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木曰兮歷史系
-
2 # 我是一個小書蟲
北宋“程朱理學”的二程指的是程顥程頤親兄弟,人稱“二程”,二程是北宋諸儒之冠,有道學正傳之美譽。
宋明理學是儒學的第二時期,面對佛道兩家的籠罩性影響,宋明理學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學基礎,逐漸成為這個時代儒學發展的主題。
宋明理學和唐宋儒學復興運動真正確立方向,基本概念構架,基本邏輯和思想共識,是到二程這裡才完成,可見二程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兄弟倆在思想史上地位很高,但是兄弟倆性格相差很大。
程顥天資聰穎,性格活潑,胸懷灑落,喜開玩笑。
程頤篤實嚴謹,不喜為官,不喜玩笑,一生謹於禮。
一則故事最能說明。
一天,二程同去赴宴,座中有女樂,小程見之不悅,拂袖而去,大程談笑自若,回家後,小程責怪大程,大程說,“昨日我是眼中有色而心中無色,今日你眼裡無色而心中有色”。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
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優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定為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北韓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援。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越。
古漢語裡的字,詞和現今的意思不一樣,古代不同時代的漢語的字詞意思也有差別。但是儒家的”經典“是一直沒變化的。儒家的學問,以經典為最合法來源,最核心部分的唯一來源。儒家深信,經學是最基本也是最精深的學問,具有所有學問裡最尊崇的地位,只有研究經典,得出的學問才是最高貴的,最有用的,最普遍的,最深刻的----反正一切好處的”最“處都在研究經典上。但是,儒家經典和西方聖經相比,缺乏對創世到人類文明這段的記錄,缺乏神諭,神啟這種東西,神聖性不夠,存在一個漏洞----聖人也僅僅是人嘛,如果以後出來新的聖人,以新的聖人之道代替孔孟的聖人之道,又有何不可?為了堵上這麼一個漏洞,儒家需要論證他們現在的孔孟之道是古今唯一正確的,從世界的產生直到永久,都是絕對正確且不可更改的。具體的東西,就是論證孔孟之道是和自然規律相符合的。在這點上,儒家引入了道家和陰陽家的世界觀。他們用陰陽五行來解釋現存的自然特性,用道生一和混沌傳說來解釋世界的創生。逐漸形成了一種為孔孟學說服務的創世論和宇宙觀。朱熹是其中“集大成者”,單獨到某一種理論,多不是朱熹所創,他的工作是把這些理論糅合到一塊的。朱熹的觀點:世界的本原有兩個,一個是理,一個是氣。氣是一切有形有質的東西的基本組成部分,萬物包括生物,人都是“氣”的凝聚產物。創世的過程,是氣按照清濁逐漸分化的過程,清氣變成了天和日月星辰,濁氣變成了地和地上萬物。氣有“清”“濁”的不同狀態。朱熹並沒有解釋何以這個基本的氣,會有清有濁,但他認為”濁氣“是不美好事物的普遍根源,當然也可以在特定情況下變為美好的。“理”就不太好解釋了,按古人的想法,理是萬事萬物最為正確的規律。我要說明,“理”包括儒家的道德規範,但遠遠超出道德規範。理表現在自然界,就是日月星辰的執行,山川河海的變遷。表現在人類社會和動物上,就是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氣之所在,就有理的存在。說起人有道德好理解,動物的呢?朱熹指出,虎狼有父子之情,螞蟻之類的有君臣,這都是他們有道德規範的表現,也就是說動物是有”理“的。而自然界裡,天地生長萬物,說明天地和萬物有父子,母子的關係,說明自然界也是有”理“的。“理”是可以被氣所矇蔽的,特別是濁氣。朱熹解釋說,動物的道德不健全,是因為“濁氣”矇蔽了它們多數的道德,只剩下一小部分表露出來。而人是濁氣較少,道德顯露就多。但具體到個體身上,濁氣多少不同,濁氣多,把理全矇蔽的人,就渾渾噩噩,毫無道德。濁氣多但露出來一小點的人,就道德不健全,比如有些人特別慈愛但不懂禮數,有些人很講義氣但殘忍,這就是道德不健全。聖人的濁氣是幾乎沒有的,所以道德健全,全面的表露出來。儒學就是這樣給自己的理論加上神聖性的。有了神聖性的儒學的道德規範,不是聖人制定的,而是比聖人更神聖的天地的本性,聖人只是將其表達出來,教化愚頑而已。這是程朱學說對儒家的最大貢獻,也是程朱為儒家主流的根本原因。朱熹根據他這種創世論和宇宙觀,進一步推出:學儒,就是要把身上的理給顯露出來,去接近聖人那種無濁氣的狀態。但是,朱熹不是讓人去研究自然規律,是讓人把自然規律套在儒家規範的圈子裡。他提出的方式還是學經典,因為自然和獸類一樣,地上的物濁氣太多,道德不健全,天上的日月星辰,人接觸不到,也學不來。朱熹的學說,進一步把經典和聖人的地位抬高了。聖人是道德的完全體,聖人的經典是道德的最完美體現,也是最健全的體現。那麼要學道德,就應該學聖人的經典。具體的教化,修行方式也是理學的重要內容,朱熹主張:非禮勿聽,非禮勿視----最終演化成道學。因為他認為”非禮“的東西,不但道德不健全,而且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接觸的多了,會導致道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