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uekuatsheu423

    第一遍看完全是懵的。

    首先我屬於對人名特別不敏感的人,複雜的人物關係對我來說太難搞懂了。

    然後第一次看魔幻現實主義這種體裁,真是完全摸不著頭腦。哪裡是真實哪裡是虛幻,要怎麼帶入情節和情緒,基本沒有頭緒。

    可能第一遍主要是震撼吧……哇哦,故事還能這麼講,他怎麼跟她在一起了?魔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啊?淨是這種問題...

  • 2 # 樸陌君

    百年的孤獨,百年的經典——《百年孤獨》有感。《百年孤獨》這本書是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每一代人都用同樣的名字命名,這常常讓我頭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最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1.小說離奇的情節令人歎為觀止。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2.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迴圈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迴圈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 3 # 會講故事的明月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個性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內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個性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故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個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

    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那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

    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都停滯不前。《百年孤獨》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

    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 4 # 四味書

    這麼跟你說吧,這書我買了兩年了,一直沒看完。就看了點開頭,這書你要真的想看一定一定一定要排除一切雜念,最好手機也關機。要不然光那些人名就夠你喝一壺的了。

  • 5 # 李老根2017

    《讀了幾遍百年孤獨我也想寫一部這樣的書》

    我的書房不在家,在工廠的辦公樓裡。因為工廠是私有制性質,我在建廠時,刻意把這幢二層樓設計成一棟既辦公,又做藏書樓的款式。

    書也不多,大約一萬冊左右吧。兩個通間,除了四壁的書畫,立櫃和長條桌都堆放書,絕不放電視,電腦,檔案之類不倫不類的現代品。

    書房只佈置一張單人床,一被一枕一張竹蓆各類雜誌堆在枕邊,方便躺下休息時隨手翻翻催眠。於是我就作繭自縛,下了班很少回家。

    來談業務的人,什麼人都有,在書房裡,什麼都不會丟,可是好書,總有人開口向我借。藉藉,其實哪是借?往往是明借暗要一去不回。

    開始是《資治通鑑》,繼而是《百年孤獨》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買一次被人借走一次。借者有客戶,有政府人士。

    誰都得罪不起,借就借吧,權當送禮。所以其它書籍不說,百年孤獨這本書,各式版本我都買過。也知道為什麼人們都喜歡這部書。

    多年來一直想寫一部《百年孤獨》式的書,可哪有那麼容易!幾個小企業要經營,要管理一有寫作的衝動甚麼亂七八糟的事便擁來了。

    因此想寫書,只能想,根本沒有連續性的時間投入寫作。及至把企業交出去,騰出手來時年歲卻去了。理想主義的火焰早已漸次熄滅!

  • 6 # 作家楊文華

    去年回農村老家過年,沒事幹的時候把這本書讀完了。

    有人說:這部小說是拉丁美洲版本的《紅樓夢》,可是我看完了也沒有覺得有哪裡是可以和紅樓夢相提並論的。

    首先從體量上來說:紅樓夢塑造了一千多個經典的文學人物形象,有很多人名只要一提起來大家都知道,具有某種文化符號的意味兒了。比如說林黛玉,大家都知道是多愁善感;說劉姥姥,大家都知道是一個農村土老太婆。這些東西都是家喻戶曉,影響深遠。

    當然,百年孤獨裡面出現的人物也不少,時間跨度也很大,一個家族的幾代人,可是都是一種流水賬式的生活記錄,除了幾個主要人物還能留給人深刻的印象外,其他的估計很快就會被忘記。

    我對國外文學真的是不太感興趣,光是那樣一長串的名字,記憶起來就特別費力。而且人名之間的差別不大,有的就是兩個人共用一個名字,名字是一樣的。哎,這就是文化隔膜啊!

    還有就是關於想象力處理的問題。紅樓夢也有神話傳說的插入,可是總體來說還是一部細節詳實的信史,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點心,什麼病用什麼藥方,什麼人什麼聚會活動,這些東西都是非常真實的。雖然是小說,是在講一個虛構的故事,可是組成這個故事大樓的一磚一瓦都是真材實料。

    百年孤獨呢?

    作者馬爾克斯的想象力實在是太豐富了,所以直接就不需要生活素材了,大部分內容都是假的,完全突破了生活常識。比如一個人不吃飯,連續吃了很多年土;比如一個人實在太美了,最後直接坐地攤飛走了。

    閱讀的過程的確是一個驚險刺激的旅程,很好玩。可是整個感覺就像是一個人坐在你面前,表情嚴肅地在講一個特別莊重的事情,最後你發現,對方其實是在扯淡,在胡說八道。

    這次閱讀體驗,更加讓我確認一點:以後就不要讀國外的東西了,傷不起,消耗成本太大。有空還是多讀一點國內的書籍吧,至少是符合預期的。

  • 7 # 貝弘毅評論

    第一次看,儘管看不太懂,但有一系列強烈奇特的印象,吸引著你,飛速向前奔去。說這本書魔幻,其實一點也不,真正的魔幻就在你身邊。

  • 8 # 郭零1

    百年孤獨讀後會讓人覺得世事的無常和人之所以為人的堅強,什麼樣的人生都是一輩子,努力了奮鬥了折騰了,人的慾望人的好奇人的封閉,每個人走的都是與別人不一樣的路,這段路或長或短、或崎嶇或平坦、或孤單或榮耀,但人會最終走向同一個歸宿。

  • 9 # 手機使用者51017191096

    一萬部百年孤獨都抵不上紅樓夢的藝術成就。不要因為得了個破諾獎就了不起,得諾獎的多了,好作品不到百分之30(充其量)。不懂就請閉上狗嘴!

  • 10 # 武俠評論員目木

    兩三年前看了一遍《百年孤獨》。

    第一印象是超級倒敘。

    開篇是男主角奧爾雷良起義被捕後,要被槍決時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帶他去看冰的那個下午。

    然後故事從小時候展開,很久之後才又回到了主角領導人民起義、被捕、脫困等情境……

    第二印象是粗線條。

    這本書只有二三十萬字,卻描述了七代人的事蹟,堪稱奇蹟。

    怎麼做到的呢?就是採用粗線條的寫作手法,幾乎不進行具體細節的描述。

    最典型的就是奧爾雷良“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倖免於難”,且他“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除了那“一次槍決”之外,“14次暗殺,73次埋伏”等幾乎就是這樣半句話帶過……

    第三印象就是野蠻落後。

    直系親屬間亂搞,最終到了第七代有了孩子,一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所有的人包括小鎮馬孔多也在颶風中毀滅……

    如此野蠻落後,豈能一直存在於現代文明之中?在遠古的原始社會的後期也不會發生這麼噁心、可怕的事情的。

    祝福拉美人民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琥珀的原產地是哪裡?琥珀有哪些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