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匡胤960也

    當時誰是吳三桂都要與康熙皇帝一爭高下的,1644年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順清而降,三十年的浴血奮戰,到了康熙十二年什麼都沒有了,不造反何也

  • 2 # 反就是正

    為人主者。無罪亦無過。您只要死死得記住吳三桂是萬民敬仰的吳周皇帝。還有他那無敵的關寧鐵騎。他也是封建時代最後一個漢人皇帝。至於他的陽具有多大而粗。只有他老婆張皇后知道。您就不需要歌頌了。

  • 3 # 落榜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以“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這個藉口,決定開始削藩,康熙皇帝削藩的本意,除了是擔心這些藩王手握重兵,生出一些不該有的野心以外,其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沒錢。

    康熙繼位前,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才875萬兩白銀,可吳三桂鎮守的雲南地區,每年就要消耗清朝900多萬兩白銀,更別提還有其它地區的開支,如果清朝長時間這樣入不敷出,那遲早都會積累大量民怨,以至於被推翻。

    因此康熙削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減少財政支出,康熙在削藩前,也曾許諾吳三桂等人,只要交出兵權,絲毫不動他們的爵位和俸祿,甚至還會另加賞賜,康熙只是單純的削藩,並沒打算殺了吳三桂,那麼已經61歲的吳三桂為何還要鋌而走險選擇造反呢?

    吳三桂原先是明朝大將,其職責主要是負責鎮壓山海關,由於山海關是戰略要地,在明朝滅亡後,入主中原的李自成曾派人勸降吳三桂,但吳三桂寧死不降,最終李自成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山海關,圍剿吳三桂。

    吳三桂自知打不過李自成,為了活命,只好將山海關獻給後金(日後的清朝),在後金的幫助下,吳三桂擊敗了李自成的圍剿,有山海關這個戰略要地在,後金進可守,退可攻,很快就擊敗李自成大軍,入主中原。

    後金在入主中原後,改名為清朝,清朝剛入關時,民間還遺留了不少反清復明的勢力,例如李自成的殘部和南明政權,清朝為了肅清這些反抗勢力,曾許諾吳三桂,只要替清朝清理這些殘餘反抗勢力,清朝就封吳三桂為異姓王,同時會將雲南交由吳三桂世代鎮守。

    在吳三桂擊敗南明後,清朝也實現自己的承諾,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同時將雲南交給吳三桂鎮守,吳三桂在雲南就等於是土皇帝,要什麼有什麼,但沒想到,在康熙皇帝坐穩皇位後,竟然決定削藩。

    康熙這樣的舉動,無異讓吳三桂感覺到自己被騙了,自己拼死拼活打下的地盤,康熙還要將其收回,吳三桂氣憤不過,再加上清朝的地盤有一半是吳三桂打下來的,本來自己就兵強馬壯,再加上清朝背信棄義,吳三桂最終才會決定造反。

  • 4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吳三桂也不想!假如能安安穩穩的富貴過完這一生,請問有幾個會冒著失敗的危險造反?

    吳三桂也沒辦法,他知道三藩不被信任,更知道因為手握重兵必然不會被康熙信任,假如吳三桂真的放棄兵權,放棄王位,那等待吳三桂的必然是橫死得結局,甚至連家人也無法保全。因為吳三桂得罪的人太多,以一個漢人成為真正實封的藩王,滿清貴族裡就有不少人對他眼紅嫉妒,再加上吳三桂親手殺了永曆帝,可以說已經得罪了天下絕大多數的漢人。如果吳三桂依然是王爺,哪怕是沒有兵權的王爺,那性命還是能保住,但康熙已經拒絕了讓吳三桂兒子承襲王位的要求,更是要撤蕃,這時候吳三桂不造反也不行了,畢竟殺一個曾經的王爺還是比殺現任王爺容易的多。

    康熙的操作說實話我是真不明白,那時候吳三桂已經七老八十了,吳三桂的兒子們也沒有像樣的帶兵能力,那完全可以答應吳三桂世襲王位的要求啊。等吳三桂老死了,病死了,再收拾他兒子不比直接跟吳三桂幹仗容易?

    不過不管怎麼說,叛徒是最受人鄙視的,吳三桂的結局在獻出山海關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滿清朝廷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容下一個帶兵並且會帶兵的漢人王爺的。

  • 5 #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吳三桂雖然為平西王,其造反包含了外因和內因,是多方面的,導致本來想頤養天年的吳三桂在61歲造反,因此在歷史洪流中,一個人是無法左右歷史的!

    為什麼要造反

    根本原因:清廷和地方的矛盾

    因為三藩花的錢實在太多了,導致“天下之賦,三藩耗其二”,因為戰爭非常耗費錢糧,本來三藩就是清廷用來圍剿南明和起義軍的,因此對於三藩的錢糧都是予以支援,僅在1660年的時候,雲南一地的支出就高達900萬兩,而清廷全年的賦稅不過875萬兩,簡直捉襟見肘!

    於是等全國基本統治後,康熙就開始準備對地方進行改變,加強中央集權!

    直接原因:康熙帝的錯誤撤藩決定

    本來吳三桂等到風聲,假惺惺的上書請求撤藩,沒想到康熙帝想都沒想,直接同意了,這下子讓本來喜歡投機的吳三桂有點始料未及,“世鎮雲南”的美夢粉碎了,不僅吳三桂捨不得雲南的花花世界,在雲南,他就是土皇帝,而吳三桂的部下也不願意離開雲南,回到遼東的苦寒之地,因此開始造反!

    內部原因:利益共同體的驅使

    因為吳三桂和其部下已經成為了一個利益的共同體了,就算吳三桂可以一人全身而退的回到遼東頤養天年,但是其麾下的跟隨多年的部將和家屬十幾萬人可以退嗎?康熙肯定不會放心一群有著共同體的兵,肯定分化,到時候可不是在雲南快活生活了,沒有出路的十幾萬人人勢必要反,因此吳軍上下都反對削藩。

    而吳三桂的最後顧慮兒子吳應熊作為人質在北京,因為吳應熊不贊成吳三桂的輕舉妄動,但是吳應熊的庶子倒是回到雲南,打消了吳三桂的顧慮,因此下定決心,奮力一搏!至此吳三桂的造反之路開啟了!

  • 6 # 西府趙王爺

    吳三桂其實也不想造反的,但是康熙要削藩,他也是沒辦法。

    歷史上的吳三桂,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比如,明朝滅亡時,他身為明朝臣子,本該揮師勤王,以報君仇。但是,他選擇了投降李自成。而就在進京的半路上,他又突聞李自成在京城大肆剝削朝臣,甚至連自己家也遭到波及,小妾陳圓圓被強佔,父親也被打。從而“衝冠一怒為紅顏”,回到了山海關。

    注意,這裡咋一看,似乎吳三桂是一個性情中人。但事實上,他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透過李自成對於自己家人的行為來看,他知道自己並沒有被李自成所重視。如果吳三桂是重情重義之人,他會放任自己的父親在京城而不顧?說不過去啊。

    而後,面對李自成的討伐大軍,他又選擇和清朝聯合,並在幫助清朝擊敗李自成之後,淪為清朝的爪牙,為其征戰天下,從山海關一直打到了雲南。

    如果說,攻打李自成是為了報“君父之仇”,那麼後來攻打南明政權算是怎麼一回事兒?要知道朱家的獨苗永曆皇帝,都已經逃到緬甸了,吳三桂依然將其抓了回來,並且殺掉,以此來當作獲取清朝信任的投名狀。

    這算不算賣主求榮?

    當然,吳三桂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獲封平西王,開藩設府,坐擁雲貴。當時吳三桂的權力和聲勢都達到了頂點,其在雲貴地區享有絕對的控制權,儼然成了一方諸侯。

    這對於吳三桂來說,是最為理想的結局。

    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對於清朝來說,打天下時,吳三桂是他們最好的幫手;但坐天下時,吳三桂卻是他們最大的威脅。

    所以,他們要除掉這個威脅,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削藩。

    不過對於吳三桂來說,他是不可能放棄雲南的。當初吳三桂在雲南裂土封王之後,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了明朝時期的沐家”,誓要在雲南地區建立牢固而且長久的家族,成為雲南地區的“土皇帝”。

    在這種心態之下,吳三桂在雲南地區“兢兢業業”的經營了十幾年,十幾年過後,吳三桂在雲南的規劃已經初具規模,積累了不小的家業。可就在這個時候,康熙皇帝突然下發了撤藩政令。對於吳三桂來說,曾經的他揹負著叛國之名才得到一片藩地,後來自己又為清朝鞍前馬後,在付出了這麼多以後,清朝竟然要拿走自己打下來的基業,這種事情放到任何人的身上都應該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對於吳三桂來說,削藩已經觸犯了他的利益。對於一個利己主義者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於是他選擇了造反。

    當然,這是在實力保證的前提下。吳三桂經營雲貴多年,原本就實力不俗,再加上西北有自己心腹王輔臣支援,東南有尚可喜,耿精忠兩大藩王呼應,外海之上還有鄭家可以沿海騷擾。

    這些勢力結合起來,再加上“反清復明”這樣一個站在民族大義制高點的口號,未嘗不是沒有推翻清朝的可能。

    不過,吳三桂的目標並不是推翻清朝,他只是想透過戰爭來為自己增加談判籌碼,從而保護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飲馬長江之後,吳三桂就早早的稱了皇帝,並停下了進攻的腳步,企圖和清朝劃江而治。從這裡其實就看得出來,吳三桂此人,胸無大志,貪圖安逸。而他的自私行為,讓當初那些追隨於他的人心寒。他們可都是懷著驅除外族的一腔熱血,結果做了這麼多,換來的不過是吳三桂的欺騙。

    於是,聲勢浩大的三藩之亂,開始走起了下坡路,逐漸被平定。

    所以,總結來講,吳三桂造反,就是在康熙皇帝削藩政策的逼迫之下,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目的,而發動的一場戰爭,並沒有其他的目的。

  • 7 # 5130白皓白

    看看紅樓夢中的夏金桂與寶蟾是為何要折騰香菱的就明白了,一切皆因香菱→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太出色了,就像讀者們對香菱的喜愛是對夏金桂與寶蟾的折磨→一顆定時炸彈。夏金桂處心積慮想要除掉香菱之心時刻存之,她故意設局製造香菱謀害主子的假像昭示她不除香菱誓不罷休。薛文龍(吳三桂)悔娶河東獅(與東邊後金成一家人<清>謂嫁娶),吳三桂終於後悔聯虜抗寇的衝動之舉了。攪家星夏金桂與寶蟾最終定會蟾宮折桂(吳三桂)。雖然作者吳梅村死於吳三桂之前,但在第八十回明確提到夏金桂日夜嫉妒香菱,寶玉去找王一貼,王一貼給的建議是吃一碗無效療嫉湯,並說人總是要死的,死了就不存在嫉妒,意除吳三桂風險大,只能等吳三桂自然死亡。但歷史的結局是吳三桂還是起兵造反了,這隻能說明夏金桂這個河東獅逼得薛蟠(吳三桂)忍無可忍,加上半路殺出康熙的削藩,是最終導致吳三桂起兵反清的導火線。

  • 8 # 微史春秋

    從清廷角度來看,吳三桂等漢族藩王的存在已經嚴重威脅到滿清的統治,削藩是必然之舉。吳三桂起兵造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清廷樂見的。

    從吳三桂等藩王角度來看,他們的起兵是在朝廷削藩政策下的“自然反應”,更不排除吳三桂想借機擴大權勢,徹底割據一方的想法。

    一、在康熙看來,吳三桂“蓄異志久”,早有反心

    康熙十二年七月,吳三桂“疏請移藩”,“視世祖時分畀錦州、寧遠諸區倍廣,庶安輯得所”,想從雲南移藩到遼東錦州一帶。

    康熙清楚的認識到三藩的危害,“察三藩分鎮擅兵為國患”,於是就吳三桂的上書廷議。

    諸王大臣度三桂疏非由衷,遽議遷徙,必致紛紜,議移藩不便;獨尚書米思翰、明珠謂苗、蠻既平,三桂不宜久鎮,議移藩便。乃為二議以上:一議移三桂山海關外,別遣滿洲兵戍雲南;一議留三桂鎮雲南如故。

    朝廷大臣分成兩種意見,最終康熙裁決。

    上曰:“三桂蓄異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遂命允三桂請移藩,並諭如當用滿洲兵,仍俟三桂奏請遣發。

    康熙認為,吳三桂早晚都會反,撤藩不撤藩都會反,不如先發制人。

    從統治全域性考慮,三藩存在大不利中央集權,勢必成為一害。

    從民族考慮,吳三桂等漢人力量太強也不利於滿洲統治,且漢人基本上征服,也到了卸磨殺驢的時候了。

    康熙並不畏懼吳三桂造反,吳三桂造反形勢再嚴峻,也不會比滿清出入關差。

    滿洲兵實力仍在,甚至期待吳三桂造反以便一舉解決漢人勢力,同時加強中央集權。

    二、吳三桂依仗實力要挾清廷,想裂土封王,永鎮雲南

    吳三桂的上書只是一個態度,試探清廷的想法,結果沒想到康熙答應了。

    他最終所謂的“興明討虜”只是個幌子,他之前的降清以及現在的反清,消除不了他降清的道德危機。

    更何況,南明永曆帝是被他親自處死的。

    他自始至終想做的都是保住自己的權勢。

    明朝降清的幾個重要人物,在歷史上甚至在清朝統治者眼中都沒有好評價,吳三桂這樣直接起兵造反的自不用說,洪承疇一直忠於清朝的不也被打進貳臣傳了嗎。

    狡兔死,走狗烹,更何況你還是一個本族的走狗,融不進也不容許你融進本族來。

    吳三桂以造反而亡,對於康熙來說是最好的結果。

  • 9 # 歷史夜孤城

    我是夜孤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吳三桂當年衝冠一怒為紅顏,李自成手下劉宗敏欺人太甚,搶人家小妾,還把他爹給打了,吳三桂氣炸了,去你大爺的,這我還沒交兵權呢就這麼搞我?我交了兵權還有活路嗎?當即引清兵入關,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被後世稱為第一大漢奸。

    當年與多爾袞殺馬盟誓,永不相負,可到最後不過是一紙空文。

    作為第一異姓王,吳三桂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剃髮稱臣之後一路滅掉李自成,追到緬甸殺了老東家朱由榔。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被封為平西王,當時也沒工夫管吳三桂,鰲拜當時一家獨大呢。

    可轉眼康熙扳倒鰲拜,也長大成人了,這吳三桂一直說苗疆有叛亂不停的擴軍、要軍餉。康熙一看這三蕃不僅不交稅還一直花國家的錢,這還了得?我爹給我的錢我還沒花著呢,讓你們幾個要吃光了,撤蕃。吳三桂本來想效仿明朝沐英永遠待在雲南,世襲罔替呢。我兒子剛娶了公主,我這雲南王還沒做熱乎呢,這怎麼就要給我擼了呢?回頭一看耿精忠、尚可喜也要被扣獎金了。

    吳三桂一看這時候不反擊早晚也是一步步被收拾了,當年盟誓的人不在了也就別管白馬黑馬得了,幹就完了。

    在戰爭前期各地黨羽也跟著他們一起反叛,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後期吳三桂稱帝,幾年後又病死,最終造反失敗。

    一直吃國家糧餉,卻沒有相匹配的功勞,這樣的矛盾,早晚是要爆發的。況且他是一個手握重兵的漢族人,這讓滿清統治者怎麼能安心?所以,收拾吳三桂是早晚的事,而吳三桂不想任人宰割那就只能反叛了。

  • 10 # 歷史茶坊

    吳三桂其實並不想反清,他只是想效仿明朝沐氏世代鎮守雲南,以起兵叛亂作為要挾康熙就範的籌碼。然而,康熙卻用一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把吳三桂從前朝貳臣打入三姓家奴的行列,成為與三國呂布並稱於史的反面教材。

    出身將門 驍勇絕倫

    在明末清初的史書上,吳三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出生於將門之家,父親吳襄是遼東總兵,舅舅祖大壽是薊遼督師袁崇煥的手下大將,袁死後,祖大壽是鎮守錦州的前鋒總兵,也是抵擋後金的第一道防線。武將之家出生的吳三桂自幼習武,精於騎射,不到20歲中武舉,23歲任參將,27歲擔任總兵,可謂仕途坦蕩。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領10萬大軍繞道蒙古,由龍井關、洪山口突入關內,攻佔遵化,直逼京師。崇禎帝急命薊遼督師袁崇煥率部回援,途中吳襄所率領的五百兵士被後金軍圍困於建昌城外。關鍵時刻,年僅18歲的吳三桂僅率領數十家奴衝入敵陣,左衝右突,竟然將吳襄給救了出來。他捨生救父的故事在軍中傳為美談,贏得了“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的美譽。松錦大戰失敗後,明朝在遼東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吳三桂成為鎮守遼東的大將,其麾下的關寧鐵騎成為抵擋清軍的最後一支軍事力量。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殺向北京,崇禎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火速領兵入衛。吳三桂趕到京師近郊,突聞京師失陷,崇禎自縊的訊息,率軍退回山海關駐守。

    被迫降清 鎮守雲南

    明朝覆滅後,吳三桂本打算投降李自成,但聽到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強行霸佔後,勃然大怒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當即斬殺李自成派來勸降的使者,並派人送信給多爾袞乞援,共擊闖賊。李自成聞聽吳三桂造反,率兵十萬殺奔山海關,雙方在關外展開激戰。多爾袞率八旗精銳趁雙方精疲力竭之際,迅速擊潰毫無防備的大順軍,隨即佔領北京。清軍掌握戰場主動權後,吳三桂放棄借兵復仇的主張,徹底向多爾袞投降。此後南征北戰,為清朝定鼎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並用弓弦勒死了南明永曆帝,被封為平西親王,鎮守雲南,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並稱為“三藩”。

    明朝沐英平定雲南後,由其子孫世代鎮守,直至明朝滅亡。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是效仿沐氏,讓子孫後代世守雲南。只可惜,康熙的一紙撤藩決定讓這一切化為泡影。

    起兵反清 最終失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兵馬大元帥,正式起兵反清。當時吳三桂已經62歲高齡,實事求是來說,以他的年齡是根本不願起兵反清的。三十年前背叛明朝還可以說是迫不得以,打著替君父報仇的幌子;三十年後起兵反清則徹底是為了一己私利,使天下百姓陷入戰火之中。吳三桂經營雲貴十餘年,起兵之初進展順利,很快佔領雲、貴、川、湘等省份,加上廣西的孫延齡、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響應,很快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發生轉變,依附吳三桂的黨羽個個離心離德,暗懷鬼胎,被清軍逐一擊敗。吳三桂年老體衰,精力不濟,加上戰事不利,心情鬱悶,於1678年病死於衡州,終年67歲。嫡長孫吳世璠繼位稱帝,退守貴陽,清軍抓住戰機,強力反撲,很快攻入雲南,徹底平定了為禍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

  • 11 # 車工00

    吳三桂投降滿清,完全是為了發洩個人私憤。

    當初,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精銳關寧軍持觀望態度,並沒極積勤王,也有隨滿清趁虛而入的因素。崇禎死後,吳三桂派人與李自成談判,表示願意歸順李自成,條件之就是保全他家人平安。誰知李自成、劉宗敏利慾薰心,不僅抄了吳三桂的家產,還殺死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最為不恥的是劉宗敏還霸佔凌辱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導致吳三桂直接投降滿清,借清朝之力與李自成死磕到底。

    李自成兵敗後,雖然滿清封吳三桂為藩王,但實際上對他處處防範與節制,並把吳三桂兒子當人質。後來康熙即位後,全國戰事平息,可以騰出手對付吳三桂了,就直接提出削藩的戰略,吳三桂豈能坐以待斃,所以不得不造反。與其說是吳三桂造反,不如說是滿清追迫其造反,也是吳三桂自己為自己謀條活路,為自己賭一把。

  • 12 # 秦右史

    吳三桂投降滿州八旗,加快了大清入關統一的速度。在吳三桂平定雲南、殺死南明皇帝之後,清廷統治者賦予了吳三桂極大的權力,以雲貴為核心建立藩鎮,分封為平西王,乃大清第一異姓王。與東部尚可喜、耿精忠呈現呼應之勢,是一個力量巨大的軍政集團。

    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清廷已經站穩了腳跟。三藩糜費國庫但並不繳納賦稅,八旗高層非議甚多,削藩基本已成共識。

    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天縱英才,意志力堅定,決議削藩。儘管當時朝廷的優勢並不明顯,但是以全國敵一隅,還是有自信勝利的。

    吳三桂等人明白,一旦自己藩王的身份不復存在,後代能否保有富貴就需要打一個問號。

    而且,萬一自己孑然一身毫無兵權,身家性命的安全也是大問題。這個時候,兵足糧廣的吳三桂已經萌生出反意,開啟了招兵買馬,籠絡人心,收復土匪,控制通訊系統的策略。

    其實,不管吳三桂怎麼想,清廷削藩只是時間問題。在大一統帝國下,是不允許藩王專治地方這樣的格局的。當時,八旗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在圖海、周培公的積極戰略下,最終平定了三藩。

    藩鎮與朝廷雙方矛盾在時間推移下,必然會白熱化。故而,吳三桂的貴不可言,不過是暫時的。朝廷對於三藩的放縱,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 13 # 搬不動的小強

    平西王這個王爵,說位極人臣大差不差,但真正有多少富貴可言,還真談不上……

    滿清統治者對漢奸們其實挺大方的,除了吳三桂的平西王,還有耿精忠尚可喜和孔有德三藩,也都是王爵,其實比給范文程和洪承籌打方多了……

    但是不能不說,相比於王爵,封地才是真正的核心利益……王爵真不值錢,滿清政府給平西王府的權力可不止雲貴兩省的財稅自治權,甚至包括了用人權,“西選”官,某些時候甚至能派到雲貴之外。雖然設定平西王府是援引明沐英舊例,但吳三桂既沒有沐英的忠誠,滿清統治者又哪裡有朱洪武的魄力……

    天下初定、事急從權,封官許願也好、裂土封王也罷,這都是統治者得天下的手段,所以吳三桂才能努力賣命,甚至不惜親自用弓弦絞死永曆帝以示忠心……真真是滿清的一條好狗……

    但是就算是吳三桂不起異心、一直乖乖做哈巴狗,他的平西王能做多久?小玄子康熙即位之後,三件大事:收臺灣、噶爾丹之上,第一件赫然就是平三藩。吳三桂那幾年動不動以年老多病、難以入京述職推脫,康熙又怎麼辦呢?削藩的意圖不言而喻啊……如果吳三桂逆來順受,乖乖進京,做個有名無實、戰戰兢兢、隨時可能掉腦袋的異姓王爺,首都權貴那麼多,這個王爵一毛錢也不值啊……更何況雖然康熙留了個吳三桂可以將雲貴治權交給兒子繼承的活口,但也得看吳應熊是不是那塊料……所以說,吳三桂不反也得死,等死……

    那反了呢?那真就是找死了。三姓家奴、死有餘辜了。

  • 1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吳三桂在明末天下大亂時沒有自立山頭;在清初天下尚未一統時沒有趁亂佔據雲南、挾永曆帝以令諸侯,而是選擇了處死永曆帝向清王朝表忠心。那麼,他又為什麼在清王朝一統天下之後公然舉起了反旗呢?

    受封平西親王,貴無可貴

    康熙元年,清廷為了表彰吳三桂擒殺南明永曆帝之功,晉封時任平西王(大致相當於郡王)吳三桂為平西親王,並將貴州也劃為了吳三桂的轄區。一時間,吳三桂坐擁雲貴、勢力範圍遍利西南諸省,甚至可以自行任免官員,時任謂之曰“西選”!

    吳三桂已經爵封親王,位極人臣、貴無可貴;其勢力範圍也已經遍及西南諸省,封無可封。正所謂物極必反,接下來清廷還拿什麼來籠絡吳三桂?沒有了!除非把皇位送給他,不是嗎?換言之,吳三桂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清廷拿下吳三桂僅僅是時間問題,毫無懸念,這一點吳三桂也心知肚明,這或許就是吳三桂最終舉起反旗的根源所在。

    清聖祖康熙帝急功近利

    在成功擒拿鰲拜、正式親政之後,康熙帝幽禁了戰功赫赫的鰲拜,殺掉了自己的堂大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親孫子班布林善,威已經立得足夠了!但是,親政伊始的康熙帝並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的“政績”。這時候,尾大不掉的“三藩”進入了康熙帝的視線,年輕氣盛的康熙帝急切需要用削藩來彌補自己的短板!於是,不顧實際的削藩政策出臺了……康熙帝企圖在短時間內將“三藩”全部撤銷,讓其所屬人馬全部解甲歸田。請諸位看清楚,是“撤藩”不是“削藩”!

    吳三桂之所以能夠位極人臣、佔據西南諸省,其麾下的軍隊是安身立命的唯一本錢。沒有了這些軍隊,吳三桂還剩什麼?只能當一條搖尾乞憐、等主子賞塊骨頭的狗!讓他交出軍隊,等於是要他的老命,不是嗎?為了試探清廷的虛實、也為了試探康熙帝的底線,吳三桂聯合耿精忠上演了一出“自請裁撤”的苦肉計。可吳三桂等來的卻是康熙帝命陝西總督鄂善總督雲南軍務、命寧夏總兵桑額提督雲南軍務……自此,吳三桂認定清廷與康熙帝已經下定決心撤藩、無法挽回,於是加速了武裝反叛的程序。

    吳三桂被逼謀反

    吳三桂原先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他不想反,只想效法明朝的沐氏家族世代鎮守雲南,做國中之國。畢竟吳三桂身上揹負著“漢奸”的罵名,他反叛清廷響應者並不會太多!這一點吳三桂也是清楚的,這也是他最初不想反叛的原因所在。但是,康熙帝已經把吳三桂逼到了牆角,吳三桂如果不反,那就只能老老實實交出麾下所有的軍隊、解甲歸田。一旦失去了軍隊這賴以生存的根本,等待吳三桂的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康熙帝高興了,賞吳三桂一個富貴善終;一旦不高興了,恐怕整個吳氏家族都不復存在了……

    吳三桂雖不是一個別徹頭徹尾的野心家,但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政治賭徒!在明末的亂世中,他玩的就是政治投機,靠的就是賭誰能贏得天下!讓這樣一個政治賭徒坐以待斃,顯然是不可能的!最終,在清廷和康熙帝的逼迫下,吳三桂舉起了反旗、走向了反叛!賭贏了,君臨天下;賭輸了,無非是個死!可對於吳三桂而言,解甲歸田、任人宰割,與死又有什麼分別呢?

    說到底,吳三桂之所以反叛清廷,還是因為所謂“夜壺原理”。在尿急時,夜壺必不可少;可一旦不想出恭了,夜壺便成了又臭又髒的東西,有多遠想扔多遠!對於清廷而言,吳三桂就是夜壺!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清廷需要吳三桂開疆拓土,自然對他禮遇有加、甚至裂土封王。一旦天下承平,有著反叛背景的吳三桂便成了隱患,成了清廷和康熙帝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可以反明,同樣可以反清,不是嗎?像夜壺一樣被“有多遠扔多遠”也就不足為奇了。除非吳三桂交出賴以生存的軍隊,否則清廷和康熙帝無論如何也不會安心!可吳三桂也不傻,交出了軍隊,他還有什麼討價還價的本錢?還有什麼安身立命的資本?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要想不當夜壺,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當用夜壺的那個人,不是嗎?吳三桂最終舉起反旗完全在情理之中。

  • 15 # 陌影1028

    吳三桂,明末清初的著名軍事家。其父親是明朝天啟年間的武進士,在軍中先後擔任重要職務。而吳三桂本身也是個武舉人出身,再加之受到祖宗蔭護,在軍中做了都指揮,後來又被提升為遼東總兵,封為平西伯,讓他鎮守山海關。

    圖為山海關古城樓

    崇禎皇帝可謂是十分器重吳三桂,為何吳三桂最終還要投降於清王朝呢?又為什麼在投降清廷之後,再次背叛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詳細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吳三桂投降清廷的前因後果

    公元1629年,由於關外的清兵久攻山海關不下,隨即調轉方向從薊州方向攻破長城,大軍隨即來到北京城下。袁崇煥帶著祖大壽急忙率領大軍前往救援,不料袁崇煥被人誣陷,隨後就被崇禎皇帝下了大獄,祖大壽害怕被牽連,就趕緊率兵逃回遼東地區。經過皇太極軟硬兼施的勸降工作,再加上所駐城池已無糧可吃,而且援兵遲遲未見。祖大壽於公元1631年率兵投降於皇太極。

    圖為祖大壽雕像

    公元1643年,吳三桂給他的舅舅祖大壽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吳三桂似乎對於投降清廷之事,還在猶疑不決,左右搖擺,但已經為他以後投降清廷,鋪了一條路。而且吳三桂所駐守的寧遠城,周圍都被清軍所攻佔,已經失去了戰略縱深,落入清軍之手只是遲早的事情,這一點吳三桂很清楚。

    圖為寧遠古城

    公元1644年初,明王朝處在覆滅的邊緣,朝中大臣紛紛奏請崇禎皇帝,請求調鎮守遼東的吳三桂進京勤王。吳三桂接到命令後,星夜兼程趕往京城,不料在途中聽說,闖王李自成率領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吳三桂的妻兒老小也全都被控制起來,連他最愛的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忠敏所奪,隨即只好返回山海關。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後,又率領大軍前來攻打吳三桂。吳三桂十分無奈,只好向清廷求助,隨即引清軍入關,自此吳三桂算是徹底倒向了清廷。

    圖為李自成

    吳三桂為何背叛清廷?

    吳三桂雖然名義上歸降於清廷了,但做為前朝的漢臣舊將,他與清朝政府之間還是有很大距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他討伐李自成殘部時,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這種旗號,難免會讓人覺得他對前朝仍保留著一絲情感。第二,吳三桂在剛剛投降清廷的時候,與明王朝的殘餘勢力仍保持著聯絡。可能是由於清軍剛剛入關,天下仍處於混亂的狀態,最終天下落入誰人之手,尚未可知,所以吳三桂還是在左右逢源,為自己尋找後路。第三,吳三桂投降後,仍然有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導致清政府對他並不信任。

    圖為劉立偉版吳三桂

    後來因其戰功卓著,為清朝統一全國做出卓越的貢獻。清政府對吳三桂十分信任,在他攻下雲南後,皇帝就讓他開藩設府,鎮守雲南。康熙年間,吳三桂又另立新功,被皇帝加封為親王,把貴州也交給他管轄。一時之間,他的權力和聲望都達到了頂點。

    圖為吳三桂雕像

    康熙年間,皇帝下令削藩,這就導致了清政府和吳三桂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公元1673年,吳三桂為了對抗朝廷削藩的決議,先殺了朝廷派駐到雲南的巡撫,隨後自封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隨即立起了反清的大旗。自此時起,吳三桂與清王朝徹底決裂。

    吳三桂起兵造反,違背了歷史的發展軌跡,使得本就已經十分痛苦百姓,再遭塗炭。最終落得個滿門盡遭屠戮的下場,而且揹負了千古的罵名。

    結語:一切都是利益的驅使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切都是利益的驅使,吳三桂起先投降於清王朝,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並藉助清廷的勢力除掉李自成,以報殺父奪妻之恨。後來又背叛清廷,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所以才起兵造反。不過像這種左右逢源,只顧眼前利益的人,可沒有什麼好下場。吳三桂最終被清軍滅了滿門,只留下一世罵名,實在不值得。

  • 16 # 遊學行者

    吳三桂投降清朝主要還是為了保全個人利益。

    當時李自成正在北京大肆向官員追繳贓款,吳家也不例外,李自成絲毫沒有顧及吳三桂的感受,甚至還派遣大軍兵臨山海關,這無疑將吳三桂推向了清軍的行列。

    吳三桂此時已經腹背受敵。

    在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吳三桂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此時的明朝殘餘勢力還在南方流竄,而清軍在關外虎視眈眈,李自成又視自己為心腹大患。

    無論是清軍,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都不是吳三桂一人能抵擋的。畢竟此時的明朝已經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沒有人會給他提供物資補給,山海關已經是孤立無援,隨時會陷入到腹背受敵的境地。

    而此時的清軍不斷向吳三桂釋放善意,還讓祖大壽等降將寫信招降吳三桂,多次承諾給予吳三桂高官厚祿,甚至還說要平分天下,這些舉動與李自成的威逼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必然會投降清朝。

    後來反抗清朝原因:在全國平定之後,清政府亟需在政治上實現對新佔領地區的統治,在軍事上裁減軍隊以減輕財政上的壓力。因此,早在佔領雲貴之初,便向這些地區派出了行政官吏,而後不久,又計劃撤回和裁減滿洲及綠營軍隊。清朝的這些措施,無疑是和當時整個社會都需要休養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但是,由於十幾年來吳三桂政治、軍事勢力的迅速增長,清朝的這些措施卻觸犯到吳三桂本人的利益。當時南明政權已經被消滅,吳三桂有了“世鎮南王”的美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某女生不化妝,不打遊戲,不追星,不追劇,不逛街,不剁手,長的漂亮且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