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皇子時期的四阿哥胤禛的表現,一直是沉穩喜怒不形於色,對於鄔先生,也一直是十分謙虛有禮和敬重,然而四阿哥胤禛卻在鄔先生說國庫欠款的利弊的時候,卻打起了哈欠,這個表現發生在四阿哥胤禛身上是較為難得的。
為什麼四阿哥胤禛為什麼在當時會有這樣的表現呢?四阿哥胤禛打哈欠的表現是故意為之呢?還是因為四阿哥胤禛勞累所致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明一下事情的起因,起因就是國庫欠款,國庫欠款的事情是因為什麼而起呢?國庫欠款的事情,起源於康熙四十六年,當時黃河暴漲,引發的洪災,這場洪災使得上百萬的百姓流離失所,康熙皇帝在接到訊息後,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此事,大臣均都低頭不語,康熙皇帝之後問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有何對策,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回答了父親康熙皇帝的問話,不過答案卻沒有令康熙皇帝滿意。
此時,四阿哥胤禛風塵僕僕的趕來,腳底下還帶著泥,康熙皇帝見到四阿哥胤禛後,詢問問四阿哥胤禛來晚的緣由,四阿哥胤禛回答去查戶部的錢糧了。
四阿哥胤禛的這句話,引發了十阿哥胤俄的不滿,十阿哥胤俄說這是八哥掌管的差事,四哥這是越俎代庖,康熙皇帝對四阿哥胤禛說道,十阿哥說的話你也聽見了,你怎麼說?
四阿哥胤禛回答道,雖然戶部是歸八弟所管,但是父親曾經跟兒子說過,讓兒子多多留心國事,在朝中大事中有任何的意見要及時的向父親和太子稟報,康熙皇帝對於四阿哥胤禛的回答較為滿意,隨後讓他說調查到的情況。
四阿哥胤禛說,八阿哥剛才所說的調糧撥銀賑災的方案,兒臣聽到了可是據兒臣所查,現在的戶部已幾乎無錢可撥,周圍也幾乎無糧可調,現在國庫中的銀子已經不足五十萬兩,又要賑災又要修堤,這點銀子是杯水車薪,至少缺銀二百萬兩以上,說完四阿哥胤禛將清單,交給康熙皇帝身邊的李德全,呈給康熙皇帝看,康熙皇帝在看完四阿哥胤禛所呈的清單後,十分生氣。
隨後又讓四阿哥胤禛說解決的對策,四阿哥胤禛說應立即拿出四十萬兩從周圍省的富戶手中買糧,買完糧後,立即運往災區,以解燃眉之急,其餘不足的命欽差大臣前往江南籌款購糧賑濟災民過冬,搶修已壞的河堤,由此便解開了國庫欠款的序幕,在太子胤礽的舉薦下,康熙皇帝將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作為欽差大臣,前往江南籌款。
另一邊訊息靈通的八阿哥胤禩為了不讓四阿哥胤禛順利完成康熙皇帝所交待的任務,讓九阿哥胤禟寫信給門人任伯安,讓他們不要捐款,在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到了江南之後,給任伯安和鹽商們開會,發動任伯安和鹽商們捐款,任伯安和鹽商們並沒有配合,任伯安還對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言語多有不敬,最初的籌款以失敗告終,不過很快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就掌握了任伯安的把柄,這個把柄就是九阿哥胤禟寫給任伯安的書信,任伯安在看到四阿哥胤禛手中拿著自己與九阿哥胤禟的書信,驚恐不已,最後乖乖的捐了款,鹽商們本就聽從任伯安的,看到任伯安捐款,鹽商們也捐了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一行也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完成任務後的他們,踏上了歸途。
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在途徑江夏鎮時,受到了地頭蛇劉八女的為難,好在最後成功的離開江夏鎮,離開江夏鎮後的他們,一路兼程,終於趕往京城,回到京城後的四阿哥胤禛,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被父親康熙皇帝召到御膳房用膳,用完膳後,康熙皇帝與四阿哥胤禛交談了一會後,四阿哥胤禛回到自己的府中,也第一次見到了傳說中的鄔先生,見到鄔先生後的四阿哥胤禛,給鄔先生行了一個大禮,又讓鄔先生給他的兩個孩子做老師,隨後在與鄔先生交談時,四阿哥胤禛提到了鄔先生當年所寫文章的內容,讓鄔先生大為感動,隨後鄔先生就談到了追討戶部的欠款的問題。
第一次見四阿哥胤禛的鄔先生,對於四阿哥胤禛是以真心相待的,不然也不會幫他分析的如此詳細,鄔先生說,借國庫錢的人,一般分為三類,第一種是不得已借的,這類人很多,這類人一般俸祿不多,但是生活的開銷很大,不借就只能就只能清貧度日,這類人認為自己努力讀書多年,好不容易在朝中做官,既然做官就得有做官的體面,而清貧就是有損於做官的體面,為了這份體面也是要借的。
鄔先生接下來說的是第二種人,這第二種人就是不安分而借的,這類人雖然不多,但是卻是最不好對付的,這類人是有資歷和有功勞,講究排場的大官和功臣,而且大部分都是跟隨當今皇上一起的熬過來的心腹重臣,這類人在國庫的欠款較多,要是真抄他們的家,皇上也是不忍心的。
最後說的就是第三類人,這類人也是最可惡的,這類人純粹是貪得無厭,唯利是圖,只要是能撈到錢,他們是不管當時國家情況如何的,由於前兩類人的錢財難追回,這類人也自然必然是攀比抵賴,除了這些官員,還有宗室王公,恐怕都在其內。
四阿哥胤禛聽完後,說看來這個差事,我不接還是比較好,鄔先生說這個差事一定要接,接這個差事主要是為皇帝分憂,四阿哥胤禛聽完鄔先生所說的話後,打了一個哈欠,隨即說道夜深了,先生歇息了吧,之後鄔先生的表情十分落寞。
四阿哥胤禛之所以會有這個表現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四阿哥胤禛在聽完鄔先生的分析後,覺得鄔先生確實是很有本事的人,對於這種有本事的人,敬重是應該的,但也要擺出一點主子的架子,因此打斷他,也讓他明白,雖然我對你尊重有加,但是你還是要分清尊卑的,建議歸建議,但是最後決定的大權還是在我自己手裡。
第二個原因便是,四阿哥胤禛不想讓鄔先生知道自己的野心,畢竟與鄔先生是第一次相識,不能輕易的與人交心,需要對鄔先生進行考察,過早的暴露向鄔先生自己的野心,會使得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因此才有瞭如此的舉動。
而鄔先生那麼聰明的一個人,從四阿哥胤禛的行為中,讀懂了含義,之後的鄔先生也改正了自己的方式,之後二人合作得十分默契,在鄔先生的謀劃下,最終四阿哥胤禛登上皇位。
-
3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如果你給一個人提建議的時候對方打哈欠說明啥,對方不想聽了,對你的建議不想採納又不好直接反駁你唄,在這件事情上,雍正可能有這麼幾個想法:
2、雍正要顯示自己的精明能幹,君一定要在臣之上,烏先生分析的頭頭是道,如果此時要使那種恍然大悟的樣子按北京話叫跌份兒,打哈欠顯示胸有成竹。
-
4 # 炒米視角
這是鄔思道第一次正經地作為參謀為胤禛出主意。
可以看出鄔思道有點過於“推心置腹”了。首先鄔思道講了欠國庫銀兩的三類人,駕輕就熟,分析得頭頭是道,在這個過程中,四爺胤禛目不轉睛,盯著鄔思道,一言不發,他是一邊在聽鄔思道的分析;一邊在考量著鄔思道這個人。
應該說四爺胤禛之前針對鄔思道是做了一番研究的,讓兒子們行拜師禮,讀鄔思道的詩,這些都是為了籠絡鄔思道而下的大功夫。那麼晚上問這個敏感問題的時候,其實正是近距離考量鄔思道的水平、立場、態度以及人品。
鄔思道提出了借款的”三類人”之說:第一類是“逼不得已”借錢的基層官吏,這類人數量多,但是都是逼不得已,所以追比起來比較困難;
第二類是“不安分”而借之的功臣,這一類人又動不得,康熙會為了面子出手干預;
第三類是”純屬貪得無厭,唯利是圖”的這類皇親國戚,這些人是最可惡的,就更動不得了。
那這個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很可能是即得罪人,又追不回銀子的局面。其實就是暗示了,追比欠款這件事情,無論如何做,其實都不會有什麼結果。
這些分析聽起來都十分有道理,可是鄔思道一個刑餘之人,不居廟堂,如何對這些事情瞭如指掌?究竟是自己編出來忽悠自己的?還是果有過人之處?
所以四爺給鄔思道挖了一個坑,“照先生的意思,這個差事我不能接?”如果鄔思道說不能接,那他說的三類人也就無法驗證真偽。
鄔思道回覆,“接,一定要接。如果你不接,那皇上豈不是連一個為他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嗎?”鄔思道這是明知這個差事會辦砸,還把自己往上推。而他此刻又要胤禛”替康熙分憂”,爭取進入康熙選嫡視野。
這個建議,其實四爺胤禛很難去置可否。因為鄔思道本人講的都是帝王心術,說的都是檯面以下的事情。兩人之間之前既無深交,現在談的事情又是需要去驗證的事情。胤禛如果表現出過於強烈的“興趣”,這勢必會暴露出自己某些“超前”的想法,容易被鄔思道吃透自己。如果鄔思道真是麒麟才子,那心思如此縝密之人,如何駕馭,胤禛必然沒底的。
所以此刻必須“打擊”一下鄔思道,就在鄔思道講得興起的時候,打了個”哈欠”,說不早了,睡覺吧!掐斷你的進一步的言論。告訴鄔思道,我只需要你為我分析,不需要你為我做決定。如果胤禛剛和鄔思道第一次商談密事,就言聽計從,毫無駕馭手段。那久而久之,這兩人的關係就向鄔思道傾斜過多了,這小船就沒有共贏的基礎了。
所以胤禛同時也要保持神秘感。他的不置可否,一方面自己要對鄔思道說的這些話,要進行一個吃透思考;另一方面敲打鄔思道,鄔思道是麒麟才子,所以自己如何駕馭他,才能最終得其利而不為其傷。
鄔思道說得正興起的時候,突然胤禛打起了哈欠。這對於一般“話嘮”的人,是很受打擊的。不過鄔思道是什麼人?所以他明白不要繼續再說下去了,之前自己講的”三類人”,和暗示“此事必然沒結果”這需要胤禛消化,並且驗證過後,他才會相信甚至是徹底拜服。
果然之後胤禛後來接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康熙大為感動,並且要胤禛做一個真正的孤臣,從此康熙對胤禛另眼相待。而追比國庫欠款的時候,真的就遇到了鄔思道說的三類人。被一兩銀子羞辱了斯文的老狀元就是第一類人;被逼死的魏東亭就屬於第二類人;十阿哥和桑配,鄧元方,圖倫紳這些人就是第三類人。最終這事以康熙不得已出來收拾爛攤子收場。事事如鄔思道所料。
胤禛這才徹底相信鄔思道之才絕對不是吹出來的。所以在後來徹查刑部冤獄的時候,鄔思道阻止胤禛,其實胤禛是聽進去了。
但是他還是“申請”接手這個差事,把鄔思氣得跳腳,大喊“言不聽,計不從”,要收拾包袱回家。其實此刻胤禛已經完全掌握了駕馭鄔思道的本領了。
胤禛其實是換了個方式採納了鄔思道的意見,而且更高明,他“申請”接手這個差事真實目的是引胤禩入局,然後又把自己弄生病,一個月起不來床,胤禩就接也接,不接也得接徹查刑部冤獄的差事了。而鄔思道得知胤禛的真正用意的時候,不禁歎服,不但自己的計謀被採納,而且胤禛運用得更好。這樣的主子有魄力,有手段,善納人言,還有時候讓人捉摸不透,心存幾分敬畏之心。
-
5 # 宋安之
經典之所以經典,就在於細節之處的表現。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鄔先生屬於bug式的存在,而雍正是早在九子奪嫡時就對於帝王心術瞭然於胸的人精。帝王心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御下之道。
對於鄔先生這種頂級謀士,雍正自始至終就一直是想要駕馭的態度,而不是真正的言聽計從。
所以鄔先生誇誇其談之時,雍正用以打哈欠的方式來回答,其實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兒,聽與不聽你的還是在於我。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鄔先生是一個擁有大才的人。更難為可得的是鄔先生擁有一顆濟世安民之心,對於功名不太看重。
所以鄔先生早年面對朝廷的不公寫了一篇犀利文章來批評,因此被下了死牢。最後被愛才的雍正所救。
鄔先生這種人的境界太高,並非在意功名利祿。
所以九子奪嫡時期的雍正對於這種懷有大才的人是既用也一直透過各種方法來敲打。讓他分得清主次,以更好的駕馭鄔先生。
鄔先生初次見到雍正時,雍正當著王府眾人的面對鄔先生行了僅次於跪拜的大禮,表現出了禮賢下士的認真態度。可感動壞了鄔先生。
而雍正的態度很有意思,那就是打打哈欠說夜深了,先生安歇吧。
從這裡可以看出雍正的御下之道也有一套,知道文人好面子,所以白天等著眾人的面對鄔先生行了僅次於跪拜的大禮,給足了鄔先生的面子。晚上鄔先生誇誇其談說出讓他接國庫差事以後,就故意不聽了。其實就是讓鄔先生擺清楚自己的位置,聽與不聽在於自己,以試圖駕馭鄔先生。
而且帝王心術就是永遠不能向任何人毫無保留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始終讓人捉摸不透。
雍正就是想透過這種方式來駕馭鄔先生。
像之後的刑部冤案,鄔先生認為涉及到廢太子,而雍正身為太子一黨的人不能接,結果雍正也沒說什麼。
第二天雍正還是以孤臣姿態接向康熙接下了刑部冤案,使康熙也是頗為高興。後來又把自己弄出病來,接不了這個差事,最後由老八負責刑部冤案,自己巧妙的獨善其身還一舉兩得。
可以說從bug鄔先生與雍正初次見面以後,兩個人就一直暗中較勁。鄔先生認為自己擁有大才,雍正就應該言聽計從。雍正深悉帝王心術,自然是透過該聽時就聽,不該聽時就打哈欠岔開話題或者不說話我行我素來試圖駕馭鄔先生。
而雍正王朝這個小細節也是刻畫的夠厲害的。
最後兩人算是打了個平手,雍正如願登上皇位。鄔先生也透過幫助為國為民的雍正成功登基,實現了自己濟世安民的理想。然後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第110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
6 # 日記哥愛讀書
西北戰事吃緊,雍正實際是內外交困,國庫空虛,戰事難以收到捷報,年羹堯功成名就後,他還會做什麼天大的事呢?打仗打的是銀子,年將軍又在犯難為戰爭,又連連催促糧草。此時雍正已對年將軍有了殺心,但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又動不得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實際雍正已無暇顧忌頭尾,正是愁腸百結千古功名。用民脂民膏甚至百姓生命來成就自己一代霸主地位,哪裡顧得上欠款利弊。
從後來使出封建王朝絕殺技——國破臣亡——殺掉揮金如土跟隨自己多年的心腹年將軍可以看出,雍正又是非常關心欠款利弊及更重要的功高蓋主的威脅。這是非常矛盾的事,對將領用且防,更看重功高篡位的兵變!
-
7 # 趣談國史
是否接下追繳戶部欠款的差事,是雍正與鄔思道密談的第一件事,也是鄔思道這個謀士為雍正謀劃的第一件事。
鄔思道首先分析了此事的弊端,比如得罪人,比如這個差事很難辦。其實這些都是俗常所見,雍正心裡也是十分清楚的。
看到鄔思道說不出什麼高深見解,雍正應該是有點失望的。接下來,他應付了事地問道:那我不接這個差事?
鄔思道的回答有點出人意料:接,一定要接。
雍正有點意外,便問其原因。而鄔思道的回答是:如果四爺也不接,那豈不是沒有一位阿哥願意為皇上分憂了嗎?
正是聽完這句話,雍正假裝打了個哈欠,結束了談話,留下一臉尷尬的鄔思道懵在那裡。
對於鄔思道給出的這個理由,雍正是極其不滿意的。
這個細節真是太巧妙了。它向我們展示了雍正的內心:我接差事難道真的是為了替皇上分憂嗎?我把你鄔思道請到府上,難道就是為了更好地為皇上分憂嗎?
不是,全都不是。
那麼是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奪嫡。
也就是說,在太子被廢之前,一直被當做太子一派的四阿哥胤禛,其實早就有了奪嫡之心。這隱瞞得太深了,連他最好的兄弟十三阿哥胤祥都不知道。
透過這個哈欠,鄔思道應該看透了雍正的內心。
這場談話,可以看做雍正與謀士鄔思道之間的一次試探。
後來,雍正還是聽從了鄔思道的建議,接下了追繳戶部欠款的差事。這說明雍正在結束了與鄔思道的談話後,反覆思考了鄔思道的話,然後思考出了字面意思以外的深意。
其實,如果那場談話繼續下去,鄔思道接下來就會把這些深意直接告訴雍正。
-
8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四爺江南辦差回京,受封雍郡王,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著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曆拜鄔思道為師,同時也是正式將鄔思道納入府中,使其成為自己的幕僚。
在於鄔思道商討是否接受追比戶部欠款的時候,鄔思道為雍正進行了分析,但是最後卻以雍正一個哈欠,然後說了一句:“夜深了,早點歇息吧。”而收場。
四爺為什麼要這樣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這是四阿哥胤禛與鄔思道的第一次長談,對於這位鄔先生對於自己的態度,對於自己的衷心,以及自己與鄔先生的定位看法,都沒有確定下來,不得不謹慎行事,以至於老十三在於老四分享張五哥刑部冤案的事情是,老四還無意中說了一句“我怎麼就言聽計從”了呢,鄔先生也在先前誤信雍正答應了康熙而嚷著要走,說明此事雙方還誒有形成默契,都還有觀察和考察中。真正讓雍正放心把全盤安排交給鄔思道的是小弘曆在狩獵場上與康熙的一番對話,深得康熙賞識,也讓雍正對於鄔思道另眼相看,全完的信任。所以這個時候,還是在雙方相互博弈,不顯示自己的最後決定,也是有情可原的。
其次,四阿哥一回府上又是拜見又是促心長談,可謂是將鄔思道臺的非常高,這是禮賢下士的表現,但是捧得太過於高了,特別是在第一次接觸之時,四阿哥也不想把自己的位置放的這麼低,畢竟自己是主子,所以用這樣一種方式為自己找回一點場子,也是讓鄔先生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應該如何處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再次,就是四阿哥真的是累了,一路奔波再加上經歷了朝陽門碼頭的一事,也確實比較疲憊了,而他也還要準備第二天與康熙的彙報,所以介面離開,也是在所難免的。
-
9 # 楊角風發作
哈哈,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其實在劇中,鄔思道跟四爺第一次見面,此時他還不是雍正帝哦,題目這麼問是有問題的。倆人此次見面後,確實表現的惜惜相惺,甚至舉杯共飲。
但是等到鄔思道解除了戒備,好好給他分析追繳戶部欠款之事時,老四胤禛卻突然打了哈哈,要告退,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
先看看鄔思道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劇中,鄔思道一出場就是一個戴罪之人,他還是一個殘疾,當年剛被人從大牢救出來,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親自去照顧:
“郎中說了,您的腿啊是因為在大牢裡呆的時間太久了,受了溼氣才弄成這樣的。”
這句話意思很明確,鄔思道是被關了很久了,腿也是因為關的太久才變瘸的。
而作為一個戴罪之人,鄔思道受到的待遇,卻是頂級的:
先是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前來照顧,還給他洗腳,給他按摩,一心一意伺候他。
回到京城之後,這個姑娘還給他做了一副護膝,鄔思道雖然嘴上說著不要,其實他的內心早樂開了花。
後來老四胤禛回府,鄔思道好好打扮一番,擺出一副清高的樣子,結果一出門,人家王爺就是一個鞠躬大禮,鄔思道感動得不得了,趕緊下跪還禮。
因為鄔思道是漢人,老四胤禛還按照漢族的禮儀,全家都拜鄔思道為師,給足了他面子。
僅僅這些還不行,鄔思道進了屋子後,老四胤禛張口就背誦了一首詩:
“朝廷待彼不為薄矣,二君設心何其謬哉!獨不念天聽若雷,神目如電……”
這首詩是有來歷的,就是當年鄔思道參加科舉考試,因為發現了舞弊案,於是寫了一篇《士子揭世文》來揭露此事,結果蒙冤入了大獄,想不到老四胤禛竟然還記得這首詩,還能背誦下來,這讓鄔思道異常感動,感動之餘,就是答應了做他的幕僚。
二、
但是既然是做幕僚,那麼就得靠實力說話,既然老四胤禛對自己這麼禮遇,那麼自己也得送禮啊,於是鄔思道開了口:
“這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接與不接得先看看借款官員的情形。”
老四胤禛等著就是這一刻,既然他先開了口,那麼就見識一下到底有沒有兩下子:
“好哇,我正想聽聽先生的見解!”
是啊,既然已經拜你為師了,咱酒業喝了,該走的禮儀也走了,現在該談正事了,你來講講吧,到底該怎麼辦?
鄔思道當然明白禮尚往來,他也不含糊,直接就丟擲來一個大招,講明白了老四胤禛即將遇到的難題。
也就是追欠款時會遇到的三類人:
一類人是不得已而借之,沒辦法償還;一類人是不安分而借之,有實力償還;一類人是貪心不足而借之,最有實力償還。但是背後的勢力可能是皇親國戚了……
可是聽鄔思道的意思,很難,老四胤禛有些失望地喝了一口酒:
“照先生的意思,這差事我不能接?”
此時老四胤禛內心有些失望,追繳戶部欠款誰都知道難,如果僅僅分析出這麼點東西,我覺得你還差一些。
三、
鄔思道一聽,這老四胤禛是誤會自己了,於是馬上打斷他喝酒:
“不,一定要接!”
老四胤禛一聽,有意思,酒也不喝了,疑惑地看著鄔思道,難道先生有高招?
“如果王爺您也不願意接這個差事,那麼皇上不是連一個願意為他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嗎?”
鄔思道說完這句話,劇中的老四胤禛眼睛明顯地轉了一下,顯然他的小心思被戳破了。愣了幾秒後,他突然打了一個哈欠:
“夜深了,先生,安歇了吧!”
而且他說完這句話,也不看鄔思道的表情,頭也不回的走了……
其實,此時的老四胤禛內心很慌亂,原因就在於,自己的心思很快就被鄔思道猜透了。與此同時也有些小驚喜,畢竟自己拜師的物件確實是高人。
對於鄔思道來講,他僅僅是一個軍師,是輔助老四胤禛的,而最終拍板的只能是主子,也就是老四胤禛。
對於老四胤禛來講,最忌諱的就是聽風就是雨,即使有道理,也不能馬上按他說的辦。成大事者必須城府要深,要有主見,只有這樣才能鎮得住下面的人,才能讓下面的人唯命是從。
四、
整部劇中,老四胤禛這個主子演繹的淋漓盡致,包括後來的查刑部冤案,雖然鄔思道給他出了主意要推掉差事,可是他並沒有完全照做。
鄔思道以為他不明事理,收拾東西要走,結果當晚老四胤禛就把自己折騰病了。
就這一點上看,雖然結局相同,但是效果卻大不一樣,也比直愣愣的拒絕要強百倍。
老四胤禛透過此舉也表明,軍師僅僅是分析問題的,沒有權力命令主子怎麼幹,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採用什麼方式,都得主子說的算!
後來的年羹堯瞞著老四胤禛拜訪老八胤禩,老四胤禛可是整整讓他跪了一天,也是為了讓他知道,誰才是主子?
而這次跟鄔思道的見面,其實他還沒有想好怎麼辦,需要回去理一下思路,不能讓鄔思道誤以為自己沒有主見,所以才打哈哈要回去。
其實在見鄔思道之前,老四胤禛還沒有堅定奪位的意願,自從那一晚談話之後,他需要好好理一下思路,這才打哈欠先行告退了,目的也是為了自己回房間慢慢思考。
其實說到底,就是鄔思道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情淺言深的錯誤,這時候的鄔思道跟老四胤禛關係還沒有好到這個地步,這時候說這麼多,反而操之過急。
其實延伸到我們職場中也是如此,不能剛進來一個新人,你就得吧得吧跟自己的上司說很多話,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來,真假未知:
說的是華為公司新來了一個北大畢業生,他進公司一週後,就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字給老總任正非,寫了華為公司的弊端,以及解決的方法。
結果任正非給回信了: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所以,老四胤禛打哈哈要告退,並不是因為不贊同鄔思道的說法,而是倆人關係還沒有到這個地步,說多了無意義!
-
10 # 達摩說
這就是胤禛對鄔思道的駕馭之術。
胤禛對鄔思道可謂以禮相待,不僅高接遠送不說,還親自下跪拜師,算是給足了面子。等這個面子給完了,就該看看真水平如何了。於是就追比國庫欠款的問題,胤禛決意誠心請教鄔思道。
鄔思道為胤禛分析了當前局勢,指出欠國庫錢的人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不得已而借,第二類是不安分而借,第三類是貪心不足而借。最後得出結論,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很難,錢不好追,還容易得罪人。
胤禛問,依鄔先生的意思,這差事不能接?
鄔思道說,不,一定要接,如果王爺您也不願意接這個差事,那麼皇上不是連一個願意為他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嗎?言外之意就是,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主要是向康熙表明態度,並由此進入康熙選拔繼承人的視線當中,結果本身則是不重要的。
而此時胤禛打哈欠,並表示不早了,勸鄔思道早些休息。鄔思道這時正說得興起,卻被胤禛生硬地打斷了,可想而知他的內心肯定是有些黯然的。而對於胤禛來說,此時打斷鄔思道就是要告訴他,差事接與不接,決定權在我,你只有建議的資格,建議完了就可以打住了。對你言聽計從,不可能的,這就是胤禛對鄔思道的一種駕馭。
後來清理刑部冤獄時,鄔思道又勸胤禛不要接這差事。而胤禛表面上不置可否,轉天卻從康熙手中接過了差事,於是氣得鄔思道要打包離開,說言不聽計不從,如之奈何。沒想到,之後胤禛竟然把自己弄病了,以此為由躲過了這場差事。
由此可見,胤禛真是深諳駕馭臣下之道,對臣下既要傾聽,更需威嚴,要讓臣下戰戰兢兢地辦事,而不是自我感覺比主子還厲害,就可以自行其是,不聽主子命令了。說白了,就一句話,你該做什麼該怎麼做,領導當然可以聽你的,自然也可以不聽你的,最終的決定權在領導,而不在你。
-
11 # 開新說事
雍正和鄔先生第一次見面發生在《雍正王朝》第一集。在涉及到追比國庫欠款這樣的大事,雍正的準備還不足,所以不能一下接受鄔思道的話語資訊。這個時候雍正對鄔思道還不是很熟悉,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記著他多年前寫過的文章。這個時候雍正還
是四爺,剛剛到江南去籌款,解決黃河發大水救災的問題。四爺差事辦很好,一心
替朝廷著想,從來不顧及自己的得失。鄔先生自己然也不是一般的人,他到四爺府
裡做謀士,就是要幫助四爺登上皇位,成就四爺也成就自己。
在這個主意打定以後,鄔先生肯定要有自己的計劃和打算。首先四爺並不像老
八那樣自成一黨,而是依附於太子的人。但不同的是,四爺性格耿直,辦事鐵面無
私,而且有一種做孤臣的勇氣。鄔思道正是看到了四爺身上這個特點,從而抓信其
特點為他出主意。這一步便是要雍正發揮自己一心替朝廷辦事的長處,發揚光大,
從而使他從太子的依附中脫離,自成一派勢力。四爺所成的勢力要有自己的特點,
既不像太子這樹大招風,容易遭到其他學派的攻擊,也不能像八爺黨那樣廣佈朝中
,引起康熙的顧忌和打壓。雍正和支援他的人一定要表現出一種一心為朝廷辦事,
一心替皇帝分憂的印象。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們再看鄔思道為四爺提的意見就順理成章了。此時,四爺
剛剛被封郡王,在朝廷樹立了一個非常耿直能幹的形象。也正是因為此時黃河決堤
,災民遍地,朝廷才意識到國庫的存銀已經捉襟見肘,所以康熙要繼續派一個更大
的差事,那就是要追比國庫欠款。於是,四爺要不要接受這個差事,就是一個非常
棘手的難題。四爺正在為此事發愁,鄔思道於是為他出主意。
鄔思道首先為四爺分析欠國庫銀子的人主要有三類:
1.為生計迫不得已的“基層官員”。這些人是最多的,基層官員的官俸很低,
他們為了正常的做官和生活,必須要借國庫銀子。
2.有戰功的官員。這些人昔日在戰場上撕殺,為朝廷立下戰功,和皇帝關係也
比較親密。除了打仗沒有其他太優秀的才能,仗著功勞,講排場,將朝廷賞賜的錢
花完了,就要向國庫借銀子,而且越借越多。
3.皇親國戚。這些人是皇帝的家人和身邊極為親近的人。他們本來已經受國家
俸養,但是依然不知滿足,整天在玩各種各樣的事物,花起錢來也是毫無節制,錢
不夠了就會一直向國庫借錢。
鄔思道這一番眼花瞭亂的分析是四爺之前從未聽到過的。此時在四爺心裡,就
像我們大多數人剛接手一項任務一樣,感覺追比國家這件差事很複雜,不知從何查
起。更不知道這樣會得罪多少人。有了鄔先生的分析,四爺有些恍然大悟,有了這
三類人的劃分,四爺明白了重點懲治的物件。
本著為朝廷立功,又不至於太得罪太子的原則。四爺開始了他的追比國庫欠款
的任務。可以看出,四爺對太子黨以外的人都追得比較緊,顯得大公無私。無論是
一般的官員,還是狀元,甚至當年的老功臣魏東亭都被逼死了。但是對太子的人並
沒有窮追猛打,怕的就是會讓太子太難看,從而影響自己在群臣中的形象,這樣既
可以讓康熙看到他一心為國,又可以給人講兄弟之義的良好形象。果然,當國庫欠
款追回到三成的時候,康熙下令停止追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雖然沒有完成,
但又進一步提高了四爺在群臣當中大公無私的形象,為他以後地位的攀升打下了基
礎。
回覆列表
鄔思道的設定源自紹興師爺,以計謀著稱。紹興地處江左,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清兩代,浙江雖不如江蘇那般狀元輩出,卻也是人才濟濟,讀書蔚然成風。師爺可以看作是科舉制度的副產品,他們往往在科場失意後,放棄所謂的“正途”,轉而投身幕僚,利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人一籌的眼光見識,為達官顯貴出謀劃策,進而換取報酬。所以後世有人把他們定義為中國最早的職業經理人。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的身份背景設定成謎,只在對話中略略提及他是“刑餘之人”,那條廢腿就是拜大牢所賜,由此可以推斷,鄔思道早前應該也是宦海中人,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身陷囹圄,出獄以後無力重返官場,只得隱於幕後,給人出謀劃策,做做師爺。
鄔思道初見雍正,廢太子尚在東宮,奪嫡局勢十分不明朗,老四雖然有心參與,卻找不到合適的機會,更看不到有利的前景,所以談及此事,從來都是雲裳霧繞,唯恐暴露真實意圖。
以鄔思道的智商,當然可以想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前路不順,顛沛流離,好容易抱上四王爺這根大腿,立功心切, 想著搶先露兩手,給對方留下個好印象,以站穩腳跟,雙方的第一次對話就發生在此種背景下。
康熙皇帝打算選一位皇子去催繳國庫欠款,擺明是個出力不討好的差事,上至王爺貝勒,下至文武百官,幾乎每個人都欠了國庫銀子,這些人,花錢的時候大手大腳,還錢的時候百般抵賴。官小的看著官大的,上官不還下官也不還;官大的覺得自己勞苦功高,拿國家點銀子是應該的。說來說去就一句話:法不加眾,都不想還。
康熙之所以選皇子,一來是藉機考察兒子們的能力和忠心;二來茲事體大,普通臣子根本無力承擔重任。但諸皇子奪嫡心切,對那些大臣們拉攏都來不及,誰又願意得罪他們,如此一來,康熙發出詔令後,竟然無人應答。
雍正也是十分矛盾,從情感上來說,他願意為父分憂,但又擔心出力不討好,得罪那些王公大臣們,給自己招來麻煩,況且過於直白表現忠心,還可能暴露真實意圖,引來其它皇子的注意,於是踟躕不前,靜待時機。
鄔思道雖不居於廟堂,卻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他先是把欠款人分為三種類型,然後詳細說明每類人欠款的原因,請注意,雍正在聽取鄔思道分析意見的時候,十分專注,視線一直聚焦在鄔思道臉上,無半點疲憊神色,還在中間插話:這差事我不能接?
鄔思道這才亮出底牌:這差事四爺非接不可,不然,皇帝就沒有一個為他分憂的兒子!
這場對話看似簡短,實則包含玄機,鄔思道先是羅列出接這差事的種種壞處,引發四爺的思考,然後再公佈答案,先難後易,先抑後揚,因對方入局,給自己的意見造成反差,增強效果。
而四爺也不傻,前戲聽得仔細,等到鄔思道亮出底牌,馬上打起了哈哈,說“夜深了”。
名為夜深了,實則有兩層含義:
(1)鄔思道剛剛入門,雍正不願意馬上與他交底。
如前文所說,雍正並不是不想參與奪嫡,只是相比太子和老八,他沒有優勢,前者做了三十多年儲君,身份高貴,後者人望非凡,深的百官擁戴。而他早年沉迷佛教,不問正事,年紀大些出來當差,卻是在太子羽翼之下,並無其他可以依靠的勢力,朝廷上下,誰都知道,四爺是太子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為了保太子上位。
如果早早暴露真實意圖,不僅會引發別人的猜忌,還會把太子這個大助力轉化為敵人,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況且此時,皇帝並沒有廢太子的想法,奪嫡勝算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雍正只能將這個小心思隱藏起來。鄔思道一句:願意為皇帝分憂的兒子十分敏感,準確擊中了雍正最心底的想法,引發了他的警惕,於是他馬上做出應激反應,終止對話,避免暴露。
(2)給鄔思道一個下馬威
鄔思道雖然名聲在外,但畢竟是個有前科的下人,使用他要冒一定的風險,即便身份高貴,百無禁忌,對這種人也要恩威並施,免得生出嬌嬌之氣。其時滿清入關不久,政治水平不高,對漢人的一些做法尚未完全接受,尤其是那些精於權謀,長於見識的讀書人,如果第一次見面,就交淺言深,按照他的計謀行事,後續將形成依賴,為對方所控制也說不定。雍正是有主見的人,無論對誰,都是話說一半,留一半,康熙說要他做個“孤臣”,就是看中這一品質,所以與其說他聽從鄔思道的建議,不如說他心中早有計較,只是需要一個人來堅定決心罷了。
鄔思道也非等閒,碰了個軟釘子馬上反應過來,收斂起鋒芒,此後不久,雍正就採納了他的建議,接下這個差事,為自己奪嫡的勝利添上重重一筆。
而鄔思道自此以後更加小心謹慎,即便雙方交情日漸加深,他也沒有放鬆對雍正的警惕,在對方承繼大統後第一時間腳底抹油,最終得以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