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新說事

    義務教育可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其重要程度不亞於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重大歷史事件。義務教育起源於16世紀的德國,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和演變,成為了當今天世界上少年兒童教育最廣泛的形式,為各國的發展都提供了源源不斷地人才資源。義務教育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馬丁路德提出義務教育的概念。

    16世紀的德國,發生了一件震動世界的大事,那就是宗教改革。改革的起因在於天主教

    的腐敗,導致教會內部發生了分裂。馬丁路德就是宗教改革的主要領袖。改革的一條措施就是馬丁路德將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由拉丁文翻譯成了德文。在宗教改革之前,《聖經》只有拉丁文的版本,只有天主教會的教士們才能看懂,於是他們透過對《聖經》內容的解釋權,也就壟斷對文化的解釋權,以此為武器向老百姓收取各種好處,以至於造成了天主教會的極端腐敗。

    馬丁 路德

    就在這個時候,德意志北部一個邦國的牧師馬丁路德站了出來,為人民大眾發聲,反對

    都會對文化的壟斷,提倡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去閱讀《聖經》,自己去理解,從而不再受教會的控制。於是馬丁路德將《聖經》由拉丁文翻譯成德文,在德意志邦國內廣泛推廣,讓普通大眾都能自己去閱讀聖經。這種學習《聖經》由個別精英到大眾的推廣過程,就是義務教育的雛形。馬丁路德也是第一個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

    到了1619年,德意志的一個邦國叫魏瑪公國,首先實行了義務教育,規定凡是年滿6到12歲的少年和兒童都必須接受教育,父母有義務送孩子上學。這是歷史上首先個建立體制化義務教育的國家。當然了,那個時候的義務教育時間很短,只有3到6個月。

    二.普魯士的義務教育

    真正將義務發揚光大的是普魯士。普魯士是德意邦地區一個非常強大的邦國,從17世紀

    末期到18世紀初崛起,後來就是普魯士統一了德國。普魯士的強國史可以就可以說是一部教育強國史。我們可以從德國的地緣環境看到德華人的焦慮,德國西面是強大的法國,東面是強大的俄國,西北是強大的英國,三個鄰國都很早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式的國家,而德意志很多時間還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所以,立志於幹一番作為的普魯士就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從而要做出一些非常非凡的措施。

    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實行義務教育。普魯士歷史有一位非常偉大的君王就是腓

    特烈大帝,他在位時期有很多作為,包括開明專制、發展普魯士軍事、擴大領土。還有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建立數百座學校,培養人才。在歐洲歷史上很長時間,文化權力和政權是分離的,政權的組織是政府,文化的持有者是教會,教會雖然沒有兵,但是可以透過文化影響民眾和貴族,和國王平分秋色。但是到了腓特烈大帝在位時期,經過宗教改革,教會的權威性受到了很大的質疑,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凝聚人心,腓特烈大帝從教會的手裡奪取了文化教育權,將教育作為強國的一項重要手段。他建立了數百所學校,猶其是基層的學校,這些學校的老師水平雖然良莠不齊,卻為國家培養了很多的政治和軍事的人才,為日後德意志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義務也就是這個過程中,成為了德國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方式。義務的時間也由最初的幾個月增加到了六年時間。

    三.工業革命和義務教育的有機結合

    工業革命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為人類物質財富的生產提高了千百倍的效率。在農業時代,人類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才會出現很多博學甚至能夠掌握所有知識的人,比如孔子、亞里斯多德這樣的大學問家。可以到了工業時代,知識出現爆炸式的增長,任何人窮其一生都不可以將這些知識完全掌握。所以將知識透過職業進行分類,成為不同的學科,透過合適的教育方式傳教給相應的人,使其成為合格的工作者,就成了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到了工業時代,義務教育的作用就越來越大了。我們可以從社會上各種不同的行業進行推演。每個行業都要有相應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需要在大學進行教授。要掌握這些知識,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的傳授就得依靠義務教育了。所以,為了給各行各業培養足夠多的工作者,就要從孩子抓起,從小就開始教育。義務教育的形式正好可以適合這些職業培養人才的要求。

    這也就是義務教育為什麼能在世界範圍內推廣開來的原因。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義務教育首先由德國傳遍整個歐洲和美國,然後又傳到世界上其他地區。

    隨著網際網路社會發展的深入,義務教育的形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我們作為其中人就拭目以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清朝一定要留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