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籬趣談唐宋
-
2 # 長安借東風
作秀一詞是近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一種市場用詞。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主要是功利意義方面的東西。在大多數語境應用中,多是貶義的。所以,首先一點就己明確,不可用此詞語評論古人。范仲淹生活的時代是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社會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也是封建社會專有的。他的名句之所以廣為流傳,被人銘記,正是因為他正確的抒發了一個封建士大夫的胸懷。在封建時代中上合天理,下合人心而己。他不可能也無必要去做什麼假勢。這種情感的自然抒發古今大有人在。但為功利者卻寥寥無幾。反倒是給範下如此定語的這些當今國民有些下作了。
-
3 # 楓145879080
謝謝邀請:范仲淹是宋朝有名的大清官,他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直被後世傳頌,湖南嶽陽樓至今留下他的手跡,范仲淹一生兩袖清風,做了那麼多年的官,仍然一貧如洗,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他對那些京官看不慣,爭名奪利貪官和貪髒王法多有言詞,如近水樓臺多得月是出自范仲淹之手!他一直在外為官,而實現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範件淹既是一位好官,又是一位文學家如詩人,同時又是一位愛民的慈善家,按現在的話說,范仲淹是一位,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大清官。范仲淹不是作秀,他沒必要作秀,他就是一個大才子,大詩人,大清官也!
-
4 # 求圖55
這個不必當真:但凡天下具有大愛大賢之人,誰還沒有被人從後面打過黑槍呢?
如:王安石、蘇東波二人被汙和媳婦“扒灰”,北宋亡於王安石變法等。像這些子虛烏有的髒水哪個大愛大賢之人還沒被澆過呢!不過幾盤髒水也淹沒不了他們大愛大賢的氣節!
-
5 # 枕河聽漁1
這是古代中國文人的使命擔當,不可以今天的亂紛紛去判斷過去文人的純粹,當然這也是一種有擔當的文人的社會理想。
-
6 # 帝國的臉譜
如果說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是作秀的話,那麼世界上就只有嬉皮,而沒有莊重,只有對大義的解構,而沒有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
那麼,我為什麼說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是在作秀呢?這是因為,在范仲淹寫作《岳陽樓記》的過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對國家、對民族深沉的愛,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在國家軟弱、民族受到欺凌時那深沉的恨,他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大義,在這篇文章的寫作中,可以說一覽無遺。范仲淹是如何寫成千古名文《岳陽樓記》的呢?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1015年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范仲淹入仕的時候,宋王朝因循苟且,承平日久,導致了“積貧積弱”,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為此,慶曆三年(1043),宋仁宗將范仲淹從陝西前線調回京城,任參知政事(副宰相),要求他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對朝政十分熟悉,對國家弊病有自己的看法,對改革有自己的思路,他向宋仁宗提出“明黜陟、抑僥倖、擇官長、精貢舉、均公田、修武備、厚農桑、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措施,宋仁宗讓他按照這些條目,拿出具體措施,推行改革,於是,“慶曆新政”全面鋪開。
這些改革舉措,有的是休養百姓,有的增強軍力,有的改革吏治,大都對症下藥。然而,當改革措施在部分地區逐步實行後,影響了許多王公貴族的利益,反對之聲甚囂塵上,在大家的反對下,宋仁宗也無法堅持,最後改革以失敗告終。
既然失敗了,改革的人自然會遭到排擠。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貶到邠州(今陝西彬縣),又貶到鄧州(今河南鄧州)。在鄧州,范仲淹認真梳理了改革前後的經過,非常失望和悲憤,心情十分複雜。
第二年,謫守嶽州(今湖南嶽陽)的好朋友滕子京寄信來,附了一副《洞庭晚秋圖》,請范仲淹為剛剛重修的岳陽樓寫一篇記。范仲淹眼前一亮,感到找到了一片可以抒發內心鬱悶的風景。他想到了自己的求學歲月,想到了自己為了國家而放言無忌、寧死不默的經歷,想到了改革的激濁揚清、豪情萬丈,當然,他更想到了改革的失敗,以及失敗的原因。他終於發現了這個可以釋放心情而又不會授人以柄的機會。
其實,范仲淹一生沒到過岳陽樓,但他憑藉《洞庭晚秋圖》,內心構建了一個與之類似但又能發洩憤怒的天地。我們可以仔細對應一下改革與《岳陽樓記》文章語句的關係:如因為改革的道路充滿坎坷,記中便有“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因為遭到誣陷,記中便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范仲淹青年時期就樹立了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遠大的理想,這兩種人生理想,一為救世,二為救民,都是以憂國憂民為出發點的。所以,記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但是,范仲淹是立場非常堅定、內心非常強大計程車大夫,無論風雨多麼急驟,他總能堅如磐石,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至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已經超出了個人小我的榮辱得失,而成為了心懷天下的超時代強音。這種精神,既是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時代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也是歷史上的寶貴精神遺產,時時激勵著後人,無論多麼嬉皮,總會有時代中堅去擔當,保持民族優秀品格,併發揚光大。
-
7 # 葉之秋
看了許多答主的回答,都是正氣凜然。范仲淹確實是古代難得的君子,他為官為民也頗有情懷。不過,范仲淹並非聖人,並非完人,他身上一樣有毛病。並且,在為滕子京寫《岳陽樓記》這件事情上,他確實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
許多朋友可能對這段歷史並不清楚,我簡單敘述一下。
1、滕子京為何被貶?
滕子京,本名滕宗諒,字子京。此人和范仲淹同科考中進士,擔任州縣級地方長官多年,多次被紀檢部門彈劾,可謂官運蹭蹬。那麼,在慶曆四年春,滕子京為什麼被貶到巴陵郡(嶽州)呢?
之前,滕子京曾經擔任涇州知州,因防禦西夏入侵有功,升遷為慶州知州。到任不久,紀檢官員就彈劾滕子京在涇州擔任知州之時,濫用公款十六萬貫(約合五千萬元)。朝廷派出專案組前往調查,滕子京提前收到訊息,竟然把有關的財物檔案、人員名單一把火全部燒光,搞得專案組查無可查,無功而返。
滕子京這樣做,無疑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紀檢官員更揪住不放。宋仁宗聽到彙報,龍顏大怒,滕子京翫忽職守、藐視國法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就算殺頭也不為過!
幸虧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范仲淹和擔任翰林學士(皇帝貼身秘書)的歐陽修一力求情,反覆申辯所謂的十六萬貫公款,其實是當時每月發給涇州駐軍的軍費總數。滕子京在涇州防禦戰勝利之後,為了犒賞有功之臣確實從軍費中挪用了一部分做招待費,但花費不過是三千貫(約九十萬),數額不算很多。至於滕子京燒燬證據,或許是因為滕子京不想牽連到其他人。
宋仁宗一貫敬重范仲淹和歐陽修,既然兩位大臣極力求情,宋仁宗也不好太駁兩人的面子。宋仁宗把滕子京降一級呼叫。可紀檢部門認為資料已經被滕子京銷燬,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所說並無實據,僅僅聽一面之詞,一場潑天貪汙巨案只貶官一級了事,實在有損國法威嚴,便宜了滕子京。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滕子京再次降級,來到了嶽州擔任知州。
2、滕子京憑什麼就幹一年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滕子京在嶽州為官的時間並不長,前後不過三年,之後就再次升官。其重修岳陽樓一是也只是在滕子京到達的第二年(越明年)。那麼,短短一年時間,滕子京到底做了什麼,竟然使得偌大的嶽州“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據時人筆記和嶽州地方誌可以知道,滕子京這一年最主要的功績是修建了嶽州學宮,為地方教育做出了一定貢獻。可是,僅僅是修建學宮,讓人們可以更多的瞭解文化,讓讀書人有了個進身之道,距離“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實在有些遙遠。
那麼,為什麼范仲淹會睜著眼睛說瞎話,把修建學宮這一項功勞就誇大成“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了不起的政績呢?原來,范仲淹本人在寫作《岳陽樓記》之前,並沒有到嶽州進行實地考察。范仲淹對滕子京為政情況的瞭解,大都來自滕子京精心炒作。
滕子京在上任之初,面對嶽州幹部,慷慨激昂的描繪了一副美麗的嶽州藍圖。滕知州表示,在未來的幾年,嶽州領導部門將集中力量做好三件事,其一,修建學宮,徹底解決青年學子讀書難的問題;其二,修建岳陽樓,弘揚先賢遺風,讓岳陽樓成為嶽州城的標誌性建築;其三,在洞庭湖畔修建偃虹堤,徹底解決為禍千年的水患問。滕知州的一番話,讓嶽州的幹部百姓熱血沸騰。很快,滕子京被貶嶽州,卻不計私利,一心鋪在百姓身上的偉岸形象就廣為流傳,連身在中央的范仲淹也多有耳聞。
3、未經親身考核,范仲淹為何就大加吹捧滕子京?
在岳陽樓即將建成的時候,滕子京派人把自己對於修建岳陽樓的種種意義,以及治理嶽州的三步走整體方案告訴范仲淹,邀請老友給岳陽樓寫篇文章。對滕子京被貶,范仲淹心中一直有些歉意,在可能的情況下,范仲淹想幫滕子京一把。紀檢部門對滕子京修建岳陽樓頗有微詞,范仲淹心中也有些疑惑,可是看到滕子京送來的報告,范仲淹放心了。加上范仲淹少年時期在洞庭湖畔生活過一段時間,對嶽州確實有些感情。於是范仲淹遙想洞庭風光,寫下了文詞燦爛的《岳陽樓記》。文中,范仲淹開篇就告訴大家,滕知州修建岳陽樓,並非是虛耗民力搞形象工程,而是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前提下,修建岳陽樓,復興嶽州文化,弘揚儒家精神。
老友范仲淹的這篇文章,大大提升了嶽州城的知名度,使得岳陽樓成為中華大地上三大名樓之一,而滕子京本人,也被定位為嶽州史上最優秀的一把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彷彿說的就是他滕子京滕大人。
事實上,三件大事中,最為利民的修建堤壩工程,遲遲沒有動工,自然也沒有修成。可是,滕子京卻請出另一位好友歐陽修,也寫了一篇文章吹噓自己。最終,憑著兩位好友的文章,滕子京再度得到重用,很快便調離了嶽州。
-
8 # 紀巖松
1045年正月,身心俱疲的范仲淹被罷離京。他將慶曆新政失敗的苦楚深埋心底。按照他的本意,帝國的強盛不在一朝一夕,必須花數年時間方可平定西陲、威懾契丹,這是持久戰。
但新政一罷,韓琦專心戍邊,富弼治理地方,杜衍閒居直至離世,歐陽修等人寄情山水,所有的持久戰戰略都煙消雲散,只剩下和議帶來的苟且,剩下居安忘危。
再是聖賢,范仲淹也沒有辦法改變現實。這讓他頗有一種壯志未酬、英雄遲暮之感。
1046年,被貶嶽州的好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將唐宋前賢有關詩賦刻在上面。范仲淹應邀寫下千古名文《岳陽樓記》,將滿腔情懷注入其中。
人生和仕途都是悲喜交集的歷程,起起落落反而是常態。有一份情懷,就能讓你心有所屬,保持心靈的淡定。心中有祖國山河、天下大任,你就不會孤獨、不會寂寞。
生活可以平淡,思想必求高遠。
從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格言被千古銘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懷被廣為相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追求被世代膜拜。
1052年,范仲淹辭別人世。
雖然新政功敗垂成、淺嘗輒止,但他九死不悔。他的道德文章無懈可擊,事業功績可與日月同輝,人格魅力堪稱萬世師表。
斯人已去,精神常在。他點燃的火種總會有後來者。
-
9 # 中華善德網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諡號“文正”,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等職,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傳世。他主持的慶曆新政,後來成為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間;他逐步推進教育變革,為國家選拔了大批實用人才,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流光溢彩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
親定《六十一字族規》和《義莊規矩》
范家大院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御營鎮響石村境內,為北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後裔居住地,是德陽市境內至今儲存最完整、規模最為宏大的清代民居。清朝雍正年間,范仲淹的第20代孫範養源在“湖廣填四川”時從廣東攜家人入川,後經輾轉,從川東至川西,艱苦創業後在羅江縣御營鎮買下田產,落戶響石板,後由其孫修建范家大院,族人在此繁衍生息。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名篇,至今為世人所傳誦,為後世無數立志“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仁人志士所仰慕和效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詮釋了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積極進取的思想精髓。
范仲淹治家甚嚴,親定《六十一字族規》和《義莊規矩》,並且專門寫《誡諸子書》教育自家子弟。後代依其訓導整理形成了《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教導兒孫後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教導族人要和睦共處、相扶相助。
羅江縣範氏族人謹遵祖訓,不斷完善,將范仲淹“先憂後樂”的家國情懷和“謙恭自律”的仁人志士節操融化到族人的日常規範中,並由此制定了《範氏家規》十三條、《新定族規》十條和《範氏傳統家風》八條,其內容涉及子孫教育、婚喪嫁娶、禮義廉恥、產業管理、行善佈施、獎懲考核等方方面面,要求“凡我範氏族人,以上美德務必代代相傳,以保持併發揚我範氏源遠流長的優良作風”。
範氏家規家風特色有四:一是厚人倫,崇尚孝順父母、兄弟恭讓、勤勞儉樸的持家原則;二是明獎懲,凡對家族有貢獻者均以獎勵,反之則進行處罰;三是講公正,對佃戶的管理均公正無私,不亂剋扣,嚴禁中飽私囊;四是惠四鄰,對於困難的族人、鄉親均應“籌款盡善”。
繼父為人耿直,不趨炎附勢
毛澤東同志也曾這樣評價范仲淹:“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那麼,是什麼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韜武略呢?是什麼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因貧無依,改嫁進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因繼父為人耿直,不趨炎附勢,一生不但沒做多大的官,而且還被調來調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隨遊居,顛沛流離。“斷齏畫粥”的典故就記錄了當時的情形:范仲淹讀書心切,他把醴泉寺豐富的藏書借了出來,然後把自己關在山洞裡,足不出戶,潛心閱讀,常常看書通宵達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凍後,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就這樣堅持三年,終於讀完了寺院所有的書。范仲淹曾在《齏賦》中如此描述當時的艱苦生活:“陶家甕內,醃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
一生清廉守正,持儉忍窮,樂善好施
1046年,范仲淹應老朋友滕子京的邀請,寫下了《岳陽樓記》,在那篇著名的文章裡,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情懷得到了淋漓盡致地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成了千古絕唱,這是一個政治家對治國實踐和歷史規律的深刻思考,這也是一個政治家超越時空的浩然正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前面一句講的是做人,後面一句講的是為官之道。有了這兩個部分那麼就把自己應該是怎樣一個人,怎樣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講清楚了。
范仲淹為官38年,幾度沉浮,官職遍歷朝中重臣和地方要員。但他一生清廉守正,持儉忍窮,樂善好施,被稱為“大忠偉節,前不愧古人,後可師來者”。他認為:如果一個官吏能做到“忍窮”,可免一人一家之禍;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窮”,則可以免除一國之禍。范仲淹無論是位高權重之時還是權輕言微的時候,他都嚴以律已、勤儉節約、自甘清貧,並把廉儉思想融進了治家育人的始終。(圖源網路)
-
10 # 閱讀與思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如果說這是范仲淹的作秀,那真是荒謬之極,無稽之談。
范仲淹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唐代以後,文人做官,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那就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不會輕易地把這個諡號給人的。范仲淹諡號“文正”,為世人所敬仰。
公元1015年,范仲淹進士及第,走上了仕途。
他出任泰州時,因舊海堤年久失修,多處潰決, 淹沒良田、百姓苦難深重,他主持重修海堤,使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
他在蘇州任上,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讚揚,還澤被後世。
公元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 他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方略,加強防禦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同時他還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他大力提拔軍隊將領,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范仲淹的這些舉措,使邊境局勢大為改觀。
公元1043年,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提出變革的主張。范仲淹針對當時內憂外患的現狀,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 “明黜陟、抑僥倖、擇官長、精貢舉、均公田、修武備、厚農桑、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改革措施。但是由於反對聲愈加激烈,歷時僅一年有餘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
近千年以來,范仲淹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歐陽修贊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王安石譽他:“ 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元好問也說道:“ 文正範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
我們評價一個人,不僅要看他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麼。
回覆列表
歷史上最讓我佩服的公益達人就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宋朝名臣范仲淹。他最出名的口號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有很多頭銜,在政治圈裡,他是軍事家、政治家;在文學圈裡,他是文學家、書法家;其實除了這些大V頭銜,他還有兩個小號:教育家和公益達人,他有很多可愛的粉絲,我們就叫稀飯吧。
他自籌資金建立“正規化義學”和“正規化義莊”,範氏義莊創造了一個奇蹟,在范仲淹的帶領和精神激勵下,正規化義莊一直被後代精心運作,共持續八百多年,經歷多個朝代更迭而不倒。正規化義莊更是中國慈善史上的典範,是中國史料記載的第一個非宗教性民間慈善組織。
看到范仲淹的這些成就,你可能會覺得他很有錢,起碼富甲一方,可是你知道嗎,直到老年他都還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還居無定所,在花光所有積蓄,無錢醫治的風雨之夜,在只能暫借的居住之所,他慼慼然離世了。
老範的一生是沒有自我的一生,他沒有私心、不計得失,一心為國為民。
他用他的生命來詮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其實,古往今來,很多名人都是心懷良善之心的,有人高調,有人低調,無論是質疑還是歌頌,能夠一直堅持走下去的,我們都應該敬重,如果真是作秀,那秀一輩子又何妨?