝普通蒙古人

    1、對於歸降的蒙古人,基本都繁衍生息,透過一代又一代,不斷融入中原,同樣也接受耕種。

    以上是我的分析,總言,漢族是有很大包容性的,在剛開始會有一些衝突,但總體上是不斷融合,融入,最終成為我們一家人。

  • 4 # 香茗史館

    雖然元朝的統治比較殘暴,漢人在其統治下地位低下、生活悲慘,但在明朝統一全國之後,事實上對蒙古人還是比較仁慈的,明朝帝王對於各民族的百姓基本做到了一視同仁,不僅不允許隨意殺傷蒙古人,雖然在政策上要求居於內地的蒙古人積極漢化,但在北部實際上是給與了一定的自治權,而終明一朝,在朝廷為官的蒙古人其實也不在少數。

    一視同仁,促其漢化

    在推翻蒙古政權之後,朱元璋雖然對北元朝廷緊追不放,但對於境內的蒙古人卻是比較仁慈的,但前提是他們必須積極進行漢化。

    朱元璋在《討元檄文》中就說過,只要蒙古人誠心投降,他不會對蒙古人橫加殺戮。朱元璋確實也做到了,對於留在境內的蒙古人,他基本做到了一視同仁,不允許漢人擅自殺戮。當然,這也是由於元末亂世之後,恢復生產需要大量人力的原因,同樣也是由於北元仍然急劇威脅,需要拉攏蒙古人的原因。

    當然,為了化解民族矛盾,他主要實行了三項政策,一是要求蒙古人必須改為漢姓,使用漢族文字,學習說漢語。二是不允許蒙古人繼續穿戴蒙古服飾,必須穿漢服。三是蒙古女人不允許和蒙古男人通婚,而必須與漢人通婚,否則便被歸入奴籍,甚至處死。

    透過以上三種措施,加速了蒙古人的漢化,境內的蒙古人很快就被基數更加龐大的漢人給同化掉了。

    北部設立蒙古衛所,給予一定自治權

    鑑於在大明連續攻擊下,北元有很多部落陸續歸降大明,明朝先後在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設立了20多處蒙古衛所,給予其一定的自治權,以安其心。

    在這二十多處蒙古衛所中,衛所長官仍然由蒙古的封建領主所擔任,其生活生產方式仍然如舊。透過採取這種方式,不僅吸引了更多的北元殘部投降,而且在大明的北部邊境,由這些親明的蒙古部落形成了一道屏障,較好的維護了北部邊境的安定。

    同時,要知道唐朝皇帝一樣,明朝皇帝在蒙古人眼中也是稱自己為“汗”的,這是一種比較明確的政治訊號,等於是將自己同樣定位為蒙古人統治者的。

    漠南蒙古親明,蒙古各部長期分裂

    在明初對北元朝廷進行多次打擊之後,北元朝廷很快就失去了對蒙古各部的統治,從明初一直到明末,蒙古各部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蒙古先是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遊牧於漠南和漠北,以黃金家族後裔為可汗,被稱之為韃靼,在朱棣北征蒙古時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西部蒙古則主要遊牧於漠西,被稱之為瓦剌,在韃靼勢弱之後,曾一度崛起。

    十五世紀,蒙古各部被達延汗重新統一,一度短暫崛起。但達延汗去世之後,蒙古各部再度分裂,主要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其中漠南蒙古的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係,與大明關係較為融洽。

    女真在遼東崛起後,與以喀爾喀為主的漠北蒙古聯盟,並先後征服了漠南蒙古各部。此後,清軍入關,並最終與康熙年間(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落,至此蒙古各部完全置於清廷統治之下。

  • 5 # 燕趙節度使

    這個是挺有意思的話題。

    太宏大的就不說了,說點個例吧,管中窺豹一番。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泗,據有江南,北方中原。元順帝率領文武百官逃回大漠,重新過上了放羊的日子。

    而沒有逃回大漠的那群蒙古人可就慘了。明朝政府將他們稱之為“墮民”。

    本來俘虜要殺頭,但朱元璋已經統一天下,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愛民才赦免了這些蒙古人的死罪。在元朝駐守在寧波、紹興一帶的元軍官兵和他們的家屬,就成了明朝的“墮民”,也稱之為“賤民”。

    但是明朝卻規定這些賤民,低人一等,為了以跟平民區分開,有三條規定:

    一個就是不準與平民通婚;

    一個就是得與平民雜居在一起,也不得遷出墮民聚居區;

    一個就是不得讀書受教育,不能參加科舉應試,不能參加科舉。男人不許讀書,女人不許纏足。

    這些墮民的“賤民”身份,世代相傳,不得改變。

    而且這些墮民只能做一些當時被認為最低賤的職業,比如收廢品、抬棺材、理髮、唱戲、吹鼓手、喜娘或儐相、收雞鴨毛等等。

    墮民主要是在浙江的紹興、寧波、上虞、蕭山、長興、東陽、慈溪、奉化、鎮海、象山、溫嶺、樂清、義烏、諸暨、定海等地。

    抗戰前進行的一次人口統計表明:墮民人口在紹興3萬人左右、寧波1106人、上虞3295人、慈溪2210人、奉化2000人、鎮海1316人、定海6650人、餘姚383人、溫嶺2112人、義烏1874人、東陽2864人、象山385人,全省大約有6萬人左右。

    為了便於分辨墮民,規定男墮民要頭戴狗頭帽,裙以橫布,不著長衫。以演戲為業的墮民,前半頭要剃光。

    到了冬天,墮民不要穿襪子,稱其為“赤腳墮民”。

    女性墮民要做“老嫚頭”髮型,也就是髮長約八寸的時候開始束髮,挽成高髻,上插如意簪。衣服必須穿黑色背心,俗稱尼衣。下身要穿黑色折襉裙,不能用紅線。

    出門的時候,必須要拿著方底圓蓋的竹籃,俗稱“老嫚籃”。

    六小齡童章金萊的家族就是紹興的墮民。

    章金萊的父親章宗義在他的著作《取經路上五十年》中寫道:“1924年,我出生在紹興學士街一戶商人家裡。祖上是元末蒙古族的後裔。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把駐在南方的元朝蒙古軍隊集中在一起居住,世世代代只當吹唱道士、吹鼓手、喜娘或儐相……”

    紹興學士街就是墮民的聚集區。

    六小齡童章金萊在他的著作《六小齡童·猴緣》中也曾寫道:“我家其實是元末蒙古族的後裔。我的祖先隨著蒙古騎兵的鐵蹄踢踏,從大漠黃沙的塞北,來到了山清水秀的越國江南。朱元璋滅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後,就把所有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貶為“墮民”,集中居住,不準參加科舉,不準進入上流社會,不準與一般平民通婚往來,不得隨意遷徙。他們只能做吹拉彈唱的道士、收舊貨的小販、打錫箔的手工藝人……在紹興,他們只能居住在唐王街、學士街、永福街三條街裡。”

    章金萊家族選擇了做戲子,因為有演猴戲的天賦,在章金萊曾祖父出了名,人稱“活猴章”,猴戲本領家族相傳。

    真正把紹戲的猴戲發揚光大的,是章金萊的祖父。他祖父在猴戲的表演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民間風格,並贏得“賽活猴”名號,成為紹興名角。成為紹興名角。後來又做起了戲業生意,到上海開了老閘大戲院等四家大戲院,他把帶去的紹戲班社擴充套件成了同春舞臺。

    寧波人王靜在他的著作《中國的吉普賽人——慈城墮民田野調查》寫到:“慈城墮民形成時間應在明初之際,人員構成主要是元末駐守在寧波、紹興一帶元軍官兵戰俘。”

    其實,並非只有江浙紹興、寧波一帶才有墮民,其他地區也有,只是數量較少,很快就融合到漢族之中去了。

    我說的可是真的歷史,可不是章嘴就萊

    參考文獻:

    【《六小齡童·猴緣》、《取經路上五十年》、《中國的吉普賽人——慈城墮民田野調查》、《敝帚軒剩語.丐戶》、《越言釋·惰貧》、《清稗類鈔·奴婢類·喜婆》、《皇朝通志》】

  • 6 # 閒時讀史

    洪武時期,明朝對北元蒙古官民採取了勸諭歸降、恩惠懷柔的招撫政策。在招撫政策的影響下,從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年間,一大批故元官民歸附明朝。這些歸附官民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明初,滯留於中原地區的蒙古人很多,元、明之際,社會的動盪和變革,使部分蒙古人滯留中原;有些居住在明朝北部沿邊的蒙古人被迫移往內地;有些蒙古人戰敗投降被俘或從漠北自願歸附明朝。

    明朝初立,為了永久解除蒙古的威脅,試圖使用武力徹底剷除殘元力量。然而,洪武五年北征蒙古時,嶺北戰役慘敗,給明朝以沉重打擊。此後,明朝對蒙古的政策進行了調整,除了伺機進剿蒙古外,加強了對蒙古的防禦,加大了對蒙古各勢力的招撫、分化和瓦解工作。明朝招撫蒙古人的主要物件有二:一是退出中原的蒙古官民,二是原居蒙古地區的蒙古封建主和部落民。為達目的,朱元璋多次派遣明朝大臣或降明的蒙古將領前往蒙古地區招降。朱元璋為了拉攏元將歸降明朝,還主動與其聯姻。對於歸順的故元將臣,朱元璋主張“誠心相待”,恩撫有加。

    在明朝招撫政策的號召和影響下,大批故元將臣及家眷歸附明朝。歸附明朝的蒙古人等,經過與漢族的長年交流交往,逐漸融入當地社會,大多數人過著安定的生活,對明朝有了更多認同,有許多蒙古達官儘自己所能效忠明朝,征戰四方,為明帝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洪武時期的招撫政策,根本目的是分化瓦解殘元力量,以實現明朝“大一統”。因此,明朝統治者並非完全信賴歸順的蒙古部眾,不少明朝官員頑固地堅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加之蒙古官軍歸附明朝後叛逃現象屢有發生。鑑此,明太祖多次詔諭邊臣謹防蒙古人“詐降”。可見,明朝一方面宣揚順天歸明、誠心相待的招撫理念;另一方面又對諸來降者的身份和誠意等懷疑和防範,這對洪武朝的民族政策產生了一定影響。

  • 7 # HuiNanHistory

    首先,大部分的蒙古人都向北撤回蒙古草原了。

    至於少部分留在中原內地的蒙古人,朱元璋對他們還是很寬容的,並沒有什麼採取什麼殘忍的政策,而是試圖將這些蒙古人同化為漢人。

    例如,對於留在明朝的蒙古女人而言,朱元璋既沒有傷害她們的性命,也沒有把她們打入教坊司作官妓。

    不過,朱元璋嚴格約束蒙古女人的婚姻,禁止她們再嫁給蒙古男人。根據當時的法律:

    凡蒙古、色目人,聽與華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

    這番話說的很清楚:

    朱元璋禁止蒙古族群內部的婚姻,蒙古女人不能嫁給同類的蒙古男人,但是可以嫁給漢人,否則就要嚴厲制裁。

    當時很多漢人都贊同朱元璋的這番舉措。

    大家的想法都是:聽與中國為婚姻者,使其變習華風,歸於王道,衣冠威儀,習俗孝悌,身居禮義。

    也就是說,同化蒙古人的思想主導了當時朱元璋的政策。

    甚至於朱元璋也有個兒媳婦是蒙古人,她是王保保的妹妹,嫁給了秦王朱樉為正妻。據說《倚天屠龍記》的女主角趙敏的原型,就是這位蒙古王妃。

    總的來講,朱元璋並沒有太難為這些蒙古人。

    除此以外,朱元璋的軍隊裡也有一些蒙古族計程車兵和將領,也算是把大家吸收入明朝的統治階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鶴唳華亭》的蕭定權大家都覺得有點柔弱,總是哭,有點老,那你們覺得誰更合適?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