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蟲讀史
-
2 # 情深深語夢夢
眾所周知,至聖先師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大教育家,後世稱“門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但有意思的是,至今沒有哪一本書也沒有哪一個學者能夠明確說出孔子門下的三千弟子到底都有哪些人?
正因如此,後世(特別是近代)一直有人質疑孔子辦教育的真正規模,懷疑後世儒家很有可能誇張了孔子門下弟子的數量。那麼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至聖先師孔子真的有“三千弟子”嗎?
孔門弟子大概分為三種:一是入室弟子,即完成學業科目之後依然跟隨在孔子身邊的弟子,比如子路、顏回、冉求、子貢等等,與孔子形成了非常親密的私人關係,可謂亦師亦友,如父如子。
二是畢業弟子,即完成學業科目之後就離開孔子的學生,比如孟懿子(孟孫何忌)、澹臺滅明等等。這類弟子與孔子的關係往往就沒有那麼親密,孟懿子更是在“墮三都”時公開給孔子搗亂。
三是求問弟子,即臨時向孔子請教的人。孔子一生秉持“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教育理念,只要不是特別過分的情況,孔子願意教育所有向他討教的人。幾乎每天都要接待這樣的弟子。
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孔子的第一類弟子大約有幾十人,第二類弟子約有數千,而第三類弟子恐怕就得上萬了。正因為門下如此眾多的弟子,所以儒家在先秦之時便成為影響巨大的顯學。
《史記.孔子世家》雲:“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頗受業者甚眾。”孔子從年輕的時候即從事教育,“有教無類”。他的學生來自魯、齊、宋、衛等數個諸侯國。在他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教過的弟子不計其數,“弟子三千”是個約數。
-
3 # 清靜道場
古書記載的是,門下三千大弟子,另有72賢人。孔子游諸侯各國,憑他的學識,與名氣。三千弟子不多,現在教師終身執教,教過學生也不只三千。所以說孔子門下三千弟子是事實。
-
4 # 許姑娘的生活日常
古典文學中的數字,常常是一個虛數,指代很多的意思,比如《木蘭辭》中多次出現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之類的,都是虛數,這些虛數在文章中,增加強調的作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強調的就是戰爭的殘酷和戰爭時間的長度。三千客也是同樣的用法,強調孔子的才學很高,所以門生很多。
-
5 #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
釋迦摩尼是印度人、伏羲、炎黃、盤古、孔子是華人,死了幾千年,靈魂被上帝降在陰間,出不來,自身難保。女媧是一條上半身女人,下半身蛇的妖精。來者是撒但魔鬼一夥邪靈誘惑人,去跟隨它們靈魂下地獄火湖裡得永刑。
生死禍福,上帝所定。上帝愛你!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唯一的 神。信上帝得永生靈魂上天堂享永福。
-
6 # 循天法常
可能不止三千弟子。
孔子本來想透過普及教育來尊禮抑法,封殺僭主政治產生的途徑。
畢竟,誰也不會瘋狂到把自己制定的法律叫“先王之道”,那麼只能發現不能發明的習慣法就有了可靠的庇護所。
豈料保護習慣法的努力抵不過鑄刑鼎的時代潮流,反而是普及教育大獲成功。以至於儒者成了學者的通稱,儒家成了壟斷鄒魯大地教育產業的利益集團。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人人精通六藝,個個佩劍持弓。只有在這個場景下,才能理解什麼是“溫、良、恭、儉、讓”,什麼是“仁、義、禮、智、信”——明明吹個口哨就可以把你砍成肉醬,偏偏要和你講道理,欲不稱為萬世師表,豈可得乎?!
-
7 # 程程簡影公社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都有說法,
七十二賢者大抵實說,之所以“賢者”,是因為一,與孔子形成非常親密私人關係,亦師亦友,如父如子。
二,因為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賢者”性格突出,如顏回堅守善道,雖住在簡陋的巷子裡,沒吃沒喝,還非常快樂。他不幸早死,令孔子傷心欲絕。還有子路,最為親切最為可愛,名列“政事之科”,等
“弟子三千”,則是或虛或實。
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
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各種學問都是被社會上層人士所掌握的。文字產生以後,也是隻有少數人有機會學習。這種狀況一直到春秋時期才被打破。西周滅亡,周王室東遷以後,原來王室中的一些貴族和高階官員開始流向民間,他們把原來屬於貴族的文化知識也帶到了社會的下層;當然,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和斷斷續續的。但這就有了教育跨越階層面向大眾化的可能和事實。孔子上代及先祖,本身屬於沒落貴族階層,至孔子一輩時,已基本脫離了貴族階層,按說是沒有機會接觸到文化知識的;但由於這時的學問傳授,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嚴格的限制了,再加上孔子本人勤奮好學,所以他還是在魯國多位老師的教導下,具備了作為貴族所應有的文化修養,並且隨著他個人的不斷鑽研,逐漸以博學聞名於世。
孔子教育主張“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因材施教”,所以這就極大的拓寬了被教育物件,跨越了階層,面向了社會。並且孔子周遊列國眾多,欲施展自身政治思想理念抱負,即使最終在各國未能如願,但從另一角度看,則是遍灑了儒家社會思想抱負,影響了眾多階層社會大眾。
所以“弟子三千”,就算真實存在,也基本上不是都跟隨孔子本人學習過的,其中大部分是“及門”弟子,也就是雖然入了老師的門,但基本上不能得到老師親授,只是那些真正“入室”弟子(如七十二賢者)的弟子。更有相當一部分只是“在籍”弟子,也就是登記在冊的,這些就純粹屬於外圍弟子了。
即使“三千”則可能是一個籠統的虛數,但這也說明孔子的教化流傳廣佈,仰慕與學習者不計其數,最終使儒家在先秦之時便成為影響巨大的“顯學”
-
8 # 汕尾海陸明珠
相傳孔子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有較大成就者72人,其中最主要的有: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華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顏淵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稱讚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繫好帽纓,從容就義。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絃歌之聲,深得孔子讚賞。後學成南歸,從遊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後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一員,由其後裔世襲。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顏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魯華人。字子淵。孔子弟子。以德行見稱。勤奮好學,篤信孔子學說,並“聞一知十”,領會深刻。為人平易謙遜,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在行動上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成為孔子最忠實、最得意的學生。孔子屢稱他品格高尚,說 他“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33歲時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顏廟,亦稱復聖廟。今曲阜城東11公里防山之南程莊村東北角有顏子林,為顏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參(約前505~前435) 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 (今平邑)人。人們尊稱為曾子。孔子弟子。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認為"忠恕"是孔子" 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志不懈地實踐孔 子學說。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後代統治者尊為 “宗聖”。《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至《天圓》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註釋》。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聖廟。
-
9 # 暴躁的草莓
據史料記載,孔子是有三千弟子的。但是史料中並沒明確認定有三千,而是大概。我個人覺得三千是虛指,用來表明人多,並不是確數。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他們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也就是現在經典的儒家典籍。
《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道:“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從《史記》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是有三千人的。
可是原文裡用了一個“蓋”字,“蓋”,副詞,表示推測、推斷,相當於“大概”。所以司馬遷本人也不太確定到底有沒有三千人,為求嚴謹,用了一個“蓋”字。
我認為這裡的三千並不是一個確數,而是一個虛指,目的只是用來表明孔子的學生之多。
-
10 # 李楠152425956
這孔方兄肯定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史記》有所記載。因為孔二曰,“仁者愛人。”“”己所勿欲,勿施與人。“”這些都是人與人關係的基本理念,這是中華文明的思想沉澱。孔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啟蒙老師。但是由於孔二思想的侷限性,君君臣臣思想,父父子子思想,等等的偏激性,也讓社會發展動力不足,社會發展缺乏生機和活力。三千弟子的傳播能力在古代猶如國家的宣傳機器在不停地運轉,可想而知其能量有多大。鄧公説過,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能為宣傳而只宣傳而是要實事求是,對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深刻分析和分辨,這就是道本。孔二對道本的認識有偏激和偏差,宣傳鼓動有認識錯誤,也讓後來人的認識出現偏激和錯誤。這是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者的“照本宣科”的結果,因為孔二不允許其他人辯證和論説。
-
11 # 秋宜聲
孔子周遊列國,帶著數千人,一路上的吃住,浩浩蕩蕩,多大的費用?各國都不理孔子,這些費用咋辦?誰施捨得起?去搶?
要麼就是把他在魯國開始講學時,來的走的,按人次算,有可能有三千。如果同時有三千,那時沒樓房,那要建多大的學校?簡直就一兵營!
儒家文人,吹牛從來不打草稿!
回覆列表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中中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孔子則很好的繼承了這一傳統。他認為教育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而孔子對中國教育最大的貢獻則是他提倡把“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所謂的“有教無類”就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權利。這一辦學方針是與貴族官學的辦學方針相對立的。官學是以貴族身份為入學的必要條件的,以此保證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而孔子的“有教無類”則打破了貴賤、貧富的界限,把受教育的範圍由貴族擴大到平民,使得平民也能享受教育的權利,可以說這是功德無量的。
孔子在“有教無類”方針的指導下,廣泛吸收學生。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也就是說只要繳納10條幹肉作為學費來履行師生見面禮,就可以成為他的弟子。孟子也稱孔子對學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事實證明,他確實實踐了這一方針,他的學生中來自當時的各個諸侯國,齊、魯、宋、吳、楚等等,分佈非常廣泛。弟子也是出身於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大多數為平民,也有商人,也有貴族。相傳他的弟子有3000人之多,而成名的也有72人。
當然了,孔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也有其獨到的見解,這些都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