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水清風
-
2 # 上弦月A
1965年底,一把沉睡了近2500年的王者之劍,在江陵一楚國古墓中被喚醒。劍刻"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古墓劍影,王者光芒。它就是☞ 青銅之至尊,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兩千多年不朽,與它的材質、工藝和藏劍環境都有關。
一,青銅材質毫無疑問,它必須是青銅材質。
殷商時,青銅鍛造工藝已堪稱精湛,青銅器廣泛應用在軍隊、生活和祭祀。春秋末越國,上千年已去,青銅冶煉技術可謂爐火純青,此時,鐵器才剛萌芽而已。故,王者之劍,必為青銅。
銅是不活躍元素,耐腐性強。銅也不像鐵那麼脆,容易生鏽。那鐵鏽一摳,掉一塊,一把古代鐵劍搞不好一下午就能摳沒了。
越王劍必取材最高階銅材,使用當時最頂級鍛造技術。這種王者之劍,打造之日就知將會名震天下,流傳千古。其品質和耐腐性必在考慮中。
二,鍛造工藝所謂青銅,就是銅里加了錫,顏色發青,故曰"青銅"。錫,是一種抗鏽效能很強的金屬。前面說了,越王劍必用最上好的銅材,材料含鉛(易蝕)肯定低。低鉛的銅,又加了防腐蝕的錫,越王勾踐劍防鏽效能自然好。這就是底子好。
勾踐劍,劍身菱形格花紋和劍格都是黑色。這是經硫化處理過的結果,劍身形成一圈保護層。現代工藝上講,就是金屬鈍化處理。另外,劍身上還有鉻等元素,也是防腐之用。
是不是很驚歎?那可是2500年前。
三,藏劍環境資料顯示☞ 越王勾踐劍藏於楚墓群1號墓墓主人內棺,在屍首骨架左側的漆木劍鞘內。
①可見劍帶鞘。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和隔絕作用。劍鞘可隔絕外棺內可能的溼氣,減少化學反應。防止萬一的其他摩擦和碰撞。
②藏於棺內。所謂棺槨,棺是棺,槨是槨。棺☞存放屍體的棺材;槨☞ 外面一層,包住並保護棺材的大棺盒。打個比方,棺槨好比暖水瓶內膽+外殼。貴族古墓都是這種雙重保護。
勾踐劍→劍鞘→棺→槨→墓穴。越王劍本身防腐處理高明,加上四重防護,2500年後出墓仍是寒光逼人,也就不意外了。
越王勾踐劍,至尊青銅劍,它代表著春秋時青銅劍器鍛造的最高境界。
至於越王勾踐劍為何出現在楚墓,說法有二。
①越王有女曾嫁出國,故或為陪嫁。
②楚國曾出兵越國,故或為戰品。
-
3 # 文物考古聊歷史
1965年12月25日,在湖北江陵發掘的兩座楚墓中的一座內發現了一把鋒利無比的青銅古劍。這把劍有多鋒利呢?當時有人做過實驗,一次性可劃破26層紙。
這把寶劍在出土時是插在木製劍鞘中的,當把青銅劍從劍鞘中抽出時,寒光一現,誰也沒料想到這把寶劍居然光潔如新。據說圍觀的農民聽說挖出了寶劍,湊上前看得時候忍不住用手摸了下青銅劍,手就被瞬間劃破了。
這樣一把稀世寶劍是誰的呢?在寶劍的劍身一面鑄有兩行鳥篆銘文:(此處省去8個字)。但是誰也看不懂。
於是便請專家們來辨認劍身上的文字,這一鑑別不得了,居然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位歷史人物,這把劍的主人便是越王勾踐,原來,劍身上的8字銘文為:
“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器碎銘文,因此這把劍就被定名為“越王勾踐劍”了。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座楚墓中會出現越王劍。因為當年勾踐的女兒嫁給了楚昭王,生的兒子後來做了楚惠王,這把寶劍很可能是當時的陪嫁,後來傳給了江陵楚墓的墓主人。
劍長55.7釐米,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
劍格的正面鑲嵌有藍色玻璃,背面鑲嵌著綠松石。綠松石在古代中國很常見,但是早期玻璃卻是非常罕見的,所以,劍身上鑲嵌的玻璃同樣為越王勾踐劍增色不少。
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被稱作是國寶,除了名人效應,便是由於它的製作工藝。越王勾踐劍的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鏽蝕,以保持花紋的豔麗。但是,越王勾踐劍也並非完全就是原樣,也是氧化、被鏽蝕了。據推斷,劍最初的顏色應該是銀白色的。
越王勾踐劍復原圖
古代的青銅器,主要是銅與錫的合金。在溼潤的空氣下會氧化生成銅鏽,這是很自然的化學反應。越王勾踐青銅劍的主要成份有銅、錫、鉛、鐵和硫等,銅錫配比很合理,但這都不是越王勾踐劍為什麼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都還鋒利無比的原因。
越王勾踐劍的製作工藝固然非常高超,但是,不吹不踩,它之所以能光潔如新的真正原因其實與當時的埋葬環境關係更密切一些。
這座楚墓建在一片平坦的崗地上,地下水位很高,所以,這把寶劍很可能在入土不久就長期浸泡在水中,隔絕了氧氣。所以,不單越王勾踐劍本身仍然鋒利無比,它的木質劍鞘也儲存完好,同時,劍鞘也一定程度上隔絕了劍體與外界物質的接觸,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
4 # 淮北日月升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埋了2000多年,出土後還鋒利無比呢?
這個問題以訛傳訛很多年了。
第一、所謂鋒利無比,只是一種訛傳,越王勾踐劍,是一柄青銅劍,從材質上分析,青銅的鋒利、堅韌無論如何無法和現代的鋼材相比,只能說相對鋒利一些而已。
古代兵器
第二、埋了兩千多年鏽蝕比較輕,其實主要的原因是,這座墓設計建造比較考究,埋藏比較深、也比較嚴密,在較短時間就耗盡了墓穴裡的氧氣,青銅劍長期處於密封、缺氧的狀態,鏽蝕比較輕是完全有可能的。鏽蝕比較輕,也是劍比較鋒利的原因之一。
綜合以上兩點,越王勾踐劍,其實裡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玄妙之處,名人用過,工藝考究,儲存較好而已。
-
5 # 識小錄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來看。第一是越王勾踐劍本身的鑄造工藝,第二是越王勾踐劍所出土的楚國墓葬的構造問題。
1,越王勾踐劍的鑄造工藝。
在越王勾踐劍出土後,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實驗室、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以及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就共同對該劍的製造成分進行了分析,分析發現,越王勾踐劍錫含量為16%-17%,這個範圍內的含錫量,一方面保證了劍身的強度,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劍身的抗張強度和延伸性,是青銅劍最為合理的含錫量。這也說明了越國鑄劍工藝的水平之高。同時,越王勾踐劍的劍身含鉛和鐵含量極低,應該是透過選取上佳的材料,或者透過精煉去除了其中的鉛鐵成分,進一步提升了劍的質量。同時,劍身表面在處理時,可能還使用了硫化物,使得其表面有一層硫化銅,保證了劍身能夠經歷長時間而不易生鏽。總而言之,越王勾踐劍的鑄造水平可以說代表了青銅兵器鑄造工藝的最高水準。
2,楚墓構造:密封性極好。
楚墓一般都是豎穴土坑墓,也就是在平地上向下挖墓坑,然後把棺槨及其他東西埋下去,再用土掩埋起來。楚國墓葬,尤其是大型楚墓的墓坑一般比較深。越王勾踐劍出土的望山1號墓深達8.4米。而南方的土壤水分含量高,本身就具有密封性強的特性。同時,在掩埋的過程中,會用到大量密封性非常好的白膏泥、青膏泥。這種泥土有學者認為是特別製作而成,當然也有一線的考古工作者認為青膏泥實際上是被滲透出來的棺液浸泡而成。不管怎樣,楚墓的密封性都是有相當的保障的。不僅如此,望山1號墓是一槨二棺的形制。越王勾踐劍放置在內棺中。在內棺之外,還有兩層密封性非常好的外棺和槨,更進一步地為劍身的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再加上墓沒有被盜,所以越王勾踐劍在這麼好的儲存環境中,歷經兩千多年,出土時還能夠鋒利無比。
(望山1號墓的內棺,大家可以看看被包裹的多麼嚴實。除了內棺,外面還有一層外棺加一槨)
-
6 # 密探零零發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寒光凌凌,完整如新鋒利無比,是因為它有三層保護,而且墓中一個很不起眼的物件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特殊的埋藏環境,整個墓室浸泡在地下水中,被地下水密封,隔絕空氣,形成一個保護層。
二、越王勾踐劍被放在在層層包裹的棺槨中,並且在四周塞滿了白膏泥,為棺槨帝王內室隔絕空氣,形成了第三層保護層。
三、第三層保護看似不起眼,卻在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的重要原因,因為同一墓室的另外三把寶劍都有不同程度的鏽跡,唯有越王勾踐劍完整如新,是因為越王勾踐劍有一個黑漆劍鞘,這個劍鞘可不簡單,它具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的作用,形成了寶劍的第三層保護。
以上三層保護,構成了越王勾踐劍完全隔絕空氣的穩定環境,避免了氧化和腐蝕,成就了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的傳奇。
-
7 # 人渣嘯西風
越王勾踐劍是中國的國家一級文物,是1965年的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的。這把劍雖然歷經兩千多年,但是劍身上沒有鏽跡,劍身上的花紋光亮如新,至今劍鋒閃爍寒光,依舊非常鋒利。之所以越王勾踐劍到如今依然鋒利,這是因為越王勾踐劍是青銅材質的,而青銅本身就不愛生鏽,青銅劍出土儲存比較往好的非常多,而鐵劍大多都鏽蝕的不成樣子,就是因為青銅沒有鋼鐵那麼愛生鏽。
早在1977年,當時為了迎接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黨中央決定去拍攝一部叫做《古劍》的科教片,以此片來反映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當時在拍攝過程中,當年第一次用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去劃紙做實驗,竟然一劍就劃破了二十幾層紙,可見越王勾踐劍的鋒利程度。
為了研究越王勾踐劍為何歷經兩千多年依然如此鋒利,經過當時的湖北省委書記陳丕顯批准,《古劍》攝製組將越王勾踐青銅劍送到了復旦大學去作了科學檢測。利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技術,實驗室對越王勾踐青銅劍進行無損傷的測定,根據檢測資料顯示,越王勾踐劍的青銅合金主要是由錫、銅以及少量的鎳、鐵、鋁、硫組成的。根據檢測顯示,越王勾踐劍整體合金比例並不均勻,劍脊含銅較多,銅的韌性好,所以劍身的韌性就更好,更不易折斷;但是劍刃部分的含錫量更高,這樣就增加了寶劍刃部的硬度,使得越王勾踐劍至今依然鋒利。同一把寶劍,但是劍的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金屬配比,這種工藝非常複雜,表明至少在鑄造的過程中,就得分兩次澆鑄才能使劍刃和劍身複合成一體,這種工藝被稱之為“複合金屬工藝”,而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使用了這項複雜的技術,在這讓我們不得不驚歎古人的智慧。
但是為什麼越王勾踐劍兩千多年依然沒有生鏽,青銅雖然不容易生鏽,但是並非絕對不生鏽。法華人曾經提出過一種假說,他們認為越王勾踐劍上,存在著一種神秘的今人尚不知曉的人工外鍍技術,比如經過硫化處理,可以使得青銅器的器表產生了覆蓋層,這樣就能隔絕空氣絕不生鏽。但實際上,湖北省博物館的研究員後德俊認為,越王勾踐劍並不是絕對沒有生鏽,而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基本難以看出。但是在越王勾踐劍出土這幾十年來,越王勾踐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剛出土時那麼明亮,這說明了在博物館這樣專業的保管條件下,越王勾踐劍的鏽蝕的程序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所以其實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工藝,只是因為望山一號楚墓的密封性非常好,導致了青銅器沒有生鏽而已。
-
8 # 文旅行ing
這個問題從兩方面回答。一是越王勾踐劍的製作技術,二是越王勾踐劍的所處環境。
一是越王勾踐劍的製作技術
越王勾踐劍是青銅材料所鑄造而成的,經過分析發現其中金屬錫的含量為16%~17%,在這個含量範圍內,保證劍擁有良好的強度,還保證的材料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同時鑄造越王勾踐劍的材料含鉛和鐵很低,這件的表面還含有一層硫化銅,這不僅提升了劍的質量,幹提高了劍的耐腐蝕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越王勾踐劍的鑄造水平非常高。
二是越王勾踐劍的所處環境
越王勾踐劍所處的墓穴,深達8.4m,南方的土層中含水量很高,阻礙了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裡面。又使用了大量密封性很好的材料,勾踐劍又放在棺中。良好的密封性,給越王勾踐劍的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墓穴又沒有被盜過,所以經歷了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鋒利無比。
總之,越王勾踐劍能夠千年不生鏽,和上面所說的內因,外因有關。不管怎麼說,兩千多年不生鏽的劍已經稱得上是稀世珍寶了,非常難得。
-
9 # 劇透歷史
1965年,考古人員在湖北荊州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的發掘中,出土了一柄裝在黑色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青銅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劍身刻有兩列鳥篆銘文“鉞王鳩淺自乍用鐱”。
經考證,原來這就是春秋末期聞名天下的“越王勾踐劍”!它的製作工藝體現了當時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是國家一級文物。
此劍極為華麗,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一看就是權貴用的。
離奇的是,越王勾踐劍雖然在地下埋了2500多年,卻沒生鏽,出土後依然鋒利無比。據說專家們拿它對著一疊白紙進行測試,只見輕輕一劃,便直透到了20層紙,其鋒利程度令在場的所有人無比驚歎!時隔2500多年,這柄青銅劍不僅沒有生鏽,而且還能保持鋒利的原因何在?
因素很多,先說其鑄造工藝。此劍出土後,多個權威部門聯合對其進行檢測,發現越王勾踐劍錫含量為16%-17%,這個範圍內的含錫量,既能保證劍身的強度,也能保證劍身的抗張強度和延伸性,是青銅劍最為合理的含錫量。
而且,劍身鉛和鐵的含量極低,應該是透過選取上佳的材料,或者透過精煉去除了其中的鉛鐵成分,進一步提升了劍的質量。
同時,劍身表面處理時,可能還使用了鉻鹽氧化工藝,使其表面有一層鉻鹽氧化物,保證了劍身能夠經歷長時間而不易生鏽。不生鏽,也就不會影響其鋒利度。只不過令人不解的是,“鉻鹽氧化工藝”在20世紀30年代才被美華人掌握,並申請了專利,春秋時期的鑄造大師們是如何做到的?
除此之外,還檢測出越王勾踐劍的青銅合金主要是由錫、銅以及少量的鎳、鐵、鋁、硫組成,這些物質的使用比例極為特別。
整體而言並不均勻,劍脊含銅較多,銅的韌性好,所以劍身的韌性就更好,更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分的含錫量更高,這樣就增加了寶劍刃部的硬度,使其鋒銳度保留至今。
也就是說,同一把寶劍,劍的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金屬配比,這可就厲害了!表明在鑄造的過程中,至少得分兩次澆鑄才能使劍刃和劍身複合成一體,這種工藝被稱之為“複合金屬工藝”,很複雜。
通常認為,複合金屬工藝在近現代才發展出來,但越王勾踐劍的出土,顛覆了這個認知,證明了早在25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就已經掌握了這套複雜的工藝。再加上前面提過的鉻鹽氧化工藝,不得不說,老祖宗真聰明。
當然了,寶劍要想千年不鏽、鋒利如舊,除了鑄造工藝經得起考驗,還需要有良好的收藏條件。
越王勾踐劍被發現時,位於墓主人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等於是在陵墓的最中心位置,緊貼著墓主放置。
而這個墓室,全部浸泡在地下水中,被地下水密封,隔絕空氣,形成一個特殊的保護層。換言之,墓內所有文物,都沒有暴露在空氣裡,被氧化的程度很低。
順便說一句,很多出土文物失去原先的光華色彩,都是因為氧化反應。比如秦始皇陵兵馬俑,人家本來是有顏色的,經過氧化,全都變得灰撲撲。
密封的墓室環境,是越王勾踐劍的第一層防護。第二層防護則是墓主的棺槨,棺槨層層包裹,四周塞滿了白膏泥,又形成一個隔絕空間。
第三層防護,就是裝劍的漆木劍鞘,這是最重要的一層。同個墓室內,還有另外三把寶劍,都有不同程度的鏽跡,唯有越王勾踐劍完整如新,為什麼?因為另外三劍的劍鞘和越王勾踐劍的不一樣。
經研究,這個劍鞘具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的作用。另外三劍沒用這麼高階的劍鞘,可能是因為它們並非越王勾踐自用劍。
沒錯!“越王勾踐劍”的特殊,還在於它是越王勾踐眾多劍中的“自用”劍。也許正是因為自用,才會採用這麼複雜的鑄造工藝吧。
頂級鑄造工藝,再加上絕佳的保護環境,墓室、棺槨、劍鞘,這三者構成了越王勾踐劍完全隔絕空氣的穩定環境,避免了氧化和腐蝕。又極其幸運地躲過了兩千多年來數量眾多的盜墓者,如此才有現在越王勾踐劍的傳奇。有朋友可能想問,勾踐作為越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代王者,他的劍怎麼會出現在楚國墓群呢?對此,學者們有兩種推斷。
一種是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這柄寶劍可能是陪嫁,楚王又將其賞賜給本國貴族,貴族去世時選其陪葬;
另一種是勾踐去世百餘年後,楚國出兵攻滅了這個曾經十分強勢的越國,自然也就繳獲了此劍,隨後便帶回楚國,成為某位貴族的陪葬品。
遺憾的是,珍藏兩千多年的越王勾踐劍,卻在1994年新加坡舉辦的“戰國楚文物展”中展出時被人為損壞,在劍刃留下一道長0.7釐米、寬0.1釐米的傷痕。2019年,越王勾踐劍被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再不外借了。
-
10 # 轉轉App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臥薪嚐膽」,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踐。作為春秋時期最為傳奇的國家君主,勾踐不僅在歷史上享有盛名,並且他隨身佩戴的寶劍也出了名。
前不久,考古學家在發掘春秋古墓的時候發現了一把「越王勾踐劍」,當考古學家把劍拔出劍鞘的時候,瞬間寒光四射,並且在劍身下方還寫著幾個篆字「越王勾踐自用劍」。
雖然這個發現引起了全國轟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未解之謎,眾所周知,春秋時期距離現在已經是兩千多年前的時期了,而這把劍不僅沒有生鏽,反而在擦拭掉表面的泥土之後,這把劍又恢復到了兩千多年前那般鋒利。這其中又有什麼奧秘呢?
據瞭解,這把劍之所以會「千年不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劍身上度了一層鉻。這一點不僅讓考古學家感到費解,並且還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好奇。
原來,鉻這種金屬直到上世紀才被美國成功提煉,其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是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技術的。而這一切都為越王勾踐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
11 # 不忘初心SY
第一是越王勾踐劍本身的鑄造工藝,第二是越王勾踐劍所出土的楚國墓葬的構造問題。
1,越王勾踐劍的鑄造工藝。
在越王勾踐劍出土後,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實驗室、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以及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就共同對該劍的製造成分進行了分析,分析發現,越王勾踐劍錫含量為16%-17%,這個範圍內的含錫量,一方面保證了劍身的強度,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劍身的抗張強度和延伸性,是青銅劍最為合理的含錫量。這也說明了越國鑄劍工藝的水平之高。
同時,越王勾踐劍的劍身含鉛和鐵含量極低,應該是透過選取上佳的材料,或者透過精煉去除了其中的鉛鐵成分,進一步提升了劍的質量。同時,劍身表面在處理時,可能還使用了硫化物,使得其表面有一層硫化銅,保證了劍身能夠經歷長時間而不易生鏽。總而言之,越王勾踐劍的鑄造水平可以說代表了青銅兵器鑄造工藝的最高水準。
2,楚墓構造:密封性極好。
楚墓一般都是豎穴土坑墓,也就是在平地上向下挖墓坑,然後把棺槨及其他東西埋下去,再用土掩埋起來。楚國墓葬,尤其是大型楚墓的墓坑一般比較深。越王勾踐劍出土的望山1號墓深達8.4米。而南方的土壤水分含量高,本身就具有密封性強的特性。同時,在掩埋的過程中,會用到大量密封性非常好的白膏泥、青膏泥。這種泥土有學者認為是特別製作而成,當然也有一線的考古工作者認為青膏泥實際上是被滲透出來的棺液浸泡而成。
不管怎樣,楚墓的密封性都是有相當的保障的。不僅如此,望山1號墓是一槨二棺的形制。越王勾踐劍放置在內棺中。在內棺之外,還有兩層密封性非常好的外棺和槨,更進一步地為劍身的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再加上墓沒有被盜,所以越王勾踐劍在這麼好的儲存環境中,歷經兩千多年,出土時還能夠鋒利無比。
回覆列表
越王勾踐劍出土1965年的湖北江陵地區,現為湖北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國家禁止境外展出的文物。此青銅默默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首鑄有11道同心圓,間隔僅有有0.2毫米。此外,劍身上鍍有黑色的菱形暗格花紋,規則而勻稱。
越王勾踐劍一出土,就震驚中國考古界。誰也不敢相信,此劍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寒光閃閃,鋒利無比,整個劍身不見一絲鏽跡。據說,出土時有個冒失鬼輕輕摸了一下劍刃,手頓時被劃了一道大口子,血流不止。在場的考古學家無不驚歎:這不是傳說中削鐵如泥的寶劍嗎!人們不禁要問:2000多年前中國的鑄劍大師究竟用了什麼方法,能使這把寶劍千年不朽,神鋒永駐呢!
為弄清楚這把寶劍的製造工藝及成分,專家對它做了無損檢測。資料顯示,此劍的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金屬配比。劍身含錫很低,幾乎是純銅,不容易折斷 ,劍刃含錫量很高,非常堅硬鋒利。如此,這把寶劍就做到,即鋒利柔韌,又不容易折斷,這是典型複合金屬熔鑄法鑄造的傑作。要知道符合金屬工藝是近代世界上許多國家才開始出現的,而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就已經掌握這項技術,著實顛覆人們對世界金屬加工工藝的認識。
還有更讓人叫絕的 ,專家發現這把寶劍之所以能做到千年不朽,主要劍身上覆一層鉻鹽氧化物。要知道鉻鹽氧化工藝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被美華人掌握,並申請了專利,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鑄劍大師們是如何做到呢!後來,秦始皇兵馬俑也出土一把千年不朽的寶劍,劍身上同樣覆蓋鉻鹽氧化物。可以肯定的說,直到秦朝,華人還掌握著鉻鹽氧化這種工藝。只是到了漢代,隨著鐵器普及,這項技術才慢慢失傳了。
一把青銅劍,不僅默默訴說著祖先聰明才智,更彰顯古代中國發達的科技水平,是中華古老文明領先於世界的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