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處一時代,用同樣的策略,六國聯合的勢力比秦強多了,為什麼最後還是秦統一了六國?
13
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其實外交方面的合縱連橫就相當於打群架的策略。

    合縱是聯合弱小的國家(個體、團體)以對抗那些強大的國家(個體、團體),相當於拉幫結派,成立一個“**盟”,當然以一個國家為“盟主”,遇到打架,呼喊一聲“打壞人”,然後群起而攻之。

    連橫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個體、團體)為了瓦解其他國家的聯合,專門劃定一定的條件“收小弟”,做他的跟班,就像星宿老怪下面的弟子都擅長搖旗吶喊,吹牛拍馬一樣。

    一般來講,當老大收小弟應該相對比較容易,當時的諸侯國願意當“秦奸”的大有人在,所以“連橫”的難度相對較小,尤其是在“合縱”的威力顯現之後,因為“合縱”勝在出其不意,如果已經被人們所瞭解後威力就會大減,道家視其為“陰謀”中的核心規則,應該概不外洩。

    道家的領袖,炎黃聯盟的核心黃帝就是比較擅長“合縱”的高手,其本來是西羌部落聯盟首領,進入四川后,“合縱”了當時分散的巴蜀勢力,進入中原之後,進一步“合縱”了炎帝部族勢力,聯合戰勝了更為強大的蚩尤九黎部落。

    三國時期,蜀漢與孫吳“合縱”,短時間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但無法解決誰為領導核心的問題,最後發展為“窩裡鬥”,被曹魏各個擊破,究其原因,為什麼有“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的說法,就是孫吳應該有“盟主”的身份,而後來關羽鎮守荊州,面對孫吳的聯姻要求,來了個“虎女豈能嫁犬子”,就有了篡奪“盟主”地位的氣勢,從而使“合縱”失效,這說明“合縱”必須是有勢力甘為人下才能維持,稍微心理出現偏差,都是很難維持團結局面的。

    這也是為什麼“連橫”較“合縱”更容易成功的原因。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蘇秦的政治主張是合縱抗秦,而張儀的政治主張則是使秦與六國連橫,以便利用秦國的強勢,對六國實施各個擊破的戰略。

    蘇秦的合縱抗秦之所以會失敗,其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由於六國彼此之間存有利益衝突,因此無法被真正凝聚在一起!

    (戰國初期形勢)

    齊國因為記恨五國伐齊,所以對合縱抗秦並不積極。楚國自楚懷王執政之後,曾屢次被秦國欺騙,但卻終究沒能重新振作起來。

    而燕國因為實力弱小,故存在感一直很低。而韓、魏、趙三國,因為直面秦國的壓力,所以早已疲憊不堪!

    因此在秦國崛起後必欲兼併天下的情況下,日漸衰頹的六國雖然曾經利用六國合縱能夠抵擋秦國一時,卻終究還是因為內有利害衝突,外有秦國施加壓力而被分化瓦解了!

    張儀的連橫之計之所以會成功,根本原因也只有一個:那就是秦國的力量太強,而六國的力量又太弱了!秦國不僅力量強,而且還懂得因勢力導,利用六國的漏洞對其蠶食鯨吞!

    更懂得施展運交近攻之計,先行麻痺齊國、燕國等國,然後對橫亙於中原的韓、趙、魏三國展開猛攻。這種戰略猶如蠶食桑葉,逐漸地由近及遠逐個消滅六國!

    (戰國後期形勢)

    而六國不僅力量弱,而且在面對著虎狼之秦時,有的心存幻想,有的爭先割地食秦,有的還正在忙於侵略比自己實力弱的國家,還有的國家(比如齊國),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不僅不助其他國家抗秦,反而爭相與秦國結好!

    正是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給了張儀施展陰謀詭計的機會,使其得以依恃秦國的強大,對列國諸侯大施其敲詐勒索之術。當六國合縱抗秦之策被破壞後,等待他們的結果只能是被滅亡!

    以上就是蘇秦的合縱抗秦之策失敗,而張儀施展連橫之計,能夠成功的原因之所在。

    (秦滅六國形勢)

  • 3 # 清水隱士

    蘇秦遊說六國,採用合縱戰略,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強大的秦國。張儀則幫著秦國到各國遊說,要這些國家與秦國聯合攻擊別國,叫“連橫”。   六國中,齊國和楚國比較強大,兩國結成同盟,對付秦國的“連橫”。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塊心病,他千方百計想破壞齊、楚兩國的關係,以便使秦國漁翁得利。   相國張儀瞭解秦惠文王的心思,對他說:“大王請放心,我有把握叫齊、楚兩國反目成仇。”   秦惠文王便派張儀到楚國去實施離間計劃。張儀先用重金買通了楚懷王身邊的寵臣靳尚,然後才去拜見楚懷王。   張儀對楚懷王說:“現在天下雖然一分為七,但能夠稱為大國的,也只有楚國、齊國和秦國。秦王派我來貴國,就是為了我們兩國之間修好。大王如果肯與齊國斷絕往來,中國願意把商於地方總共方圓六百里土地送給您,讓我們兩國世代結為友好鄰邦。”   這商於之地原來是楚國的領土,被秦國奪去了幾十年,聽說現在能夠收復,楚懷王當然很高興,便答應了張儀的條件。   大臣們紛紛向楚懷王表示祝賀,只有大夫屈原皺著眉頭說:“我看這未必是好事,不要高興得太早。”   楚懷王板著臉問他:“我們不費一兵一卒,白白得到六百里地,為什麼不是好事呢?”   屈原回答:“現在秦國這樣看重楚國,是因為中國與齊國結成了聯盟。如果中國與齊國斷交,有事就孤立無援,秦國還會把中國放在眼裡嗎?”   楚懷王說:“不要管這麼多,我們先把六百里土地拿下來再說。”   屈原擔憂地說:“只怕這六百里地也只是張儀的一個誘餌,不一定能夠到手。大王不妨先派人跟隨張儀到秦國接受商於,等到手後再與齊國斷交也不遲。”   有人叫陳軫的大臣也站出來說:“張儀是出了名的出爾反爾的小人,大王千萬不要中了他的詭計啊!”   靳尚收了張儀那麼多賄賂,就幫秦國說了許多好話,竭力慫恿楚懷王按張儀的條件去做,堅決與齊國斷交。   楚懷王聽慣了奉承拍馬的話,認為靳尚的話很有道理,武斷地說:“張儀是秦國的相國,怎麼會說話不算數呢?我們要得到那六百里土地,當然要馬上與齊國斷交!”   於是,楚懷王一面與齊國斷交,一面派逢侯醜跟隨張儀到秦國接受商於。   到了秦國後,逢侯醜向張儀催討六百里土地,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半真半假地說:“你不要搞錯,誰肯把六百里土地送人?我是把秦王賞我的六里地送給楚王,這是我自己的封地。”   逢侯醜強忍著怒氣,鄭重其事地對張儀說:“我奉楚王之命來貴國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而不是相國所說的六里!”   張儀把眼珠一翻,冷冷地說道:“大概是楚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都是祖先恩德傳下來的,怎麼可能送人呢?”   逢侯醜發覺大事不妙,連夜動身往回趕。   楚懷王聽了逢侯醜的報告,氣得差點吐血,大罵張儀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接著,他又氣急敗壞地下令發兵十萬攻打秦國,要用武力奪回商於六百里土地。   陳軫連忙勸阻道:“現在中國已經和齊國斷交,如今孤軍去攻打秦國,不一定能夠取勝,還是從長計議的好。”   楚懷王剛愎(bì)自用,哪裡聽得進,結果楚軍損兵折將,一敗塗地,不僅沒有奪回商於,還失去了漢中六百里土地。楚國大傷元氣,楚懷王只得忍氣吞聲向秦國求和。   此後,張儀又先後到齊、趙、燕等國,說服這些諸侯“連橫”親秦。

  • 4 # 老王日常

    歷史故事看多了便會發現,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時代背景,張儀在的那個年代,第一、天時:即秦在商秧變法之後雖然日漸強盛,但實力跟楚,魏等其他國家差不多,同時當時的輿論環境是非常講名正言順的即面子,秦有擴張之心,但吃相卻不可太難看,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方能有大國氣象。再者,無論任何時候,戰爭都是非常傷國力的,在當時國力與其他國家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秦國是需要一套高明的外交政策給國內增加與民休養生息的時間的,不能老打仗,達到國力真正強盛的同時,又能實現國土擴張。

    其二、人和!就是秦惠文王,惠眼識才,對張儀的大膽啟用,再加上張子之才,想不成功都難。

    其三地利、當時國與國之間實力差不多,都害怕有一家獨大,自然會連橫了。

    蘇秦就沒有這種幸運了,他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大大增強,跟惠文王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啦!

    小女陋見,不能全部說完,望各網友指正交流,拜謝!

  • 5 # 妙趣侃歷史

    戰國時期縱橫家地位舉足輕重,相當於現代的外交部發言人。主要是以張儀的連橫主張,和蘇秦的合縱主張為代表,最終結局是運用連橫主張的秦將以合縱的六國吞併。

    為什麼張儀“事一強而攻眾弱”的連橫政策成功,而蘇秦“合眾弱而攻一強”的合縱政策失敗呢?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可以說明。

    第一,秦國是真強

    自秦國孝公重用商鞅後,實行商鞅變法擴大生產、鼓勵軍功,秦國逐漸成為一個軍國主義的虎狼之國。歷代秦國的國君都是目標明確的有志之士(秦武王忽略不計),其志都在統一天下。孝公與商鞅劇照

    秦國更多的人參加戰爭,更多的人得到重用,比如白起。軍事實力與其他諸侯國也開始拉開差距。而反觀其他諸侯國,有的在苦研變法之道、有的正在內亂、有的正不思進取,滿足當下。

    在加上後來范雎“遠交近攻”的思想指導,秦國統一天下志在必得。

    張儀劇照

    第二,各諸侯國利益衝突

    東方各諸侯國地勢平坦,各國之間利益相關又相互衝突。雖然在蘇秦努力遊說下,利益短暫達成過一致,但終究經不起猜忌與離間。各諸侯國都希望自己付出最少而利益最大化,於是給了秦國可乘之機。蘇秦劇照

    第三,長期戰爭,各諸侯國軍心動搖,士氣不足。

    長時間的統一戰爭,合縱戰略下的聯合戰爭成功率非常低,諸侯國領導層已經對合縱戰略開始失去信心,預設秦國的強大。各諸侯國的軍心開始動搖,士氣也開始衰落,最終導致合縱的失敗,各諸侯國被一一擊破。

    小總結

    張儀和蘇秦都是戰國時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只是政治主張的不一致。蘇秦合縱戰略的失敗不是蘇秦本人的失敗,而是因為秦國本身強大,各諸侯國利益衝突和軍心動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始皇宣傳照片這麼多,到底那張是秦始皇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